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 发表于 2006/6/8 11:35:07

日本银针浅刺轻针法介绍

王美卿 指导:朱江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系,北京 100029)

[摘要] 阐释了日本银针浅刺轻针法的诊疗特点及其建立在《内经》、《难经》上的理论基础。该法通过切尺部、三脘部、水分部、项背腰胁部、寸口脉等部位获取信息,综合分析作出诊断;以健脏助病脏为其基本治则,施针则用银质毫针浅刺轻针腧穴。此诊疗法目前在国内尚较少应用。

[主题词] 浅刺*;日本;刺法


  Japanese Silver-Needle Shallow and Light Puncture Method
  Wang Meiqing,Zhu Jiang(Department of Acup-moxibustion and Massage,Beijing University of TCM,Beijing 100029)
   Characteristic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with Japanese silver-needle shallow and slight puncture method and the basis of theories established on The Yellow Emperor's Internal Classic and The Classic on Medical Problems were explained.The information was attained by pulse-taking on Chi,three Wan,Shuifen,nape,back,lumbus and costal regions,Cun Kou and other parts,and after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he diagnosis was made;Strengthing the viscera and supplementing the affected Zang-organs were used as basic therapeutic principle,and silver filiform needles were used for shallow and light puncture of acupoints.The method is few applied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Shallow Puncture*;Japan;Needling Methods
  
  银针浅刺轻针法是日本众多针法流派之一。该法在1940年左右由井上惠理、本间祥白等人开创。1977年井上惠理故后,二阶堂义教先生继续致力于此方面研究,成为该法的主要继承和弘扬者之一,开设了“汉方针讲座二阶堂塾”,1980年成立了“汉方针汪会”,将阐释古医籍、中医教学和针灸临床三者相结合,使该针法更臻完善。二阶堂先生自觉从中国传统医学中受益匪浅,故应邀来我校义务为针灸教师、研究生讲授该法理论与应用,并进行了临床观摩教学。现将该法介绍如下。

1 诊疗特点

  1.1 诊断方法
  诊断中较少应用望、闻、问诊,而主要依靠切诊。从尺肤、腹背、寸口脉等部位的切诊中综合判断机体阴阳五行的盛衰乘侮。
  切尺部:尺部指腕关节至肘关节的前臂部位。根据五脏所主之五体在尺部的变化,分析五脏的机能状态。即从尺部皮肤的润泽度而知肺;肌肉的营养状况而知脾;筋的软硬而知肝;摇骨的轻重而知肾(所谓摇骨就是医者手托病人前臂部,轻轻振摇,结合病人体质,判断骨的轻重);心主脉,为君主之官,寸口脉与五行相应,有五行正脉和病脉之分,切之可察五脏盛衰(详见下文关于切寸口脉的论述)。
  切三脘部:指从上脘到下脘间的任脉所在。其中,中脘穴是胃的募穴,又是八会穴之腑会,是治疗胃病的要穴。望扪此处以测知是否因饮食所伤。一般来说,三脘部隆起者为实,凹陷者为虚。
  切水分部:水分穴是治疗水病之要穴。通过望扪水分穴所在部位,测知是否有水液停聚为患。水分硬者多为实证,虚软者多为虚证。
  切项背腰胁部:以哑门为中心的枕部归属肝木,以大椎为中心的项部归属肺金,背部属脾土,以腰阳关为中心的腰部属肾水,腋下则属于心火。通过望扪这些部位皮肤的光泽,肌肉的紧张度,及左右侧的对称与否,判断相应脏腑的阴阳盛衰和机能状态。如肌肉僵硬者为血凝,松软者为气聚,肌肉隆起左右不对称者为阴阳偏颇。同时还以这些部位治疗后皮肤、肌肉的变化作为判断疗效的标准之一。例如,把皮肤较治疗前光泽度增加、肌肉僵硬者趋于柔软、左右不对称的皮肤紧张度趋于对称等变化作为疾病向愈的表现。
  切寸口脉:强调诊脉要结合四时。四时之脉与长夏之脉合而成为五季之脉,与五脏相应,配属五行而为五行之脉。五脏有疾则相应表现出五种病脉,且从病脉区分疾病的虚实属性。见表1所示。
  




