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火 发表于 2017/3/2 17:30:56

治黄疸三法总结

伤寒杂病论治黄疸,总结了汗法,下法 清法,可以总结一下,对以后治疗黄疸作用很大。

eaTea 发表于 2017/3/2 20:20:50

咦,没人坐沙发听课?

eaTea 发表于 2017/3/2 20:52:49

查了下陈明教授主编的伤害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共有16个验案,粗粗看了下,下法、清法比较多数,得空仔细学习学习,期待先生的总结

eaTea 发表于 2017/3/3 11:09:23

湿热在表用汗法,比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湿热在半表半里用清法,比如茵陈五苓散;
湿热在里用下法,比如大黄硝石汤。

一阴一阳 发表于 2017/3/3 14:34:01

黄疸导致的原因很多,先生所说的汗下清三法针对的应是湿热型。 汗法: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表有邪内有湿热 下法: 大黄硝石汤:下热去实(热重于湿,病位偏下,病情重) 清法: 茵陈蒿汤:清热利湿(湿热并重) 茵陈五苓散:清热利湿(湿重热轻) 栀子大黄汤:清心除烦泄热(热重湿轻,病位偏上) 栀子柏皮汤:清热燥湿(热重湿轻)补充: 猪膏发煎:不湿而燥(湿热经久变为坚燥) 小柴胡汤:伴有腹痛而呕者 小建中汤:脾土虚弱,肝木乘之之黄疸 瓜蒂散:心中热,欲吐者之黄疸 桂枝加黄芪汤:表虚脉浮(可参 仲景方药古今应用 此方验案精选2)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韩衹和提出治阴黄六法:茵陈茯苓汤(茯苓 桂枝 猪苓 滑石 茵陈蒿)、茵陈橘皮汤(橘皮 生姜 半夏 茯苓 白术 茵陈蒿)、小茵陈汤(附子、甘草、茵陈蒿)、茵陈四逆汤(干姜、附子、甘草、茵陈蒿)、茵陈附子汤(干姜、附子、茵陈蒿)、茵陈茱萸汤(吴茱萸、木通、干姜、附子、当归、茵陈蒿)。附条文: 伤寒论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260、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261、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檗皮汤主之。 262、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金匮要略 13、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15、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16、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17、诸黄,猪膏发煎主之。 18、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一本云茵陈汤及五苓散并主之。 19、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21、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必小柴胡汤。 22、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瓜蒂汤 治诸黄。         

八分贝 发表于 2017/3/4 07:14:15

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瓜蒂汤 治诸黄。
请问这里的 * 是什么?

