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golee
发表于 2015/9/10 16:31:06
《黃帝内经》说什么?一、《黄帝内经》的名称黄帝:因为黄帝是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位列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袓”。而岐伯是古之圣贤的代表人物,集智慧之大成。故托“黃帝”之名,定个说法主体,采用与帝师岐伯问答的形式,以方便说法,开示众生。内:非指所谓“讲医之内科(故还有《外经》,讲医之外科。己失传。云云…)”之说。“内”指“六合之内”。六合是:上、下、左、右、前、后的空间。泛指宇宙,即所谓三维空间。这是说,《黄帝内经》确定了讲述范围。即物质在宇宙(天、地、人)之内的运动规律。并告诉我们,在此范围内“论而不议”。而对六合以外的事情“存而不论”。“论而不议”,就是说:我论述给你听,你们不要讨论对不对。因为这是真理!“存而不论”,是说六合(宇宙)之外的事情不知道,放在那里吧,我不说。但实际上,经中也免不了涉及到了六合之外的某些东西,因为内外两方面有联系。如“神”之概念,还有讲“气立”,就脱离不了讲“神机”等等。(神”者“伸”也,“鬼”者“归”也。都是生命的客观存在,只是存在的形式不同而已。在“形而上”层面。)经:道,真理,规律。二、《素问》说什么?源于“易初始素,成住坏空”。我们道家的宇宙观以无中生有立论,具体划分为四个阶段。易、初、始、素。“易”是空虚寂寥的未有气(无)的阶段;“初”是“气”产生(有)的阶段;“始”是“形”产生的阶段;“素”是“质”产生的阶段。成、住、坏、空,乃佛教对于世界生灭变化之基本观点。于佛教之宇宙观中,一个世界之成立、持续、破坏,又转变为另一世界之成立、持续、破坏,其过程可分为成、住、坏、空,称为四劫。
因此,《素问》就是,黄帝与岐伯等的问答,是关于有形有质的物质(素)的运动规律。即在“形而下”的范畴。三、《灵枢》说什么?《灵枢》,又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灵:神,神仙之意。经中主要讲人的生成、养生、治病涉及到的精神层面。人有神。如人之三魂七魄。枢:指针刺之穴位,枢纽也。灵枢:一是说人之身与神二而为一,不可分!不能分!分则死!二是说两者紧密相联。所以,养生、治病时,也要从两个方面着眼,入手。四、五运六气说什么?五运六气七篇大论,是《黄帝内经》之核心。讲宇宙运行,对地球气候、物侯及人类养生、得病、治疗的规律。即人与自然的关系。
五运:指物质(包括形而上)的五种(金、木、水、火、土)存在状态。实际上反映“五耀”(五大行星)对地球的影响。举例来说,如今年(2015),乙未之岁,岁运少商,金运不及。就是说,太白金星(现代称金星)对地球的影响(收敛之气,五行为燥气)“偏小”。故尔炎火乃行(火来克金)。就是说荧惑火星(现代称火星)对地球的影响“偏大”。那如何“影响”的呢?《内经》原文说(民病部分):“从革之纪,岁金不及,炎火盛行,民病肩背瞀重,鼽嚏,血便注下。为水所复,则反头脑户痛,延及囟顶,发热口疮,心痛。”六气:亦指物质的五种(金、木、水、火、土)存在状态。只不过将“火”一分为二,用少阴君火(代表热)、少阳相火(代表暑)来表达而已。六气实际上反映除五大行星以外,其它宇宙天体(太阳、银河系其它星系等)对地球之影响。其内容以司天、在泉、主气、客气来表达。例如今年,太阴湿土司天,大阳寒水在泉。主气固定不变。客气初之气厥阴风木、二之气少阴君火、三之气太阴湿土、四之气少阳相火,五之气阳明燥金、六之气太阳寒水。这就是大体上告诉我们,今年上半年主湿,下半年主寒,此为正化。寒湿贯穿全年,要注意防范。同时,岁金不及,火气克之,寒水来复。此为邪化度。可知在二之气火盛之时,邪化之火可能为灾;年底六之气(至下年1月21日)邪化之复气加临,寒水加主气之寒水,今年必寒冬无疑。内经这样说(民病部分):“丑未之岁,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气化营运后天。初之气,厥阴风木加风木,民病血溢,筋络拘强,关节不利,身重筋痿。二之气,大火正,乃少阴君火加君火,民病温疠盛行,远近咸若。三之气,太阴土加少阳火,民病身重 肿,胸腹满。四之气,少阳相火加太阴土,民病腠理热,血暴溢,疟,心腹 胀,甚则浮肿。五之气,阳明燥金加阳明燥金,民病皮肤寒气及体。终之气,太阳寒水加寒水,民病关节禁固,腰 痛。治法,用酸以平其上,甘温治其下,以苦燥之,温之,甚则发之,泄之,赞其阳火,令御其寒。”在内经中,是采取了抓住主要问题,忽略其它次要问题的研究和表达方式,来简眀扼要地“传道”。正像中国文化是以河图、洛书、阴阳、五行、八卦这些简明的图文方式表达宇宙万物一样,来揭示天、地、人的规律。比如在“运气七篇”中,以岁运、司天、在泉、主气、客气这五个因素来概括宇宙无以数计的天体对地球造成的影响。以五运(五耀)代表九运(九耀)。因其它四大行星离地球较远,对我们地球影响很小,从而忽略不计。以“司天”代表“宇宙南极”对地球的影响,以“在泉”代表“宇宙北极”的影响,更是高度概括。这里,“宇宙南极”是我们抬头一看,所有星系的总合。“宇宙北极”,是我们脚下看不到的,另一半星系的总合。以“主气”代表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因为同在一个太阳系,一家人嘛,故称主(人)气。以“客气”代表太阳系以外所有的天体,对地球的综合性影响。外人嘛,要客气点,故称之为客(人)气。另外,为比较精确地描述天体运行中五运六气的规律,在历法使用上,采用了中国古代之太阳历,即农历。而没有采用阴历。因为阴历是月亮历,描述月亮运行规律精准,看初一、十五月圆月亏,潮汐涨落可知,其使用多在生活方面。所以,用农历24节气为基础的五运六气,一年之首是从大寒开始,一气至六气,循环往复。这与我们生活中习惯用阴历,一年之首从正月初一开始过年不同。这倒没关系,物依其性,各尽其用吧。五,天干、地支说什么?亦立名以说法。何法?即宇宙运行以60年为一个循环的规律。故将天分为十方(十天干),地分为十二位(十二地支),相互搭配(最小公倍数为60),可以描述每一年之不同状态。以60年为周期,周而复始。
粗陋之作,权作日志。 作者:民间中医网 孤独园丁
tangolee
发表于 2015/9/11 09:35:25
许多人批评中医不科学,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西医的最新发现。近十年西医超越了传统线性、机械化的医学模式,正在向能量医学和意识医学发展。前两天我经历了一件神奇的事:前苏联科学家研发的为宇航员做体检的技术可以根据你的照片,15分钟后为你出一份详细的体检报告,结果跟我们做的几千上万的体检是一样的。原理就是找到你在第四维空间留下的影像,不同能量区域有不同的颜色。还有一种体检方式是戴上个超声波耳机,你听不到声音,但这个声波会顺着你的耳膜、经络,在你的全身寻找能量的强弱分布,显示屏上立刻呈现你的身体状况——很准。
台湾的王唯工教授正在申请通过美国专利,他用经络能量来检测糖尿病,不需要破手指,甚至可以盲测,依据就是中医经络的振动频率关系。他告诉我,现在哈佛医学院正在策划的一系列设备都是按照东方能量医学的观点去看待身体,重新规划西医的思考模式。2015年之后这些事情会全部推出。
