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五步学习方法zt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5/6/7 20:03 编辑中医的五步学习方法:
1.药性赋
2.脉决
3.汤头歌
4.中医基础
5.中医诊断;
药性赋--第一章寒性药
诸药赋性,此类最寒。
犀角解乎心热;羚羊清乎肺肝。
泽泻利水通淋而补阴不足;海藻散瘿破气而治疝何难。
闻之菊花能明目清头风;射干疗咽闭而消痈毒;
薏苡里脚气而除风湿;藕节消瘀血而止吐衄。
瓜瘿子下气润肺喘兮,又且宽中,车前子止泻利小便兮,尤能明目。
是以黄柏疮用,兜铃嗽医。
地骨皮有退热除蒸之效,薄荷叶宜消风清肿之施。
宽中下气,枳壳缓而枳实速也;疗肌解表,干葛先而柴胡次之。
百部治肺热,咳嗽可止;栀子凉心肾,鼻衄最宜。
玄参治结热毒痈,清利咽膈;升麻清风热肿毒,发散疮痍。
尝闻腻粉抑肺而敛肛门;金箔镇心而安魂魄。
茵陈主黄疸而利水;瞿麦治热淋之有血。
朴硝通大肠,破血而止痰僻;石膏治头痛,解肌而消烦渴。
前胡除内外之痰实;滑石利六腑之涩结。
天门冬止嗽,补血涸而润心肝;麦门冬清心,解烦渴而除肺热。
又闻治虚烦、除檅呕,须用竹茹;通秘结、导瘀血,必资大黄。
宣黄连治泠热之痢,又厚肠胃而止泻;淫羊藿疗风寒之?,且补阴虚而助阳。
茅根止血与吐衄;石苇通淋与小肠。
熟地黄补血且疗虚损;生地黄宜血更医眼疮。
赤芍药破血而疗腹痛,烦热亦解;白芍药补虚而生新血,温热尤良。
若乃消肿满逐水于牵牛;除热毒杀虫于贯众。
金铃子治疝气而补精血;萱草根治五淋而消乳肿。
侧柏叶治血山崩漏之疾;香附子理气血妇人之用。
地肤子利膀胱,可洗皮肤之风;山豆根解热毒,能止咽喉之痛。
白藓皮去风治筋弱,而疗足顽痹;旋覆花明目治头风,而消痰嗽壅。
又况荆芥穗清头目便血,疏风散疮之用;瓜蒌根疗黄疸毒痈,消渴解痰之忧。
地榆疗崩漏,止血止痢;昆布破疝气,散瘿散瘤。
疗伤寒、解虚烦,淡竹叶之功倍;除结气、破瘀血,牡丹皮之用同。
知母止嗽而骨蒸退;牡蛎涩精而虚汗收。
贝母清痰止咳嗽而利心肝;桔梗开肺利胸膈而治咽喉。
若夫黄芩治诸热,兼主五淋;槐花治肠风,亦医痔痢。
常山理痰结而治温疟;葶苈泻肺喘而通水气。
此六十六种药性之寒者也。
药性赋--第二章热性药
药有温热,又当审详。
欲温中以荜拨;用发散以生姜。
五味子止嗽痰,且滋肾水;腽肭脐疗痨瘵,更壮元阳。
原夫川芎怯风湿、补血清头;续断治崩漏、益筋强脚。
麻黄表汗以疗咳逆;韭子壮阳而医白浊。
川乌破积,有消痰治风痹之功;天雄散寒,为去湿助精阳之药。
观夫川椒达下,干姜暖中。
胡芦巴治虚泠之疝气;生卷柏破症葭而血通。
白术消痰壅、温胃,兼止吐泻;菖蒲开心气、散泠,更治耳聋。
丁香快脾胃而止吐逆;良姜止心气痛之攻冲。
肉苁蓉填精益肾;石硫黄暖胃驱虫。
胡椒主去痰而除泠;秦椒主攻痛而去风。
吴茱萸疗心腹之泠气;灵砂定心脏之怔忡。
盖夫散肾泠、助脾胃,须毕澄茄;疗心痛、破积聚,用蓬莪术。
缩砂止吐泻安胎、化酒食之剂;附子疗虚寒反胃、壮元阳之方。
白豆蔻治泠泻,疗痈止痛于乳香;红豆蔻止吐酸,消血杀虫于干漆。
岂知鹿茸生精血,腰脊崩漏之均补;虎骨壮筋骨,寒湿毒风之并怯。
檀香定霍乱,而心气之痛愈;鹿角秘精髓,而腰脊之痛除。
消肿益血于米醋;下气散寒于紫苏。
扁豆助脾,则酒有行药破结之用;麝香开窍,则葱为通中发汗之需。
尝观五灵脂治崩漏,理血气之刺痛;麒麟竭止血出,疗金疮之伤折。
糜茸壮阳以助肾;当归补虚而养血。
乌贼骨止带下,且除崩漏目翳;鹿角胶住血崩,能补虚羸劳绝。
白花蛇治瘫痪,疗风痒之癣疹;乌梢蛇疗不仁,去疮疡之风热。
乌药有治泠气之理;禹余粮乃疗崩漏之因。
巴豆利痰水,能破寒积;独活疗诸风,不论新久。
山茱萸治头晕遗精之药;白石英医咳嗽吐脓之人。
厚朴温胃而去呕胀,消痰亦验;肉桂行血而疗心痛,止汗如神。
是则鲫鱼有温胃之功;代赭乃镇肝之剂。
沉香下气补肾,定霍乱之心痛;橘皮开胃去痰,导壅滞之逆气。
此六十六种药性之热者也。
药性赋--第三章温性药
温药总括,医家素谙。
木香理乎气滞;半夏主于痰湿。
苍术治目盲,燥脾去湿宜用;萝卜去膨胀,下气治面尤堪。
况夫钟乳粉补肺气,兼疗肺虚;青盐治腹痛,且滋肾水。
山药而腰湿能医;阿胶而痢嗽皆止。
赤石脂治精浊而止泄,兼补崩中;阳起石暖子宫以壮阳,更疗阴痿。
诚以紫苑治嗽,防风怯风,苍耳子透脑止涕,威灵仙宣风通气。
细辛去头风,止嗽而疗齿痛;艾叶治崩漏、安胎而医痢红。
羌活明目驱风,除湿毒肿痛;白芷止崩治肿,疗痔瘘疮痈。
若乃红蓝花通经,治产后恶血之余;刘寄奴散血,疗烫火金疮之苦。
减风湿之痛则茵芋叶;疗折伤之症责骨碎补。
藿香叶辟恶气而定霍乱;草果仁温脾胃而止呕吐。
巴戟天治阴疝白浊,补肾尤滋;元胡索理气痛血凝,调经有助。
尝闻款冬花润肺,去痰嗽以定喘;肉豆蔻温中,止霍乱而助脾。
抚芎走经络之痛;何首乌志疮疥之资。
姜黄能下气、破恶血之积;防己宜消肿、去风湿之施。
蒿本除风,主妇人阴痛之用;仙茅益肾,扶元气虚弱之衰。
乃曰破故纸温肾,补精髓与劳伤;宣木瓜入肝,疗脚气并水肿。
杏仁润肺燥止嗽之剂;茴香治疝气肾疼之用。
诃子生精止渴,兼疗滑泄之疴;秦艽攻风逐水,又除肢节之痛。
槟榔豁痰而逐水,杀刺白虫;杜仲益肾而添精,去腰膝重。
当知紫石英疗惊悸崩中之疾,橘核仁治腰痛疝气之真。
金樱子兮涩精;紫苏子兮下气涎。
淡豆豉发伤寒之表;大小蓟除诸血之鲜。
益智安神,治小便之频数;麻仁润肺,利六腑之燥坚。
抑又闻补虚弱、排疮脓,莫若黄耆;强腰脚、壮筋骨,无如狗脊。
菟丝子补肾以明目;马兰花治疝而有益。
此五十四种药性之温者也。
药性赋--第四章平性药
详论药性,平和惟在。
以磠砂而去积;用龙齿以安魂。
青皮快膈除膨胀,且利脾胃;芡实益精治白浊,兼补真元。
原夫木贼草去目翳,崩漏亦医;花蕊石治金疮,血行则却。
决明和肝气,治眼之剂;天麻主头眩,怯风之药。
甘草和诸药而解百毒,盖以气平;石斛平胃气而补肾虚,更医脚弱。
观乎商陆治肿,覆盆益精。
琥珀安神而散血;朱砂镇心而有灵。
牛膝强足补精,兼疗腰痛;龙骨止汗住泄,更治血崩。
甘松理风气而痛止;蒺藜疗风疮而目明。
人参润肺宁心,开脾助胃;蒲黄止崩治衄,消痨调经。
岂不以南星醒脾,去惊风痰吐之忧;三棱破积,除血块气滞之症。
没食主泄泻而神效;皂角治风痰而响应。
桑螵蛸疗遗精之泄;鸭头血医水肿之盛。
蛤蚧治痨嗽,牛蒡子疏风壅之痰;全蝎主风瘫,酸枣仁去怔忡之病。
尝闻桑寄生益血安胎,且止腰痛;大腹子去膨下气,亦令胃和。
小草、远志,俱有宁心之妙;木通、猪苓,尤为利水之多。
莲肉有清心醒脾之用;没药乃治疮散血之科。
郁李仁润肠宣血,去浮肿之疾;茯神宁心益智,除惊悸之疴。
白茯苓补虚劳,多在心脾之有眚;赤茯苓破结血,独利水道以无毒。
