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精孤于内,气耗于外”
论“精孤于内,气耗于外”摘要:本文主要通过以经解经的方式,还原“精孤于内,气耗于外”的经旨,彻底划清正气与邪气的界限。
关键词:精 气 真阴 真阳 阴邪 阳邪
《素问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的最后一段论述了“五脏阳以竭”而致水肿的病机、治法。其中有句经文“精孤于内,气耗于外”,在新世纪教材《内经选读》中解释如下:“水液独盛于体内,阳气耗散与体外。精,属阴,此指属阴的水液,与上句‘魄’同义。”1笔者认为,本段解释除了“阳气耗散与体外”尚可接受外,其余皆与经旨不甚符合,现将本人看法阐述如下,与大家一起探讨:
精属阴没错,却非属于阴的水液,而是属于真阴。《灵枢 本神第八》云:“是故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这里所说的精伤导致阴虚就是“精孤于内”,无气就是“气耗于外”。《素问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云:“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本句大意是:贮藏阴精以生发提供人体所必需的阳气,这是真阴的功能;护卫肌表抵御邪气以固护阴精,这是真阳的功能。当“精孤于内”也就是阴精贮藏不足不能外应阳气之用时,就会“气耗于外”;当“气耗于外”也就是真阳耗散于外不能固护阴精之时,就会“精孤于内”。这就体现了“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的阴阳互根互化关系。又《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云:“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其中“精食气”和“精化为气”就是“藏精而起亟也”的形象说明。
联系本篇上文,更能说明此“精”是属于代表着正气的真阴,而非属于代表着邪气的水液,更不可能“与‘魄’同义”。上文“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谓精与神?《灵枢 本神第八》云:“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每个人一开始禀受父精母血而生之时首先有的就是有形的精,即真阴,之后是无形的神,即真阳。歧伯何以言“病不可愈”?因为“精神不进”、“精坏神去”,即先天真阴真阳已耗损殆尽,且“志意不治”,《素问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云:“脾藏意,肾藏志。”即先天肾和后天脾已败坏不治,故不可愈。“精坏神去”和“精孤于内,气耗于外”的意思相当,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后者有个耗损的过程。何谓魄?“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灵枢 本神第八》)。此魄亦讲的是正气而非邪气的糟粕,《灵枢 本神第八》:“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已伤,针不可以治之也。” 《灵枢 经水第十二》:“五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精神魂魄均属正气,是共存亡的。如今因为“五脏阳以竭”,阴寒邪气极盛而导致真阴真阳无法交通,魄不能并精而出入,出现“其魄独居,精孤于内,气耗于外”。由此可见,精与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并非“同义”。
下面我们来参考一下比较有代表性的中医大家的注释:
王冰《黄帝内经素问》:“阴精损削于内,阳气耗减于外。”2
张志聪《素问集注》:“气耗于外,肺脏之阴魄孤精独居于内也。”3
张景岳《类经》:“精中无气,则孤精于内。阴内无阳,则气耗于外。”4
三者均切合经旨,其中尤以王冰见长。我们再来看看《内经》的其他篇章是如何论述“精”的:
《素问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素问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素问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
《素问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素问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道贵常存,补神固根,精气不散,神守不分,然即神守而虽不去,亦能全真。”
《灵枢 根结第五》:“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
通观整本《内经》,162篇中圣人未有一处将“精”作为邪气论述,后世医家将真阴真阳与阴邪阳邪混淆不分,误人不浅。真阴真阳统归元气,也就是《素问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所说的“真气”。人体元气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靠先天禀赋——“生之来谓之精” (《灵枢 本神第八》)、“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灵枢 决气第三十》),另一个是靠后天补给—— “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灵枢 平人绝谷论篇第三十二》)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问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元气是不可能靠药物补充的,《素问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可见,药物只是用来祛除留在脏腑经脉中的邪气,而真正可补充元气的是食物而非药物。正如《素问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所云:“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在《内经》中,精代表真阴,神代表真阳。《素问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只要真阴真阳也就是元气充足,人就不会有疾病——“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 (《素问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金匮要略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真阴真阳并没有偏盛的说法,越充足则人越有精神,越健康。“阴虚阳盛”是真阴亏虚而阳邪亢盛而非真阳亢盛, “阳虚阴盛”是真阳亏虚而阴邪亢盛而非真阴亢盛。真阴真阳又实属于一体,且看八卦中的坎离二卦,坎卦内一阳爻外二阴爻主北方属水内含真阳,离卦内一阴爻外二阳爻主南方属火内含真阴,不管是真阴还是真阳虚损均会损及另一方。仲景往后至明清,最明此经旨之人,乃清代四川郑钦安人士。
综上所述,“精孤于内,气耗于外”的注解就不应当是“水液独盛于体内,阳气耗散与体外。”经典“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文章结构严谨,逻辑严密,若误解一字,则全盘皆乱,反之,若能从字词入手,深入研究,通读串解,则或能钻研出经文的奥旨。因此,这就要求注释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国学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惟有“刻意研精”,方能“探微索隐”。在此,我愿以《素问 灵兰秘典论第八》中的一段经文作为我此篇文章的结束语,与同道们共勉:
“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闵闵之当,孰者为良!恍惚之数,生于毫氂,毫氂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参考文献
1王庆其.内经选读.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68
2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102
3张志聪.张志聪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59
4张景岳.张景岳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04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之《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金贵要略》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精孤于内”或“气耗于外”都与“五脏阳竭”有关,因此可以理解为:
“精孤于内”是由于五脏阳竭,生化无力,精不能化为气,只能孤守于内,人体缺乏阳气之阳光生机,则水液滞积,水肿生焉。
“气耗于外”也由于是五脏阳竭,其收藏无力,阳气过多外耗,则作用于内的阳气太少,也会引起水液滞积而产生水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