现在谈论中医和西医的区别有没有问题,就像两个分别从南坡、北坡向珠峰进发的队伍,明明路途不同,却偏要南坡的人说北坡的事儿、北坡的人说南坡的事儿。有什么好争论的呢?再过几年登顶会合了,也就明白了。
tangolee
发表于 2015/9/11 10:53:28
本帖最后由 tangolee 于 2015/9/11 11:00 编辑
转载:人类一半是外星人,一半是地球人 《黄帝内经》骇人新解
如此一来,目前我们其实已经放弃了理论研究。《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共收医学著作7661种,其中理论性著作仅有354种,占不到二十分之一,在五十多年里没有一篇有创见的理论作品问世。198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全国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奖25项,关于中医基本理论的研究没有一项。近几十年来,一共有四百多项中医成果获部级以上奖,但理论成果却一直是空白一片。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近百家中医研究机构,专门设立理论研究的不足一半,而在这一半中,真正从事理论研究的又占少数,大多数所谓研究者不过是些古籍整理者,校刊一下文字,梳理一下版本。《黄帝内经研究大成》是目前比较权威的研究综述,它集中了中国人两千多年的研究成果,然而就在这部多次获奖的图书中,释名、版本、校勘、训诂、词义、音韵、修辞、语法等占了435页之多。而在其他理论层面,综述古代人研究成果的,又占了绝大部分,现代人的研究成果少之又少,具有启发性、创造性的成果几乎等于零。许多人都在“炒冷饭”,在同一个平面上来回重复。
据统计,全国五十多万中医药人员中,绝大部分属于临床范围,从事理论工作的人极少,而具备全面胜任《黄帝内经》基本理论研究所必须的知识结构者,更是寥若晨星。从研究人员的年龄结构中我们也可看出问题,中医名家成才的年龄平均在59.8岁,而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平均年龄在37岁,人员严重老化,超越了最富有创见性的年龄。
中医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早在半个世纪以前,毛主席就说过,对于中医要“继承和发扬”,后来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都谆谆教导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医药。我们高举着这面大旗走过了半个世纪。
半个世纪是什么概念呢?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的V2火箭,到1969年人类登上月球,大约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从1953年第一次提出DNA双螺旋理论,到2000年人类基因图谱完成,大约用了五十多年;从爱因斯坦第一次提出相对论,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也就是五十多年的时间。
可这五十多年里,我们的中医药是个什么状况呢?至少很难说让人满意。我们一直在继承,但却很少发扬,就拿每年报批的中药新药来说,绝大多数都是在古方的基础上加加减减,很少有发明创新。中医理论也是一样,我们还在不断注释《黄帝内经》,但对它的整个理论体系却绝少有创见。难怪有许多老中医在感叹:这继承何时是个头呢?
小太阳123
发表于 2015/9/11 16:52:59
谢谢 楼主楼主辛苦了
tangolee
发表于 2015/9/12 08:06:46
本帖最后由 tangolee 于 2015/9/12 08:10 编辑
皇帝内经的奥秘,可以说是人类的奥秘、是中医的奥秘。揭开了内经的奥秘,也就揭开了人体医学的奥秘。
皇帝内经自两千六百年前成书以后,中医只有继承,没有创新。如此哲学高度实在是医学史上珠穆朗玛峰。皇帝内经是古代中国“天人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哲学思想的高度体现。可以说是人体效法宇宙天地的体现,其哲学高度与以及对人体生命的阐述广度与深度、涉及领域之精确全面,超越现代科技范畴与唯物主义范畴。
内经阐述了天道、地道、人道,在河图洛书的基础上阐述了天干地支、天之五运、历法、天文、地理、物候等天象,六气之产生作用于四季人体;其藏象学说、五脏藏神与灵枢经络学说,远远超出现代人类意识思维所可以想象的范畴。
由皇帝内经可以看到,人体具有三层体系:
1. 灵性体系:包含智慧、意识、思维,气,经络等,体现为频率、能量。并具有穿越时空维度的能力。
2. 藏象体系:脏腑的功能体系,人法地,地法天,土属四象,一起周流,升降浮沉。并包含五脏藏神。
3. 物理结构:解剖学看到的物质结构,含脏腑、肌肉、骨骼、血、皮毛。
中医涉及到全部三个方面。中医治病,体现为病因至藏象功能生化内在变化,通过经络能量与物理传导,引起物理结构的外在表象证变,并引起灵性意识的一定反映、形衰则神伤。
西医在阐述人体的物理结构,近代在向意识与能量范畴逼近。
自皇帝内经成书数千年来,中医只有继承,没有超越,可见内经的高度是现代人类无法期冀的。内经可以说与宇宙时空全息,达到了天人合一与道的层次。
唯一可以超越的解释是,“我们的身体里有另一种智慧生命 ,人类一半是外星人,一半是地球人”;或者说人是人与神的结合体;或者用未来科技的思维,说人是宇宙时空之全息,其具有人体的特殊机体结构、类似宇宙时空运动模型的藏象功能、具有天人合一的意识灵性智慧体系。超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在此,展望一下几条突破的途径:
1.唯物主义方向,结果必然是物理结构,向意识与能量范畴逼近,实则西医主攻方向。
2.唯心主义方向,唯心也要有依据、有疗效,除了神学、心理学与冥想,漫无边际,找不到方向。
3.现代科技方向,实则是唯物主义方向为主。
4.宇宙时空全息,以河图洛书、易经之内涵与运动能量、宇宙结构,如果加上意识灵性智慧,似乎有些靠谱。包含古代科技、现代科技、意识灵性智慧。应该是一条比较全面、有据可依的方向。
tangolee
发表于 2015/9/13 07:44:49
钱学森论中医现代化问题
内容简介
1 古往今来谈医学
2 中西医结合之路
3 结合的焦点
4 病因病机与中医诊断
5 药理方论
6 意识在人体的重要作用
中医的现代化可能引起医学的革命,而医学的革命可能要引起整个科学的革命。--钱学森
现代的各自然学科几乎都只有一个国际通行的学术体系,唯有医学最为独特,至今仍分裂为两大独立的体系,这就是现代医学(西医)和民族医学(主要代表是中医)。在人类历史上,中医、西医是各自独立地朝同一方向前进,中医曾有着几千年的辉煌,而西医主要在近代一二百年借助于现代科技的发展迅速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时至今日,西医临床疗效日益困惑,而中医尚与现代科技结合不力,其潜力远未发掘。如何使山重水复的当今医学走出一条柳暗花明之路,重现中医应有的光彩,从而实现中西医汇通合一,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统一的世界医学体系,显然是中国医学界面临的最大挑战,同时也是人体科学最大的挑战。
