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明生
发表于 2021/12/11 11:11:07
睡前喝一碗封髓丹试试吧
2碗水大火烧开后,调最小火煮半小时,
酸枣仁10克,黄柏10克,炙甘草4克,
后加 带壳砂仁10克,砸碎连壳一起煮,煮6分钟
吃三个晚上,无效就不要吃。
另外,精亏就不要吃素了,要吃肉。肉的营养更全面。
吃素是可以让人清静些,但是你现在需要的是营养去修补身体。
民间中医有某些老师因为信佛,所以劝患者吃素,发心是好的,但是这不是正确的调养方法。
张三丰当年决定修炼的时候,吃了三年的鱼,打下物质基础才去修炼的。
还有,补中益气丸是用来升提气的,您这种精气亏乏的情况,不是很对证。吃参苓白术散或许更好些,平补脾胃。
没有见过您本人,对您本人的具体情况不了解,我的建议您仅当参考
仙中鹤
发表于 2021/12/11 13:12:33
谦明生 发表于 2021/12/11 11:11
睡前喝一碗封髓丹试试吧
2碗水大火烧开后,调最小火煮半小时,
酸枣仁10克,黄柏10克,炙甘草4克,
好的,谢谢,到时候我试一试
ngjohn
发表于 2022/1/5 10:15:17
看了两遍《六经入门讲记》马家驹著的书了。感觉学中医有方向了,谢谢楼主,以前看了一些中医的书,不太明理,都是死记,背伤寒论也是,死记,糊里糊涂的。现在看完《六经入门讲记》这本书后,像灌顶一样,有方向感了,真谢谢楼主,请问下楼主,接下去我再看什么书好,我就照您说的去做。
谦明生
发表于 2022/1/13 17:54:22
本帖最后由 谦明生 于 2022/1/13 17:58 编辑
《推荐学中医的导航书目》
谦明生/ 文
自从写了《我的中医之路》一文,有一些朋友进一步沟通聊天,他们想了解更多学中医应该看什么书。 我在文中推荐给一些朋友,先看《六经入门讲记》一书。有的朋说书写得太简单了,显得没啥水平,有些看不上。 我以前也喜欢看深刻一点的书,后来我看了毛泽东说过学习方法“要读浅近书,由浅入深,慢慢积累,大部头的书少读一点,十年八年渐渐多读,学问就一定可以搞通了”,我就改变自己的看法。现在我要研究一门学问,首先看简史之类的,或者通俗的书,先把大的思想框架建立起来,有了正确的入门之后,再深入去看更丰富内容的书,这样更能节省时间,学习的兴趣会更大,因为简单易懂,越学越轻松。
在这里,我疏理一下,我自认为能最快步入中医之门的书。这仅代表我个人的看法。仅供您参考。
首先,我认为学一门学问,最关健的是摸对门,走对路。走错了方向,会浪费很多时间。
对于学中医,我现在是反对援易入医的。我不反对学《周易》,但是我反对以易释医理。至于这个原因,《我的中医之路》一文已经讲清楚了。医学的本质是生理,学医学要回归本质,不要掺入哲学的东西,把医学搞得玄虚难于捉摸。临床是实实在在的科学,不要搞“医者意也”那些东西,说“医者意也”说明这些东西没有真正搞清楚,含糊其辞。 要入门,首先要拿到入门钥匙,打开门,提着灯,你才能进去屋里找到你要的东西。所以入门钥匙,和明灯,是首先要读的。
马家驹的《六经入门讲记》和《经方表证》这两本书,就是入门钥匙。马博士后面应该还会写《经方里证》《经方半表半里证》的书,目前还没有出版。值得期待。马博士的书语言通俗,但是结构非常严谨,是很好的入门指导,适合各个层次的人阅读。
郭生白先生的《本能论》是一盏明灯,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呢?因为这本书是伤寒论的医学理论基础,它没有讲伤寒的条文,但是讲了原理。 看完上面的书,对于《伤寒论》的逻辑框架就会有正确的认识。你会发现《伤寒论》是非常实在的,可见,可学的东西。 打开门之后,里面首先有一个货架,货架里摆满了商品。这个陈列货架,就是冯世纶教授的《解读张仲景医学经方六经类方证》第2版。这本书把伤寒金匮的所有方子按六经划分归类。如果你把六经的真实含义理解了,就直接到货架里拿商品,拿你要的商品。
接下来,就可以看胡希恕讲《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条文,这两本书相当于商品说明书,商品使用手册。可以近距离感受胡老的讲课特色风格。(我听过他讲课的语音,他讲课时会爆粗口说TMD,呵呵,性情中人,但是书是不会写出来的,语音就有。
谦明生
发表于 2022/1/13 17:55:26
看完胡老的书,就可以看临床医案了。鲍艳举注解的《经方实验录》,还有胡老,冯老的医案都拿来看。
还有《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这本书要放在旁边随时查阅。
看完上面的书,基本上对伤寒思想体系和方证有了全面的认识了。就可以开始上临床了。
您可能会问,脉诊还没学啊,舌诊还没学啊?