因知麦芽有助脾化食之功;小麦有止汗养心之力。
白附子去面风之游走;大腹皮治水肿之泛溢。
桩根白皮主泻血;桑根白皮主喘息。
桃仁破瘀血兼治腰痛;神?健脾胃而进饮食。
五加皮坚筋骨以立行;柏子仁养心神而有益。
抑又闻安息香辟恶,且止心腹之痛;冬瓜仁醒脾,实为饮食之资。
僵蚕治诸风之喉闭;百合恋肺痨之嗽萎。
赤小豆解热毒,疮肿宜用;枇杷叶下逆气,哕呕可医。
连翘排疮脓与肿毒;石南叶利筋骨与毛皮。
谷芽养脾,阿魏除邪气而破积;紫河车补血,大枣和药性以开脾。
然而鳖甲治痨疟,兼破症葭;龟甲坚筋骨,更疗崩疾。
乌梅主便血疟疾之用;竹沥治中风声音之失。
此六十八种药性之平者也。
中药炮制经验歌诀
1.切药
饮片切得好,分档别大小,粗细要分条,方法有技巧。
药材须纯净,少泡而多润,药透水要净,关键看水性。
质地软或硬,类别细区分,掌握吃水量,全在经验中。
饮片有厚薄,功夫在切技,根茎厚薄片,还有块和咀。
全草切成段,皮类要切丝。
黄芩切薄片,开水煮或焯,止血宜用炭,酒炒清上焦。
白芍和赤芍,根须皮去掉,水头掌握牢,片薄药效高。
黄芪质疏松,水润切厚片,生芪走肌表,蜜炙补益煎。
当归切饮片,身尾全细分,补破和有别,酒炙活血用。
白术质地硬,浸软再加工,炒焦健脾胃,燥湿宜生用。
2.炒药
中药炒得好,火候很重要,文火和武火,适度掌握牢。
饮片要纯净,药性质地明,大小分档次,火候要分清,
不及固无功,太过则损性,成灰不能用。
逢子必要炒,投药都得捣,为的是药效,煎出成分高。
王不留行炒,先用水洗好,炒至爆白花,入药奏奇效。
大枣先去核,斑蝥其中藏,然后上锅炒,解毒方法良。
地榆炒成炭,武火是关键,火星要灭尽,炒技功夫见。
蒲黄质轻松,炒炭要下功,定要灭火星,止血效果灵。
阿胶炒有术,蛤粉先炒熟,烫至其形鼓,筛粉留胶珠。
杜仲要炒炭,明火把丝断,火星全灭掉,质量方过关。
鲜姜能发汗,干姜须切片,炮姜切成段,止血要炒炭。
麸皮炒白术,首先炒麦麸,炒到白烟冒,白术锅里倒,
表面色变深,筛麸凉白术。
3炙药
黄柏丝先炒,酒炙走头窍,盐炙趋下焦,利湿固肾腰。
元胡醋炙好。止痛疗效高,先拌醋吸尽,随后上锅炒。
乳香和没药,炒至黑烟冒,表面显油亮,醋炙瘀肿消。
穿山甲要炮,甲片分大小,油砂炒鼓起,醋淬再晒好。
龟版鳖甲泡,烂肉要去掉砸块油砂炒,醋淬很重要。
炼蜜炙甘草,药先上锅炒,然后喷洒蜜,顺序莫颠倒。
蜜炙麻黄草,平喘润肺妙,拌蜜要吸尽,然后上锅炒。
蜜炙款冬花,拌蜜要润透,适度须把握,炒至不粘手。
姜片熬成汁,肉桂切成丝,姜汁炙肉桂,温肾又暖脾。
淫羊藿要炙,羊脂炼成汁,壮阳功效奇。
4.蒸药
乌头毒性大,炮制用胆巴,去毒制附片,回阳疗效佳。
川乌和草乌,两药都有毒,生品不能用,制品长时煮。
九蒸生大黄,蒸晒功夫忙,最善清血热,泻火又润肠。
珍珠去污垢,豆腐同锅煮,研磨成细粉,丸散或外敷。
5. (dan)药
杏仁有小毒,须用开水煮焯,搓后皮易去,解毒又增效。
6.煅药
煅矾不能搅,火候掌握好,酥脆蜂窝状,美观质量高。
人发扣锅煅,中间不能看,一次要煅透,火力要足够,
白米或纸验,火候自可见。
7.制霜
巴豆有大毒,去油榨成霜,峻药宜轻投,逐水消肿胀。
8.复制
明矾制半夏,反复用水发,毒去舌微麻,止咳化痰佳。
中药炮制
中药炮制是一项具有传统特色的制药技术。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对炮制理论作了系统归纳:“凡制药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酒制提升,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而软坚,……”。前人经验对提高中药炮制品质量,至今仍有借鉴之处。中药炮制是改变中药性能提高药效的有效措施。
1 .通过炮制降低药物的毒性作用
1.1高温、浸泡利用高温破坏分解药物的毒性成分而降低药物的毒性作用。该类炮制方法很多,应用比较广泛,适用于毒性成分对热不稳定的药物。如半夏…辛温有毒,生用能使人呕吐、咽喉肿痛失音,炮制则能减低毒性并缓和药性,药用能燥温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炮制方法不同,作用也不一样。白矾制半夏长于化痰,姜制半夏善于止呕,法半夏用甘草石灰共制则偏于治疗寒痰。半夏的95%乙醇浸提液含有两分子右旋葡萄糖和苯甲醛结合的苷,有强烈刺激性,口服可使咽部、口腔麻木肿痛,张口困难,甚至出现窒息。炮制时浸泡,再用高温加辅料可破坏其催吐成分,从而减少药物毒性作用。川乌、草乌、附子是临床常用干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要药,但生用则有剧毒。炮制方法是加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再加水煮沸4~6 h(或蒸6~8 h),至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晾至六成干,切片干燥,现代研究表明,其解毒机理是在浸泡蒸煮过程中有效成分乌头碱被水解成了毒性较小的苯甲酰乌头胺和乌头胺。乌头碱毒性很强。成人口服3~4 mg即可致死。但乌头碱易被水解,在炮制中经浸泡和煮制,发生水解反臆生成乌头原碱,其毒性反应为乌头碱的1/1。0而疗效与乌头碱相似。马钱子含番木鳖碱、马钱子的碱及多种生物碱,其中番木鳖碱为主要有效成分亦为毒性成分,成人口服5~10 mg即可中毒。生马钱子的番木鳖碱平均含量为1.56%,经砂烫或油榨均能使番木鳖碱及其他生物碱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降低了药物的毒性。斑蟊含斑蟊素1%~1.2%,有剧毒,作用于局部能刺激皮肤膜引起红肿疼痛、发泡等,但其熔点为218℃,故常用加热的方法破坏。黄芩可因加工不当而变绿,这是因为黄芩中所含的酶在一定的湿度和温度下可酶解有效成分黄芩苷元和汉黄芩碱,产生黄芩苷元汉黄芩素和葡萄糖醛酸,而黄芩苷元本身不稳定,易被氧化变绿,故常用蒸制法来消灭此类酶。又如苦杏仁含有苦杏仁苷和苦杏仁酶,苦杏仁苷可分解出氢氰酸而起镇咳作用,煎煮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有利于苦杏仁酶的活性而使苦杏仁甘分解,降低了疗效,故嗖捎渺戎品ɡ雌苹得福?苹登馇杷帷?/p>