1 古往今来谈医学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已逐渐形成,反映这一时期的医学并成为基础的经典著作是《内经》。中医学把人体看成是一个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把人和自然一切事物都看成是阴阳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认为疾病的发展是阴阳失调,邪正斗争的过程。重视肌体的内因,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相干”的观点,所以治病就是调整阴阳,扶正祛邪,在诊断基础上形成了以“四诊”为诊察方法,以“八纲”为辩证纲领,以“脏腑辩证”为基础进行临床辩证的理论。在疾病的防治上,重视预防,主张“未病而治”。在具体治疗上,强调“辩证求因”,“审因论治”,“治病求本”,并提出“标本缓急”,“虚实补泻”,因人、因地、因时施治等一系列治疗原则。
西方医学是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自然科学不仅为西方医学提供理论基础,也提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西方医学的成就和优势是有目共睹的。从发现血液循环到心脏手术与器官移植,它取得了神话般的进展;从合成抗生素到大量化学药物的出现,它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从克隆技术到药效、药理,它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从最初使用的显微镜到目前的CT、核磁共振,西医诊断手段更是让中医望尘莫及。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随着近数十年来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的同时,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却正面临着日趋严重的报复:一方面,和人类息息相关的森林、土壤、水域、空气等不断受到污染和破坏,使人类赖以生存的外环境产生了超出人体生存适应允许值的变化;另一方面现代生活中高度紧张的工作节奏、广泛而频繁的人际交往,以及饮食结构的不合理改变,导致人们生理和心理的严重失调,于是,还未来得及喘口气,一道道新的难题又摆在医学工作者面前:首先是疾病谱不断翻新,一批批为西方医学所棘手的难治性疾病纷至沓来,正在成为笼罩在人类头上的巨大阴影,其中有些已排在死因前列,如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有些则在迅速蔓延,如爱滋病等,引起全球性恐慌。其次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人类对生命质量的要求和对健康长寿的向往变得更为强烈,保健养生日益成为医学科学主题之一。
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主导的西医学,面对现代难病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这是因为现代难病多属于整体性疾病,病因复杂隐匿,疾病的发生和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牵制,病变涉及脏器广泛,因此,用包括手术、药物在内的、固定的规范的生物医学模式的已知诊治方法,常难以奏效。同时这种方法本身又往往忽视人体自身的防卫抗病能力和自身修复的主动性,其次,必须着眼于生理、心理、全方位多层次的调节才能达到目的的康复保健,对长期致力于“对抗”为主的西医学来说也办法不多。
西方医学之短,恰恰为中医学所长。中医学立足于自然过程和生命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理论和多种药物与非药物防治之法,无论是现代难治病,还是康复保健都有着明显的优势,就现代难治病而言,中医颇适于对它的诊疗,如中医学的整体动态观察的基本特点,有助于深入认识现代难病的本质,而依据中医学逆向思维的方式,审证求因,则可从疾病所显现的征候去探求现代难病的病因病机;尤其是中医学的辩证论治,不仅根据其出现的证候进行细致的整体分析,而且可在不同阶段作动态处理,这对于具有个体医学特征的现代难病有着重要意义。值得一提的是,中草药及其处方,它们经过了最长时间和最大人群的人体实验,对其潜在力进一步挖掘,对其向调节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将为现代难治病的攻克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其次,由于受道家文化延年益寿思想的直接渗透,保健养生一直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几乎和这门学科同时诞生。它由整体观出发,重视身心交互影响,注意生活调理和体质锻炼,强调对时令地域的顺应,已经总结出一系列保健养生之法,包括精神养护、环境摄生、饮食调节、药物调养、气功按摩、医疗体育,和刚刚开始对这方面进行尝试和实践的西方医学相比,中医学有着无可争议的优势。
中医学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与它独特的方法论是分不开的。西方现代医学主体模式是:把人体视为一个孤立的封闭系统与其生存环境中的致病因子相抗衡,对外采取化学杀菌、抑菌方法,对内用手术刀剥离清除病灶,简称对抗医学。这一简单医学模式往往行之有效,它曾给人类带来光辉的一页,使诸多危害人类的瘟疫濒临灭绝,平均寿命大大延长。但是,直至二十世纪末,人们才开始意识到:仅仅用医用化学“武器”和手术刀并不能使人类彻底摆脱疾病的困扰,也不可能大幅度地提高生命存活质量。与西医的主体模式不同,中医把人体看作是一个与外在世界变化对立统一的开放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内在各个部分之间的不平衡被认为是人体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因为这种不平衡造成了人体与外在世界变化之间矛盾的激化。与中医这种病因病机的认识相对应,中医的治疗原则就是调节人体各部分之间的平衡,从而避免人与自然变化之间矛盾的激化。如:“削有余补不足”。“削有余”是指当生病时,五脏不平衡,必有一脏脏气亢进,一脏脏气虚弱,需要把亢进的脏气削弱,“补不足”是指把虚弱的脏气补足。削与补的依据是五脏达到平衡,中医师通过切脉来把握人体脏气的平衡与否,根据脏气的虚实进行削补、用药。此外,在施治过程中,中医中药是可以掌握知变应变原则的,则不会出现削过了头、补过了量的新的不平衡现象出现。中西医的区别就在于此,即中医用药是全面地调整人体五脏功能的,西医用药则是以杀菌、镇静为主的,不可混为一谈。
