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涂王子 发表于 2006/7/18 06:45:43

Originally posted by lcfmghlhr at 2006/7/17 07:29:



请问:什么是“顾护已耗之阳”,已经阳虚了,怎么顾护?而且还要调动阳气,去疏通经络,不是扰阳吗?

       《内经》有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只有阴阳平衡,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如若阳已虚极,又何虑会扰阳呢?此时只有急救其阳。就如我们挑水一样,一头水满,而另一头无水,此时你会怎样做呢?

糊涂王子 发表于 2006/7/19 07:06:38

另外,如果说冬季艾灸气海关元是扰阳的话,那么在冬季重用姜附难道就不能扰阳了吗?本人曾姜附治疗疾病多例,又岂见扰阳之情发生?

      
                                          
[原创

                           超大剂量应用附子3例         ­­­­­­­
                              
                                    摘         要

   附子是一味极为常用的中药,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之功。用之得当,确能救生命于垂危。然附子有毒,因而限制了它在临床上的应用。笔者通过临床实践,超大剂量应用附子多例(少则30g,多则300g),从未发生一例中毒现象。而其要在于严格把握临床适应证:确为寒证、阳虚证,所谓“大寒必用大热”。若为热证、阴虚证,用之毫厘,亦可导 致中毒,甚则毙命。本文通过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主、重用附子治疗脏寒颈痛、太阳少阴两感证、坐骨神经痛等例,足证附子应用之安全性。
[关键词]附子超大剂量寒证热证麻黄附子细辛汤

附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大辛大热,有毒,具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的功能。缪希雍谓其“乃是退阴寒,益阳火兼除寒湿之要药,引补气血药入命门,益阳火之上剂(《本草经疏》)。”陈修园谓其“火性迅发,无所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本草经读》)。”张锡纯亦谓其“为补助元阳之主药,其力能升能降,能内达能外散。凡凝寒痼冷之结于脏腑、着于筋骨、痹于经络血脉者,皆能开之、通之(《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雷山:“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 经络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 ,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本草正义》)。”张景岳:“(附子)大能引火归源,制服虚热,善助参、芪成功,尤赞术、地建效,无论表证里证,但脉细无神气虚无热者所当急用(《本草正》)。”倪朱谟:“附子,回阳气,散 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升,咽喉不利,饮食不入,服寒药愈甚者,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归源,则浮游之火自熄矣(《本草汇言》)。”吴绶:“附子乃阴证要药,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大热而脉沉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引自《本草纲目》)。”         由此可见,附子之用虽多,然其要则为真寒(外寒、里寒)及真阳真火不足,所当急用,必要时尚需超大剂量应用,以利迅速康复。现将笔者在临床中超大剂量应用附子治疗脏寒颈痛、太阳少阴两感证、坐骨神经痛等3例报道如下:
1.脏寒颈痛   张某,女,42岁,于2006、3、10就诊。素有颈疾,突于前日感寒,以致颈痛加剧,难以转侧,且需人以重物击打或踩其背方能缓解。刻诊:舌苔白、质淡白而边现齿痕,脉左手浮缓小紧、右手沉细无力。此为阳虚已极、阴寒内盛、复加外感所致,治宜温散风寒、回阳救逆,方用桂枝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当归10g 、黄芪30g 、桂枝30g 、芍药15g 、附子60g(先煎1小时)、细辛10g(后下) 、干姜30 g、肉桂10g(后下)羌活10g、炙甘草30g、生姜五片、大枣八枚,水煎服,一日一剂,3剂。服后一剂痛减,两剂若失,三剂而愈。
按:此例获效奇佳,关键在于抓住阳虚寒盛这个要点,重用大剂散寒回阳药,故能获效。
2.太阳少阴两感证   陈某,女,48岁,于2006、2、25就诊。素有咽疾,近日感冒已有十余日,打针输液非但未见其效,反而愈来愈剧。今见头痛鼻塞、咽痛怕冷,咳嗽多痰。刻诊:舌苔白腻,舌质淡而边现齿痕,脉左手浮缓小紧、右手沉细而微。诊为太阳少阴两感证。治宜温阳散寒、化痰通窍,方用桂枝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桂枝30g、芍药15g、麻黄10g、附子30g(先煎30分钟)、细辛10g(后下)、干姜15g、半夏10g、肉桂10g(后下)、白芷10g、辛荑6g(后下)、炙甘草15g、生姜五片、大枣八枚,水煎服,一日一剂,3剂。服药后症状减轻,后附子逐渐加至150g,共服十余剂而愈。
按:近人一见咽痛,即以其为火性炎上,必以大剂量清热解毒或抗菌消炎药以治之。岂知阳虚之人愈用阳愈虚,必致格拒。本例头痛怕冷,舌质淡而边现齿痕,脉沉细而微,显系阳虚之证,故以大剂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以治之。
3.坐骨神经痛   孟某,女,56岁,于2005、2、10就诊。言其患坐骨神经痛已有数月,几经辗转,未见明显效果,故来求治。刻诊:舌苔薄白、舌体瘦小、舌质嫩红而边现齿痕,脉细微、略带小紧。此乃阴阳俱虚,复被寒邪,经络痹阻所致。治宜温补阴阳气血、温经散寒、通络止痛,方用桂枝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以治之:桂枝30g、白芍15g、麻黄10g、附子30g(先煎30分钟)、细辛10g(后下)、干姜15g、当归10g、黄芪30g、白术15g、茯苓15g、熟地30g、山萸肉15g、淫羊藿15g、巴戟天15g、肉桂15g(后下)、黄连6g、木香10g、生山楂20g、威灵仙30g、丝瓜络30g、炙甘草15g、生姜五片、大枣八枚,5剂,水 煎服,一日一剂。方毕,患者因素觉夜热少寐而惧怕附子,未敢用药。辗转两月余,于2005、5、6复求治于余。察其脉观其舌,复如其故,仍执前方与之。服至药尽,其痛大减,后依前方加减,附子渐增至250g,共计20余剂,其疾告痊。
按:本例虽然素觉体热,舌体瘦小而红,然其苔白质嫩而现齿痕,脉带小紧,皆系阳虚寒盛之 明证,故 当以大剂热药以逐其寒,其疾乃克。
小结关于附子之用量历代医家皆有探讨,如李时珍谓“乌、附毒药,非病危不可用,而补药中少加引导甚捷。有人才服钱匕即发燥不堪,而昔人补剂用为常药。岂古今运气不同耶?荆府都昌王,体瘦而冷,无他病,日以附子煎汤饮,兼嚼硫黄,如此数岁。蕲州卫张白户,平日服鹿茸、附子药,至八十余,康健倍常。若此 数人,皆其脏腑禀赋之偏,服之有益无害,不可以常理概论也(《本草纲目》)。”其实,时珍所言之禀赋实乃今之体质。依此推之,体寒即阳虚之质,故日啖附子而无恙,体燥即阴虚之体,虽啖数分亦烦躁不堪。所以超大剂量应用附子,要在分清阴阳虚实寒热,确属阴证寒证,量其情节,但用无妨。若属阳证热证,用之毫厘,亦足毙命。
近代名医吴佩衡擅长 超大剂量应用附子,其经验系统归纳十个方面:1、助阳解表,扶正祛邪,代表方是麻黄附子细辛汤,附子用量为30g;2、益火之源,回阳救逆,代表方是四逆汤,附子用量至每日120g;3、温补脾阳,燥湿运土,代表方是附桂理中汤,附子一般用量为30~60g;4、温阳托毒,活血通滞,代表方是阳和汤,附子用量为60g;5、温经通络,祛风止痛,以乌头煎化裁,附子剂量常用为60g;6、温补阳气,振奋心阳,代表方是附子汤,附子用量为30~120g;7、暖水燥土,温阳止泻,代表方是四神丸,附子用量为30~60g;8、祛痰止咳,温化痰饮,代表方是附子加苓桂术甘汤,附子 常用量为30~60g;9、温暖胞宫,调经止痛,常以桂枝茯苓丸化裁,附子用量为30~60g;10、滋养补虚,温通寒结,多用于老年寒性便秘,以附子理中丸化裁,附子常用量为60g。吴老在超大剂量应用附子时,特别强调须久煎,以煎液不麻口为度。而且服药后3~4小时内忌食生冷,避风寒(张寿,等,云南中医杂志,1982;(5);1)。
据此,附子虽然有毒,只要确切掌握其适应证,超大剂量应用附子应当是安全的。但在具体应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必须久煎,以0.5
~4小时为宜,具体标准是 煎液不麻口,目的是降低 或消除其毒性;2、剂量应 逐渐加大,不可盲目地一次性 加大剂量;3、适应症必须明确,必须是寒湿之证;4、必须 清楚地了解和掌握附子的毒性和中毒反应及其救护措施;5、服药期间应禁酒、避风寒、禁食生冷。