1.2 制霜对于含有油类毒性成分的药物,可通过制霜除去部分油性成分巴豆毒素。巴豆油为毒性成分亦是有效成分,它可与碱性溶液作用析出巴豆酸,从而刺激肠黏膜产生腹泻作用,但过量可产生毒性作用,口服20滴巴豆油即可致死。通过制霜涂去部分巴豆油,可使其含量降为18%~20%。巴豆素主要对中枢神经细胞有毒性作用,但对热不稳定,加热制霜可使之丧失毒性。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1.3加入辅料炮制毒药时,加入某些特殊辅料可达解毒目的。常用的解毒辅料有甘草、明矾、豆腐、醋、滑石粉、砂子等,其解毒机理主要是辅料与有毒物质结合,或利用辅料排除毒物。如甘草中的甘草甜素,易分解成为1分子甘草次酸和2分子葡萄醛酸,可与多种毒性物质结合,生成不易被人体吸收的结合型葡萄糖醛酸;另外,甘草甜素还可以吸收一些毒性成分。
2通过炮制增强药物的疗效
2·1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对一些有效成分不溶或难溶于水的药物,常采用适当的方法增加其溶解度。生物碱是一类含氮的有机化合物,常具有碱的性质,不溶或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醇、氯仿等有机溶剂,可与酸结合成为水溶性的生物碱盐,所以,多用酒或醋制含生物碱类的药物,以增加溶解度,提高疗效,如醋制延胡索。一些矿物类药材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代赭石经高温煅制和醋淬后质地变得疏松,其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和二氧化铁,经炮制生成可溶性的醋酸铁,增加了药用疗效。贝壳类经煅制、醋淬后,可使不溶于水的碳酸钙变成可溶性的醋酸钙,也可使其他成分因药物质地疏松和醋酸作用而易溶于水。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2改变药性炮制可改变某些药物成分的结构,降低其含量。如麻黄主含麻黄碱、伪麻黄碱等多种生物碱及挥发油,其中麻黄碱具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伪麻黄碱略具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挥发油能抑制流感病毒、兴奋汗腺,具有挥发作用。生麻黄因发汗力强而不适于体虚患者,蜜炙后其挥发油含量减少了50%,发汗能力降低,而麻黄碱含量减少甚微,加之蜜的协同作用,止咳平喘作用增强,适用于表证轻喘咳重的患者。大黄生品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泻下作用峻烈,易伤脾胃,故多酒制后应用。因大黄的主要泻下成分为蕃泻苷a、结合性大黄酸及其类似物质,炮制后结合性大黄酸减少,可缓合其泻下作用。生地性寒,乃清热凉血之品,酒蒸制成熟地后,可使药性由寒转温,且含糖量增加,功能则由清转补。另外因生地质味浓、滋腻,妨碍脾胃运行,酒制后可借酒力行散而起活血通脉的作用。将生地炒炭,可入血分,凉血止血,并能补脾胃,可治崩漏等出血症。生何首乌含蒽醌衍生物,能促进肠管蠕动而通便,用黑豆汁拌匀,高温蒸制后,蒽醌类化合物可被破坏,化学成分变化引起药理作用的改变,使其具有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的功能。乳香、没药经醋炒能除去部分挥发油…,从而降低了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能防止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并增强活血止痛的作用。巴戟天去除无药效的木心,盐炙后功效专人肾,温而不燥,又增强补肾助阳、强筋健骨的作用。肉豆蔻含刺激性较强的挥发油(22·9%),其中有毒物质肉豆蔻醚能使人惊厥,采用滑石粉烫炒司使其毒性成分受热挥发,从而降低毒性。
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对于一些药物的炮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炮制方法具有科学性,不仅确保了中药材的质量,而且提高了临床疗效。
中药炮制术语
中药炮制历史悠久,经过历代医药学家长期医疗实践,不断试制试用和总结改进,积累了丰富的炮制技术资料,这些资料大多都载于历代古医书和本草文献中。但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不少难以理解的专用名词术语,因而给初学者带来不少困难。笔者摘录一些常见术语,供大家在工作和学习时参考:
水飞:利用不同细度的药材粉末在水中的悬浮性不同而取得极细粉,并除去水溶性杂质的方法。
抢水洗:对某些质地疏松、吸水性强的药材,为避免吸水过多影响切制,避免有效成分过多损失,而采取快速洗涤的方法。
镑片:将经软化的药材用镑刀或镑片机镑成极薄片。
水研:指研粉时在研钵内加少量清水同研,研至符合规定时倾出,晾干。
武火:指大而猛的火。
文火:指小而缓的火。用文火加热的锅,温度约为110℃~130℃。
文武火:指中等火力。
酒蒸制:将净药材或切制品,加入定量的黄酒,拌匀。至酒渗入药材组织内部,然后置锅内蒸至符合规定。取出,干燥或作进一步加工。
姜蒸制:取规定量的鲜生姜,洗净,压榨取汁,与药材或切片拌匀,闷至姜汁渗入药材组织内部,置锅中用武火加热蒸至符合规定时取出,干燥。
醋炖制:将经预处理的净药材或切片与定量的米醋拌匀,闷至醋液渗入药材组织内部,然后将药材和未吸收完的醋液一并装入炖罐内,加盖。隔水炖至符合规定时取出,干燥或进一步加工。
炒黄:又称“炒香”。系指用文火或武火将药材或生片炒至表面呈微黄色或深黄色(但不焦),此时可闻到药材固有的香气。
炒焦:指用文武火将药材或生片炒至表面焦褐色,内部颜色加深。方法为:先用武火将铁锅加热至现热焰,加入药材不断翻炒,并改用文武火加热,炒至符合规定时取出摊凉。
炒炭:用武火将药材或生片炒至表面焦黑色(炭化),内部呈焦褐色(存性)。方法为:先将炒锅用武火加热至投入少量药材即冒白烟(温度约180℃)时,将药物全部倒入锅内,即喷洒清水熄灭。取出放凉晒干。放置3天后方可进仓库贮存。
土炒:以土为辅料的一种伴炒法。方法为:将灶心土(伏龙肝)或陈壁土或赤石脂粉碎成细粉,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翻炒至轻松流动状时加入药材,改用文火加热,翻炒至药材表面呈土色,透出药材固有香气时取出,筛去土,摊凉即可。
滑石粉炒:又称“滑石粉烫”,系以滑石粉为辅料伴炒的一种。方法为:将??壑霉?冢?梦浠鸺尤确?粗粱??鄢是崴闪鞫?词保?尤胍┎模?绦??粗烈┎谋砻婀钠鹚执嗍比〕觯?溉セ??郏??辜吹谩?