哲学是一切理论产生的源泉,中医产生于有着深厚哲学基础的古中国,自然在医学理论方面有着得天独厚之处。事实上正是这样,中医理论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相通的,“医易同源”就是对这种相通性的一种客观认识。我们只要从宏观深入微观,从医易有关系入手于中医理论循序渐进地研究,就可以发现中医理论中的各个学说,均是以易为本源的,并且全部具体应用到人体生理、中药药性、辩证施治以及病因病机等方向。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气化学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药物归经、药的升降沉浮、四气五味,五运六气学说、子午流注学说等等,都与《易经》有着渊源。特别是阴阳五行学说,它直接来源于《易经》,并在中医理论中得到了祥尽的发挥,如天人相应原理,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平衡原理等等均得到中医理论的补充和完善。这一学说直接指导了中医学理论的创立,这是不容否定的一个重大原则。
对现代的国人看来,一提到《易经》,人们就相当然地想到封建迷信,似乎它是封建迷信的总源头。而在过去的几千年来,国人一直把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自从西方科学传入中国,它就以明晰、易懂、可证伪性强等优点得到绝大多数中国人的信任,而中国传统哲学则由于描述的原理是深藏在自然表象背后,并且难以理解以致遭到怀疑甚至否定。可以想像,传统哲学的基础理论难不到理解,它的衍生物――中医的不可理解是必然的。
至今还有不少人把中国传统哲学看作是古人臆想及主观的产物,这显然是受了西方科学的影响所至,因为西方科学一直不承认不可观察的基础物质存在,而传统哲学所描述的正是这种基础物质最基本的运动规则。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学说是“气一元论”,它所揭示的就是连续在宇宙空间的一种最基础的物质,是这种物质不对称的周期组织与离散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物质世界。由于物质世界运动的规则是内在于物质本性的,而且在不断转化中存在的基础物质也是不可观察的,因此中国的哲学家一直潜心于研究万物运动最基本的原理,阴阳五行学说就是对这种统一在万物之中的自然之“理”的一种客观描述。尽管它抽象了自然界中的几种实际物质,但它所揭示的却是普遍存在于自然之中的“规则”。
明白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内涵我们就知道,中医学原理并不是仅仅是“直观的、自然的、朴素的”哲学系统,而是有着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这种基础就是内在于自然的统一性,中国的先哲们早已认识到这一点,并具体应用到实践之中了。与中国传统哲学不同,西方科学由于“原子论”实践的成功,就走向了一条还原论的道路,它的特点就是只承认自然本质上的泛统一性,而拒绝承认一切现象内在本质上统一性,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它只相信可观察的物质现象,而对那些支配这些现象的内在原理“熟视无睹”。由于欧洲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现代化的科学手段,从此西医走上了一条实验医学的道路,结构、静态、分析,其理论的证伪性较强,在科研方法上主要是还原论方法,即是将较复杂的、高层次的分解为较简单的层次,因此,西医强调在医学中就是把有机体分解为物理化学机械的过程,并以这些方面对机体及其疾病作出解释。这种还原论方法对机体各层次规律的揭示显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通过分析还原方法使我们对人体的认识从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的层次,达到目前的分子甚至更高的层次。
不可否认,面对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基因工程的开拓,西方生物医学的前景还会有一番精彩纷呈的表现,继续为人类作更大的贡献。但是,由于它的理论框架的局限性是不可逾越的,如它不承认显微镜下看不到的连续物质,结果使人体与外在世界之间及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和整体之间的普遍联系成为虚妄,没有了普遍联系,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必然性就得到不认识,而没有必然性,科学存在的意义就令人怀疑了。今天的西方医学就面临着这样一个十分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是局部精细的知识越来越丰富,但我们对于整体的了解却越来越模糊。我们不知道自身和自然的关系,不知道疾病产生的内在原因,不知道大脑和意识之间的关系,不知道自身的未来等等,这些都是西方科学迷信他们精密的观测仪器,而拒不承认仪器观察不到的普遍联系造成的。
第一个向西方医学提出挑战的不是别人,正是西医本身,那就是精神病学的挑战,面对脑解剖学的局限,精神、心身病学失去了它的解剖学的支撑,接着便是免疫学的兴起,对解剖学提出了再次挑战。20世纪中叶以后,西方生物医学,开始了对自身还原论的批判,他们开始意识到生命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但是,无法摆脱机械还原论的羁绊,而没能及时找到新的理论基石。尽管20世纪初,现代物理学的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崛起,从根本上冲垮了牛顿力学的机械还原论。20世纪40年代后,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的崛起,以及70年代前后,非线性科学、混沌、分形理论等一系列跨学科的兴起,都是对西方经典生物学理论基石的重大挑战,但由于西方科学观念的根深蒂固,其基础理论并没有取得相应的进展。
显然,不管是东方哲学,还是西方科学,它们所描述的都是同一个物质世界,自然对物质世界最终会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同样,不管是中医学,还是西医学,它们所描述的都是同一个生命整体,自然对人体的研究应该有同一个结论。尽管两者是在异质的文化土壤上和社会背景中发生发展的,两者的沟通有一定的困难,但它们的统一是大势所趋、不可改变的。只要我们能够充分利用西方医学现有的知识,向内挖掘东方医学的核心原理,就能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创造一门新兴的统一的医学体系。这种统一不仅能够沟通和完善中西医之间的理论与实践,从而更大限度地造福于人类,而且这种统一将成为现代自然科学的突破口,推动整个科学体系的一场革命。
