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阴病与乌梅丸
本帖最后由 独孤园丁 于 2016/9/6 15:18 编辑厥阴病与乌梅丸独孤园丁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消渴”,厥阴经气化不利,经病;
“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是肝火犯胃,藏腑病。
厥阴的涵义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故病至厥阴,两阴交尽,由阴出阳,若阴阳气不相顺接,则阳气难出,阴阳失调。
《诸病源候论》云:“阴阳各趋其极,阳并与上则热,阴并与下则寒”,故有上热下寒。
《素问·阴阳离合论》云:“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厥阴为阴之“阖”,两阴交尽,由阴出阳。厥阴病病机为枢机不利,阴阳气不相顺接(阴不出阳);病象为寒热错杂,乌梅丸为厥阴病主方。
厥阴涵义的要点:
第一,阴气最少的意思(消渴)。
第二,阴阳之枢的意思(上热下寒)。
第三,主肝与心包络。
第四,与少阳互为表里。
手厥阴心胞经主晚上7-9点,三焦经主9-11点,胆经主11-1点,足厥阴肝经主1-3点。
厥阴病欲解时为1-7点。
厥阴、少阳互为表里,为半表半里证。故晚上、半夜之病多为厥阴、少阳病;子时胆经当令(23-1点)多为少阳病,而1-7点之间病多为厥阴病。
如半夜子时发热或咳嗽,可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
还有半夜饥饿,为肝气虚之厥阴病,用李东垣《兰室秘藏》的补肝汤,主要的药物有黄芪、人参、茯苓等,效如桴鼓。
因此,半夜的病,一定要从厥阴和少阳来思考问题。
厥阴病的标准
第一,经病。反映厥阴病的气化特点,即两阴交尽,阴气最少,阴尽阳生。
第二,藏病。反映厥阴病的藏腑特点,即肝与心包络的病变,只要能反映肝或者心包络的病理特点的,就可以考虑是厥阴病。
厥阴病五大本证:
第一,上热下寒证。也就是厥阴病提纲证。
第二,厥热往来证。
第三,厥逆证。即手足发凉,也称四逆,这里主要是当归四逆汤证。
厥阴厥逆证既有寒厥也有热厥。
第四,下利证。也就是著名的白头翁汤证。
第五,寒呕证。又称呕哕证,就是著名的吴茱萸汤证。
五大本证中,上热下寒证和厥热往来证反映的是两阴交尽、阴尽生阳的厥阴病气化特点,是经证;厥逆证、热利证、寒呕证反映的是足厥阴肝病的藏腑病变的特点,是藏腑证。
厥阴病本证详解
1、上热下寒
以乌梅丸治之。
厥阴病的提纲证是上热下寒证。
上热下寒反映了厥阴气化为病的特点,阴阳枢机不利,阳不出阴。
厥阴病提纲证没有主治方,后世医家,尤其是清代的柯韵伯主张用乌梅丸加减治疗。
在《伤寒论》中包括伤寒注家的观点,乌梅丸主治三种病:蛔厥,久利,上热下寒证。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又主久利”,“久”字意义非凡。
凡是久病就是慢性病,反复发作性的疾病,其病机没有一个是单纯的,都非常复杂,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而乌梅丸恰好又是一张既扶正、又祛邪,既温阳、又清热的方子,正好适用于这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的治疗。
还有体质性疾病,也是慢性病。现在的三大疾病,即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癌症,大多都与体质有关。临床上见到的单纯的寒、热、虚、实证少了,大部分都是慢性病,具有“久利”的特点。
乌梅丸方中君药乌梅,味酸,用量非常大,用时还要用醋浸泡一宿,在五味当中,酸是入肝经的,乌梅是酸中之王,用量又大,力补肝之体,肝阴足则可出阳。黄芩、黄连清上热,桂枝、附子、干姜、细辛、川椒等辛温药温下寒,以此调整体内的阴阳、寒热,使上下阴阳相互和谐,清上热、温下寒是治本。既然出现厥,就有气血紊乱,就是仲景所言“阴阳气不相顺接”,所以用当归、人参调补气血。
