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居易:经络医学之奇经八脉配穴法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王居易老师的《经络医学概论》,近段时间在中医界引起不小轰动。王老从事针灸临床、科研、教学工作50余载,多年来形成自己独特的经络医学诊疗思想,在丰富经络理论和临床方面颇有建树。今天小编就摘选了其中的“奇经八脉配穴法”文章,以飨读者。http://dingyue.nosdn.127.net/6g1mYNYRXMxTdcjuxLZkrs2oT34YZ=tGqNPU=ROdihng01482284335086.jpg
一、传统奇经八脉配穴
1. 列缺、照海(任脉、阴跷脉)
功效:利肺气、宁神志、清虚热、滋阴利咽。
主治:以阴虚为主的咽、肺、胸膈部位病症。临床上主要治疗咽痛、咽喉不利、失音、咳嗽、胸满、小便不利等症。
穴性分析:列缺穴属于手太阴肺经之络穴,通于任脉,具有通行表里阴阳之气,疏风解表,宣肺理气,止咳平喘的作用。《甲乙经》记载:主治热病先手臂瘛疭,唇口聚,鼻张目上,汗出如转珠,两乳下二寸坚,胁满,悸。《千金要方》记载:主治男子阴中疼痛,溺血精出,小便热痛。
照海穴通阴跷,具有滋阴利咽,止痉的作用。《针灸大成》记载:痫病夜发灸阴跷。《通玄指要赋》记载:治四肢之懈惰。
列缺与照海相合,含金水相生之意,可滋养肺肾之阴,治疗以阴虚为主的咽、肺、胸膈等部位的疾患。
2. 内关、公孙(阴维脉、冲脉)
功效:宽中消积、理气健脾。
主治:由于气结脾呆所引起的胸膈痞闷、停食不化、脾胃不运等症。
穴性分析: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阴维脉的交会穴,有清泄心包积热、理气镇痛的作用。《针灸聚英》记载:主治失志、心痛。《循经考穴编》记载:主治翻胃、膈气、中满痞胀、癫痫、狂妄。《针灸学》记载:主治胸痛、胃痛、腹痛、膈肌痉挛、偏头痛、癫痫、癔病。
公孙为足太阴脾经的络穴,有调理脾胃、升清降逆的作用。《针灸聚英》记载:主治不嗜食、腹中切痛、气上逆、喜呕、多饮胆虚、烦心多言。《循经考穴编》记载:主治水肿、痞积、胃脾疼痛。《针灸学》记载:主治胃痛、急慢性胃肠炎、呕吐。
内关、公孙为古代八脉交会穴中一组,主治范围极广。其主治可总结为,胸、脘、腹的有形之邪所致疼痛;无形之郁结出现的烦心、痞满。
3. 外关、足临泣(阳维脉、带脉)
功效:清泻肝胆风热。
主治:由于肝胆相火冲逆、风火上攻引起的呕逆、头痛、目赤、鼻衄、齿痛、喉痹等症。
穴性分析:外关为手少阴三焦经的络穴、阳维脉的交会穴。有解热疏风、清泻肝胆的作用。《针灸学》记载:主治高热、腮腺炎、耳聋、耳鸣、偏头痛、咽肿、便秘。
足临泣为足少阳胆经的输(木)穴、带脉的交会穴。有疏泄肝胆、通调带脉的作用。《针灸学》记载:主治头晕、头痛、结膜炎、颈淋巴结核、颈胀、目痛。
临床用此对穴治疗风热头痛,肝胆火盛的目赤肿痛、目干涩、羞明、眩晕等。
4. 申脉、后溪(阳跷、督脉)
功效:通调督脉、清心安神。
主治:主要用于癫痫和脊髓病变引起的肢体感觉异常、运动障碍,如脊髓空洞症、癔病性瘫痪等。
穴性分析: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输土穴、八脉交会穴之一;申脉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阳跷脉所生。有通达阳跷、清心敛神的作用。《针灸聚英》记载:主治风眩、腰痛。《针灸学》记载:主治头痛、腰痛、眩晕、癫痫、精神分裂症等。
临证举验:40 岁男性职员,患周期性麻痹。初由惊恐所得,继而发生下肢瘫痪。针申脉、后溪一次即可行走。
二、新配穴
根据八脉交会穴理论临床发现总结出的新配穴
1. 列缺、公孙(任脉、冲脉)
功效:宣发在表在上之热;化利在里在络之湿;通调冲任之浊。
主治:头面湿热眩晕,目赤肿胀,咽中不利;月经不调,经血色浊,经期身重疼痛,带黄浊等症。
2. 列缺、后溪(任脉、督脉)
功效:宣散在上之阴,升聚在下之阳,使督脉之阳升、任脉之阴降。
主治:风寒结于上焦,症见耳鸣、项强、鼻塞、头目沉重等。气功出偏,任、督脉气失常,气机阻塞,症见头昏、胸膈满闷、腰肌胀痛、腑气不畅等。
3. 内关、照海(阴维脉、阴跷脉)
功效:调理阴维,滋养阴跷。
主治:内脏(腑)功能失调(即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神经性心脏病、心悸、呃逆、嗳气、梅核气、喉神经官能症等。
4. 外关、申脉(阳维脉、阳跷脉)
功效:调理阳维,畅达阳跷。
主治:肢体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如肌肉风湿痛、筋膜代谢障碍、癔病性肢体失调。
三、其他有关穴位配伍
1. 大椎、后溪:主治阳虚外感、汗腺功能异常。
2. 大椎、身柱:主治呼吸系统免疫功能低下,如久咳不愈、体虚易感冒等。
3. 大椎、足三里:主治体弱贫血。
4. 关元、三阴交:主治内分泌功能低下、紊乱。
5. 气海、照海:主治肠功能低下,便秘;遗尿、尿频、尿失禁。
6. 至阳、内关:主治胸阳不足之胃痛、胸痛、胸闷等。
7. 建里、足三里:主治单纯性吸收障碍。
8. 后顶、后溪:主治颈椎筋脉失调。
【本文选自《经络医学概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王居易著)】
学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