2 中西医结合之路
西方医学在我国的传播主要是借着西方人的传教和洋枪洋炮打进来的,在16世纪,一批欧洲的传教士作为来华的先驱传教和传授西医学知识,并建立了一批教会医院,开办医学教育,编译医学著作。从1850年,英国传教士合倍译《全体新论》,到1935年间,共有二百多种医学著作在我国流传。
西医在我国广泛传播和发展以后,对中医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890年洋务派首领李鸿章最早提出“中西医汇通”观点,一批学贯中西的人士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他们以西医的解剖生理来印证中医的理论,对中西医的特点进行比较,试图以西医药之长,补中医药不足。中西医汇通的思潮,可以说贯穿了整个中国近代医学史,几乎所有的近代著名医学家,不但没有人公开反对这一思潮,而且在他们的著作中,不少人都采取了中西医比较,取长补短或用西医之说论述中医之理,虽然没有什么突破性的成就可言,但却反映了一个时代医学发展的趋势,是中西医结合的历史性事件。
在中西医汇通深得人心的环境下,曾出现过废止中医的谬论。在这一论争中,一些医学家被西医学巨大的成就迷惑了,他们认为,中医理论缺乏客观的物质基础,因此它的存在是没有必要的,于是否定中医的科学性便成了这些医学家的主要观点。还有一些医学家相信中医学几千来的实践经验,相信它内在的科学性,但他们同时也认为,要维护和发展中医学,必须适应时代潮流,对中医学进行改造,他们提出的口号是“中医科学化”,“中医现代化”。
不可否认,受西方医学的强烈冲击,中医学的地位江河日下,现代化不仅是一种面对西医的防御与反击,而且更是对现代医学的完善。我们知道,现代医学还不是一门完整的科学,回顾整个医学发展的过程,人类就一直孜孜不倦地与疾病抗争。但直到如今,无论小到普通的感冒,还是大到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生存的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以及老年退行性疾病,人类在大多数疾病面前仍然显得无奈,医学在整个科学面前显得多少渺小。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还是医学理论和医学实践的脱节。
实践没有了理论的指导,就会盲无头绪,理论没有了实践的支持,就会毫无进步,理论和实践应该在医学发展中应该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但在近现代医学发展过程中,我们却发现这两者却一直是对立的,对立的双方主要就是中医学和西医学。中医学是产生在东方这块文明古国的土壤上,由于古代哲学的繁荣,中医学走上了一条以哲学理论为基础的临床医学之路,阴阳五行学说就是它的总代表。但它过于强调医学的理论性了,忽视了医学实践对理论的巨大支持,因此理论一直停留在原始阶段,长期以来没有多大创新。与此对立的西医学,产生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欧洲,由于还原论在各个领域的成功以及众多科学手段在医学上的应用,西医学走上了一条实验医学的道路,它强调医学实践的可观察性。但它过于强调医学实践的可证伪性了,以致忽视了医学理论的发展,忽视了人体内在以及它与外在世界的普遍联系,没有了理论的指导,西医学尽管各类知识甚多,但这些知识只是一些机械堆积起来的东西,并没有增加多少我们对自身疾病原因的认识。
显然,整个医学的进步不仅需要医学理论的指导,而且需要有的放矢的医学实践。但在实际的中西医结合中,大多数医学家只注意到了西方医学实践的巨大成就,而忽视了对基础理论的探索,特别是对传统医学――中医理论的研究,结果中医现代化变成了如何将中医纳入西方医学的范畴。“中医现代化”的口号已经喊了几十年了,但那些以研究西医无往而不胜的解剖实验分析方法,对中医、中药、阴阳五行、辩证论治、针灸经络原理的研究尝试,几乎是一个接一个的经历失败,中医作为一门“落后的”、“非科学”的文化遗产,经历了长达数十年的“科学化”改造后,除了临床应用技术的改进,以及极少数非核心的边缘技术被西医拿去“取长补短”外,其核心理论依旧保持原貌,中医还是“不可理解”的中医。
随着用西医将中医现代化思路的不断失败,越来越多的医学家已经认识到,中西医结合没有出路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方法论的不同。中医非常强调人体与外在世界之间以及人体各个部分之间的普遍联系,虽然这种联系是现代西方医学难以观察得到的,但中医始终相信它的客观实在性,如经络学说就是对人体与外在世界之间以及内在各个部分之间普遍联系的一种归纳。而西医学一直是依赖于西方科学的先进仪器发展起来的,由于还原论方法的巨大成功,西医学与现代科学一样,始终不承认“精密仪器”所观察不到的基础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样一来,没有连续的基础物质作媒介,普遍联系就成了一句空话。
自然界物质有各种各样的层次,有可观察的客观物质,有可借助显微镜观察的微观物质,还有不可观察的基础物质,在这些不同的层次中,微观总是决定宏观。但我们如何才能把握这些起决定作用的基础物质的性质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哲学的思辩和系统理论的研究。中医学是一门以东方哲学基础理论为根的一门医学,它所揭示的是人体与外在、人体各个部分与整体之间的普遍联系,这些联系是深藏在表象背后的,因此它很难为西方科学的解剖方法所证实,但这并不意谓着它不存在。以经络学说为例,它所揭示的就是人体内部以连续水环境为基础的普遍联系,水的确在自然界太普通了,但它却是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基础,没有这种特殊的非线性联系方式,生物这种新的生命形式就不可能出现。中医学很早就注意到水这种物质在生物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认为是它在生物体内起着运输物质和传递信息的功能,或者说是起着运输“气”的功能,经络就是对这种循环通道的一种客观认识,它不仅包括神经、血管、淋巴,而且还包括微观的组织间隙,甚至涵盖整个生物机体。虽然中医学不可能象西方医学那样具体地指出水的分子结构以及它内含的信息传递的机理,但它为我们认识这种机理指明了方向。令人遗憾的是,西方科学始终将生命等价于生物,这样一来,水的特殊性就难以得到科学的认识,加上西医学一直用解剖学手段来观察人体,这样依赖连续水环境所进行的普遍联系就一直被排除在西医学的认识之外。