临床上治疗上热下寒证的变通:
乌梅丸可变为汤剂使用。
黄连、黄柏,姜建国先生常将这两味药改为丹皮、栀子,即取后世丹栀逍遥散之意,认为这两味药清肝热的效果比黄连、黄柏好,尤其丹皮还可入血分,栀子归肝经,如果上热较重则保留黄连。一家之言,可作参考。
需要注意的是,厥阴提纲证中上热往往是重点,下寒不是重点,因此在临床应用时,这温阳五味药要加减。一般情况下附子、干姜、川椒可以不用,只用桂枝、细辛温通阳气;如果下利比较重,仍用干姜。仍用人参、当归调补气血。
总之,见到厥阴病上热下寒证时,使用乌梅丸要因证因人调整寒热药物的比例,而大思路不变。
再来分析乌梅丸治久利的机理。
乌梅酸敛止利,凡是久利常有滑脱之象,控制不住;凡下利就容易伤阴,乌梅又能滋养阴血;凡是久利都有寒热错杂的情况,黄连、黄柏清热燥湿止利,五味热性药温阳散寒止利;长期下利必定正虚,故以人参、当归调补气血。由此可见治久利也可以用乌梅丸。
“久痢”的治疗过程中,要知道很多患者都有情志因素在其中,且长期积累。因此,治疗可以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乌梅丸加上疏肝理气的方药,如四逆散加味:
柴胡24白芍9枳实6甘草9(桂林古本《伤寒论》)
酌加药品:陈皮6白术9防风6香附6白花蛇舌草30。
一两个星期之后,进入第二个阶段,乌梅丸加上补脾气的方药,如四君子汤加味:
人参9茯苓9白术9炙甘草6
酌加药品:怀山药15香附6白花蛇舌草15。
服药期间,最重要的是,是要忌口,不要喝酒,不要吃油腻的食物,清淡饮食,如熬粥喝。
2、寒热错杂
或称寒热夹杂,即寒证与热证交错同时出现。如上热下寒、上寒下热、表寒里热、表热里寒。
《方函口诀》:“厥阴多寒热错杂之证。”故以乌梅丸主治。此寒热错杂之证,当今多见,尤以上热下寒为甚。
3、厥热往来
亦以乌梅丸治之。
寒热往来(少阳病)进一步发展,成为上热下寒或寒热错杂(厥阴病),再往深发展就是厥热往来,是病从少阳深入厥阴并且越来越重的发展过程。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厥,就是手足逆冷。逆冷,是指手足冷逆向发展,即手足冷由肢端向肘膝关节方向发展。
手足冷(或手足寒),仅仅是手足的寒冷,寒冷没有向肘膝关节方向逆向发展。这是手足冷和厥的临床区别。
在病机上,手足冷是阳虚不能温煦四肢,厥则是阴阳气不相顺接。阳虚只是阳气量的减少,阴阳气不相顺接则是阴阳有离决的趋势。需要注意的是,阳气的虚衰不断加重,由虚而脱的时候,就发展为阴阳气不相顺接了。所以,太阴病的脾阳虚,少阴病的心肾阳虚,是可以演变成厥阴病的寒厥的。
厥热往来常见于六七十岁的老人,如果一直厥下去回不来,就会亡阴亡阳而死。
既然厥热往来是上热下寒的进一步发展,则病更重一层,一般可以用用乌梅丸的原方治疗。
4、厥逆证
厥逆证,也就是著名的当归四逆汤证和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脉细,主血虚,提示这个手足厥寒与血分有关。
四逆汤、四逆散也都是以主证来命名的,但当归四逆汤前面多了当归二字,而当归是血分药,与脉细联系起来看,就提示了这个手足厥寒与血分有关,不仅阳虚,血也不足。
三个“四逆”的区别:
四逆汤证,“脉微欲绝”,少阴病,阳虚。
当归四逆汤证,“脉细欲绝”,厥阴病,阳虚血亦虚。
四逆散证,宋本《伤寒论》言为少阴病,千古之误也!桂林古本《伤寒论》所记属少阳病,方名为“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
桂林古本《伤寒论》曰:
“少阳病,气上逆,今胁下痛,甚则呕逆,此为胆气不降也,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主之。
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方:
