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肾开窍问题及“舌用非窍”辨析
心、肾开窍问题及“舌用非窍”辨析中医学中的窍,系指人体与外界相通的某些腔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年六十而阴萎,气大衰,九窍不利。”王冰解释说:“上窍谓耳、目、鼻、口,下窍谓前、后阴。”上七窍合下二窍共成九窍,所谓“九窍不利”系指此而言。中医理论认为九窍是五脏的对外开窍,属于五脏的功能范畴。
《素问·金柜真言论》说:“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门于口,藏精于脾;西方赤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与二阴,藏精于肾。”这里的窍就是机体通向外界的某些腔道。它是机体和外界环境间交流信息的窗口。中医理论认为这些孔、窍和五脏功能联系密切,能反映五脏功能的盛衰。在临床上,医师们根据患者九窍功能的异常,来判断患者的病情所在与轻重。然后,立法用药、“扶正去邪”,使患者恢复健康。在这里《金柜真言论》的作者提出了“心开窍于耳”、“肾开窍于二阴”的观点。
然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心主舌,在窍为舌”,“肾主耳,在窍为耳”,提出了“心主舌”“肾主耳”的观点。王冰在解释这一问题时说,“舌为心之官,当言于舌。然,舌用非窍,故言耳也。”“肾开窍于二阴,盖心寄窍于耳也。”指出“舌用非窍”,即,舌是一个实质器官,不是一个空窍,故上七窍不应该包括舌。
然而,《内经》及后世的不少医家都忽视“舌用非窍”这一现实,他们仍认为 “心开窍于舌”,“肾开窍于耳与二阴”。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以《阴阳应象大论》为主的传统观点。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在心肾开窍问题上,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二种不同认识,王冰提出的“舌用非窍”的观点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耳作为一窍,在《内经》时代就出现了二种不同的观点,耳归于心妥当呢,还是归于肾合适呢?我们看一看耳和心、肾二脏的联系。耳作为一个听觉和位置觉(前庭)器官,和心、肾那一个器官联系更密切呢?当突然听到巨大的声响,每使人“心惊肉跳”,而从未见到有人说腰痛腿酸的;粗暴逆耳的声音每使人“心烦意乱”;高低不平,旋转频率太高,往往使人“心烦欲呕”,也从未见到有人遗精遗尿的。由上述实例来看,我们认为,耳作为一个开窍,与心的关系较为密切。因此我们认为耳应当是心的开窍,《金柜真言论》的观点较为合适,应当采纳的。
此外,《灵枢·脉度》说:“五脏常内阅上七窍,故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该文又说“脾气通于口,故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我们知道舌是口腔中的肌性、实质器官。口腔和舌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没有舌,口腔的机能就不能发挥;没有口腔,舌也不能孤立存在。因此,口腔和舌是一个问题的二个方面。而且,五味和五谷也是一个问题的二个方面。《内经》及后世医家也常将五谷、五味混称为谷味。例如,《灵枢 五味》说:“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等等。由此我们认为 ,“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辩五谷矣。”已经包括了“舌知五味”的内容。再提“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辩五味矣。”是重复的、多余的。由此,我们认为,“舌用非窍”的观点是现实的,客观的。七窍中不应当包括舌在内。
再者,肾开窍于耳与二阴,心开窍于舌而“舌用非窍”。这样心实际上没有开窍。因此我们认为,耳应当是心的开窍,不应当是肾的开窍。
如果舌也算一窍,则“上七窍”应改成上八窍,“九窍不利”也应改成十窍不利。因此,我们认为,“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的观点是接近于实际的、正确的,应当采纳的。而“心主舌,在窍为舌;肾主耳,在窍为耳。”的观点是欠妥的,不客观的,不可取的。
河北省宁晋县李源中医门诊 李有源李献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