毫无疑问,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医学的发展是难以持续的,西医发展的现状和几十年来的中西医结合的实践告诉我们了这一点。因此,发展医学理论,特别是对传统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发扬,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但问题是,受西方科学思想的影响,不少医学家们还在千方百计地对中医进行艰苦的概念替换和理论易辙,力图将其纳入西方医学的范畴,从而实现中医学的现代化。但他们哪里想到,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根,中医基础这个根系是否发达,将会直接影响中医这棵大树的生长,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中医基础理论的危机实质上是整个中医学的危机,中医的现代化首先是基础理论的现代化。
指导中医实践的理论基础是《黄帝内经》,其核心是天人相应、脏象经络、营卫气血、阴阳五行和辩证论治等等。这个理论框架近三千年被历代医学家奉为圭臬,从未受到动摇,几乎一成不变,如果摒弃了这个框架也就无中医的特色而言,但我们如何来认识这个框架的现代意义呢?实践证实,单靠中医学自身的力量是不可能的,中医理论的突破需要大量实践的支持,而西方科学近几十年来的发展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哲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医学理论的突破提供了可能。
今天,中医现代化已经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特别是在21世纪,随着西方系统科学的不断发展,加上人们对东方哲学思想不断认识的加深,中西医之间认识论上的鸿沟将逐渐填平,它们终将会合在同一个层面上找到相互融通的途径和结合点。作为东方科学文明的代表――中国医学将在人类进步的洪流中积极吸取现代科学前沿的新思想、新观念、目臻发展完善自己的现代理论体系并以未来医学先导的身份,再次展示她新的科学价值。
的确,面对经过人类发展史上最长期最广泛的医疗实践的传统医学――中医学,今天已没有多少人再怀疑它内在的科学性。特别是在近几十年来,更多关于中医的研究,如天人关系的重新认识、经络存在的客观性验证、越来越多的医疗实践等,已无可置疑地说明,中医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法原理,它是一种广义的科学。虽然,目前我们还不能真正理解它,但科学整体的发展趋势与东方科学的呼应已经预示着,中医的现代化将引起整个医学的革命。
3 结合的焦点
医学包括两个部分,医学实践和医学理论。理论能够为实践指明发展的方向,而实践又能为理论的验证和完善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医学的良性发展就是建立在两者的相互促进之上。然而,在现代医学体系中,西医学注重于实践,而中医学则更注重于理论,两者本来可以是合二为一的。但由于西医学只着重于微末细节方面的研究,而忽视了对整体的把握,因此西医尽管给我们提供了大量关于人体的知识,但这些知识仅仅是一些机械堆积起来的东西,它并不能帮助我们了解疾病产生的真正原因。与此同时,中医学则一直固守着经验积累和解经的思路和方法,严重窒息了中医学理论的现代化。
有实践而无理论不能成为科学,有理论而不能指导实践那就是空论,理论和实践如何才能够结合起来使现代医学走出一条光明之路呢?要认识这一点,我们还必须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说起。自然界是统一的,这不仅是现代科学发展不断证实的一点,而且也是古代哲学家们思辩的结果。在古中国,揭示这种统一性的学说就是东方哲学的基础“气一元论”,按照这种学说,气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微观物质,它充满着整个宇宙空间,而且是在不断紧张地运动中存在的。统一的物质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就是由这种物质组织起来的暂态有序结构,丰富多样的世界就是由这些相对稳定的事物所组成的;另一种则是通过连续物质周期性地组织与离散进行运动的能量场,由于在不断转化中存在的统一物质――“气”是不可观察的,因此东方的思想家们特别强调认识自然的另一条途径――哲学的思辩。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整个西方科学就发端于欧洲人对古希腊“原子论”的实践。按照这种“原子论”学说,自然界可观察的物质是由少数几种本质不同的粒子组成的,不可观察的就是虚空。由于后来的科学实验证实了原子的存在,西方的科学家们便认为,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对这些微观粒子的挖掘来认识自然界,于是西方科学走上一条还原分析之路。
应该说,科学的实验方法和哲学的思辩方法是相辅相成、殊途同归的,哲学家们从外在的观察和内在的体验中认识到自然界的统一性,而科学则从更多的实践不断证实了这一点,如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但不可否认的是,今天的哲学和科学仍是分道扬镳的,哲学相信自然界在物质上的连续性,而科学则不承认不可观察的存在;哲学相信物质和能量内在的统一性,而科学则把统一的物理世界机械地分为物质的实体和非物质的能量;哲学相信自然内在的必然性,而科学则通过量子力学否定了因果论证……等等。如此巨大的差异使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仍处于十分迷惘的境地。
二十世纪是两种思想激烈斗争的时期,同时也是两种思想相互融合的时期,通过近一个世纪的酝酿,一种新的科学思想――系统理论诞生了。按照这种思想,自然界是连续的,统一的物质就充满着整个宇宙空间,这些物质是在不断紧张的运动中存在的,不时有一些局部物质在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中组织起来成为一个可观察的实体,同时又有一些物质在周围物质的压迫之中离散开来沦于混沌之中,自然界的能量就是通过连续的物质周期组织与离散流通于自然之间,从而把整个自然界普遍联系起来。既然自然界统一于一种物质的组织与离散,那么我们很容易想到,大到有限的宇宙、巨大的星系、星体,小至组成它们的微观构件分子和原子,甚至是更微观的基本粒子,中间还有众多的生物、生物系统、人类社会等等,它们都是一些生命系统,而且它们都遵循着同一个物质运动的规则。
每一类生命系统都对应着一种特殊的非线性联系方式。与宇宙这个巨大的系统对应的是引力波,它由组成宇宙的微观原子的生存竞争所引起,通过连续在宇宙空间的统一物质周期组织与离散传递着宇宙整体的意志。与非生物集合对应的是电磁波,它由组成原子的微观电子生存竞争所引起,通过连续在原子空间的物质周期组织与离散传递着它们彼此间的信息。与生物对应的是生物波,它由组成生物的微观基础――细胞之间的生存竞争所引起,通过连续的水环境中水分子在无机离子周围的周期组织与离散传递着整体的信息。可以说,在自然界中,整体的普遍联系都是以连续在系统之中的某一层次的微观基础物质周期组织与离散进行的。然而,连续在系统微观的基础物质往往是难以观察的,要认识它只能通过哲学的思辩,如果基于观察不到不便承认它的存在,就会陷入神秘主义的误区,西方科学的畸形发展就是由于西方的科学家们一直迷信他们精密的观测仪器所造成的。