盐(粒)炒:以原盐粒为辅料的伴炒法的一种。方法为:将适量的原盐(盐粗粒)置锅内,用文武火加热翻炒至150℃时将净药材或切制品倒入锅内,继续翻炒至药材表面呈黄色质松脆,取出,筛去食盐粒,放凉即得。
蜜制:系以蜂蜜为辅料的炙法的一种。方法为:取定量的炼蜜,加适量的开水稀释成蜜水,将净药材或切制品与蜜水拌匀,闷至蜜水透入药材组织内部,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翻炒至不黏手或规定程度。取出,放凉,密封保存。
米泔水制:以米泔水为辅料炮制药材的方法。方法为:取第二次的洗米水(俗称“米泔水”)适量,煮沸,凉至适宜温度,与净药材或切制品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翻炒至药材表面呈微黄火色,取出摊凉即得。或作进一步干燥后贮藏。
煨制:将原药材进行干热处理的一种方法。方法为:将净药材用湿纸或湿面、湿麸皮、湿滑石粉等包裹(厚度0.3~0.5㎝),埋于热灰、热滑石粉中煨至包裹物外表呈焦黄色时取出,除去包裹物即可。
煅炭:将药材隔绝空气进行高温处理的一种炮制方法。方法为:将药材或切制品置锅内,上盖一口径稍小的铁锅,两锅接口处用湿纸条贴紧,再用湿黏土封紧,防止空气进入锅内,在小锅顶贴一白纸。先用文火后用武火加热煅烧。待小锅上面的白纸变焦时停火,铁锅冷却后取出药物。
发芽法:将净制后的成熟的种子或果实类药材,用清水湿润后,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使其发芽的方法。
发酵法:指净药材或药材的粉末(或按规定加一定量的辅料),在一定的湿度和温度条件下,利用微生物的作用,使药材表面产生黄白色的菌丝,达到一定规格标准的方法。
中药炮制的目的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临床用药理论和药物配制的需要,将药材进一步加工的传统工艺。
由于中药材大都是生药,其中不少药材必须经过特定的炮炙处理,才能更符合治疗需要,充分发挥药效。按照不同的药性和治疗要求而有多种炮制方法,一种炮制方法兼有几方面的目的,这些既有主次之分,又彼此密切联系。有些药材的炮制还要加用适宜的辅料,并且注意操作技术和讲究火候,正如前人所说:“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性味反失。”炮制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药效,而少数毒性药和烈性药的合理炮制,更是确保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药物炮制法的应用与发展,已有很悠久的历史,方法多样,内容丰富。
炮制的目的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有的药物碎有较好的疗效,但因毒性或副作用太大,临床应用不安全,则须通过炮制降低其毒性或副作用。如川乌、草乌生用内服易于中毒,需炮制后用;巴豆、续随子泻下作用剧烈,宜去油取霜用;常山用酒炒,可减轻其催吐的副作用等。
(二) 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使之更能适合病情需要。
中医采用寒、热、温、凉及辛、甘、酸、苦、咸来表达中药的性能。性和味偏盛的药物,在临床应用时,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通过炮制改变或缓和了药物的性能,临床应用各有所长。如地黄生用凉血,若制成熟地黄则性转微温而以补血见长;生姜偎熟,则能减缓其发散力,而增强温中之效;何首乌生用能泻下通便,制熟后则失去泻下作用而专补肝肾等等。
(三)增强药物疗效
作为药物,起作用的是物质。药物所含的活性物质,通过适当的炮制处理,可以提高其溶出率,并使溶出物易于吸收,从而增强疗效。
(四) 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
(五)便于制剂和贮藏及保存药效
药物在加工炮制过程中都经过干燥处理,使药物含水量降低,避免霉烂变质,有利于贮存。如一般饮片的切片;矿物、动物甲壳、贝壳及某些种于类药物的粉碎处理,能使有效成分易于溶出,并便于制成各种剂型;有些药物在贮藏前要进行烘焙、炒干等干燥处理,使其不易霉变、腐烂等。
六)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使药物纯净,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常将药物采用漂洗、酒制、醋制、蜜制、麸炒等方法处理混有的沙土、杂质、霉烂品及非药用部位。因此,必须加以净选、清洗等加工处理,使药物纯净,才能用量准确,或利于服用。如一般植物药的根和根茎当洗去泥沙,拣去杂质;枇杷叶要刷去毛;远志去心;蝉蜕去头足;而海藻、肉苁蓉当漂去咸味腥味,以利于服用等。
中医的五步学习方法:2.濒湖脉决
中医的五步学习方法:1.药性赋2.脉决3.汤头歌4.中医础基5.中医诊断;
脉学七言诀
■ 浮 脉
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
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
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主病诗: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 沉 脉
体状诗: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
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着骨寻;
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主病诗: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泻痢,肾虚腰及下元痛。
■ 迟 脉
体状诗: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
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
