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册天机 发表于 2016/5/31 15:01:02

仲景教学:脏腑经络脉证(纯干货)

导语:《金匮要略》中的“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是张仲景根据《黄帝内经》《难经》的理论,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而得。其对杂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等方面,均已举例说明。学习张仲景杂病理论,首先必须学好本篇作为基础!


一、问曰:上工①治未病②,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③,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校勘】

“酸入肝……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一段,《金匮要略心典》谓非仲景原文,系后人旁注误入正文。

【词解】

①上工:指高明的医生。

②治未病:这里是指治未病的脏腑。

③实脾:即调补脾脏之意。

【释义】

本条首先说明五脏之间,有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作用,一脏有病,可以影响他脏。治病时必须照顾整体,治其未病之脏腑,以防止疾病的传变。如见肝之病,应该认识到肝病最易传脾,在治肝的同时,当先调补脾脏,就是治其未病。其目的在使脾脏正气充实,不受邪侵。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须活看,就是说,如脾脏本气旺盛,则可不必实脾。这说明任何治病方法,必须灵活运用,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反之,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其肝,这是缺乏整体观的治疗方法,自然不能得到满意的效果。

其次,指出治病当分虚实,仍举肝病为例来作说明。肝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这是治肝虚的方法。酸入肝,肝虚当补之以本味,所以补用酸;焦苦入心,心为肝之子,子能令母实,所以助用焦苦;甘味之药能够调和中气,《难经·十四难》说,“损其肝者缓其中”,所以益用甘味之药。至于肝实病证,便须泻肝实脾,上法就不适用。

最后引用经文,对于虚实的治法作出结论:虚证如用泻药,则虚者更虚;实证如用补法,则实者愈实。必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才是正治。肝病如此,心、肺、脾、肾等脏,可以类推,所以说“余脏准此”。

本条所论,在临床运用上很有指导意义。临床上遇到的肝病,往往先见头昏、胁痛、胸腹胀闷,以后饮食减少、乏力、苔腻、脉弦或滑等症相继出现。这些症状,都与肝、脾有关。可见肝病传脾的理论,在临床上证明是基本正确的。又如肝虚之病,临床所见,有头目眩晕、视力减退、失眠多梦、舌光红、脉弦细等症,治疗上直接用芍药、五味子、山萸肉、酸枣仁等药调中,往往取得较好效果,即是根据“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的原则。如《临证指南》曹氏案,用牡蛎、白芍、炒生地、菊花炭、炙甘草、南枣肉以治肝虚风动,方中生地、菊花均炒用,即取“助用焦苦”之意。后世治肝之法,认识肝有体用之不同,治肝虚用滋水涵木、养血濡肝等法,从相生方面以养肝体;治肝实用清金制木、泻肝实脾等法,从相制方面以理肝用,也即是从本条虚实异治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

二、夫人禀五常①,因风气②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藏元真③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④,中人多死,千般疢难⑤,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詳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⑥、针灸、膏摩⑦,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文理也。

【词解】

①五常:即五行。

②风气:这里指自然界的气候。

③五藏元真:指五脏的真气。

④客气邪风:指不正常的气候,常为病毒侵袭人体之诱因。

⑤疢难:疢音趁。疢难即疾病。

⑥吐纳:是调整呼吸的一种养生却病方法。

⑦膏摩:用药膏摩擦体表一定部位的外治方法。

【释义】 

本条论述人与自然有密切关系,强调预防疾病重于治疗。首先指出自然界正常的气候,能生长万物;不正常的气候,能损害万物,对人体亦不例外。但同时又指出,人对于自然不是无能为力的,疾病是可以预防的,只要五脏真气充实,营卫通畅,抗病力强,则“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有在正气不足的情况下,邪气病毒才能乘虚而入,为害人体,甚至造成死亡。疾病的发展变化虽多,但不出下面三种情况:一是经络受邪,就传入脏腑,此为邪气乘虚入内;二是皮肤受邪,仅在血脉传注,使四肢九窍壅塞不通,其病在外;三是房室、金刃、虫兽所伤,此又与上述因素不同。后段重申若人能养生防病,邪气就不致侵犯经络;倘一时不慎,外邪入中经络,即应乘其未传脏腑之时,及早施治。比如四肢才觉重滞,即用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方法治疗,不使九窍闭塞不通。只要平时对房室、饮食、起居等各方面,都能注意调节,再能防备意外灾伤,使体力强壮,则一切致病因素,自然无从侵入腠理。本条最后两句,大意是说人体的腠理是营卫气血交会出入之处,具有防御疾病的机能。


