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怀 发表于 2006/8/8 16:21:16

想知道杨先生对楼上这类观点的看法

杨福德 发表于 2006/8/9 09:35:33

学之道,贵以专。

对于孩子们的读经,我始终牢记“教之道,贵以专”的古训。时时提醒自己,不能违反。读书人都有贪多求快的问题,对“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没有足够的耐心。贪多求快,看似速,实则慢;一门深入,看似迂,实则速。杂,就会浅、浮;专,就会深、潜。对于儿子和女儿的读经,我是眼光放的较远,不会贪多求快,现在只是牢牢地打基础。我外甥由于年龄和家庭认识的关系,我初步的想法是再坚持读经2-3年,然后重回学校读书。现在儿子们的读书方法,我始终坚持以背诵为主,凡背过的每一本书,都要求达到熟练背诵方才罢休,努力做到“此未终,彼勿起”。同时,为了使背诵的过程能够达到专一其心,在家里尽量创造单纯、浓厚的读书环境,同时限制所有不适合的书籍,遵循“非圣书,屏勿视”的告诫,以求单纯其心,不造成混杂和熏染。其他抄经、练书法、听音乐等都围绕背诵来开展,防止“喧宾夺主”。望子成龙之心,人皆有之,为防止背经过程中发生偏差,时时温习朱熹先生读书六法以提醒自己:①循序渐进。②熟读精思。③虚心涵泳。④切己体察。⑤着紧用力。⑥居敬持志。 我儿子和女儿背经效果都较好,只是外甥可能在以前受过社会熏染较为严重的原因,读书时专心的时间不能坚持太久,无论引导、劝解或惩罚,都收效不大,甚为苦恼。努力寻找破解之策。哪位大德可有建议?

[ Last edited by 杨福德 on 2006/8/9 at 09:51 ]

云怀 发表于 2006/8/13 12:00:56

Originally posted by 杨福德 at 2006/8/9 09:35:
只是外甥可能在以前受过社会熏染较为严重的原因,读书时专心的时间不能坚持太久,无论引导、劝解或惩罚,都收效不大,甚为苦恼。努力寻找破解之策。
观机逗教,因材施教
读经与教育何为主、何为大?

杨福德 发表于 2006/8/28 10:07:25

孟母堂事件在中国发生很不应该!

杨福德 发表于 2006/9/4 09:54:08

“一般人如此读书,皇子也如此读书。福格《听雨丛谈》记‘尚书房’,“皇子冲龄入学读书,与师傅共席向坐。师傅读一句,皇子照读一句,如此返复上口后,再读百遍,又与前四日生书共读百遍。凡在六日以前者,谓之熟书约隔五日一复,周而复始,不有间断。”--摘自邓云乡《清代八股文》
      以上说明:
1、皇子和民间读书情况是一致的。
2、读书的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方法的重要性(朱子读书法)
      以前我在教导三个孩子读书时,是按照王财贵教授和贺益德老师的方法教授,费时多而收效少,孩子觉得非常吃力。近两个月时间我按照以上古人的方法教授,效果非常明显,背书的熟练程度比以前的方法更高,孩子们也觉得轻松愉快。

愚然可化 发表于 2006/9/4 15:07:41

王和贺的方法是怎么教的?
古人的方法可是数千年流传下来的。久经考验。

开启中医之门 发表于 2006/9/6 14:12:15

孩子的朋友不是很少吗?以后接触社会后怎么办,毕竟现代社会和以前大大不同了。这是我所担心的,我早对现在学校的教育厌恶异常,也早有让孩子这样读经的想法,但是有些问题放不下。

云怀 发表于 2006/9/6 16:37:12

Originally posted by 开启中医之门 at 2006/9/6 14:12:
孩子的朋友不是很少吗?以后接触社会后怎么办,毕竟现代社会和以前大大不同了。这是我所担心的,我早对现在学校的教育厌恶异常,也早有让孩子这样读经的想法,但是有些问题放不下。

你体会体会一般学校泡大的——“朋友很多”的孩子们,他们长大了,接触社会的是不是很好?是不是很会与人相处?

老师的综合素养与方针方法重要。如果老师的人格好,提供的教导较全面,人性化,合理化,那么,这种相对单纯的成长氛围将使孩子的人格、心智等种种“商”较那“正常”状况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好许多。犹如健康人与病人的比较关系。

学校里乱哄哄的状态,众多缺乏教养的孩子种种恶习交织如雨,老师疲惫不堪神经错乱言不由衷错误百出自相矛盾……,你肯定孩子在学校受到的“教育”比他们所受到的“非教育”要多??他们所受到的良性教育要大于所受到的恶性教育??