相类诗:脉来三至号为迟,小快于迟作缓持,
迟细而难知是涩,浮而迟大以虚推。
主病诗: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症痂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 数 脉
体状诗: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
浮沉表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
相类诗:数比平人多一至,紧来如数似弹绳,
数而时止名为促,数在关中动脉形。
主病诗: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
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
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
■ 滑 脉
体状 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
诗:
相类 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间。
主病诗: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
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
寸滑胭痰生呕吐,吞酸舌强或咳嗽,
当关宿食肝脾热,渴痢癫淋看尺部。
■ 涩 脉
体状诗: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
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
相类诗: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
微似秒芒微软甚,浮沉不别有无间。
主病诗: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
寒湿入营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胁胀查关中,
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
■ 虚 脉
体状 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
诗:
相类 莫把芤虚为一例,芤来浮大似慈葱。
主病诗:脉虚身热为伤暑,自汗怔忡惊悸多,
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营益气莫蹉跎。
血不荣心寸口虚,关中腹胀食难舒,
骨蒸疹痹伤精血,却在神门两部居。
■ 实 脉
体状诗:浮沉皆得大而长,应指无虚幅幅强,
热蕴三焦成壮火,通肠发汗始安康。
相类诗:实脉浮沉有力强,紧如弹索转无常,
须知牢脉帮筋骨,实大微弦更带长。
主病诗:实脉为阳火郁成,发狂谵语吐频频,
或为阳毒或伤食。大便不通或气疼。
寸实应知面热风,咽疼舌强气填胸,
当关脾热中官满,尺实腰肠痛不通。
■ 长 脉
体状
诗:过于本位脉名长,弦则非然但满张,
相类 弦脉与长争较远,良工尺度自能量。
主病诗:长脉迢迢大小匀,反常为病似牵绳,
若非阳毒癫痫病,即是阳明热势深。
■ 短 脉
体状
诗:两头缩缩名为短,涩短迟迟细且难,
相类 短涩而浮秋喜见,三春为贼有邪干。
主病诗:短脉惟于尺寸寻,短而滑数酒伤神,
浮为血涩沉为痞,寸主头痛尺腹痛。
■ 洪 脉
体状诗:脉来洪盛去还衰,满指滔滔应夏时,
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阳散火莫狐疑。
相类侍:洪脉来时拍拍然,去衰来盛似波澜,
欲知实脉参差处,举按弦长愊愊坚。
主病诗:脉洪阳盛血应虚,相火炎炎热病居,
胀满胃翻须早治,阴虚泄痢可愁知。
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脉洪时金不堪。
肝火胃虚关内察,肾虚阴火尺中看。
■ 微 脉
体状
诗:微脉轻微瞥瞥乎,按之欲绝有如无,
相类 微为阳弱细阴弱,细比于微略较粗。
主病诗:气血微兮脉亦微,恶寒发热汗淋漓,
男为劳极诸虚候,女作崩中带下医。
寸微气促或心惊,关脉微时胀满形,
尺部见之精血揭,恶寒淌疼痛呻吟。
■ 紧 脉
体状诗:举如转索切如绳,脉象因之得紧名。
总是寒邪来作寇,内为腹痛外身疼,
相类诗:见弦、实脉。
主病诗:紧为诸痛主于寒,喘咳风瘸吐冷痰,
浮紧表寒须发越,紧沉温散自然安。
寸紧人迎气口分,当关心腹痛沉沉,
尺中有紧为阴冷,定是奔豚与疝疼。
■ 缓 脉
体状诗:缓脉阿阿四至通,柳梢袅袅贴轻风,
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
相类诗:见迟脉。
主病诗:缓脉营衰卫有余,或风或湿或脾虚,
上为项强下痿痹,分别浮沉大小区。
寸缓风邪项背拘,关为风眩胃家虚,
神门濡泄或风秘,或是蹒珊足力迂。
■ 芤 脉
体状诗:芤形浮大轻如葱,边实须知内已空,
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侵阴络下流红。
相类诗:中空旁实乃为芤,浮大而迟虚脉呼,
芤更带弦名曰革,芤为失血革血虚。
主病诗:寸芤积血在于胸,关里逢芤肠胃痈,
尺部见之多下血,赤淋红痢漏崩中。
■ 弦 脉
体状诗:弦脉迢迢端直长,肝经木旺土应伤,
怒气满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泪淋浪。
相类诗,弦来端直似丝弦,紧则如绳左右弹,
紧言其力弦言象,牢脉弦长沉伏间。
主病诗:弦应东方肝胆经,饮痰寒热疟缠身,
浮沉迟数须分别,大小单双有重轻。
寸弦头痛膈多痰,寒热症痂查左关,
关右胃寒心腹痛,尺中阴疝脚拘挛。
■ 革 脉
体状
诗:革脉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脉寒虚,
相类 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虚或梦遗。
相类诗:见芤、牢脉。
■ 牢 脉
体状
诗:弦长实大脉牢坚,牢位常居沉伏间。
相类 革脉芤弦自浮起,革虚牢实要详看。
主病诗:寒则牢坚里有余,腹心寒痛木乘脾,