三、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释义】 

本条举例说明面部和鼻部的望诊在临床上的应用。

鼻位于中,内应于脾。现在鼻部出现青色,青是肝色,又见腹中痛,为肝乘脾;如再见极度怕冷,则属脾阳衰败。鼻部色现微黑,黑为水色,此属肾水反侮脾脏之象,所以主有水气。色黄是指面色黄,不单纯指鼻部。黄为脾色,由于脾病不能散精四布,因而水饮停于胸膈之间,所以色黄者胸上有寒,寒指水饮而言。面色白是血色不能上荣于面,失血过多之征,所以色白者主亡血。如亡血之人面色反现微赤,又不在气候炎热之时,此为血去阴伤,阴不涵阳,虚阳上浮之象。目正圆是两眼直视不能转动,此为风邪强盛,五脏之精气亡绝,多见于痉病,证属不治。但必须指出,本书各篇中所称死或不治,多为表明疾病已陷于危笃的说法,并非绝对不治,不可以辞害意。“色青为痛”以下一段,仍论面部的望诊。

青为血脉凝涩之色,所以主痛。黑为肾色,劳则肾精不足,其色外露,所以主劳。风为阳邪,多从火化,火色赤,所以面赤主风。

黄为脾色,脾病不能运化津液,所以便难。面色鲜明为体内停积水饮,上泛于面,形成面部水肿,所以反见明亮光润之色。

四、师曰:病人语声寂然①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②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③细而长者,头中病。一作痛。

【词解】

①语声寂然:谓病人安静无语声。

②喑喑然:形容声音低微而不清彻。

③啾啾然:形容声音细小而长。

【释义】

本条举例说明闻诊在临床上的应用。骨节间病,指关节疼痛一类病证。由于痛在关节,转动不利,动则作痛,故病人常喜安静,但偶一转动,其痛甚剧,故又突然惊呼。心膈间病,指结胸、痞满、懊憹一类病证,气道窒塞,所以发声喑喑然而不彻。

头中病指头中痛,痛在头中,如作大声则震动头部,其痛愈甚,所以声不敢扬,但胸膈气道正常无病,所以声音虽细小而能清长。

五、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

【释义】

本条论察呼吸、望形态以诊察疾病的方法。息,指呼吸。息摇肩,是呼吸困难,两肩上耸的状态,常伴见鼻翼扇动、咳嗽不爽、声音嘶哑等症,属肺气不宣、痰热内蕴所致,所以说“心中坚”。心中,指胸中;坚,指痰热内蕴而成实。息引胸中上气者咳,为胸中有邪,阻塞气道,以致肺气不降,呼吸时气上逆而为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乃上焦有热,以致肺叶枯萎,肺气不足,同时津液亦被煎熬而成痰涎,所以病人常吐涎沫,而呼吸时则呈张口短气的状态。

六、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则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①,在下焦者,其吸远②,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

【词解】

①吸促:指吸气浅短。

②吸远:指吸气深长而困难。

【释义】 

本条从呼吸的形态不同,辨别病位之上下,并判断其预后的吉凶。吸而微数,是吸气短促,多由于中焦邪实,气不得降所致。下其实,则气机通利,呼吸自然恢复常态。若邪实而又正虚,不能任受攻下,则为难治。在上焦主要指病在肺,吸促是肺气大虚;在下焦主要指病在肾,吸远是元阳衰竭,皆为难治。假使呼吸时全身振振动摇,这表示呼吸困难已极,无论病证在上在中在下,皆属不治。

七、师曰:寸口脉动者,因其旺时而动,假令肝旺色青,四时各随其色①。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

【词解】

①四时各随其色:指春青、夏赤、秋白、冬黑。

【释义】 

本条说明四时季节改变,脉象和色泽也有变动,但有正常与异常的不同。如春时肝旺,脉弦,色青,是为正常。假如此时色反现白,脉反现毛(秋脉),是为非其时而有其色脉,即属不正常的现象。本条旨在说明四时气候的变化,可以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表现于色脉,学者当领会其精神而不可拘泥。

八、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释义】 

本条举例说明四时气候有正常与异常的情况。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实际是指冬至后六十天的雨水节,此时阳气始生未盛,称为少阳之时,天气转为温和,是正常的气候。如在此时之前,天气已转温和,此为未至而至,是时令未至而气候已至;如已交雨水节,天气未转温和,此为至而不至,是时令已至而气候不至;如此时天气不但未转温和,且严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是时令已届雨水而寒冬之气候当去而不去;如交雨水节后,天气竟转热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气候至而太过。

凡此皆为异常。异常的气候,往往影响人体发生疾病,必须注意调摄。治病用药时也必须看到这点,因时制宜。

九、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①,其病在表;浮者在后②,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词解】