  如此,诊脉主要涉及到中医理论中的十五种脉象,其中正脉有五,病脉有十。若十种病脉其中的任何一种表现得非常明显,就说明病重难治,反之则较易治疗。
  1.2 治疗方法
  治则:主张以健脏助病脏。分析病因、病位、病性,确定有病脏腑,累及脏腑及相对健康脏腑,按五行生克关系,以健康脏腑之气帮助有病脏腑,使机体归于康复。
  取穴:主要取健康脏腑的井、荥、输、经、合之五腧穴,根据五行生克规律辅助有病脏腑;取督脉上的哑门、大椎、腰阳关等穴,以调整脏腑的阴阳盛衰。取穴诊治多为男左女右,但若女显男脉则治其左,男显女脉则治其右。
  刺法:用八分长银质1号(日式)毫针,浅刺腧穴皮肤,进皮约2~4mm,行针数秒钟,不留针,反复数次。根据病证、体质及疗效决定刺激强弱及针刺数。实证用泻法,针刺较深,刺激较强,可引起轻微痛感。虚证用补法,针刺较浅,刺激较弱,多不引起疼痛,无明显针感。取穴顺序:先使患者仰卧,取五腧穴,然后患者俯卧,取督脉上的穴位。针刺同时观察背部肌肉紧张度、对称性的变化,作为决定针刺数及衡量疗效的标准之一。之后,患者再取仰卧位,根据腹部的色泽,肌肉的紧张度,三脘、水分及两胁下等处隆起与凹陷的变化情况判断疗效。如无明显改善,可再取所选的五腧穴浅刺数次。
  此外每次治疗都要重新诊断、确定治则,反映了中医治疗的动态观。

2 理论基础

  银针浅刺轻针法是在《内经》、《难经》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阴阳五行理论贯穿于诊断治疗之中。认为阴阳中之绝对者为天地日月水火,万物间的对立及相互转化构成了相对阴阳。分属阴阳的事物又分别归于五行之中。事物间既要维持阴阳平衡,也要使五行归于制化,才能正常发展,人体才能保持健康。正如《灵枢·官能》曰:“言阴与阳,合于五行”。
  2.1 诊断方法理论基础
  诊尺是《内经》诊断方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设有专篇加以论述。《灵枢·论疾诊尺》曰:“审其尺之缓急、大小、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说明诊尺已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诊断方法。银针浅刺轻针法将切尺部与五脏所主之五体相结合,即“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通过尺部皮、肉、筋、脉、骨的变化,察知五脏的机能,丰富了《内经》尺部诊法的内容。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部位均带有整体的信息。《素问·金匮真言论》载:“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方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阐释了项背腰胁部与五方、五季、五脏的对应关系。银针浅刺轻针法在此理论指导下发展形成了项背腰胁部切诊法。
  诊脉重视脉与四时五行相结合。《难经·十五难》指出:“弦、钩、毛、石者,四时之脉也”,说明四时各有其所主之脉。《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五脏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藏之脉。”与五行相配,这五种脉象就是五行的正脉。本法又提出了五行虚实病脉,从而使五行脉诊更为完善。同时,诊脉注意男女脉象的差别。《难经·十九难》曰:“男脉在关上,女脉在关下。是以男子尺脉恒弱,女子尺脉恒盛,是其常也。反者,男得女脉,女得男脉也”。阐释了男女脉象的不同。
  2.2 治疗方法理论基础
  《素问·玉机真藏论》曰:“五藏相通,移皆有次,五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说明五脏有病可依次相传。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思想。本法则进一步强调刺未病之脏的作用不仅在于防变,而且要根据五行生克理论调整已病脏腑的偏盛与不足,以达到五行生克制化。从而提出了“以健脏助病脏”的治则。
  浅刺法在《内经》时代便已广泛应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的针、毫针、锋针就是专门用于浅刺的针具。《灵枢·官针》则具体论述了多种浅刺方法,如毛刺、半刺、浮刺、扬刺、络刺、赞刺、缪刺等,应用范围散见于《官针》《九针十二原》《九针论》《阴阳清浊》《邪气脏腑病形》《逆顺肥瘦》《本输》《卫气失常》《终始》等十余篇中。归纳而言,对于邪浅病轻者、阳证、热证、虚证、瘦人、小儿以及春夏季用针者应浅刺。
  银针浅刺轻针法的施针与《灵枢·官针》九刺中的毛刺及五刺中的半刺很相似,都是单针直刺,浅入疾出,刺于皮肤层。但是银针浅刺法的针刺部位并不局限于病变局部,而是根据阴阳五行理论选穴,所以其治疗范围广泛。适用于多种内科病症的治疗,尤其对慢性病、功能性疾病疗效更好。
  这种针法之所以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与经络系统的特性尤其是皮部密切相关。经络系统是一个由经脉、络脉、经别、经筋、皮部等成分组成的多层次的信息调控系统。皮部则是这一系统的一个端极,它既是经络系统的卫外屏障,又是体内病变的外在反应部位。浅刺皮部也许是经络信息调控系统中的一个始动信息。