疝颓症痂何愁也,失血阴虚却忌之。
■ 濡 脉
体状诗:孺形浮细按须轻,水面浮绵力不禁,
病后产中犹有药,平人若见是无根。
相类诗:浮而柔细知为濡,沉细而柔作弱持,
微则浮微如欲绝,细来沉细近于微。
主病诗:濡为亡血阴虚病,髓海丹田暗已亏,
汗雨夜来蒸入骨,血山崩倒湿侵脾。
寸濡阳微自汗多,关中其奈气虚何,
尺伤精血虚寒甚,温补真阴可起痾。
■ 弱 脉
体状诗:弱来无力按之柔,柔细而沉不见浮,
阳陷入阴精血弱,白头犹可少年愁。
相类诗:见濡脉。
主病诗:弱脉阴虚阳气衰,恶寒发热骨筋痿,
多惊多汗精神减,益气调营急早医。
寸弱阳虚病可知,关为胃弱与脾衰,
欲求阳陷阴虚病,须把神门两部推。
■ 散 脉
体状诗: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
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不必医。
相类诗:散脉无拘散漫然,濡来浮细水中绵,
浮而迟大为虚脉,芤脉中空有两边。
主病诗:左寸怔忡右寸汗,溢饮左关应软散,
右关软散胻胕肿,散居两尺魂应断。
■ 细 脉
体状诗:细来累累细如丝,应指沉沉无绝期,
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却相宜。
相类诗:见微、濡脉。
主病诗:细脉萦萦血气衰,诸虚劳损七情乖,
若非湿气侵腰肾,即是伤精汗泄来。
寸细应知呕吐频,入关腹胀胃虚形,
尺逢定是丹田冷,泄痢遗精号脱阴。
■ 伏 脉
体状诗:伏脉推筋着骨寻,指间才动隐然深,
伤寒欲汗阳将解,厥逆脐疼证属阴。
相类诗:见沉脉。
主病诗:伏为霍乱吐频频,腹痛多缘宿食停,
蓄饮老痰成积聚,敞寒温里莫因循。
食郁胸中双寸伏,欲吐不吐常兀兀,
当关腹痛困沉沉,关后疝疼还破腹。
■ 动 脉
体状诗:动脉摇摇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团,
其原本是阴阳搏,虚者摇兮胜者安。
主病诗:动脉专司痛与惊,汗因阳动热因阴,
或为泄痢拘挛病,男子亡精女子崩。
■ 促 脉
体状诗:促脉数而时一止,此为阳极欲亡阴,
三焦郁火炎炎盛,进必无生退可生。
相类诗:见代脉。
主病诗:促脉惟将火病医,其因有五细推之,
时时喘咳皆痰积,或发狂斑与毒疽。
■ 结 脉
体状诗:结脉缓而时一止,独阴偏胜欲亡阳,
浮为气滞沉为积,汗下分明在主张。
相类诗:见代脉。
主病诗:结脉皆因气血凝,老痰结滞苦呻吟,
内生积聚外痈肿,疝瘕为殃病属阴。
■ 代 脉
体状诗:动而中止不能还,复动因而作代看,
病者得之犹可疗,平人却与寿相关。
相类诗:数而时止名为促,缓止须将结脉呼,
止不能回方是代,结生代死自殊途。
主病诗:代脉原因脏气衰,腹痛泄痢下元亏,
或为吐泻中宫病,女子怀胎三月兮。
■■ 四言诀
■ 经脉与脉气
脉乃血脉,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
其象法地,血之府也,心之合也,皮之部也。
资始于肾,资生于胃,阳中之阴,本乎营卫,
营者阴血,卫者阳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阴阳之义。
气如橐钥,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
十二经中,皆有动脉,惟手太阴,寸口取决,
此经属肺,上系吭嗌,脉之大会,息之出入。
一呼一吸,四至为息,日夜一万,三千五百。
一呼一吸,脉行六寸,日夜八百,十丈为准。
■ 部位、诊法
初持脉时,令仰其掌,掌后裔骨,是谓关上。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寸阴尺,先后推寻。
心肝居左,肺脾居右,肾与肺门,居两尺部。
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
左大顺男,右大顺女,本命扶命,男左女右。
大前一分,人命之上,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
男女脉同,惟尺则异,阳弱阴盛,反此病至。
脉有七诊,日浮中沉,上下左右,消息求寻。
又有九候,举按轻重,三部浮沉,各候五动。
寸候胸上,关候膈下,尺候于脐,下至跟踪。
左脉候左,右脉候右,病随所在,不病者否。
■ 五脏平脉
浮为心肺,沉为肾肝,脾胃中州,浮沉之间。
心脉之浮,浮大而散;肺脉之浮,浮涩而短;
肝脉之沉,沉而弦长;肾脉之沉,沉实而濡;
脾胃属土,脉宜和缓,命为相火,左寸同断。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
太过实强,病生于外,不及虚微,病生于内。
春得秋脉,死在金日,五脏准此,推之不失。
四时百病,胃气为本,脉贵有神,不可不审。
■ 辨脉提纲
调停自气,呼吸定息,四至五至,平和之则。
三至为迟,迟则为冷;六至为数,数即热证。
转迟转冷,转数转热。迟数既明,浮沉当别,
浮沉迟数,辨内外因。外因于天,内因于人。
天有阴阳,风雨晦冥,人喜怒忧,思悲恐惊。
外因之浮,则为表证,沉里迟阴,数则阳盛。
内因之浮,虚风所为,沉气迟冷,数热何疑。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浮迟表虚,沉迟冷结。
表里阴阳,风气冷热,辨内外因,脉证参别。
脉理浩繁,总括于四,既得提纲,引申触类。
■ 诸脉形态
浮脉法天,轻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
有力洪大,来盛去悠;无力虚大,迟而且柔;
虚甚则散,涣漫不收;有边无中,其名曰芤;
浮小为儒,绵浮水面;濡甚则微,不任寻按。
沉脉法地,近于筋骨,深深在下,沉极为伏;
有力为牢,实大弦长;牢甚则实,幅幅而强;
无力为弱,柔小如绵;弱甚则细,如珠丝然。
迟脉属阴,一息三至,小驶于迟,缓不及四,
二损一败,病不可治,两息夺精,脉已无气。
浮大虚散,或见芤革,浮小濡微,沉小细弱,
迟细为涩,往来极难,易散一止,止而复还,
结则来缓,止而复来,代则来缓,止不能回。
数脉属阳,六至一息,七疾八极,九至为脱。
浮大者洪,沉大牢实;往来流利,是谓之滑;
有力为紧,弹如转索;数见寸口,有止为促;
数见关中,动脉可候,厥厥动摇,状如小豆。
长则气治,过于本位,长而端直,弦脉应指。
短则气病,不能满部,不见于关,惟尺寸候。
■ 诸脉主病
一脉一形,各有主病,数脉相兼,则见诸证。
浮脉主表,里必不足,有力风热,无力血弱。
浮迟风虚,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
