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学中医读书及实践宜从治流感开始
本帖最后由 semc 于 2022/1/21 13:16 编辑自学中医读书及实践宜从治流感开始,有现实意义。1、 生活中患者多,便于边学习边实践。治流感,需要有《伤寒》功底。普通学习者读《伤寒》,极易感觉学难致用。学会治流感,则有利于迅速入门。2、起点高。治流感,对于四诊合参、八纲辨证有全面的严格的高要求,比治疗普通杂症要求要高得多。流感患者普遍外感、内伤并存,治普通杂症的做法和注意事项大多能在治流感过程中用到。能娴熟治疗流感,再读其他书籍或治疗其他常见病则势如破竹。3、学习目的决定。多数自学者通过学习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临证实践功底,目的就是为了帮助身边的人解决痛苦,不是为了成为砖家、叫兽或名老庸医大屎。4、进步快慢容易把握,有足够时间去充实、总结。5、有利于心态平和、宁静淡泊。少数流感患者病情特殊,治疗难度大,善后要求高;真热假寒、脉症不符、昏迷、脉搏不显、热邪逆传、“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也会遇到,接触患者多了,时刻知道能吃几碗干饭,特别能避免那种学医远未入门、在坑里瞎折腾却还到处指点江山甚至自以为是地卖弄学医秘法的通病。
:D 甚是
学医有一定基础后进一步读书
本帖最后由 semc 于 2022/1/21 12:41 编辑学习中医有一定基础后再进一步读书,宜读老中医前辈们的论述和医案,然后返璞归真重新读经典,最后再读各家各派学说,学识自然不断见长。如果要老老实实地做人、作学问,读老中医前辈们的论述和医案,一定要选朴实无华的作品。当今物欲横流,院校中医人士的书花哨东西太多。书按照作者生活时间或出版时间可以分成这么几类:1、 作者生活在解放前:如王雨三《治病法规》、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2、 作者长期生活在解放前,建国后从事中医工作并且以临证见长:如席梁丞、魏长春、叶熙春、蒲辅周、岳美中、朱仁康、朱小南、刘奉五的书。3、 近年重版的以上两类丛书。4、 少数注重传统的院校中医人士如何任、张琪、邓铁涛、李金墉等人的书。这些书里的论述朴实无华,多系干货,里面有作者的非常宝贵的经验。细心读书里论述和医案,犹如有高明的走传统正规路子的前辈在亲临指导。读书时要注意作者生活环境(地域、政治环境、当地气候和居民生活条件),认真学习时才能有所取舍。如王雨三《治病法规》极推崇《伤寒》、《金匮》却鄙视温热学派,这就与地域和所接触患者有关,也与接触的温热派庸医误事有关,但实际上真正的温热派好手大家都有极深厚的《伤寒》、《金匮》功底;又比如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处处有《伤寒》、《金匮》的影子,没有基础者读后领会不到精华反而会养成拿时方套用的不良习惯。
“一定基础”是指什么,不看书的情况下又如何获得?
为什么只学近代医家?中医都差点亡于这些近代医家之手了,还只学他们?尤其是温病学派。 本帖最后由 semc 于 2022/1/21 13:03 编辑
自学中医到老 发表于 2022/1/21 09:31
“一定基础”是指什么,不看书的情况下又如何获得?
为什么只学近代医家?中医都差点亡于这些近代医家之手 ...
“一定基础”是指初步具备严谨的四诊合参、八纲辨证的能力。“再读书”是指再进一步去继续读书。至于其他说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学术上真正有用的东西往往朴实,不会高大上。
专家考
本帖最后由 semc 于 2022/1/23 19:16 编辑专家是指在某种学术领域或者技艺方面有深入研究并具备特长的人。何为生活中真正的中医专家?鄙人认为就是有厚实理论功底并能将这种理论功底应用于临证、用严谨的四诊合参能力去服务于大众的中医大夫。这种中医专家学医、业医走的一定是传统路子,这种中医专家不等于学医远未入门却自视比张仲景还要张仲景、比医圣还要医圣的动不动还玩花样发明创新的砖家、叫兽、名老庸医大屎。鄙人学医、业医近四十年,苦苦追寻,仅遇到真正的中医专家两人。这两人中有一人功底好、用药乱,实际上仅能算半个专家。遇到真正的中医专家难,难于上青天!先师萧老前辈学术功底和临证能力明显在蒲辅周、岳美中等大家之上,以前学医时发现先师极不愿与同行深谈医学。随年龄增长,马齿摇晃,始有同感。中医药学是易学的一个极为庞大的分支,最根本也是最核心的问题仍然是天人合一理论。经过七十余年温水煮青蛙式的坚持不懈的打压,目前普通人要想遇到真正的中医专家、中医大夫,除非自家祖坟冒青烟。正因为中医药学最根本也是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天人合一理论,学医、业医者即便老老实实做人、作学问后景也多凄惨,何况躁动者?至于学医、业医如何学会保护自己,就不是本次的话题了。 平时业余时间忙于对北方流派筹码理论的实践和总结,对业医的很多问题逐渐看淡了,以后也很少有时间再登陆民间中医网。联系到当年学医之苦、遇明师(明师与名师有别)之难,有感而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复谈学《伤寒论》从治流感开始