呵呵,其实这些都参在里面了。在看病的时候,把病性病位搞明白了,再来学脉学,舌诊,很容易的,基本上不需要去背《濒湖脉学》,随便翻翻就行,我还不建议您去背呢,会增加您的烦恼和障碍。当然你有时间也可以找胡希恕讲脉学的那本拿来看。
上面的书,业余时间一年可以读完。
这一年里,也可以参考阅读刘志杰的《经方辨治学》《经方基础学》。其实刘志杰老师是计划把所有的经方和医经的经典书都做成全新的中医教材,我只是看过他早期给学生讲课的内容出版的书,后面的教材我是没看的,只大概看了目录。但是,我觉得,方向对的,可以参考来学。
胡希恕,郭生白,刘志杰,三位医家解读伤寒论的角度是一致的,只是某些条文,方剂,会有各自的理解,这不影响大家学习。我始终认为切入角度最重要,如果用五运六气,易学,脏腑经络等学说来解伤寒,那就离医道远了。
第二年,我建议主要学温病学,推荐赵绍琴的《温病学讲座》《温病纵模》两本书,赵老在温病学方面是有家承和师兄的指导的,他家是清廷御医。
学温病学,最重要的不是清热解毒,而是怎么宣气,透气,把热透出来。所以赵老治温病,常常很轻的几味药,三五剂,就能把重症危症患者抢救过来。江南温病学派的人用药之所以轻灵,也源于此理论吧。他们习惯了这种用法。
但是我个人认为,赵老不太擅长治慢性病,当然也是看好很多病人的,只是我认为并不是顶尖的高手。我看过他的医案,早期是很相信的,现在是抱怀疑态度的。就是这些所谓治好的案例,是不是后来有复发的可能。(不要迷信医案!不要迷信名医!当你心中有了见解,就会有这个勇气去质疑。)
我之所以这样看,是因为后来我学了扶阳医学,以及对于人的康复的机制,有更深的认识,赵老那样子用方,有点掩盖事实,并不能真正的把一些慢性病治好。
这是我的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学温病学,向赵老学习,是正确的选择。
谦明生
发表于 2022/1/13 17:56:15
学完伤寒温病之后,就基本上把中医的主流两大派学完了。寒温之学是可以串通的。关健点在于气血经络的通畅,寒热都可以以辛散之,只是辛温辛凉的区别。我这样讲只是讲个大概,临床上并不是那么绝对的。我是在强调气血流通的重要性。不仅伤寒要用辛散,温病也要用辛散,不能滥用苦寒的药,以伤阳气,即使温病也要在必要时才用苦寒。 第二年下半年,可以看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直接看原书有困难的话,可以看高建中老师的讲解的书。
为什么要学李东垣?因为人的病无非表里,里病就是消化系统。人的消化系统是最长的,从口到肛门,路线最长,这个系统出现问题,一个人想健康都难。因为我们人要活着,就要吃饭吸收营养。很多慢性病, 都与消化系统相关联。 火神派治病的次第:一祛邪,二建中,三填精。当你懂得消化系统的重要性的时候,你再读火神派的治病法则,就马上理解了。
一个病人,要想恢复健康,首先要消除症状,然后症状基本消除了,就要健脾胃,提高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脾胃消化吸收能力提高了,有能力消化一些填精的药的时候,才能用。如果不懂这个道理,今天学了张景岳用熟地,明天学了朱丹溪去养阴,在没有把脾胃消化系统修复好的前提下,就去用滋腻的药,不仅补不进去,反而把脾胃败掉了,患者不是拉肚子,就是很容易发胖。吃的滋补的东西,全都堵住了。
对于火神派要不要学?我认为是要学的,但是应该放到现在才来学比较好,不要一上来就学。很容易走火入魔的。郑钦安《医法圆通》《医理真传》《卢火神扶阳医学文献菁华集成》一二卷,都可以拿来看。
