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柴瑞霭:中医如何救危重、辨疑难
几千年来,中医对中华民族的疾病防治和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就包含了危重病。历史上治疗急危重病医案而闻名的医家不绝于世,如扁鹊、张仲景、华佗、叶天士等。到了现代,中医还能不能治急危重病,能不能担当起治急危病的角色?答案是肯定的,中医不但能治急危重病,而且还有很好的疗效。国家级名老中医柴瑞霭先生今天就来跟大家谈谈自己“救危辨疑难”的临床体会。急危重病就要抢救,接下来我也想和大家讨论中医救治急危重病的问题。
我早年临床即在基层,初始是跟柴浩然老师临证,后来就自个临证。跟老师临证的那段时光使我收获很大,老师对我们不懂的地方释疑解惑、指点迷津,老师对急危重病的救治使我们耳熏目染、不断浸会,老师治急危重病的果敢使我们树立了信心,培养了胆识。后来我们出师行医,就继承了老师善治急危重病、敢治急危重病的风范。当时由于基层的医疗条件较差,我们凭着熟读经典的一点功底,每每遇到急危重病,常常能发挥中医的优势,辨证论治,善用经方,救危亡于顷刻,因此在数十年的临床中,都坚持中医治疗急危重病。
我“救危重”有三点体会:之一:
救治急危重症必读《伤寒论》,必读四部经典,疗效就蕴藏在《伤寒论》等经典著作的字里行间,关键是如何掌握和使用。救治急危重症不同于治疗一般杂病,不能只会用四物、四君、当归、人参,还要会用麻黄、桂枝、附子、大黄,会用伤寒的三承气,温病的五承气,会用青龙、白虎,会用清营、犀角,会用牛黄安宫,紫雪、至宝等等。
如此在临床遇见急危重病,就能出奇制胜,斩关夺命。例如附子,云南的吴佩衡善用附子,北京的赵锡武也善用附子,先父也喜欢用附子,山西的李可老中医也善用附子,附子虽然峻猛,但它不仅是治病的药,更是救命的药。《伤寒论》的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扶阳散寒之剂,均用附子治阳虚阴寒病证。附子药性温热,能温中扶阳、散寒、除湿、止痛。凡面色淡白无华或夹青色,倦怠无神,少气懒言,力不从心,动则心慌气短,甚或形寒怕冷,手足厥逆,恶寒蜷卧,喜暖向阳,盖多重衣被,口润不渴或渴喜热饮而不多,舌质淡或夹青色,舌苔白滑或白腻,脉象多见沉、迟、细、弱、虚、紧等,都可以用附子进行治疗。要谙熟其药性、配伍及用量适宜,炮炙煎煮得法(用量15~60g,必须先用开水煮沸2~3小时。用量增加,则须延长煮沸时间,以保证用药安全),即可效如桴鼓。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ZME8CQyURbU08icw9GWecoeG79Yf2y8coEMOu7KIepnVrUlMJhyBM5fmH47IznEhYf4v2c3qle9A1oUnbich2UbQ/0?wx_fmt=jpeg之二:
救治急危重病要笃信仲景,推崇经方之剽悍迅猛,药专力宏。首先要有胆有识,有胆的前提是有识,有识就要熟读经典,辨证论治,抓准主症,谨守病机。急危重病在临床中瞬息万变,必须要抓住证候和病机变化的一瞬间随证应变,要熟练掌握疾病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知常达变。有识还必须有胆,救治急危重病没有足够的时间让你思考、辨证推敲,急危重病势如猛虎,证情凶险,危象立呈,顷刻毙命。在有识的基础上“胆大心细”,“准确果断”,方能救治危重于顷刻。有胆、有识、心细三者缺一不可。
之三:
救治急危重症一定要跟名师,在名师指导下临床练就有识有胆,尤其是跟中医理论功底比较深、中医经典基础比较实、临床经验比较丰富的名中医临证。我想借用一位世界冠军所说的话:“我认为我的篮球打得很好,但怎么都没有乔丹那样出神入化,我感谢我和英雄同处在一个时代。”跟善治急危重病的名师和敢治急危重症、会治急危重症的人在一起,让你既有压力,又有动力,还可以学到许多治急危重症的经验,然后超过他。