①前:指关前寸脉。

②后:指关后尺脉。

【释义】 

本条举例说明同一脉象,其出现的部位不同,主病即有差异。寸口属阳主表,浮在寸口,是邪在表,为外感之病。

尺脉属阴主里,浮在尺部,是病在里,为内伤之病。由于肾阴亏损,阳气不能潜藏,所以两尺脉浮。肾主骨,腰为其外府,其脉贯脊。肾虚精髓不充,腰脊失养,故腰痛、背强、骨痿不能行走,甚则不能纳气归源,呼吸短促,濒于危笃之候,故云“极”。但须指出,表证属实者之见浮脉,必浮而有力;里证属虚者之见浮脉,必浮而无力。

十、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

【释义】

本条说明“厥阳独行”之病理,厥阳独行,是人体阴阳失去相对的平衡,阳气偏胜,孤阳上逆,有升无降,故称“有阳无阴”。临床上所见到的肝阳上亢,面赤眩晕,甚至跌仆,即属这一类性质的病证。

十一、问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藏即死,入府即愈,此为卒厥①,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府即愈。

【词解】

①卒:同猝。卒厥,是忽然昏倒的一种病证。

【释义】 

本条举卒厥证为例,说明病证入脏者难治,入腑者易愈。这里的寸脉,指两手的寸部脉而言。“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三句,是从脉而解释卒厥证的病理,但句中有省文,应该说沉大则为血实,滑则为气实,血实与气实相并,意方完整。

左寸候心主血,右寸候肺主气,本证血气相并,故脉应于寸部。血气既相并而成实,已为病邪而非正常的血气,故云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但入脏入腑是假设之词,犹言在外在里。即死即愈也只是相对的说法,不能看成绝对。如本条所云入脏,指唇口青、身冷现象,唇口青是血液瘀滞不流,身冷为阳气涣散,病情严重,故云即死。所云入腑,指身和、汗自出,是血气恢复正常运行的现象,故云即愈。

十二、问曰:脉脱①入藏即死,入府即愈,何谓也?

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②,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词解】

①脉脱:指脉乍伏不见。是邪气阻遏正气,血脉一时不通所致。

②浸淫疮:是皮肤病之一种,能从局部遍及全身。

【释义】 

本条举脉略证,是承上条卒厥一病而言。卒厥,其脉有见沉大而滑者,亦有脉乍伏而不见者,但入脏即死,入腑即愈的病理则相同,故设为问答以明之。

以上两条的主要精神,在说明病在脏,病势重;病在腑,病势轻。病由外传内的难治;由内传外的易治。这是一般规律。所以说:“非为一病,百病皆然。”

十三、问曰:阳病①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阴病②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③,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④,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殸禾)饪⑤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⑥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⑦,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词解】

①阳病:是指属外表经络的病证。

②阴病:是指属内部脏腑的病证。

③咽:音噎,指咽中梗塞。

④六极:指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极是极度劳损的意思。

⑤(殸禾)饪:(殸禾),读如馨。饪,音任。饪指饮食。

⑥五邪:指风、寒、湿、雾、饮食之邪。

⑦前:指午前。

【释义】

本条是古人对于疾病的一种计数方法。头、项、腰、脊、臂、脚等六者,病兼上下而在外,通谓之阳病。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等九者,病兼脏腑而在内,通谓之阴病。阳病中有营病、卫病、营卫交病的不同,此一病而有三,三六得一十八,故曰阳病十八。阴病中有虚病、实病的区别,此一病而有二,二九得一十八,故曰阴病十八。五脏各有十八病,谓五脏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而为病,有在气分、血分、气血兼病三者之别,三六合为十八,所以说五脏病各有十八,五个十八,合为九十病。六微谓六淫之邪中于六腑,腑病较脏病为轻,所以称为六微。六微亦有气分、血分以及气血兼病三者之别,三六合为十八,六个十八,合为一百零八病。至于五劳七伤、六极以及妇人三十六病,不是六气外感,尚不包括在内,所以说“不在其中”。

清邪谓雾露之邪,浊邪谓水湿之邪。大邪、小邪,前人对此有不同的说法。《李今庸金匮要略讲稿》云:“大邪:即指漫风之邪,漫风虽大而力散,故中于表分。小邪:即是户牑隙风,隙风虽小而力锐,故中于里分。”五邪中人,各有法度,谓所伤之部位及所表现之脉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风为阳邪中于午前,而脉必浮缓。寒为阴邪中于日暮,而脉必紧急。湿为重浊之邪,故伤于下而入关节。雾为轻清之邪,故伤于上而及皮腠。胃主纳食,脾主运化,故饮食不节,则伤脾胃。经脉在里为阴,络脉在外为阳,寒气归阴,所以寒极则伤经;热气归阳,所以热极则伤络。