jackgejin 发表于 2017/3/5 08:57:02

本帖最后由 jackgejin 于 2017/3/5 09:12 编辑

黄疸的突出病证即为身体发黄,可以是全身发黄,也可以是手足、目等身体部分发黄。对于黄疸“必是湿热”的说法也不宜盲从,黄疸既可以是湿热,也可以是湿寒、燥热、瘀血、虚劳(包括虚寒、虚热两种情况)等多种的证情。   对于黄疸的治疗,我认为还是“责之在脾”,仲圣在《伤寒论》中主要谈及黄疸是在阳明病篇的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和麻黄连轺小豆汤三方,在《金匮要略》中则有黄疸病篇加以论述。主要方法有汗法、下发和清法,下面谈谈我对这三个方法的理解,由于本人仅仅是中医爱好者,可能有纸上谈兵之嫌,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指正。   汗法又分两个,一个是表虚,以桂枝黄芪汤、黄芪建中汤、小建中汤等为代表,鉴别特点是黄疸伴随明显的脉浮、恶风的太阳桂枝证特征。下面举一个桂枝黄芪汤的例子:   一般传统理论认为“诸病黄家,但当利其小便”以清利在里的湿热为多,临床病例也多数如此。后世经方派同时也指出:黄家表实,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表虚才用桂枝加黄芪汤。提示黄疸也有在表之说,只是临床上罕见有表虚黄疸的报导。本人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遇到过若干顽固性黄疸,都是在“利其小便”无效之后才反过来用此方治疗有效的。今选数例不同疾病试述如下:
1 心源性肝硬化黄疸
   周××,女,50岁。发现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5年,近3年来渐而出现黄疸、浮肿、肝脾肿大,经我院感染内科住院检查确诊为肝硬化脾大。治疗月余黄疸不退,于1999年7月15日转入我科住院。刻诊:面目黄暗,面浮肿,下肢亦肿,腹胀,胁下症瘕,饥而少纳,舌红无苔而胖润,脉浮细。曾先用小柴胡汤,茵陈五苓散等调治无效。后细思此证邪出瘀血转变面黄肿,血不行则为水,水不行则发黄,可解释症瘕黄疸。而饥而少纳,舌红无苔为胃阴受损,舌胖而润又面浮足肿肤黄又是湿困于络。拟下方调和营卫,活血通络,散症和胃: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0g,红枣4个,北芪30g,炙草8g,三棱10g,莪术10g,花粉15g,浙贝10g,土茵陈30g。此方进退加减2个月余,中途因外感引起肺炎改变治疗3周外,基本以此方加减调治2个月,黄疸浮肿基本临床治愈。
   按:桂枝加黄芪汤治黄疸脉浮、病从血痹而来有古训,但有症瘕在内,不加三棱、莪术散结则不能助其退黄之效,这是个人的点滴经验。   汗法第二个方法就是表实,鉴别特征就是脉浮紧,表闭将病邪郁于体表,当以麻黄解之。以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千金麻黄醇酒汤为代表,下面举一个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的例子:   郝万山医案:地坛医院我的同学给我打电话说,我们这里有一个黄疸的病人,已经好几个月了,黄疸不能退。按说不应当这么长时间。我说你想怎么办呀?他说要请刘老来看一看,那我就跟着刘老就去了。   这个病人是阳黄,急性黄疸性肝炎,又是大夏天,敞着胸,那个黄的颜色,鲜黄如橘子色,你只要看上一次你会终生不忘,那种黄就是黄如蜡染。对于一个传染病我总是胆怯。   刘老师说你摸摸脉,摸摸脉。我就大着胆子摸摸脉。膜完脉了,回到医生办公室,老师说脉怎么样啊。我说这脉有点浮,那脉浮怎么办呀?我说他现在是黄疸性肝炎,湿热在里,没有表证,你说他身上痒不痒呀。我说他身上痒。他说身痒、脉浮,这就是表证,我想他是黄疸性肝炎,胆盐沉积在皮肤,刺激那个神经末梢,他当然身上痒了。