柴胡八两 芍药三两 枳实四枚(炙) 甘草三两(炙)”
以药测证,用柴胡,疏胆之郁;用白芍,疏肝之郁;枳实泄滞气;甘草补中实脾。故知为少阳证。
吴茱萸大辛大热,它不入少阴,而归厥阴经、阳明经,因此吴茱萸汤第一可以治疗阳明中寒证,“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第二可以治疗厥阴病,“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因此,用吴茱萸,就是阳明有寒,或者是厥阴有寒。
所以,脉细、当归、吴茱萸,这就是辨证要点。
当归四逆汤证是经脉寒证,“内有久寒”才是藏腑病。
这个“久”字很重要,提示体质性的问题,说明有藏腑的陈寒痼冷,因此要加吴茱萸、生姜来温藏,不能只温经。
当归四逆汤方中,当归、芍药、通草补血活血;桂枝、细辛驱寒通络;大枣、甘草补益气血。合起来就是温阳、养血、通络三大功能,这就是当归四逆汤这张方子的功效。若体内有久寒,也就是有肝藏的陈寒痼冷,则加吴茱萸、生姜来温藏,体现了“经藏同治”。当归四逆汤是温经的方子,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则是经藏同治的方子。
如,关节频繁地脱位,就说明维系腕关节、髋关节的筋脉和肌肉出问题了,缺乏阳气的温通和阴血的滋养,而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正是一张养血通络、温阳祛寒的方子,所以能够修复筋脉和肌肉,用后自然不再脱位。
再如,血虚宫寒不孕,用当归四逆汤,加紫石英、菟丝子、巴戟天等,即可受孕。
5、下利证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热利”,指“脓血痢”,此是病在血分;“下重”指里急后重,提示病在肝经。肝经湿热下注大肠,血热壅郁滞,损伤肠络而出现脓血;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故下重。
肝为血藏,是厥阴肝最重要的生理特色。治疗肝病时,即使是肝的气分病,也不能忘了血。
看三张疏肝理气的方子:
《伤寒论》的四逆散是第一张方,《和剂局方》的逍遥散是第二张方,《景岳全书》中的柴胡疏肝散是第三张方。这三张方子中,四逆散里用芍药,逍遥散中用芍药、当归,柴胡疏肝散中用芍药、川芎。因此,从古至今,已认识到治厥阴不能忘记血分,哪怕是治肝的气分证也不要忘了血分。肝为血藏,体阴而用阳,这是它的特点。
白头翁汤一共四味苦寒药,两味归肝经,两味不归肝经,两味治血分,两味治气分。白头翁、秦皮入肝经,凉血热,止肝热血痢;黄连、黄柏清热燥湿止痢,治气分,不入血分。
明白了白头翁汤治疗的是厥阴病,是凉血,解血分热毒的一张方子,就会用白头翁汤了。
例如附件炎,第一个症状是少腹局部有条索状物,按之压痛;第二个症状是黄带比较多,味重。
若病人舌质深红,则知其热毒郁滞在厥阴血分;附件炎是少腹的病变,厥阴肝经走少腹环绕阴器,少腹是厥阴肝经所主的部位。故用白头翁汤加活血化瘀散结的药物五灵脂、元胡,即可治愈。
再如有些乳腺炎、结膜炎等,虽然这些病种不一样,部位也不一样,但是异病同治的机理都是一样的,就是肝经热毒循经或者横逆导致乳腺炎,或者上攻导致结膜炎,或者下注导致下痢、附件炎,因其病机都是肝经热毒郁结,才有了异病同治的基础。
6、寒呕证
这是著名的吴茱萸汤证。
吴茱萸汤,一是主治阳明病本证中的阳明中寒证,阳明病以热证为主,但也有寒证。二是主治厥阴病。“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阴经不走头,但有一个例外,在阴经中,只有厥阴经支脉与督脉会于巅顶百会。正因为如此,厥阴病肝经寒气循经上逆就会有巅顶头痛,因此除了“干呕,吐涎沫”这个主症之外又补充了一个头痛。
所以,吴茱萸汤第一温厥阴,第二温阳明,它是阳明病寒证和厥阴病寒证的代表方。很多人都认为吴茱萸汤只治疗中焦寒证,其实肝也在中焦!