十四、问曰:病有急当救①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词解】

①救:急先救治的意思。

【释义】 

本条举例说明表里证同时出现,应以急者先治为原则。病在表,不可下,误下之,伤其脾胃,以致表证未除,里证又起。下利清谷不止,是里证,身体疼痛是表证,而以里证为急。因下利清谷不止,正气已经虚弱,不但不能抗病祛邪,进一步且将亡阳虚脱,故当急救其里以扶正气。如服药后大便已经正常,里证基本解除,则又须救表以祛其邪,以免再行传变入里,引起其他变化。

本条亦见于《伤寒论》,但彼为具体治疗,故列有方治,救里用四逆汤,救表用桂枝汤。此为论述治疗原则,故未出方。

十五、夫病痼疾①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②,后乃治其痼疾也。

【词解】

①痼疾:痼,音固。痼疾,是指难治的久病。

②卒病:这里是指新病。

【释义】 

本条指久病新病同时存在,当以先治新病为原则。久病势缓,不能急治;卒病势急,稍缓能起变化。且痼疾难拔,卒病易治。故既有痼疾又加卒病者,一般当先治其卒病,后治其痼疾。但在痼疾与新病互相影响的情况下,治新病时又必须照顾到痼疾,如喘家病伤寒,用桂枝汤即须加厚朴、杏子。

十六、师曰:五藏病各有所得①者愈,五藏病各有所恶②,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

【词解】

①所得:指适合病人的饮食居处。

②所恶:恶读去声。所恶,指病人所厌恶的饮食居处。

【释义】

本条主要指出,治疗疾病,除药物外,护理工作也很重要。如病人得到适当的饮食居处,能使疾病早期痊愈;反之,能使病情增剧。但五脏病的性质各有不同,因此,所得、所恶、所不喜,不能一概而论。如肝欲散,肺欲收;脾恶湿,肾恶燥;心病禁温食热衣,肺病禁寒饮食寒衣。又:病人的性情、生活习惯也各有不同,必须具体分析对待。此外,遇到病人突然想吃平素不喜欢的食物,这是脏气为邪气所改变,食后可能助长病气而引起发热,也不可不加注意。

十七、夫诸病在藏①,欲攻之,当随其所得②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词解】

①在脏:这里泛指在里的疾病。

②所得:相结合的意思。

【释义】 

本条指出病邪在里日久不解,往往与体内有害物质如痰、水、瘀血、宿食等相结合,医者当随其所得,施以恰当的治法。例如渴而小便不利,即为热与水结,当用猪苓汤利其水,水去而热除,渴亦随之而解。他证亦可依此类推,如热与食结用大、小承气汤,热与血结用桃仁承气汤,理亦相同。

结 语

本篇对疾病的预防、病因、病机、诊断以及治疗等各方面,都作了概括性的论述。首先提出内养正气,外慎风邪,可以预防疾病。并举例说明各种疾病有一定的发展规律,可以根据脏腑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先治其未病之脏腑,以防止疾病的传变。未病时重视预防,已病后争取早期治疗,是本篇的一大特色。列“上工治未病”于首条,是有一定意义的。

在病因、病机方面,本篇主要从邪正两方面来阐述,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不正常的气候,常为邪气病毒侵袭人体的诱因,但主要关键还决定于正气的强弱,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而经络受邪,深入脏腑的疾病,必有内在因素。

其对于“千般疢难,不越三条”的归纳,为后世陈无择的三因学说奠定了基础。关于诊断方面,对望色泽、闻语声、视呼吸、察脉象,都作了示范性的介绍。指出病在表为浅,入里为深;在腑易治,入脏难愈;四时气候的变动,可以影响于色脉。其主要精神在于启发后学重视客观的诊断,以探求疾病的本质,判断预后的吉凶;治疗上必须针对病情,因人因时而制宜。

最后,在治疗方面,指出虚实必须异治,表里当分缓急,新久宜有先后,攻邪当随其所得,都通过具体病例作出原则性的提示。此外,又提出对病人的饮食居处,也必须加以注意。

本篇条文不多,但所论述的,从预防到治疗,从原则到具体,无不具备,全面而又简明,在全书中具有纲领性的意义。学好本篇,对于学习以下各篇,会有很大的启发。

【本文选自《李今庸<金匮要略>释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李今庸编著)】

素问灵枢8 发表于 2016/10/7 16:17:41

:)

玉册天机 发表于 2016/10/8 09:15:58

素问灵枢8 发表于 2016/10/7 16:17


欢迎学习交流

suresuc 发表于 2022/11/29 14:10:01

感谢楼主分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仲景教学:脏腑经络脉证(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