杨福德 发表于 2006/9/7 15:31:33

Originally posted by 开启中医之门 at 2006/9/6 14:12:
孩子的朋友不是很少吗?以后接触社会后怎么办,毕竟现代社会和以前大大不同了。这是我所担心的,我早对现在学校的教育厌恶异常,也早有让孩子这样读经的想法,但是有些问题放不下。
      其实开启中医之门兄的担心是多余的,你只要将现在的学校教育和家塾教育的教学理论、内容、方法作一比较,对现行的学校教育和家塾教育孰优孰劣,心中就有底了。学校教育:首先,现行的教育是美国杜威的理论,就是会了才教的教育,只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没有进行人性化的教育。教育内容假、大、空,过于空泛和虚假,老师家长唯成绩是求,写不完的作业和考不完的试,迫使许多学生牺牲了健康(当时最起码牺牲睡眠时间和玩乐时间)和童真。其次,学校教育并不给孩子教授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人与自然如何相处,以及人与天地万物如何相处。德育课本空洞,并不教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所以,现在的孩子对什么也无所谓,并不知道在学校如何和同学相处,和老师相处,在家不知道如何和父母亲相处,和爷爷奶奶相处。对是非、善恶、真妄的判断能力不是差,而是根本没有。再次,把家里的不良习气带到学校,并且在同学之间互相传染,好习气并不能感化其他同学。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到最后10多年的学校教育,什么也没学到,一切又要从头开始。
家塾教育:教学内容上就胜出一筹,首先以流传千古的四书五经为教材(当然我们从《弟子规》开始教起,现背会,后一条一条做到),第一从洒扫、应对、进退开始,教育孩子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第二,教育孩子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起码的伦理道德,使孩子从小扎下深根,提升孩子判断真妄、是非、善恶的能力;第三,在家中学会了孝悌忠信,就是如何处理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关系、和哥哥姊姊弟弟妹妹的关系,这些关系处理好了,走向社会也能处理好各种关系,社会只不过是家庭的放大而已。
       这些只是我粗浅的看法和认识,不妥之处,还望各位大德慈悲垂教!

hongyi1969 发表于 2006/9/9 14:27:30

提点不同的看法,请指正(弘毅)

对现在学校小学的基础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内容和效果的丧失信心。促使我们对古代(从汉武帝开始一直到新文化运动前夕)的家塾教育、私塾教育优点进行深刻的反省和深思,那种教育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了那么多的圣贤人,那么多的孝廉之士!!

点评:从汉武帝“独尊儒术”算起到新文化运动之前,中国究竟出了多少圣贤?我还真是孤陋寡闻,实在想不起来有几个。事实上,中国历史上人才辈出的黄金时代有两个,一个是秦汉大一统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兴盛,老子、孔子、墨子、庄子、孟子、屈原堪称一代圣贤;另一个正是新文化运动前后到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在新旧交替之际中国涌现出一大批光彩夺目的人物,如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鲁迅、梁漱溟、陶行知等文化巨人。

       杨先生所赞美的那段时间其实是中国最黑暗的帝王专制时代,也是人才备受压抑的时代,孝廉之士的确出了不少,因为东汉以“孝廉”作为标准选拔官员,朱建军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道德品质一旦成为获得权力的条件,一场‘看谁更善良’的比赛就此开始了。一个人内心中是不是善良别人很难知道,所以实际上人们比的不是谁更有道德,而是谁的行为上更像有道德的样子。在是不是孝敬父母的问题上,最重要的不是你是不是真的孝敬父母,而是你的行为像不像一个孝敬父母的人,而且真的孝子未必比假的更像孝子。在是不是廉洁的问题上,最重要的也不是你是不是真的廉洁,而是你的行为像不像一个廉洁的人。”

   伪善的大泛滥正是从东汉开始的,二十四孝的精彩演出也由此拉开了序幕,帝王们无不标榜“以孝治天下”,但百姓并没有过上几天太平的日子,贪官污吏照旧层出不穷,少有的几个清官无不是以悲剧收场,这是为什么?。

可现在呢?全社会的道德沦丧、社会信用缺失、人们的少廉寡耻,不孝父母、不尊师长,全社会都呈现出一片乱相 !其原因还是教育出了问题。菩萨畏因,凡夫畏果。所以,我们应该冷静的对现行小学的基础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进行反省!德育教育的效果不彰,家庭、学校、社会都难咎其责。家庭特别是为人父母言传身教的缺失,对独生子女的放纵、娇惯和溺爱(我所接触的许多为人父母爱其子女,但不知如何爱,孟子曰“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学校一味的追求升学率和达标率(分分分,是命根;考考考,是法宝),单一的价值评判标准,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不负责任(物质方面,“垃圾”儿童食品充斥市面;精神方面,不健康场所比比皆是,对儿童从小在心灵上进行了染污,再者,以分数的高地评价儿童的好坏优劣),共业所感,现在儿童的成长环境表面优越,实质上不太理想!请诸位深思之!!