3 病案举例

  张×,女,59岁。就诊时间:1998年10月5日。就诊地点: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主诉:下肢冷痛3年余。3年前受凉后出现下肢寒冷困痛,此后逐渐加重,虽加衣物仍不得缓解,脉细濡。分析:尺肤部皮肤较粗糙少光泽,但时为秋季,故肺尚属正常。肌肉柔软故脾健。筋较僵硬,故肝欠正常,为肾不养肝所致。摇骨较轻为肾虚。脉细濡为肾虚,因在秋季,故显浮象。左胁下肝部较硬,为肝脉拘急。三脘、水分处柔软,无明显隆起与凹陷,故脾胃功能正常,亦无水停为患。背部肌肉隆起,左侧高于右侧,为阴阳失调。治疗可从肺脾助肾,而邪从阳位入阴位,应从阴引阳,且脾健,故以脾助肾最佳。从饮食补血,以血养肝筋,从肝血而助肾精。凌晨3~5时为脾土所主,此时疗效最佳。取穴:阴陵泉、商丘、尺泽、哑门,针用补法,轻刺激,1号8分毫针进皮约2mm。次日复诊:患者自述下肢冷痛明显减轻。查体变化:尺肤部皮肤较前有光泽,筋较前舒缓,脉细濡。背部肌肉隆起左右不对称情况改善。

4 小结

  综上所述,银针浅刺轻针法主要有以下3个特点。第1,诊断以切诊为主。中医一般强调“四诊合参”,此法则极少用及望、闻、问三诊,主要通过切尺肤、三脘、水分、项背腰胁、寸口脉等部位判断疾病阴阳五行之盛衰。第2,治则主张以健脏助病脏。这是对中医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思想的深化。第3,治法用银质毫针浅刺穴位,刺激量小,患者仅有轻微痛感,甚则无感觉。而常用的毫针刺法进针较深,手法多样,一般要求患者出现酸、麻、胀、痛等针感,刺激量相对于本法而言较强。总之,银针浅刺轻针法植根于《内经》、《难经》理论,临床应用确有较好的疗效,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学习和推广应用。

摘自<<中国针灸杂志>>光盘合订本.希望对广大学友有所帮助!
有询问某些病临床资料的朋友,请与我联系.我会把相关资料发到在论坛里!
  QQ:425295811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日本银针浅刺轻针法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