跟随柴浩然老先生治急危重病例:风寒犯脑(脑血管痉挛,脑卒中)案
我第一次接触中医治疗急危重病还在中医初学阶段。1968年9月10日某公社卫生院收治了一例范姓67岁女性农民患风寒犯脑(脑血管痉挛脑卒中)患者,由于患者昏迷不醒,急邀先父前往会诊。由于病情危急,当晚11点坐拖拉机到20里以外出诊,半夜12点到后即诊治病人,患者4日前即觉头痛、恶寒,尚能参加劳动。突然于次晨恶寒增重,肢体震颤抽搐,继则人事不省,急住该院。入院后:疑为脑血管痉挛,但血压偏高,经颈静脉给硫酸镁、冬眠2号等,病情未见好转,会诊时神智昏迷,精神焦躁不安,身体阵发性寒战,肢体至天黑时开始搐搦不止,有时循衣摸床,不时乱语,但不能对答问话,有时呻吟并用拳头击打脑部,4天来全身无汗,牙关不紧,舌苔薄白,脉象浮紧,重取无力。先父接着说了一句:此为风寒闭束于外,正气虚衰于内。急宜辛温疏散,益气助阳,以挽危象。遂处《金匮要略》附方续命汤(《古今录验》)合参附汤:麻黄15g(先煎去上沫),杏仁9g(捣),桂枝15g,炒白芍15g,东参9g(另包先煎),熟附子9g(开水先煎1小时),当归30g,川芎15g,细辛3g,防风9g,蔓荆子9g,炙甘草9g,生姜2g,红枣5枚(去核)。1剂,嘱先煎麻黄去沫,然后放入他药,取汁频服。处方后,急令煎药,并在危重病人隔壁等候。
从开始服用先父即坐其床边察切观视病情。服一煎后约半小时许,患者彻身有微汗出,汗后搐搦、寒战消失,烦躁、乱语亦渐失,亦不呻吟能安睡。先父嘱其随床人:“二煎勿服,任其安睡,慎勿呼之。”次晨病人家属来告:“昨夜病人熟睡后体微时黏汗,终未见大汗。服药4小时后,身汗渐止,神智已清醒,能对答问话。”先父往诊,患者神智已清楚,自己能口述病情,身体已不觉有寒意,观之一如常人,惟头稍痛微晕,知饥索食,想吃东西。望舌舌正苔薄白,诊脉脉息平静,先父结合平素之疾,再处一方。处方:当归15g,生地9g,炒白芍15g,川芎9g,秦艽9g,荆芥穗6g,蔓荆子9g,钩藤24g,天麻9g,茯苓15g,炒枣仁30g(捣),珍珠母30g(捣,先煎),玳瑁4.5g(捣,先煎),甘草6g。嘱服两剂,每日水煎服1剂,先父即返故里。进两剂后患者家属来告,诸症新旧皆平,食、眠、便俱佳,一如常人。
瑞霭按:虽然当时我对中医还是一知半解,但是此案让我认识到中医救急危病重症的效果,只要辨证精当,就能“出奇制胜,斩关夺命”。后来随着对经典理解的加深,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方才悟出其中的道理。《内经》云:“风气循风腑而上为脑风,新沐中风为首风,犯大寒内至骨髓为脑逆头痛……”此脑逆之头痛是也。本案辨证要点有三:一是从无汗、寒战、脉象浮紧说明风寒闭束于外;二是从脉象重取无力说明正气虚衰于内;三是从剧烈头痛、神志不清等症分析,先父将其诊为风寒犯脑,选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附方续命汤(《古今录验》)合参附汤加味,辛温发散,益气助阳,以挽危象。药虽仅服一头煎,但服药得法,使彻身汗出而外束表闭之风寒发散;参附同用使正气虚衰于内恢复;剧烈头痛除,神志清楚,病入坦途。再据病情疏拟养血疏风、平肝息风、宁心安神之方二剂,调治而愈。
【本文选自《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柴瑞霭》(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柴瑞霭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