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火,浮微劳极,
浮濡阴虚,浮散虚剧,浮弦痰饮,浮滑痰热。
沉脉主里,主寒主积,有力痰食,无力气郁,
沉迟虚寒,沉数热伏,沉紧冷痛,沉缓水蓄,
沉牢痼冷,沉实热极:沉弱阴虚,沉细痹湿,
沉弦饮痛,沉滑宿食,沉伏吐利,阴毒聚积。
迟脉主脏,阳气伏潜,有力为痛,无力虚寒。
数脉主腑,主吐主狂,有力为热,无力为疮。
滑脉主痰,或伤于食,下为蓄血,上为吐逆。
涩脉少血,或中毒湿,反胃结肠,自汗厥逆。
弦脉主饮,病属胆肝,弦数多热,弦迟多寒,
浮弦支饮,沉弦悬饮,阳弦头痛,阴弦腹痛。
紧脉主寒,又主诸痛,浮紧表寒,沉紧里痛。
长脉气平,短脉气病,细则气少,大则病进,
浮长风痫,沉短宿食,血虚脉虚,气实脉实。
洪脉为热,其阴则虚。细脉为湿,其血则虚。
缓大者风,缓细者湿,缓涩血少,缓滑内热。
濡小阴虚,弱小阳竭,阳竭恶寒,阴虚发热。
阳微恶寒,阴微发热,男微虚损,女微泻血。
阳动汗出,阴动发热,为痛为惊,崩中失血。
虚寒相搏,其名曰革,男子失精,女子失血。
阳盛则促,肺痈阳毒,阳盛则结,症痂积郁。
代则气衰,或泄脓血,伤寒心悸,女胎三月。
■ 杂病脉象
脉之主病,有宜不宜,阴阳顺逆,凶吉可推。
中风浮缓,急实则忌,浮滑中痰,沉迟中气。
尸厥沉滑,卒不知人,入脏身冷,入腑身温。
风伤于卫,浮缓有汗;寒伤于营,浮紧无汗;
暑伤于气,脉虚身热;湿伤于血,脉缓细涩。
伤寒热病,脉喜浮洪,沉微涩小,证反必凶。
汗后脉静,身凉则安,汗后脉躁,热甚必难。
阳病见阴,病必危殆,阴病见阳,虽困无害。
上不至关,阳气已竭。代脉止歇,脏绝倾危。
散脉无根,形损难医,饮食内伤,气口急滑。
劳倦年伤,脾脉大弱。欲知是气,下手脉沉,
沉极则伏,涩弱久深。火郁多沉,滑痰紧食,
气涩血芤,数火细湿。滑主多痰,弦主留饮。
热则滑数,寒则弦紧。浮滑兼风,沉滑兼气,
食伤短疾,湿留孺细。疟脉自弦,弦数者热,
弦迟者寒,代散者折。泄泻下痢,沉小滑弱;
实大浮洪,发热则恶。呕吐反胃,浮滑者昌,
弦数紧涩,结肠者亡。霍乱之候,脉代勿讶;
厥逆迟微,是则可怕。咳嗽多浮,聚肺关胃。
沉紧小危,浮濡易治。喘急息肩,浮滑者顺;
沉涩肢寒,散脉逆证。病热有火,洪数可医,
沉微无火,无根者危。骨蒸发热,脉数而虚,
热而涩小,必殒其躯。劳极诸虚,浮软微弱,
土败双弦,火炎急数。诸病失血,脉必见芤,
缓小可喜,数大可忧。瘀血内蓄,却宜牢大,
沉小涩微,反成其害。遗精白浊,微涩而弱,
火盛阴虚,芤孺洪数。三消之脉,浮大者生;
细小微涩,形脱可惊。小便淋闭,鼻头色黄,
涩小无血,数大何妨。大便燥结,须分气血,
阳数而实,阴迟而迟。癫乃重阴,狂乃重阳,
浮洪吉兆,沉急凶殃,痫脉宜虚,实急者恶,
浮阳沉阴,滑痰数热。喉痹之脉,数热迟寒。
缠喉走马,微伏则难。诸风眩晕,有火有痰,
左涩死血,右大虚看。头痛多弦,浮风紧寒,
热洪湿细,缓滑厥痰。气虚弦软,血虚微涩,
肾厥弦坚,真痛短涩。心腹之痛,其类有九,
细迟从吉,浮大延久。疝气弦急,积聚在里。
牢急者生,弱急者死,腰痛之脉,多沉而弦,
兼浮者风,兼紧者寒,弦滑痰饮,濡细肾着,
大乃肾虚,沉实闪肭。脚气有四,迟寒数热,
浮滑者风,濡细者湿。痿病肺虚,脉多微缓,
或涩或紧,或细或软。风寒湿气,合而为痹,
浮涩而紧,三脉乃备。五疸实热,脉必洪数;
涩微属虚,切忌发渴,脉得诸沉,责其有水;
浮气与风,沉石或里,沉数为阳,沉迟为阴;
浮大出厄,虚小可惊。胀满脉弦,土制于木;
湿热数洪,阴寒迟弱;浮为虚满,紧则中实;
浮大可治,虚小危极。五脏为积,六腑为聚,
实强者生:沉细者死。中恶腹胀,紧细者生,
脉若浮大,邪气已深。痈疽浮散,恶寒发热,
若有痛处,痈疽所发。脉数发热,而痛者阳。
不数不热,不疼阴疮。未溃痈疽,不怕洪大,
已溃痈疽,洪大可怕。肺痈已成,寸数而实。
肺痿之形,数而无力。肺痈色白,脉宜短涩,
不宜浮大,唾糊呕血。肠痈实热,滑数可知,
数而不热,关脉芤虚;微涩而紧,未脓当下,
紧数脓成,切不可下。
■ 妇儿脉法
妇人之脉,以血为本,血旺易胎,气旺难孕。
少阴动甚,谓之有子,尺脉滑利,妊娠可喜。
滑疾不散,胎必三月,但疾不散,五月可别。
左疾为男,右疾为女。女腹如箕,男腹如釜。
欲产之脉,其至离经,水下乃产,未下勿惊。
新产之脉,缓滑为吉,实大弦牢,有证则逆。
小儿之脉,七至为平,更察色证,与虎口纹。
■ 奇经八脉诊法
奇经八脉,其诊又别。直上直下,浮则为督,
牢则为冲,紧则任脉。寸左右弹,阳蹻可决;
尺左右弹,阴蹻可别。关左右弹,带脉当决。
尺外斜上,至寸阴维;尺内斜上,至寸阳维。
督脉为病,脊强癫痫;任脉为病,七疝瘕坚;
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带主带下,脐痛精失;
阳维寒热,目弦僵仆;阴维心痛,胸胁刺筑;
阳蹻为病,阳缓阴急;阴蹻为病,阴缓阳急。
癫痫契瘲,寒热恍惚,八脉脉证,各有所属。
平人无脉,移于外络,兄位弟乘,阳溪列缺。
■ 真脏绝脉
病脉既明,吉凶当别。经脉之外,又有真脉。
肝绝之脉,循刃责责。心绝之脉,转豆躁疾。
脾则雀啄,如屋之漏。如水之流,如杯之覆。
肺绝如毛,无根萧索,麻子动摇,浮波之合。
肾脉将绝,至如省客。来如弹石,去如解索。
命脉将绝,虾游鱼翔。至如涌泉,绝在膀胱。
真脉既形,胃已无气。参察色证,断之以臆。
中医的五步学习方法:1.药性赋2.脉决3.汤头歌4.中医础基5.中医诊断;
1. 解表剂
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三拗汤
三拗汤用麻杏草,宣肺平喘效不低。
华盖散
华盖麻杏紫苏子,茯苓陈草桑白皮;风寒束肺痰不爽,急宜煎服莫迟疑。
麻黄加朮汤
麻黄汤中加白朮,湿困身疼总能医。
麻杏苡甘汤
还有麻杏苡甘剂,风湿发热亦可祛。
大青龙汤
大青龙用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解表清热此为良。
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桂枝加葛根汤
加入葛根治项强,又兼汗出与恶风。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汤加厚朴杏,降逆平喘有殊功。
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加甘草,发汗祛风力量雄。
大羌活汤
九味羌活去白芷,再加独活防己知;还把黄连白朮入,大羌活汤散热湿。
加味香苏散
加味香苏陈草风,荆艽姜蔓与川芎;恶风身热头项痛,胸脘满闷服之松。
香苏散