西医是西方科学的一个缩影,它不仅忽视了人与外在世界之间更为本质的能量场联系,一直将人孤立出变化的自然之外进行研究,而且对组成人体的各个局部的研究也是同样,它忽视了整体普遍联系的物质基础――连续的水环境,将整体分解为一个个互不联系的机械构件,这显然影响了西医对人整体的把握,特别是对整体疾病产生原因的认识。与西医学相比,中医学无疑是更具理性的,它很早就把人看作是与周围世界相通的一种东西,这里统一的物质――“气”就是沟通人与外在世界的媒介,气在自然界是有层次的,不同的层次对应着不同的气的形式,如在人与外在世界之间不仅有物质实体这种气的形式,而且还注意到不可观察的能量场;在人体内部,气同样也是有层次的,如流动在血液中的物质之气,流动在神经中的能量之气,特别是依赖连续的水环境流动在整体各个局部的生物之气。由于这些气是不断相互转化中存在的,因此中医始终把人看作是与自然相统一的事物,而且很注意内在的普遍联系。
毫无疑问,注重思辩是没错的,因为自然的原理是内在于物质本性的,我们不可能通过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和实验来获得,它只能通过哲学的思辩。但是,任何思辩的成果都不是无中生有的,它不仅来自对人体内在与外在关系的体验,而且还依赖于我们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和实践对它的检验,科学的观察和哲学的思辩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然而,东方的思想家们太过于注重对基本原理的探索了,以致于忽视了科学的实践对它的支持,科学也因此一直停滞不前。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每一次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都会引发自然科学的一次革命。500年前,东方科学思想的西扬推动了西方科学一场浩大的革命,而在今天,西方科学的东扬又为另一场科学革命奠定了基础,这就是西方科学实践与东方古老的哲学思想相结合。我们知道,东方哲学思想的核心就是阴阳五行学说,现代不少人认为它并没有多少科学的基础,实则不然,它的根基就是“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就是对气这种统一的物质运动规则的一种形象的描述。气本身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基础物质,反抗、扩张,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是一切存在物的本性,先哲们从此得出了阴阳学说:对每一个事物来说,世界都可以分为两部分――内在相对稳定的个体(阴)与在不断变化中存在的外在世界整体(阳),两者之间首先是对立的,或者说每一个事物都是在不断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存在的;但外在世界的力量是巨大的,任何一个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是以不断顺应外在世界的变化并自觉地成为它的一部分为基础的,如果不能够与外在世界的变化相和谐,这个事物就只能不可逆地在竞争中走向灭亡。通俗地说,阴阳学说揭示的就是一个“整体决定局部”的道理。
从热力学第二定律被归纳出来以后人们就发现,每一个系统内部都有一种永恒的运动趋势,这就是不断地从不平衡向平衡转化,但一旦完全达到了平衡,这个系统就没有了中心和层次,灭亡就是不可避免的了。由于以往科学上一直迷信绝对对称的时空观,忽视了连续在宇宙空间中的物质永恒的不对称运动,结果使不少人误认为世界将走向灭亡。实则不然,虽然世界上的物质是统一的、对称的,但物质本身发展的过程却是不对称的,这使得自然界出现了永恒的不对称运动,也正是这种不对称运动使在反抗这种变化中存在的每一个系统获得了连续的发展动力。
每一个事物都是在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存在的,这不仅是指宏观的每一个生命系统,而且也包含组成系统的每一个要素。事物有了这种本性,才会在不断竞争中有生有灭。当然,物质本身是不会无中生有,更不会从有到无,产生与灭亡的只是物质的组织形式罢了。当局部物质在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中组织起来的时候,就会成为一个物质和能量的秩序整体,在每一个系统中我们也可以称之为要素,当这个要素在竞争中走向灭亡的时候,物质就会离散,内聚的能量就会不对称地释放出来,并重新引起周围物质的再组织,以此类推,能量便会通过连续在系统内部的某一层次的物质周期组织与离散流通于系统空间,系统不断走向平衡的趋势就是由众多要素的竞争产生的。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在孤立系统中,系统的发展趋势就只能是不可逆地从不平衡向平衡转化。但在真实的自然中,不对称的运动是永恒的,自然界的物质也正是在反抗这种不对称中组织起来成为一个系统。系统的性质是由最初的生成环境决定的,因为哪一个要素在与众多要素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成为统治者决定系统的性质,取决于哪一个要素能够优先得到环境的支持。当某一个要素竞争出来成为统治者以后,这个要素就会通过诸要素之间的竞争不断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每一个要素身上,从而使整体出现了目标上的统一性。
在现代科学中,人们总是习惯于用信息这个概念来描述中心要素对整体的控制,但对信息的本质却一直误解很深,仿佛信息是超脱于物质之外的一种东西。实际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由物质相互作用形成的,信息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必然有它的物质基础。我们知道,世界上的物质只存在两种运动方式,一种是线性的运动,即相对不变的实体沿着一条连续的轨迹而在空间移动,如我们所摄取的食物的运动、血液的循环,我们的呼吸运动等;另一种运动则是非线性的,它是由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竞争引起的、通过连续在系统中的基础物质周期组织与离散进行传递的一种能量包,如将组成宇宙的所有原子和整个宇宙的发展联系起来的引力波、将原子联系起来成为一种有序集合的电磁波、还有将组成生物的各个细胞和整体普遍联系的生物波。显然,信息就是对单位时间内物质运动量的一种客观描述。它不仅包含在实体的线性运动之中,更重要的是它还包含在连续物质的周期组织与离散这种非线性运动之中。