吴茱萸汤方中,吴茱萸温肝散寒、降浊止呕,生姜温散寒气、和胃止呕,人参、大枣补虚以强运化,使寒浊无从内生。温、降、补是吴茱萸汤的三大功能,而降是它的特色。
详论乌梅丸(汤)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当归(四两) 黄蘗(六两) 桂枝(六两,去皮) 人参(六两) 蜀椒(四两,出汗)
转换为汤剂(参考剂量):
乌梅18附子6桂枝6细辛6干姜10蜀椒4黄连16黄柏6当归4人参6
(单位:克。下同)
若用汤剂,还必须因治病需要而酌情加入醋20ml,以增强治疗效果。
《方解别录·序》云:“元明以来,清逐淆乱,而用药者专尚偏寒、偏热、偏攻、偏补之剂,不知寒热并进,攻补兼投,正是无上神妙之处。后世医家未解其所以然,反谓繁杂而不足取法。”
厥阴病的本质是因肝阳虚(阴亦偏虚)而形成寒热错杂证,治之亦应在温肝的基础上调其寒热,寒热药并用,燮理阴阳。所以乌梅丸中以附子、干姜、川椒、桂枝、细辛五味热药以温阳,益肝之用;乌梅补肝之体;人参、当归补气血;连、柏泻其相火内郁之热。遂形成在补肝为主的基础上,寒热并调,气血并补之方。
乌梅丸实由数方组成。蜀椒、干姜、人参乃大建中之主药,大建中藏之阳;附子、干姜,乃四逆汤之主药,功能回阳救逆,肝肾乃相生关系,子寒未有母不寒者,虚则补其母;当归、桂枝、细辛,含当归四逆汤主药,因肝阳虚,阳运痹阻而肢厥,以当归四逆汤;芩连参姜附,寓泻心之意,调其寒热复中州斡旋之功,升降之职。
乌梅丸集数方之功毕于一身,具多种功效,共襄扶阳调寒热,使阴阳臻于和平,故应用广泛。若囿于驱蚘、下利,乃小视其用耳。
若寒重热轻,则重用附、桂、姜、辛、椒,轻用连、柏;若热重寒轻,则重用连、柏,而轻用辛热药;若肝风肆虐,则须重用乌梅;若虚多实少,则重用人参和当归;若病涉血分,则可于方中加入理血之剂(如桃仁、红花、片姜黄、虻虫等)。
由于厥阴病是肝虚而形成的寒热错杂证,应以厥热胜复判断阴阳进退、寒热之多寡。因厥阴病的实质反应是寒热错杂,其演变有寒化、热化两途,所以厥阴全篇都是讨论寒热转化问题。寒热错杂者,有寒热多少之别,故有乌梅丸、麻黄升麻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对应之。寒化者,有轻重之殊,方有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四逆汤等;热化者,有白虎、承气、白头翁汤、栀子豉汤等。
《伤寒论》及各伤寒注家的观点,乌梅丸主治几种病:蛔厥、久利、上热下寒、厥热往来。
然而,乌梅丸(汤)证实际上还有很多。
乌梅丸所治其它病:
一、各类杂证
任应秋先生言:“凡阳衰于下,人盛于上,气逆于中诸证,皆可随证施用,腹泻与肢厥两证,均阳衰于下也,故重用姜桂附辛,而去二黄;呕吐一证,气逆于中也,故多用乌梅以泄肝;消渴一证,人盛于上也,故重用黄连黄柏,去辛轻用附莒以平之。”
二、冠心病
厥阴亦属心包络,乌梅丸亦为治冠心病之方。
冠心病,心绞痛,是多发常见病。从西医的角度讲,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不流通。陈可冀研究的活血化瘀法对临床辨治冠心病做出了很大贡献,推广以后,大家都用活血化瘀法,千篇一律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治疗冠心病。所以,冠心病用活血化瘀法就成了常规思维。等到发展到线性思维,就离中医越来越远,离西医则越来越近,因为很多病例的治疗是无效的。
