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生八笺
请问哪位高人评价一下, 遵生八笺是否是一本很好的养生食疗书吗?《遵生八笺》是养生专著。明·高濂撰,据说他幼时患眼疾等疾病,因多方搜寻奇药秘方,终得以康复,遂博览群书,记录在案,汇成此书。刊于公元1591年。正文十九卷,目录一卷。全书分为《清修妙论笺》、《四时调摄笺》、《却病延年笺》、《起居安乐笺》、《饮馔服食笺》、《灵秘丹药笺》、《燕闲清赏笺》、《尘外遐举笺》等八笺。《遵生八笺》是一部内容广博又切实用的养生专著,也是我国古代养生学的主要文献之一。很有参考价值。现有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弦雪居重订本等。近年有巴蜀书社等排印本。美·德贞(J·Dudgeon)曾于1895年将此书译成英文,在国外广为流传。--------------------------------------------------------------------------------------------------------------------------------离现代的社会生活有点距离。我的体会:胡海天、梁剑辉的《饮食疗法》,孟景春的《饮食养生》、《起居养生》,匡调元的《人体体质学》(此书虽好,但严重缺书)、《中华饮食智慧》拿来就能运用,有立竿见影之效!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25/4/13 17:29 编辑
杏林枝损 莲池上新——缅怀我的外祖父孟景春老中医
2017-11-11 10:12
https://www.sohu.com/a/203692817_829097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叶落归根之时,三天前外祖父孟景春老中医的追悼会在家乡张家港市举行,是日天高云淡,场面隆重庄严,孟老的一生圆满谢幕,之后火化安葬在老家,老人家辛苦了一辈子,终于入土为安。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111/6e247c0c15c44312a3328a1c41bbc630.jpeg去世这些天来,我一直在回忆和老人相处的点点滴滴,他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多次开车时哽咽欲泣,外祖父对于我来说有着多重的身份。首先,他是我中医的启蒙者,从小就目睹耳闻他看病的杰出疗效,所以我对中医的疗效从未有过怀疑,这是我决心学中医的最初原因;其次,他是我的中医老师,我在大学期间跟随他抄方学习中医临床,探讨中医理论,为我一毕业就有信心看诊奠定了基础;最后,他是我生命中的丰碑,孟老的德行不管是为医为师为长者都值得我终生仰望,“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些天来接触了不少外祖父生前的学生,我自2002年毕业后和外祖父的联系并不多,他们向我讲述了孟老近年来的看诊带教及生活状况,近日来还反复观看了关于他的两部纪录片,微信圈也有很多学生缅怀外祖父的文章,外祖父的形象在我的脑海中愈加丰满完整,他严谨治学、医者仁心、淡泊名利、生活节俭,同时乐善好施、思想开明,是良师,是仁医,是慈祥的长者,也是一位可爱的老人。现在事情告一段落,我也可以安下心来写写我的外祖父,一位“平凡而伟大”的老中医。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111/90c68d6c2e21462e81c8bf738108a861.jpeg一、为医者外祖父行医七十载,生命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治病救人,中医事业已经融入了他的生命,以致他前年起因生病体弱无法再给人看病时,他就觉得活下去没有了意义。先论医术,外祖父在中医治疗方面重视脾胃中土,用药“中正平和”,都是些极平常的草药,很少用动物药、贵重药、苦寒药,自古就有很多医家看病以“脾胃”为核心,代表如金元之李东垣,其实有着很深的理论依据,《黄帝内经》提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寄十八日寄治”、“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这就给从脾胃论治五脏全身疾病提供了依据,而实际效果也是很好的,据外祖父生前学生患者说,治病效果总体在七成以上,常常以“平淡显神奇”。再谈医德,这是令人景仰赞叹的,他真正践行了孙真人的大医精神,“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他从来都是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开方除了有效尽可能便宜,从不以医谋利,对病人的态度极温和,很多病患说只要坐在孟老身旁就感到舒服多了,如浴春风,这是“医者仁心”的感染力。