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出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此条是后世伏气温病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伏气温病是指感受外邪,内伏郁热,过时而发,自里透外的一类温热疾病。其特点是发病之初即见烦渴、尿赤、但热不恶寒、舌绛等里热证候,而卫表证候反不明显。《内经》原文则以此为例阐释“重阴必阳”的阴阳转化之理,即冬为阴,寒亦为阴,两阴相逢为重阴,至春遂转而发生温热的阳性病证。
九死之病,可以试医
清•魏源《默觚•治篇》轻浅之疾,一般医生都能治愈,难以衡量医道高低。只有面对九死一生之危重疾病,方能显出良医本色。历代名医出奇制胜,化险为夷之治案,不胜枚举。如宋代名医史载之以一味紫菀治愈众多太医束手无策的便秘;张锐治中寒大泄而上热喉痹不能进食的病人,以紫雪丹包裹理中丸,药下而两病皆除;叶天士以一张行气的醉香玉屑方而治愈了应用常法不瘥的便血等等皆是。故欲为良医者,当博览群书,撷采众长,勤于实践,方能临危不惧,起沉疴,愈危证。 不错,多谢居士 「大死一番,大活現成」
阿彌陀佛! 死当活医------医之德也。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
《难经•六十六难》原气之别使,意指元气的使者。三焦具有通行元气及其他诸气的作用。说明三焦的生理功能,非仅是水谷之气的道路,而且是元气运行的通道。元气通过三焦而输布到脏腑、经络,以作用于全身各部。所言“三气”,即分指上焦、中焦、下焦。上焦以肺为主,中焦以脾为主,下焦以肾为主。所谓“原气”,即出自“脐下、肾间”的丹田之气,后人又称为下元之气。《难经》发挥原气理论,并把它结合到三焦来阐述,是补充《内经》之不足。《内经》只称三焦为“决渎之官”、“中渎之府”,主要言其为水液之通道;《难经》更指出其为“原气之别使”。命门、原气之说对后世医学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 小病也可以试医呀.比方说普通的感冒,好医生用几块钱甚至是不花钱就能治好,而且疗效快.而差医生花好几百还治疗很长时间.
人知百病生于气,而不知血为百病之胎也
明•李梴《医学入门•血门》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无不依赖于气的升降出入,一旦气机失调,则可发生病变。故《素问•举痛论》指出:“百病生于气”。然而,气属阳,血属阴,气与血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因此不仅气可以影响血,而血的虚衰和运行失常也必然影响及气,故说“血为百病之胎”。如血虚,气亦随之衰少;血瘀,则气亦随之郁滞;血脱,则气无所依而随血脱逸。同时,血病还可以直接影响脏腑经络而导致疾病。如由血虚而引起眩晕、心悸怔忡,肢体麻木及多种虚损之证;由血瘀而引起经络痹阻及癥瘕结象多证等。可见血是疾病形成的重要基础。《素问•调经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气、血两者,无论哪一方面发生异常均可变生百病。李氏此语是在肯定“病生于气”的同时,更强调血对于百病的“胎基”作用。
三阴结谓之水
《素问•阴阳别论》三阴,即太阴。此处指足太阴脾与手太阴肺。结谓郁结,指气血郁结不疏畅。邪气郁结于三阴,多发为水肿病证。肺居上焦,为水之上源,脾为中土,职司健运。邪气郁阻肺脾,以致肺气失于宣发和肃降,腠理闭塞而汗液排泄发生障碍,上焦气郁则水液难以下输膀胱而内停;脾失运化,水谷精微输布不畅,将生湿酿痰,或聚湿成肿。临床见肺脾气机阻滞而致水肿者,常以宣发肺气、温脾运湿之法,亦每兼用温肾,藉肾之蒸腾气化之力除水去湿。 三陰郁結,因寒,
水凝木郁土濕。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