中医是整体医学,要全面辨证,不能因为心绞痛就只盯着心,还要看其它方面的症状。如果冠心病患者有乌梅丸证(如上热下寒),则就要用乌梅丸来治疗,而仅用活血化瘀法肯定无效。
三、痣疮
从十二经的理论讲,大小肠是升,如果中焦寒湿,它没有能力往上升,一定是要下陷的。下陷的是什么?能量。它陷到大肠这个根部,就是肛门,故肛门部位热。而中焦整个是寒湿的。所以大小肠之气不升的话,大便则不容易不降,就形成便秘,或积滞。因为中焦是寒湿的。
所以说,当有肛门热、痔疮、肛门血管瘤、肛门脓肿等疾病的时候,它所有的病因病机都是这个。那么怎么办?历代的医家都是运用清热的办法。但是越清中焦越寒湿,肛门就越热。其实只要把中焦湿气一打开,大小肠清气一上升,肛门自然就不热了,诸病皆愈。这是道医的方法,治本之策。
千金方之温脾丸,此乃正方!有便秘、积滞的实证时使用。
仲圣仿此,制乌梅丸,治无便秘、积滞的虚证。两方一虚一实,相得益彰!可治痣疮、肛门血管瘤、肛门脓肿等。
四、息肉
1、肠息肉
肠道多发性腺瘤样息肉,西医切而复发,属于肠癌前高危人群,痛苦不堪。
据症分析,此乃痰瘀凝滞,寒热错杂,息肉着生。
考《灵枢·肛胀篇》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首次提出“息肉”的概念及其成因,属肠腑痰瘀凝滞、寒热错杂之证,故可用乌梅丸(汤剂)为基础方,加僵蚕、炮山甲、莪术、败酱草化痰逐瘀散结;木香、槟榔,通降腑气,排泄瘀浊。
参考剂量:
乌梅30川连3黄柏9制附片6炮姜3桂枝6川椒3党参9当归9僵蚕9炮山甲9莪术9败酱草30木香9槟榔9
君药乌梅用量独重,除酸敛涩肠外,尤有“化痔消息肉”之功。《神农本草经》谓其能“去死肌,除黑痣、蚀恶肉”。《本草逢源》说它“恶疮胬肉,如烧灰研敷,恶肉自消”。加味炙僵蚕、炮山甲、莪术均有化痰逐瘀散结的作用;木香、槟榔,有利于通降腑气,排泄瘀浊。
2、消化系统息肉
济生乌梅丸,此方为重庆中医研究所龚志贤老中医的经验方,治疗肠息肉,胃息肉,咽部滤泡增生之咽炎。
济生乌梅丸:
乌梅1500克 (酒醋泡去核) 僵蚕500克穿山甲50克蜜丸。每丸9克,每日三次。
制法:乌梅1500克(乌梅以肥大肉多者为上,酒醋浸泡一宿,去核、焙焦存性)、僵蚕500克(米拌炒微黄为度)、穿山甲50克(用碱水或皂水洗净,晒干,再用滑石粉入锅内同炒至甲片黄色鼓起为度,取出筛去滑石粉,放凉,碾粉用)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丸药制成后,装入瓷坛,或玻璃瓶内,放于干燥通风处。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保持大便通畅,忌煎炒辛辣,成人忌烟酒。
3、赘肉、息肉、肌瘤
乌梅,《神农本草经》曰:“……死肌,去青黑誌,恶肉。”
单味乌梅治疗皮肤赘肉。
把乌梅泡在水里,胀开后,把乌梅肉切下来,贴敷在皮肤赘肉上,可用胶布粘住。一周内赘肉就会消掉。
外在的恶肉死肌能消,体内的息肉、恶肉亦能消掉:
声带息肉,用乌梅配虎杖、桔梗;胆道息肉,用乌梅配威灵仙、桑枝;肠道息肉,乌梅配红藤、金荞麦;子宫息肉或肌瘤,乌梅配小茴香、艾叶。
上面的配伍之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一收一散,散收并用。乌梅是收的,虎杖、桔梗、威灵仙、桑枝、金荞麦、红藤、小茴香、艾叶都是散的。
那些息肉恶肉,肌瘤,甚至癌瘤肿块,大都是痰瘀凝结,既不能收缩变小,也不能消散而去,用药要一收一散,收是把它收伏收小,散是把它们消散化散。
五、癌症
1、乳腺癌
