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回炉读中专尴尬了谁 [转]
--------------------------------------------------------------------------------http://www.sina.com.cn 2006/08/18 10:13红网
8月16日,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新生报名入学。一名北京科技大学毕业的本科生,在工作3年后,又来到该校报名就读,成为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一名中专学生。此事在学校引起不小的轰动。(8月17日《贵州都市报》)
27岁的汪洋从北京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系本科毕业后,先是在北京一家期货公司干了半年,又转投香港驻京的一家灯饰公司,并很快升到了业务经理的位置。但让汪洋苦恼的是, 自己的专业知识很难用得上,工作中找不到感觉,压力很大。2005年5月份,他辞职回到贵阳找工作。然而受所学专业限制,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相反他发现,一些技术人才却非常抢手。几经周折后,汪洋决定:要好好学门技术。
汪洋的经历可以说有一定的代表性。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几年前大学开始扩招时,不少人认为中专教育已经穷途末路,中国即将步入高等教育一统天下的局面。但谁也没想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阵痛之后,中专教育不仅恢复了元气,而且重新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如今,名牌大学的大学生毕业生也“回炉”读中专,中专教育可算是大大的扬眉吐气了。
梳理近半年来发生的新闻,可以发现一个显著的现象:大学教育成明日黄花,中专教育却捷报频传。从大学生卖猪肉、卖冰糖葫芦、愿意零工资就业、被纳入低保对象等新闻,到最近三成多大学生后悔上大学,大学可谓“兵败如山倒”。与此相反的是,据新华网6月4日报道,2005年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1%,总体上高于大学生。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招生就业办公室陈主任也告诉记者,该校每年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都在95%以上。人们似乎正在形成这样一个共识:“上大学学不到什么有用的东西”“念了四年,出来还是找不到工作”。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笔者以为原因有三:第一,大学教育扩张速度太快,教学水平远远赶不上建大楼的速度,这让大学教育水平普遍下降,这样“生产”出来的学生不产生“残次品”才怪呢!第二,大学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管理者看不到世界的变化和潮流,教学模式陈旧老化。据说有的教材还是上世纪80年代编写的。第三,教学理念上重知识不重能力,重理论不重实践。学生考试、写论文的工夫一流,但却在社会上老是栽跟头。
名牌大学的大学生“回炉”读中专,值得大学校长们好好反思反思了。笔者认为,要“割肉止损”,大学教育必须转到面向市场、面向实践的轨道上来,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师资配备等各个环节都要为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而努力。只要产品适销对路,就不愁没有市场。 回想大学毕业后这几年的经历,汪洋说,他参加过很多招聘会,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像他们这种本科生,工作并不好找。相反,一些技术性很强的工科专业,就是中专生都很吃香。他了解到,中国在数控技术应用方面的人才十分短缺,于是,便作出了这样的决定。
大学学习并不多余
据汪洋介绍,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时,父母对他的决定表示支持。但是,真的要重新来中专读书,去和一帮比自己小得多的学生一同学习,他又有些犹豫了。经过3个多星期的考虑后,才下了决心。
四年的大学本科生活,汪洋这样看待:“大学四年的学习丰富了我的人生经历,让我学到了很多其他地方无法学到的东西。没有大学四年,我觉得我的人生有些残缺。但3年多的社会打拼让我认识到,自己要是掌握了一门技术,实实在在地干点事情,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过得都会比较踏实一些。”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来自清镇的学生黄锡欢和汪洋有着类似的经历。2003年,他从贵州财经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大专班毕业后,在清镇市某单位作为合同工工作了2年多。2005年9月,他也辞去工作,来到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报名就读。
中专专业定位适当
对于北京重点大学毕业的本科生,竟然返回中专学校来学技术,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招生就业办公室主任陈韵觉得有些意外。陈主任说,汪洋报名的专业,本来学制为4年,考虑到汪洋是本科毕业,学校经研究决定,让他免修前两年的文化课程,直接从3年级读起。
随后,陈主任告诉记者,中专毕业出来的学生姿态低,定位准确,有技术在手,因而大多数中专生比大学生更好找工作。对于他们学校来说,每年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都在95%以上。 从70年代末恢复高考,到90年代中期,大学实行的是精英教育,那时上大学基本上由国家负担,培养的都是国家急需的人才。
而此后大学实行了产业化,出现现在这样的情形也就不奇怪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