火神派的理论渊源是宗于《黄帝内经》的,以《内经》解读《伤寒论》,但是又不完全是以脏腑经络来解读,主要是抓住了先后天之本,调理脾肾之气,这是值得学习的,但是初学者,真的不要学,要学了前面的,有了主见之后,你才能看清楚。 火神宗师卢铸之先生的医案,基本上不用寒凉药,这不是一般人学得来的。要有很高的技艺才能把握好的,起码我认为我现在还没有到那个水平。因为用温热药,要处理好这股热,要能被利用,处理不好,玩火自焚。前些年,很多中医学火神派不到家,致伤致死案例时常听说。 学完了上面的所有理论之后,基本上就掌握中医的精髓了。
谦明生
发表于 2022/1/13 17:57:34
接下来,您就可以扩展自己的思路,学百家的经验,古今名医,都有他们自己的可贵的临床经验,都值得学,但是,一不要迷信名医,二,不要被他们的书的理论牵着跑偏了。你只要学他们的经验就行了,古今的名医,理论都一套套的,不要随便相信哦。 永远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想,学到这里,你已经建立正确的治病法则和思路了。就象你在这时候已经学了吸星大法了,可以吸收百家所长,不会被人带偏了。
张廷模的《临床中药学》这本书很值得看。可以看出张教授不只是个教中药学的,他也精通各家理论的人。他讲的中医学,很符合科学规范,也很贴近现实的用药和法律。我建议是必须看。但是没有学完上面的理论,我建议不要看。因为当你的思维没有强化的时候,也会被带偏的。邓中甲的《方剂学讲稿》也是不错的,也值得推荐。
走到这里,应该走完三年了。
我相信认真学完那些书,你肯定是一个有主见,并且临床上知道进退的人。起码不会一头蒙,不知从何下手。 上面的书,是按顺序来看的,没有学前面的,不要看后面的,会乱了你的思维。 本文是我疏理的学中医(内治法)的步骤,是我自己临床上走过的路,在自己身上试了无数次,吃了无数药,看过很多书之后的总结。当然,这是我的个人观点。至于外治法,理疗方法的,有时间另外再写吧。
我对这条路的可行性是很有信心的,如果按这个导航图去学,三年就可以上临床。不需要费十年八年。
最后,我再一次强调,不要去学什么阴阳五行,更不要以易解医。那些都是障人眼目的东西。做医生,一定要实实在在,贴近临床。
我这样说,并不表示我反对你去学《周易》,我自己也会去学。那是文化哲学书,学来只有好处没坏处,但是不要用易经的东西来解释医学的东西。 以上的观点,欢迎同道交流经验。
自学中医到老
发表于 2022/1/14 17:52:07
仙中鹤 发表于 2021/12/11 09:09
感谢楼主深切的分享,本人想请教2个问题,第一,本人年少无知,染上sy恶习近20年,现在身体非常虚弱,五脏 ...
可能叫“强中”病。可以吃一次肾气丸试试(桂附地黄丸),如果有效就继续,无效就停。
供参考。
玉米小生
发表于 2022/1/15 09:20:30
谢谢您的分享,为我这个后学者学医树立了一个灯塔。
hhbffq
发表于 2022/1/16 06:46:21
仙中鹤 发表于 2021/12/11 09:09
感谢楼主深切的分享,本人想请教2个问题,第一,本人年少无知,染上sy恶习近20年,现在身体非常虚弱,五脏 ...
====================================================================
有20年病史,现在年龄也有30多岁了,恐怕不是几剂药所能解决。注意;现在是冬季,原方不能照抄;元参、麦冬要减去3分之2---30克就行了,肉桂要加量至3克,另外还需加谷芽、山药30克运化脾胃,否则你的胃受不了。最后,多读点书,以上截图的两本书建议下载电子书看看,后世中医的临床分科发展也要看,否则就不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以上意见仅供参考,还是与当地中医面商一下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