乳腺属肝经所络,乳腺癌初期以热毒为主,但西医术后则正虚邪实,属寒热错杂证。如仅用清热解毒,苦寒攻散,不能收效;若仅用扶正温补,则邪毒滞留不散;所以根据寒热虚实多少,以乌梅丸加减治疗。
2、结肠癌
结肠癌,肠道虚寒挟湿热浊毒内聚,宜属寒热错杂证,故可用乌梅丸进退治疗。
上述两类癌症,病机均为寒热错杂为主,故可以用乌梅丸为主方加减治疗;其它类型癌症,有乌梅丸指征的,视综合病情证侯,亦可用乌梅丸,或为主或为辅。
六、噤口痢
噤口痢,见于《丹溪心法·痢》,指患者既下痢,又不进饮食,或呕吐不能食。多由疫痢、湿热痢演变而成,或见于疫痢、湿热痢病程中的某一阶段,是痢疾比较严重的证候。多因湿热病毒蕴结胃肠中,邪毒亢盛,胃阴受劫,胃气被逆,因之,不能食而呕吐,湿热之毒扰于肠道,传导失常而下脓血。若久病脾胃之阳两伤,输化无权,胃失和降,或因过服寒凉之药,胃阳受伤,胃虚寒则不受饮食,故不食而呕吐,肠中湿热病毒羁留不去,故下痢不休,形成上寒下热,寒热错杂的状态。温补脾胃之阳,有碍肠道之湿热,清热行滞,去肠中湿热病毒,更伤脾胃之阳。所以,单纯温补、清下皆非所宜。
七、吐酸吞酸
吐酸之名,见《素问·至真要大论》,又称噫醋,酸水由胃中上泛。若随即咽下,称为吞酸,随即吐出,即称吐酸。方隅《医林绳墨》:“吞酸者,胃口酸水攻激于上,以致咽嗌之间,不及吐出而咽下,酸味刺心,有若吞酸之状也。”
吞酸吐酸辨证论治相似。有因宿食不化,或胃中痰火者;有因肝气犯胃者。脾胃虚寒,肝火犯胃,即寒热因素并存者,临床上更为多见,多用左金丸加减治之,也颇获效,但对病程长,病情较重的吐酸证,效果不太理想,而乌梅丸治疗此种类型的吐酸吞酸收效甚速。
八、寒泄
寒泄之名,见《丹溪心法》,又名寒泻、鹜溏。因寒邪客于肠胃,或肠胃阳虚气寒所致。证见肠鸣腹胀痛,便泻稀水清沏,或色如鸭粪,或食物不化,或便下青黑,四肢逆冷,口不渴,脉沉迟。治宜温中散寒。用附子理中汤,大已寒丸等,均可获效。如病程过久,或兼有热邪错杂其中者,则用乌梅丸治疗。
九、阴阳易
阴阳易,见《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冶》。《诸病源候论》认为,男子与患伤寒而未完全康复的妇人房事后得病,名为阴易;妇人与患伤寒而未完全康复的男子房事后得病,名为阳易。阴阳易是患伤寒热病,尚未痊愈,气血未复,阴阳不固,而犯房事,复夺其精血,以致病复。
仲景曰:“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裩散主之。”这些证候不一定全部出现,但主要证候如身体沉重无力,小腹里急,引阴中拘急,热上冲胸,则为辨证依据。
在治疗方面,仲景虽有烧裩散之设,但由于目前对此方还无法理解,故未有运用,可以用乌梅丸治疗。
十、其它病
乌梅丸还可治腹痛饮冷,睾丸肿痛,巅顶痛等。
其它如糖尿病,咽喉、眼睛疾患,失眠等,只要有乌梅丸证,均可使用乌梅丸加减治疗。
又,反胃之坏证,以半夏干姜人参丸料,送下此方有奇效。
又,产后冷热痢,久下不止。
乌梅丸的主要应用指征
1、脉弦按之减,此即肝馁弱之脉。弦脉亦可兼濡、缓、滑、数、细等,只要弦而按之无力,统为肝之阳气馁弱之脉。
脉沉细或者脉微细。
2、口干、口苦。
3、上热下寒。
4、症见由肝阳虚所引发的症状,只要有一二症即可。
5、面色青黄。
6、临床各种疑难杂病,但见在下半夜1~3点~7点(丑时至卯时,即厥阴病欲解时为1-7点)间出现相关症状或症状加重者,皆可选择乌梅丸。重点在1~3
点,肝经当令时。
经方大发挥,赞。 受益 不错 好文章!学习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