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111/7c5d34de7d6c4b04b1efd9da0cb420c5.jpeg二、为师者外祖父自1957年毕业于江苏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后留校任教直至退休,退休后虽然课堂授课少了,临床带教却从未间断,培养了一批批年轻中医人才,可以说“老师”这一身份也伴随着外祖父的一生。 古语“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外祖父教学成绩斐然,做人堪为师表,为校内外师生共仰。外祖父对待学生如自己的子女一般,在学术上从不保守,只要学生肯学,辨证用药经验都是和盘托出的,我作为孟老唯一学医的孙辈敢保证:孟老没有任何秘方留给自己的后人。外祖父教育学生很少空洞的说教,而是用言行实实在在去感化他们,如春雨之“润物细无声”,相处日久自然为其言语德行所化,这种师教也是最高明的。外祖父从不要求学生的回馈报答,学生们哪怕送一点点礼物,孟老都要回敬答谢,如果是贵重之礼是坚决不收的。对于热爱中医的学生会全力支持帮助他们,不求回报,即使有些学生辜负了他的期待,我也从没有听到过他对任何学生的任何怨言,这是夫子所说的“恕”德,外祖父永远都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如果是外祖父对学生有一点点小小的要求,那就是希望他们继承发扬中医事业、为更多百姓解决病苦。三、为亲者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孟老的长女)就对我说过:外公对待学生和子女没有差别,甚至好过子女。待我读大学学习中医时,感受到这是真实的,外祖父从未要求学校对我有任何特殊照顾,对于我的学习情况也不甚关心,说实话当时我是有怨言的,若干年学习传统文化后才逐渐理解他,对子女的近乎无情是真正的爱,他要求子女自力更生、自谋发展,他常说:“为子孙留财,不如为子孙留德”,他一向没有为子孙留财的打算,但他所做的一切善事是留给子孙最大的财富,这是严父的大爱。对待患者、学生如同家人,这是大慈悲心,“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没有分别心,正如已故国学大师南怀瑾的儿子形容南老“视天下人为子女,视子女为天下人”,外祖父真正做到了。外祖父也从不要求子女对自己如何孝敬照顾,直至九十三岁生病前都是和子女分开生活,没有特殊情况从不麻烦子女孙辈,但对于我的母亲一直是关心的(母亲2000年生病),今年夏天看望老人家时,他已经躺在床上无力起床了,他还是询问我母亲的身体情况,这次生病住院他一再要求不治疗,我给他煎熬的中药也拒绝服用,其实我明白他是不愿再拖累自己的子女,因为几个舅舅的身体都欠佳,这时尽显父亲对子女的关爱,不惜缩短自己的生命。四、为己者外祖父视患者犹亲人,对学生如子女,那对于自己又是如何呢?我感受最深的有三点。一曰“谦”,已故国医大师朱良春老先生曾评价孟老是谦谦君子,此言不虚,他从不向患者吹嘘自己的看病效果如何,经常有患者问他这个病能不能治好,他通常的回答是“试试看”、“吃几付药试试”,遇到疗效不好的患者,他会对患者说让我回家再翻翻书,再想想办法,实事求是,不夸海口吹嘘,毫无大牌专家的派头,这种谦卑心反而赢得了患者的尊重,也触动了跟随抄方的学生;二曰“节”,外祖父在生活方面都做到了有节制,既不禁欲,也不纵欲,如饮食方面是荤素搭配,以素为主,早晚都是清粥小菜,晚餐小酌以温通血脉,即使亲友聚餐,再美味的食物也不超过三筷,饮酒也不过一二两,外祖父每晚看《新闻联播》有几十年了,其他电视很少看,他的生活极有规律,早睡早起,除了出门诊应酬,每天吃饭、散步、看书、写作的时间基本是固定的,他晚年自号“师竹斋主人”,而竹子的象征就是“节”,《中庸》曰:“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节体现的即是中和之道,这也许是他几十年行医生涯的所悟所感吧;三曰“俭”,外祖父的节俭真的是无所不用其极,我们亲人有时都觉得心疼,一件衣服可以穿上几十年,一双几十块钱的皮鞋竟也穿了好多年。外祖父晚年视力不好,一直是泡枸杞水喝,泡过的枸杞晚上煮稀饭,最后咀嚼吃掉。家中的洗澡水会继续盛在浴缸内,用这个水冲马桶,洗脸水也是如此,饮食是极少有浪费的,学校分配的老房子一住就是30多年,家具依旧是80年代的。外祖父真正做到了物尽其用,俭者简也减也,老子曰:“大道至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中国自古就尚“俭”,古今圣贤无不行持“俭”德,不仅是惜福,还为了追求永恒的大道。五、为善者行医治病救人本就是善业,外祖父看诊坚持低诊费小处方,非不得已不用贵重药,经常减免贫困患者诊费,可谓“善中之善”。除看诊行善外,他还乐善好施,一生捐赠颇多。外祖父于2007年捐款20万元成立中医“树人奖”资助品学兼优的中医学子,2013年捐款50万成立中医“耕耘奖”奖励优秀教师,其中第一笔20万是由17本不同的存折凑成的,不禁令人潸然。