可老师就把这种身上痒就把这种脉浮当作了表证来看待。那么我说老师怎么治疗?他说你会治疗啊。我说我会了,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老师说,啊,这才学会,所以我学会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用三遍,老师经常说,你的悟性够差的。其实这么个人,也就是用这张方子发了 7 天汗,从此黄疸指数一天比一天低,一天比一天低。所以脉浮主表在临床上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我们不要认为只是感冒才叫表。皮肤病、皮肤的过敏、身上瘙痒,我们都可以,只要脉浮,都可以用解表的方法来治疗。   黄疸的下法,主要方剂集中在阳明,就是通过泻下的方法给邪以出路,这个分为三类,一个是以热盛为主,就使用大黄这个“将军”来涤荡藏腑,包括大柴胡汤、大黄附子汤、栀子大黄汤、茵陈蒿汤,下面举一个大柴胡汤的例子:九、黄疸(急性肝炎)   林松冈医案:陈某某,女,13岁,1988年1月30日诊。两日来面目肌肤皆黄,尿短赤,寒热往来,脘胁胀闷,纳呆,倦怠。脉弦数,舌红苔黄厚。肝于右肋下2.5cm触及,压痛。肝功能试验,黄疸指致20u,谷一丙转氨酶300u、麝浊18u、麝絮++,诊为急性肝炎,中医辨证拟为肝经湿热,邪涉少阳的黄疸。治以泄热利湿,和解少阳。大柴胡汤加减:柴胡、生大黄(后下)、枳实、黄芩、白芍、茵陈各10克,制半夏6克,生姜3片,大枣2枚。2剂'大便通畅,寒热除,胀减;再进1剂,胀消纳增黄减;继服五藤合剂(茵陈、夜交藤,忍冬藤,白毛藤,葡萄藤)3剂。不再进药,豆油腻之食,两个月后复查肝功能已正常。(福建中医药1989;(3):52)   按语:湿热内生脾胃,熏蒸于肝胆,用大柴胡汤疏利肝胆气机,泄下脾胃湿热,临床常合茵陈蒿汤使用   如果病邪更近一步,已成结块,这是就需要使用硝石这味药来软坚散结,包括大黄硝石汤,硝石矾石汤,下面举几个硝石矾石汤的例子:   一、黑疸   张璐医案:有伶人黑疸,投以硝石矾石散作丸,晨夕各进.5丸,服至4日,少腹攻绞,小便先下瘀水,大便继下溏黑,至11日瘀尽,次与桂、苓、归、芍之类,调理半月而安。(《张氏医通》)   按语:仲景在本方方后云:“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是其候也。”本案所见,正合此候。盖小便正黄,正为瘀热下泄之佳兆;大便正黑,系服药后皂矾所染,非是便血也。   二、女劳疸(早期肝硬化)   张谷才医案:薛姓,男,32岁。去夏患黄疸性肝炎,经用清热利湿药治疗黄疸消退,病后失调导致肝区胀痛,常服舒肝理气药,疼痛稍轻。至冬再度出现黄疸,仍用中药调治。久服清热利湿退黄诸药,黄疸始终不退,有时虽退亦不尽。今春黄疸加深,经某医院检查,确诊为早期肝硬化。用西药治疗一个时期,症状未见减轻,面色灰滞而黑,巩膜黄染,食少,便溏,有时呈灰黯色,脘腹胀满,肝区胀痛不舒;有时牙龈出血。舌质右边有紫斑,舌苔白腻。此《金匮》之女劳疸。病因湿热内蕴,熏蒸为黄疸,黄疸日久不愈,邪由气分进入血分,血瘀湿滞内郁为病。治当化瘀燥湿。仿硝石矾石散法汤散并进,以希速效。若见腹水则不可治。处方:明矾3克,硝石3克,研细胶囊装,分3次服,大麦粥汤送下。柴胡6克,鳖甲15克(先煎),白芍10克,桃仁6克,红花6克,白术12克,茯苓,牛膝各10克,茵陈12克。   1日1剂连服15剂,黄疸渐退,面色灰黑渐转灰滞,脘腹胁部胀痛减轻,饮食增多。瘀湿有消退之机,脾气有来复之象。原方既效,当加减继服,再进20剂,黄疸基本消退,,面色灰滞,渐转红润,腹胁胀痛轻微,大便正常,食欲如常。血瘀湿滞,渐化将尽,脾气健运,病情日趋稳定,改用鳖甲煎丸与硝石矾石散常服,以善其后。嘱注意饮食起居,防病反复。(辽宁中医杂志1980;<7):2)   按语:张氏认为,肝炎反复出现黄疸,日久不愈,则面目灰滞黯黑,肝脾肿大。病属湿热内蕴,气滞血瘀,所以用硝石矾石散治疗。但病重者用之多疗效不显,原因本方性燥,破瘀力差,必须在方中配以鳖甲、柴胡、桃仁、白芍、茯苓、牛膝等活血软坚,方获有效。   