lcfmghlhr 发表于 2006/10/1 21:19:54

谢谢前辈指点迷津!

谢谢前辈指点迷津!还想问问自制“封髓丹“的具体操作方法?希望讲的详细点

糊涂王子 发表于 2006/10/2 06:06:36

封髓丹一方,郑钦安《医理传真》一书论之甚详。然其理本人尚未捉摸透彻,未敢妄言。现将其文录于下,以供参研。


问曰:眼中常见五彩光华,气喘促者,何故?

答曰:此五脏之精气发于外也。夫目窠乃五脏精华所聚之地,今病人常见五彩光华,则五气之外越可知,而兼气喘,明系阴邪上干清道,元阳将欲从目而脱,诚危候也。法宜收纳阳光,仍返其宅,方用三才封髓丹。

封髓丹

黄柏一两砂仁七钱甘草三钱炙

用药意解

按封髓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亦上、中、下并补之方也。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已具。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其中更有至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合化,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此一方不可轻视,余常亲身阅历,能治一切虚火上冲,牙疼,咳嗽,喘促,面肿,喉痹,耳肿,目赤,鼻塞,遗尿,滑精诸症,屡获奇效,实有出人意外,令人不解者。余仔细揣摹,而始知其制方之意,重在调和水火也,至平至常,至神至妙,余经试之,愿诸公亦试之。

附七绝一首

阴云四合日光微,转瞬真龙便欲飞(真龙即真火,或上或下,皆能令人病。

在上则有牙疼、喘促、耳、面肿诸症,在下则有遗尿,淋、浊、带诸症,学者苟能识得这一点真阳出没,以此方治之,真有百发百中之妙)。

识得方名封髓意,何忧大地不春归。

【阐释】眼中常见五彩光华而兼气喘促,郑氏断为五脏之精气外越,元阳将从目脱的危候,而治以三才封髓丹。方中西砂辛温,合甘草辛甘化阳以纳气;黄柏苦寒,合甘草苦甘化阴以伏火。阴阳合化,水火交济,会于中宫,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三才封髓。郑氏曾亲身经历用此方治一切虚火上冲、咳、喘等症,屡获出人意外之效,经仔细揣摩,始悉立方之意重在调和水火,故以至平至常之药,而有至神至妙之用。此种经验,真堪宝贵。笔者治肾虚牙疼,常以此方治之取效。但须先用松针泡酒噙之,使吐出涎沫,痛即暂止,再服封髓丹,其效始著,屡试屡验。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请问在冬季重灸关元和中脘算不算扰动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