其实外祖父的捐助还远不止这么多,听母亲以前讲过,外祖父年轻时就乐于捐助,修桥铺路要捐,建学校要捐,地震水灾要捐,前几日外祖父生前学生还和我说起孟老有一次看到《扬子晚报》上有捐助贫困学生的倡议,孟老当即就让他带1500元到报社,署名“南京中医药大学孟先生”。外祖父捐助不图名,施恩不求报,设立奖学金其中一个要求就是不以他的名字命名,对外捐款也是从不留真实姓名,这是古人说的“阴德”,孙真人在《大医精诚》中写道:“人行阳德,人自报之,人行阴德,鬼神报之。”外祖父从小体弱,70多岁时患急性重症胰腺炎,93岁冬至患严重肺部感染,心肺功能衰竭,两次都是濒临死亡,最终痊愈,并以96岁高寿辞世,应该算是有福之人,古人云:仁者寿,大德者,必得其寿。外祖父一生医者仁心、行善积德,天地自有公道。外祖父财布施不求人知,法布施(带教学生)不求回报,做过了就放下了,这也应了《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无我才能成就大我,无心布施功德无量。六、为行者外祖父经常用周总理的一句话来自勉:“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他对于中医的学习从未停止过,购买中医书籍差不多是他的最大开销,10年前我开始学习“中医扶阳派”,也向他推荐过一些书籍,数月后再去他家,发现书柜中竟然多了几本书,有《思考中医》、《扶阳讲记》、《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等,外祖父虽然是搞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但他所学所研究都是为临床服务的,他始终强调临床疗效,他常说“中医的生命力在临床”,一切以疗效为标杆,这导致他临床用药不拘一格,除了正常中药处方外,他还经常会给患者开些单方小验方,如吃南瓜子治前列腺增生,吃白果治带下,朱砂外敷治失眠,等等,常常疗效显著,他不止一次告诉我自古就有“一张单方,气死名医”之说,希望引起我的重视。自百年前西学东渐,中医的科学性就一直被质疑,近年来更有“取缔中医”之言论,外祖父从不与人去争辩这些是非,他坚持中医只要能治好病就是科学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用无数疑难病症的成功案例为中医正名。除了为他人运用中医药,他自己的健康也多用中医药维护保航,他50多岁出现血压升高,坚持服用杞菊地黄丸10余年,血压一直保持稳定。那次他患急性胰腺炎,脱离危险期后,西医一直让他禁食,静脉补充营养,始终四肢乏力、言语无力,他就嘱咐子女偷偷给他煮米汤喝,几天后气力大增,西医都为之惊叹,他后来给我解释说:“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而米汤最能补充胃气。”平时生病也都是靠自己开中药解决,晚年以按摩穴位保健,一生除了三次重病外,几乎没有用过西药,他的一生是“用生命证明中医的科学性”。为了中医事业,他没有豪言壮语高声疾呼,他默默的去做,认真的诊治每一位患者,不断提高临床疗效,晚年撰写大量中医养生文章书籍宣传中医,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并受益于中医,他是真正的中医行者。外祖父一生甘愿做一个平凡的中医,无论对学生还是患者,他只求付出,不图回报,对待亲属外人,普同一等,他不愿亏欠任何人,哪怕自己的子孙!他不忍心看到他人受苦,视他病若己病!闭上双眼,我还能回忆出儿时他用胡子扎我的面颊,痒的发笑;夏日坐在萍聚村房屋的阳台上,他摇着蒲扇给我们几个孙辈讲《岳飞传》,其乐融融;大学时代每周末去他家吃晚餐,虽然是稀饭素菜馒头,配些肉食熟菜,畅谈中医,犹闻“韶”乐之乐,何须酒肉!这次生病住院,我一直想给他用中药治疗,但他始终拒绝,直到去世前一周我再次询问他时,他已无力言语,只是不停挥手摇头,这次我似乎真的懂了,外祖父已不贪恋余生,因为自前年起无法看病时,他就觉得自己的生命失去了价值,他活着就是要看病,要为人民服务,而今他既无法为人看病,还要让子女照顾,这是他所不忍的,对于死亡,他如此坦然。重阳节是传统的老人节,本来是祝福老人的,对于我却尤其悲凉,这一天外祖父永远离开了我们,这一天也恰逢他的“中医学术思想研修班”开班,是巧合,是天意,中医理论讲“重阳必阴”,于重阳节过世或许也是吉兆吧!外祖父遗愿丧礼一切从简,生前身后都不愿浪费,都不愿劳烦他人,参加追悼会的既有张家港市、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领导,还有学校老师老同事,数量最多的是曾经授业于他的学生,还有以前的患者,有好几位学生患者是从外省赶来,我相信他们都是自发自愿的,这是对于一位医生最大的认可。人终有一死,斯人已逝,精神永存!外祖父逝世消息发布后,很多学生朋友写文章缅怀,苏州灵岩山寺崇恩法师看到我的微信,评论:杏林枝损,莲池上新。深感欣慰!还有很多人写了挽联,我在重阳节清晨照旧练习养生桩功,练功中构得一联以表哀思:温良恭俭让,反求诸己,是儒家真君子慈悲喜舍空,普济群生,为人间大菩萨———外孙 景天驰于丁酉年九月十六哀书于家中微信公众号:中医萝卜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