三、阴黄   张锡纯医案:王某某,年32岁,于秋季得黄疸证。病因:出外行军,夜宿帐中,勤苦兼受寒凉,如此月余,遂得黄疸证。证候:周身黄色甚暗似兼灰色,饮食减少,肢体酸懒无力,大便每日2次,似完谷不化;脉象沉细,左部更沉细欲无。诊断:此脾胃肝胆两伤之病也,为勤苦寒凉过度,以致伤其脾胃,是以饮食减少,完谷不化,伤其肝胆,是以胆汁凝结于胆管之中,不能输肠以化食,转由胆囊渗出,随血流行于周身而发黄。此宜用《金匮》硝石矾石散以化其胆管之凝结,而以健脾胃补肝胆之药煎汤送服。处方:用硝石矾石散所制丸药,每服6克,每日服2次,用后汤药送服。汤药:生箭芪18克,白术12克(炒),桂枝尖9克,生鸡内金6克(黄色的,捣),甘草6克。共煎汤1大蛊,送服丸药1次,至第二次服丸药时,仍煎此汤药之渣送之。复诊:将药连服5剂,饮食增加,消化亦颇佳良,体力稍振,周身黄退弱半,脉象亦大有起色。俾仍服丸药每次服4.5克,日2次,所送服之汤药宜略有加减。汤药:生箭芪18克,白术9克(炒),当归9克,生麦牙9克,生鸡内金6克(黄色的,捣),甘草6克。共煎汤1大蛊,送服丸药1次,至第二次服丸药时,仍煎此汤药之渣送服。   效果:将药连服6剂,周身之黄已退十分之七,身形亦渐强壮,脉象已复其常。俾将丸药减去1次,将汤药中去白术加生怀山药15克,再月艮数剂以善其后。(《医学衷中参西录》)   按语:张氏认为,本方能“化胆管之凝结”,“不但治女劳疸甚效,即用以治各种内伤黄疸,亦皆可随手奏效”。但不论何种黄疸,必有瘀血湿阻明显者,方可暂用本方。   四、阳黄(急性黄疸型肝炎)   王震权医案:刘某某,男,15岁。1988年5月15日诊。因恶心呕吐、纳差、乏力、厌油5天,巩膜发黄,尿黄如浓茶而入院。入院时巩膜深度黄染,肤黄,其色鲜明,上腹胀满,不思饮食,口于欲饮,全身无力,肝区隐痛,大便干。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肝肋下1·5cm,剑下3cm,质软,脾未扪及。肝功能:ALT>200,。T'I、T6,TFT‘卅,ZnTT8,I I 36,胆红质4,凡登白试验直接立即反应,HB~Ag阴性。西医诊断:急性黄疸型肝炎。中医辨证:湿热蕴结,肝胆疏泄不利,脾胃健运失司。治拟疏利肝胆,清热利湿,健脾和胃。方用硝矾丸3克,并以茵陈30克,栀子15克,甘草5克,煎汤300毫升送服,日服3次。药后2周,黄疸消退,食欲如常,自觉无不适,查肝功能正常,巩固治疗1周后痊愈出院。(江苏中医1993;(5):6)按语:硝矾丸治疗病毒性肝炎,临床应用范围广,以之加味可以执简驭繁,并可单独使用,经临床观察,不仅对改善消化道症状作用较好,而且改善肝功能有显著效果,尤其对降低谷丙转氨酶疗效稳定,对急慢性肝炎均有较好疗效。   还有一类下发就是黄疸伴有淤血,采用的方剂可以是大黄蛰虫丸,下面举一个例子:   四、黄疸(总胆管坏死性肝炎后结节性硬化症)   汪达成医案:钱某某,女,63岁,干部。1993年12月3日初诊。1992年10月因形寒发热,巩膜肌肤黄染明显,谷丙转氨酶急剧升高至1000u以上入住某医院,经治疗无好转。转某院普外科行剖腹探查,术中见大量胆汁性腹水,肝脏呈肝炎后结节性肝硬化,肝门部有一肿块,质硬。因无法切除而关闭腹腔,“T”形管引流。术后愈合良好;但黄疸、低热依然。于1993年9月2日保留“T”形管出院,继续西药抗感染治疗。现经介绍请汪老诊治。诊见巩膜皮肤一身悉黄,色晦暗,胃纳极差,时有恶心,右胁疼痛,呻吟不止,小便深如红茶,大便少。右上腹保留引流管尚通,一日约400ml绿色胆汁。舌苔薄白、根微黄,脉弦细。病理报告:总胆管少许坏死组织,肝炎后改变。辨证属湿热阻遏中焦,肝胆失于疏泄,乃致气血瘀滞。治法:疏泄肝胆,清利湿热,调气活血。处方:柴胡10g,小青皮6g,广郁金15g,金铃子10g,延胡索10g,茵 陈15g,泽泻12g,蒲公英15g,猪苓30g,炒川柏12g,黑山栀10g, 大黄廑虫丸(包)5g。守方1月余。   1994年1月15日诊时,病情大有转机,食欲渐增,胁痛明显减轻,大便基本正常,小便亦清,引流胆汁日减。