每一个系统的存在都是以自觉或不自觉地顺应自然整体的发展为基础的,如果它不能在与外在世界的相互作用中迅速与之相平衡,那么它就只能在与外在世界的对立中走向灭亡。因此,整体的各种物质运动或者说信息必须畅通无阻,才能够在中心要素的协调下迅速走向平衡,并与外在世界的变化相平衡,生命就是这样一个不断与外在世界相适应的过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来调控整体平衡的理论就是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相同,五行学说的基础仍然是“气一元论”。先哲们很早就发现,如果不对局部的要素进行控制,这些要素就会亢而为害;如果没有对局部要素的扶持,这些要素就不可能在众多要素的竞争中产生、发展。五行学说就是一种通过诸要素之间的竞争和协同来表达整体意志的一种理论:与整体意志相顺应者就会得到系统整体的支持,从而在系统中不断产生、发展、壮大;而那些与整体意志相违背者,就只能在与众多要素的竞争中不断衰弱,并很快走向灭亡,整体的非线性联系就是通过这些要素不断在整体内部周期性地产生与灭亡进行的。由此可见,人体每一个局部的变化都是整体意志的一种缩影,整体的意志就体现在微观物质的非线性运动之上。
系统是物质和能量的一种有序集合,这种集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有秩序地运动的。这种运动不仅体现在物质有秩序的流动上,而且还体现在能量有秩序的流动上。五行学说就揭示了人体物质和能量的流注次序,并提供了一种有效调控整体平衡的一种方法。如某一部分功能弱了就可以增强它的上游部分的功能,从而使整体按照自身的运动方式进行调整;如某一部分功能过强了就可以刺激与对应的下游部分的功能,从而使这种强势按照自身的流动趋势进行化解。只有不断保持整体上的一种平衡,信息才不会在流动过程中产生失真和变形,整体才能够在中心要素的协调下不断与外在世界的变化相平衡。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在形成的一开始就成为一个统一的学说――阴阳五行学说,“天人合一”就是对这个学说的高度概括。人是一个在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存在的系统,这里的外在世界变化不仅包括社会关系的变化,更主要的还包括自然环境的变化,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首先是一个自然人,然后才会是一个社会人。影响外在自然环境的变化因素是非常多的,如整体宇宙的变化会通过引力波影响到组成我们身体的每一个原子,周围星体位置的变化会通过电磁波影响到我们的体液环境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传递,此外还有我们生存条件的变化等等。我们人体的每一个细胞都生存在这种内环境中,因此当外在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这些细胞都会随着体液环境的变化而随之发生变化,人体的生理周期就是外在环境的变化通过这种方式影响人体的。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人是与外在世界相对立的一个事物,但如果我们能够谨慎地反思自我,那么你就会发现我们还统一于外在世界的变化之中。因为我们与自然整体相比。我们每一个人的力量都是微不足道的,不自觉地顺应外在世界的变化是它存在的先决条件。如果我们整体不能迅速达到平衡,那么我们对外在自然变化的适应就会出现滞后,人与外在世界之间的矛盾就会加剧,疾病就会因此而产生。
人体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这是由于组成人体的每一个细胞都生存在连续的水环境中,水分子在这里不仅起着整体物质运输的功能,而且还起着整体能量传递的功能,经络学说就是对这种连续水环境的一种客观描述。当然,经络并不是没有大小主次之分的,从大的干道来说,物质运输有血管,能量传递有神经,小的干道有同时传递物质和能量的淋巴管,还有微观的体液循环通道――十四经脉。在这些层次中,微观决定宏观,整体决定局部,也就是说体现整体意志的十四经脉在整体之中是更重要的,它决定着宏观的血液系统和神经系统。
穴位处流通着大量的水和无机离子,当外在自然变化影响到内环境的时候,它首先被体表的穴位感知并将这种信息沿着经络传递到与之联系的各种组织器官。穴位处有大量的神经网络、血管网络、淋巴网络,可以说是它将人体的这些主干道与局部的各种组织细胞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使局部能够根据整体的意志调整自己的运动方向,将整体始终保持在一种步调一致的状态之中。如果这些内外联系的窗口不畅通,那么内在与外在、整体与局部的联系就会受阻,从而影响到整体的平衡,进而影响到整体与外在自然的平衡,疾病就是由于这些不平衡产生的,因此,中医学非常注重这些窗口的作用,而且还发明了诸如针灸、药物归经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恢复这些窗口的功能。
人体是一个有秩序的整体,这种秩序就体现在人体各个部分在反抗外在世界的变化中能够统一起来,有序地释放反抗能量来达到反抗的目的。反抗能量在人体的流动是有一定次序的,它就是沿着围绕五脏六腑的经络和自主神经系统进行的。心脏是这种能量有序释放的中心,因此中医一直把五脏六腑看作是人体的中心,特别是把心脏看作是整体意志的一种体现,因为这种能量的周期供应决定着大脑中众多信息的竞争结果,进而影响到全身的运动。
经络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学说之一,它根据人体能量的流注次序将各种脏腑有序地排列起来,指出了它们彼此之间的阴阳表里、生克乘侮关系,以及它们和外在自然变化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这里的脏腑不是一个个孤立的脏器,而是一个个独立的生命,这些生命不仅与外在自然之间有着普遍的联系,而且与整体的各个部分有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深层次的联系,是这些众多的联系使人体成为一个巨大的生命系统,而这些联系的根本就是经络。
阴阳术数时空
发表于 2015/9/25 22:45:56
有兴趣的可百度搜索下载: 中医宇宙时空生命全息学说及中医哲学集萃V3
taishiwuhan
发表于 2015/9/26 11:24:58
下载了:)
sczywcj
发表于 2015/9/27 21:18:28
三个文件都下了,还是解压不了
阴阳术数时空
发表于 2015/9/29 17:29:08
本帖最后由 阴阳术数时空 于 2015/9/29 17:35 编辑
sczywcj 发表于 2015/9/27 21:18
三个文件都下了,还是解压不了
给个邮箱地址,Email给你。
其他下载不方便的,可留邮箱地址,看到的话会通过邮箱发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