点评:教育是出了问题,但我不认为传统文化的德育就是灵丹妙药,因为以前它一直不怎么灵,那时可是从皇帝将相到普通百姓都把“孝道”看得至高无上,全民搞德育搞了近三千年都没有灵验过,现在就突然灵验起来了,可能吗?!教育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我们的确要认真地去找原因,找真正的原因,而不是一厢情愿地把老传统祭起来膜拜,那是行不通的。

基于上述原因,我将9岁的儿子休学在家专门读经,已一年半时间,现在滚瓜烂熟的背诵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孝经》、《论语》和《孟子》。我四岁的女儿也已熟练的背诵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孝经》、《论语》。我姐姐被我儿子和我女儿的明显的在家专门读经的效果和两个孩子得体的言谈举止及优秀的表现深深的吸引和感动了。也把11岁已上小学五年级的女儿,专门休学寄托于我家跟我儿子和女儿读经,已半年时间,背诵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孝经》、《论语》以及《孟子》上,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能力和定力明显提高,特别是为人出世能力的优秀,我姐姐和我姐夫非常高兴。

点评:杨先生让儿子休学,事前征询过儿子的意见否?孩子真愿意做圣人的弟子吗?根据上述的历史分析可知——中国道德教育的成功率是非常低的,万一成不了圣贤,又牺牲了孩子童年的快乐,恐怕就得不偿失了。

我家的读经生活是这样的,我在早晚负责读经辅导、陪读,每天晚上讲一个德育故事(我白天还要上班),妻子专职负责生活料理和生活教育。

读经时间安排是:
早晨6:30 起床
6:30--7:20盥洗和室外活动(晨跑、俯卧撑、蹲马步)
7:20--8:20读诵经典(在读诵经典前,先持诵《心经》一遍,然后我领读、外甥领读、儿子领读、以及同步读结合,每天经典读诵量在450字、100遍左右)
8:20--9:15吃 早点,听CD盘读经;(我要去上班)
9:15--10:00自己读经;
10:00--10:45 课外活动(妻子领三个孩子在室外晒太阳,散步,以及做游戏,因我家住在一楼,所以去室外很方便);
10:45--11:30自己读经;
11:30--14:00吃中午饭,室外活动,打羽毛球、乒乓球;
14:00--14:45自己读经;
14:45--16:45抄经、练毛笔字、看课外书、欣赏世界名曲和中国古典音乐;
16:45--17:30自己读经;
17:30--20:00吃晚饭,饭后室外打羽毛球、乒乓球,散步、赏花;
20:00--20:45温习次日功课。
20:45--21:15洗脚、晚上静坐;
21:15准时睡觉。

现在,以《弟子规》为家规!

点评:“孩子们的观察力很敏锐,他用体贴迎合这个社会和家庭以求生存。他调适得很快,而且很厉害,能穿透父母的心。他为了要获得赞美或躲避惩罚,可能很快、很坚强地适应,甚至不用你叫。时间一到,闹钟一响,马上溜下来,完成大人的期望,但他却已经丧失了温暖的人性。 过了十几年,当他长大以後,他不知道自己缺少什麽,可是内心里头却隐隐有一股想要去填补那份空洞与缺憾的渴望与骚动,所以促使他一再去追求。拥有了权力,不能满足;拥有了财富,还是不能满足;有了爱情;依旧不能满足,因为他的人性已经破损。”

——这是一位智者说的话,他提醒我们:孩子会无条件服从父母,因为孩子无条件地爱我们,他们愿意牺牲自己的快乐来满足父母,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如果真爱自己的孩子的话,就让孩子做自己吧,不要为了自己的理想去塑造孩子。你给他的未必是他想要的,尊重孩子是我们首先要学会的,我们的文化传统中非常缺少这种尊重,总觉得孩子是我生的,应该听命于我,应该孝顺我,应该……规条很多,唯独缺少一项——尊重!

    《弟子规》很好,孩子会学会规矩、礼貌以及为人处世,这非常好,我完全赞同。可为什么没有《父母规》呢?圣贤怎么忘了给父母也订一些规条呢?比如“尊重孩子,给孩子自由,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读经内容我拟先背诵四书五经,后背诵英文经典。在此基础上,补习数理化。终极以献身中国传统中医和圣贤教育为方向(不过此种设想还为时过早),以医治国民的身病和心病。

读书的最高目标为圣贤!

点评:“作父母的,往往有个理想自己没能做到,却希望子女去帮他达成。但是这个理想会不会伤害了幼小的心灵、伤害了未来可能主导这个世界的主人翁? 我们何其不幸! 既然已经有了不能如愿的缺憾,何苦还要强加在孩子身上,伤害自己的下一代? ”

    如果真想要做圣贤,建议杨先生自己去学去做,别拿孩子当试验品,因为孩子并不是父母实现个人伟大理想的工具。如果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丢失了,那找回来的任务也应该是我们这些成年人,不要把这个重担放到孩子幼嫩的肩膀上,孩子有孩子的工作——欢笑、调皮、玩耍……

    我们的传统总觉得孩子是张白纸,可以由我们随意书写,这就大错特错了,儿童的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心理发展需要,怎么能够以读经取代一切呢?的确,孩子在这个时期的记忆力是最好的,但我们不要忘了,比记住圣人们的高论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一切,这比一味背诵圣人的心得体会更直接。

以上是我粗浅的认识和做法,是否妥当,请各位大德和同仁,慈悲垂示!

       希望您不会介意我的点评,不对的地方,还请指出,谢谢。

[ Last edited by hongyi1969 on 2006/9/9 at 22:11 ]
页: 1 2 [3] 4 5 6 7 8 9
查看完整版本: 请教孩子休学在家专门读经的内容和作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