本帖最后由 semc 于 2022/1/27 02:31 编辑中医爱好者学习《伤寒论》有很多实际困难,如缺乏有效指导、时间不充裕、工作累、身体疲劳、家务多等。但从治流感开始,能缓慢地、逐步养成严谨合理的四诊合参、八纲辨证的能力。《伤寒论》讲理、法、方、药而不是单纯去讲理论,这就要求学习者必须要有一定临证能力和临证体验,否则要么越学越迷茫、要么不知却强以为知。以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为例说明之。该汤剂主治发汗后腹胀满,能起到升脾、降胃、补虚散滞的作用,对病人的腹胀、呕逆、食欲不振有良效。本证腹胀满,是虚实夹杂以实为主,是以有形痰湿阻结、气机壅滞为主,因此燥湿化痰、行气消满药量大,补脾益气药量小。假如患者以脾虚为主,痰湿阻结、气机壅滞较轻,那用该汤剂就要改为健脾益气为主。又假若患者腹胀满纯属气陷,则厚朴、半夏均不适合用,用后即犯虚虚实实之弊,而这正是时下死读书、读死书的大量中医人士容易走进的误区。再以麻杏石甘汤为例说明之。本方剂主治:1、风热初起。2、风、寒、热夹杂,在初期医者没有判断出热邪的存在而致使热邪壅肺。属误治后以此汤剂弥补之法。本方剂中生石膏并非用于治胃热,而是用于制约麻黄之热。故生石膏量为麻黄量八倍,且生石膏必须用微带辛味之品。此汤剂用一味药薄荷即可完全代替!《伤寒论》原文中讲到“汗出而喘,无大热”,“大热”是指热邪!假如有热邪疫毒,用药时如不加金银花、连翘之类解毒之品,热邪仍会进一步发展到少阳或阳明。该汤剂并非不能用,在使用时必须确定是否存在热邪疫毒,对医者的临证功底要求严格。现实生活里庸医轻易处以麻杏石甘汤误事者极多!等到适合读老中医前辈们的经验集要时,同样需要这种能力。张锡纯坚持治疑难杂症不得损害宗气,蒲辅周认为银翘散中牛蒡子应该去掉,范文甫认为血府逐瘀汤中桔梗应该用三七粉代替,王雨三认为牛蒡子、枳壳(实)不可轻易用,叶熙春治错综复杂之湿热病先投以温胆汤获得转机,金子久治有严重内伤的外感病时曾采用不考虑关门留贼的特殊做法,没有临证基础的学习者很难真正领会。很多热心者大力介绍的学习中医的秘法心法包括近年来某些所谓名师大家喧嚣尘上的视频讲座,看似高大上,实际上仅仅是源于学医远未入门、疏于临证者在坑里瞎折腾走弯路、敝帚自珍、沾沾自喜。学医德为先,业医先作人。这是对学习者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学医者保护自己不受患者邪气侵犯的有效手段。真正有用的东西,往往朴实无华。
论治流感之补遗:风寒入里化热说
本帖最后由 semc 于 2022/1/27 04:37 编辑《伤寒论》中约70%篇幅是论述流感为代表的风温疾病失治或误治后如何挽回的。 风寒入里化热说易误导初学者。在风、寒、热夹杂的外感初期,受季节、气候、地域、饮食习惯、体质影响,三种病邪的轻重缓急表现往往不同。有的患者初期热邪重,继而才表现出流清涕、鼻塞等感受寒邪症状;有的患者初期热邪轻,先表现出流清涕、鼻塞等感受寒邪症状,继而才表现出咽疼、开始便秘等症状并且风寒症状反而有所减轻。对于第二种情况,以前曾提到判断风寒是否夹杂热邪“关键在于左关浮、中取是否带有滑像!此为历代医家不传之秘”。一旦确定夹杂热邪,并且又由于热邪尚在肺,就必须要加金银花、连翘之类解毒药品。否则,用药时不顾热邪而简单祛风散寒,即属误治,热邪必会犯胆、胃,出现小柴胡证、白虎证。所谓入里化热,是指失治或误治后热邪进一步发展,并不是风寒二邪此时摇身变为热邪!类似的,湿化热之类谬论亦属以讹传讹!老一辈长于临证的中医大夫既要保住饭碗,又不屑与浅学者深谈,故秘而不宣。对于平素气阴两亏者,祛邪必须要注意扶正甚至要以扶正为主。失治或误治,体弱者易出现温邪逆传的恶果,热邪若严重伤阴老年人会出现冲气上逆迫使中焦真气外泄的恶果。 宝贵经验之真传!
关于热邪,有一种情况:受风寒,身体正气抗邪,就会发热,但是又没有出汗解掉,表热入肺,或者这个人本身肝胆有热,这两种热应该都属于邪,且为热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