汪老嘱闭引流管观察3日,后无异常而拔除。其间再以原方加减进服。24日患者步行至医院诊治,面色如常人,精神振作,舌脉正常,纳食,二便正常,病情已趋恢复。再以前法加减调治,随访至今已恢复工作,一切如常。(江苏中医1995;<9>:3)   按语:(原按)本例在某医院治疗,医者已束手无策。汪老认为久病黄疸,湿热瘀浊郁于肝胆,非疏通泄达,清热消积同时配合祛瘀生新不可。故其运筹帷幄,始终处以疏泄肝胆,清热利湿及活血祛瘀之大黄廑虫丸为剂,收效较佳。   此外,我认为黄疸下法中,如果是脾约的话,那么就是燥结的轻证,可以用麻子仁丸的思路来泻下,猪膏发汤就是这样代表,下面举一个例子:   二、黄疸   徐彬医案:予友骆天游,黄疸,腹大如鼓,百药不效,用猪膏4两,发灰4两,1剂而愈。 (《金匮要略论注》清光绪乙卯年版)   按语:黄疸日久,必湿从燥化,终用猪膏发煎取效。   黄疸的清法,就是使用苦寒的药物,治热以寒,其中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黄芩黄连黄柏为主、清理三焦特别是中焦的热为主的方剂,包括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还有一类以栀子为主的方剂,清理的主要是以上焦邪热为主,包括栀子柏皮汤、栀子厚朴汤,下面举一个半夏泻心汤的例子:   五、黄疸   熊魁梧医案:夏某某,女,41岁,1980年6月13日初诊。患者于三月前因高烧出现黄疸,巩膜、皮肤、小便皆黄,黄疸指数26u,大便白而疑为阻塞性疾病,住院80天,因惧其手术而出院。现头昏-口苦'恶心呕吐、胸闷、纳差,胃脘部有痞塞感,右胁痛,不能右侧卧'大便每日一次,色白,舌质红苔黄,脉缓弱,治宜辛开苦降,疏肝解郁,拟半夏泻心汤加味。党参l5克,法半夏9克,黄连6克,干姜6克,黄芩9克,柴胡9克,杭芍9克,枳实10克,炒三仙各9克,鸡内金9克,郁金9克,甘草6克。服药约半年,终以此方加减(曾加用过香附、山楂、丹参等利胆祛淤之品),大便逐渐由白变黄,胁痛消失,黄疸指数6u,病基本告愈。(云南中医杂志1983;(4):37)   按语:黄疸属湿热者固多,然虚寒者亦不少,仲景虽有“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之训,但此是常法。本案乃脾胃升降失其常度,土壅木郁,致肝气不得疏泄,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因而发黄。若继用清利,必不能愈,当疏利肝胆,调其脾胃升降功能,则不治黄而黄自退,此乃变法。知常达变,方不致误。还有一类就是以白术为主,白术可以燥脾,包括理中汤、当归芍药散等,下面举一个理中汤的例子:   九、黄疸(血吸虫性肝硬化)   沈敏男医案:张某某,男,59岁,于1976年11月25日诊治。患者从小生长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年幼发现脾肿大,曾有消化道出血、腹水及血吸虫病治疗史。面目黄染发现半月,精神不佳,胃纳少,大便溏,小便略黄,舌质淡紫苔薄腻,脉小涩。检查:慢性病容,苍老,巩膜轻度黄染,心肺无异常发现,肝未及,脾肿三级,腹部无移动性浊音,腹壁静脉可见,肝功能:黄疸指数30单位,硫酸锌浊度17单位、血清白蛋白2.05克、球蛋白3.65克,谷一丙酶正常,诊断为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巨脾、肝功能不良之黄疸。此属中焦虚寒兼有瘀滞之虚黄。自拟丹茵理中汤加减治之:党参、炒白朮各10克,干姜5克,丹参30克,绵茵陈15克。服5剂后,黄疸稍退,诸恙略减,续服前方半月,黄疸退尽,症状消失,肝功能:黄疸指数8单位、硫酸锌浊度15单位、血清白蛋白3.25克、球蛋白3.20克、谷一丙酶正常。按语:《医学纲目》云,“内伤黄疸,因劳役伤形,饮食失节,中州变寒,病生黄。”本案虫卵积聚,肝络瘀滞,木郁乘土,脾胃虚寒,湿从内生,阻于肝胆而发黄。其病机关键是中焦虚寒,血瘀络阻。故以理中汤加丹参、茵陈治之。

一阴一阳 发表于 2017/3/5 10:15:36

八分贝 发表于 2017/3/4 07:14
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瓜蒂汤 治诸黄。
请问这里的 * 是什么?

引用的其它书,金匮要略书上在每篇最后附加的。

爱中医654321 发表于 2017/3/6 10:39:52

先生这个问题可以整个论文:lol:,给我们长点时间总结

爱中医654321 发表于 2017/3/10 12:51:01

本帖最后由 爱中医654321 于 2017/3/10 12:55 编辑

黄疸黄疸,以身黄、目黄、尿黄为主症。现将《金匮要略》与《桂林古本》中内容做对比如下。
(金匮要略)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金匮要略)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金匮要略)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
(金匮要略)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
(金匮要略)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桂林古本)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金匮要略)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酒黄疸者,或无热,请言,小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金匮要略) 酒疸,心中热,欲呕者,吐之愈。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薺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
(金匮要略)师曰: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然    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
(金匮要略)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
(桂林古本)夫病,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后必发黄。
(金匮要略)腹满,舌痿黄,燥不得睡,属黄家。(舌痿疑作身痿)
(桂林古本)阳明病,腹满,小便不利,舌萎黄燥,不得眠者,此属黄家。
(金匮要略)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极为难治。
(桂林古本)黄疸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者,为难治。
(金匮要略)疸而渴者,其疸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发于阴部,其人必呕;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也。
(金匮要略)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汤主之。
(桂林古本)阳明病,身热,不能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此名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桂林古本)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桂林古本)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汤方
  茵陈蒿六两 梔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用硝矾散主之。
  硝石矾石散方
  硝石 矾石(烧)等分
  右二昧,为散,以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是候也。
(金匮要略)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梔子大黄汤主之。
(桂林古本)阳明病,身热,发黄,心中懊(忄农),或热痛,因于酒食者,此名酒疸,栀子大黄汤主之。
栀子大黄汤方
栀子十四枚 大黄一两 枳实五枚 豉一升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金匮要略)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方见水气中) (金匮要略)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一本云茵陈汤及五苓散并主之)
(桂林古本)诸黄家,但利其小便,五苓散加茵陈蒿主之;假令脉浮,当以汗解者,宜桂枝加黄芪汤。
(五苓散见前加茵陈蒿十分同末)
  茵陈五苓散方
  茵陈蒿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方见痰饮中)
  右二物和,先食饮方寸匕,日三服。
(金匮要略)诸黄,猪膏发煎主之。
(桂林古本)阳明病,身黄,津液枯燥,色暗不明者,此热入于血也,猪膏发煎主之。
  猪膏发煎方
  猪膏半斤 乱发如鸡子大三枚
  右二味,和膏中煎之,发消药成,分再服,病从小便出。
(金匮要略)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桂林古本)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大黄硝石汤方
 大黄 黄柏 硝石各四两 梔子十五枚
 右四昧,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硝,更煮取一升,顿服。
(金匮要略)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方见消渴中)
(桂林古本)黄病,小便色不变,自利,腹满而喘者,不可除热,除热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
(金匮要略)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必小柴胡汤,方见呕吐中)
(桂林古本)诸黄,腹痛而呕者,宜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切) 枳实四枚(炙) 大枣十二枚(劈) 大黄二两
右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二升,日三服。
(金匮要略)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方见虚劳中)
(桂林古本)诸黄,小便自利者,当以虚劳法,小建中汤主之。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 饴糖一升
右六味,以水七升,先煮五味,取三升,去滓,纳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金匮要略)瓜蒂汤,治诸黄。(方见暍病中)
瓜蒂汤
药方名称瓜蒂汤
处方瓜蒂1两,赤小豆49枚,丁香2-7枚。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诸黄,身面四肢浮肿,有虫,鼻中息肉,阴黄、黄疸及暴急黄。
用法用量以水1升,煮取4合,澄清,分为两度,滴入两鼻中。
摘录《外台》卷四引《延年秘录》
(金匮要略)《千金》麻黄醇酒汤 治黄疸。
  麻黄三两
右一味,以美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半,顿服尽。冬月用酒,春月用水煮之。
桂林古本伤寒论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忄农)者,身必发黄。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阳明证,眼合色赤,不可攻之,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不可汗也,当于寒湿中求之。
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柏皮汤主之。
栀子柏皮汤方
栀子十五个(劈) 甘草一两(炙) 黄柏二两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瘀热在里,其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麻黄连轺赤子豆汤方
麻黄二两 连轺二两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赤小豆一升 大枣十二枚 生梓白皮一斤(切) 生姜二两(切)  甘草二两(炙)
右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清法:茵陈蒿汤   茵陈五苓散   栀子柏皮汤   栀子大黄汤
下法:大黄硝石汤   大柴胡汤    硝矾散   栀子大黄汤
汗法: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千金》麻黄醇酒汤
吐法:瓜蒂汤
补法:虚劳发黄:小建中汤    桂枝加黄芪汤
(燥结发黄:猪膏发煎)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治黄疸三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