香苏散内草陈皮,外感风寒气滞宜;寒热头痛胸脘闷,解表又能疏气机。
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辛夏草味加;外束风寒内停饮,散寒蠲饮效堪夸。
小青龙加石膏汤
小青龙把石膏配,咳喘而烦效更佳。
射干麻黄汤
射干麻黄亦治水,不在发表在宣肺;姜枣细辛款冬花,紫菀半夏加五味。
2.辛凉解表剂
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发热咽痛服之瘥。
银翘汤
鞠通更有银翘汤,竹草麦冬生地黄;阳明温病寒下后,脉浮无汗服之康。
麻杏甘石汤
麻杏甘草石膏汤,四药组合有专长;肺热壅盛气喘急,辛凉疏泄此法良。
越婢汤
越婢汤中有石膏,麻黄生姜加枣草;风水恶风一身肿,水道通调肿自消。
升麻葛根汤
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期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宣毒发表汤
宣毒发表升葛翘,杏桔荆防桔薄草;前胡木通牛蒡竹,催疹现点此方饶。
竹叶柳蒡汤
竹叶柳蒡葛根知,蝉衣荆芥薄荷施;石膏粳米参甘麦,风疹急投莫延迟。
柴葛解肌汤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柴葛解肌汤
程氏也有同名方,柴葛草芍芩地黄;丹皮二母一并入,发热口渴宜煎尝。
葱豉桔梗汤
葱豉桔梗薄荷翘,山栀竹叶加甘草;热邪束肺嗽咽痛,风温初起此方疗。
葱豉汤
葱豉汤是肘后方,解表发汗又通畅;恶寒发热头闷痛,服后邪散津不伤。
活人葱豉汤
类证活人葱豉汤,更加葛根与麻黄;恶寒腰背头项痛,得汗表解保安康。
扶正解表
败毒散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生姜薄荷煎汤服,祛寒除湿功效宏。
荆防败毒散
若须消散疮毒肿,去参加入荆防风。
仓廪散
原方配入陈仓米,噤口痢疾此为宗。
参苏饮
参苏饮内陈皮草,枳壳前胡半夏从;葛根木香桔梗茯,气虚感寒最宜用。
再造散
再造散用参附耆,桂甘羌防芎芍齐;再加细辛姜枣煮,阳虚寒闭最相宜。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解表法优良;少阴脉沉反发热,邪寒外解不伤阳。
麻附甘草汤
前方去辛加炙草,无汗微热宜煎尝。
葱白七味饮
葱白七味外台方,新豉葛根与生姜;麦冬生地千扬水,血虚外感最相当。
加减葳蕤汤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此方魁。
千金葳蕤汤
千金葳蕤麻杏膏,芎独白薇木香草;外感热伤津不足,生津清热又解表。
3.泻下剂:
寒下
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以枳朴泻力强;阳明腑实真阴灼,急下存阴第一方。
小承气汤
去硝名曰小承气,便硬痞满泻热良。
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复方大承气汤
更有复方大承气,大承气加桃芍菔;能泻腑实消胀满,可治急性肠梗阻。
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为末共成方;专治热实结胸证,泻热逐水效非常。
大陷胸丸
再把葶苈杏仁入,和丸更治项背强。
4.温下
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细辛汤,胁下寒凝疝痛方;冷积内结成实证,温下寒实可复康。
温脾汤
温脾附子与干姜,甘草人参及大黄;寒热并进补兼泻,温通寒积振脾阳。
三物备急丸
三物备急巴豆研,干姜大黄不需煎;猝然腹痛因寒积,速投此方急救先。
三物白散
三物白散桔梗贝,再把巴豆一齐配;寒实结胸痰涎壅,祛痰泻积功力倍。
润下
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治脾约,枳朴大黄麻杏芍;土燥津枯便难解,肠润热泻诸症却。
润肠丸
润肠丸用归羌活,大黄桃麻两仁合;劳倦纳呆便秘涩,蜜丸嚼服功效确。
五仁丸
五仁柏子加松米,桃杏两仁陈郁李;血虚津枯肠中燥,理气润肠通便秘。
济川煎
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阴虚血弱肠中燥,滋阴补血便自通。
逐水
十枣汤
十枣逐水效力佳,大戟甘遂与芫花。
控涎丹
控涎丹用遂戟芥,攻涤痰涎力不差。
舟车丸
舟车牵牛及大黄,遂戟芫花槟木香;青皮橘皮轻粉入,泻水消胀力量强。
疏凿饮子
疏凿饮子泻水方,木通泽泻与槟榔;羌艽苓腹椒商陆,赤豆姜皮退肿良。
攻补兼施
新加黄龙汤
新加黄龙草硝黄,参归麦地玄海姜;滋阴养液补气血,正虚便秘此方良。
黄龙汤
黄龙汤枳朴硝黄,参归桔枣共生姜;阳明腑实气血弱,通便不碍气血伤。
增液承气汤
增液承气玄地冬,更加硝黄力量雄;温病阴亏实热结,养阴泻热肠道通。
承气养营汤
承气养营归芍知,生地大黄与朴枳;数下阴伤热结在,正是此方效显时。
5.和解剂
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柴胡枳桔汤
柴胡枳桔陈皮茶,黄芹生姜与半夏;邪郁腠理胸满痛,辛开苦泄此方佳。
蒿芩清胆汤
蒿芩清胆枳竹茹,陈夏茯苓加碧玉;热重寒轻痰挟湿,胸痞呕恶总能除。
柴胡达原饮
柴胡达原槟朴果,更加芩草枳壳和;青皮桔梗荷叶柄,豁痰宽胸截疟疴。
达原饮
达原饮用朴槟芩,白芍甘知草果并;邪伏膜原寒热作,透邪逐秽此方行。
清脾饮
清脾饮用柴夏芩,草果青皮朮甘苓;厚朴生姜同煮煎,热多寒少温疟平。
6.调和肝脾
四逆散
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此是阳郁成厥逆,疏和抑郁厥自除。
柴胡疏肝散
四逆散中加芎香,枳实易壳行气良;方名柴胡疏肝散,气闷胁痛皆可畅。
逍遥散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朮草加姜薄。
丹栀逍遥散
更有丹栀逍遥散,调经解郁清热着。
黑逍遥散
黑逍遥散有生地,血虚痛经功效卓。
痛泻要方
痛泻要方用陈皮,朮芍防风共成剂;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实脾
方剂歌诀
一、解表剂
1、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三拗汤】三拗汤用麻杏草,宣肺平喘效不低。
【华盖散】华盖麻杏紫苏子,茯苓陈草桑白皮;风寒束肺痰不爽,急宜煎服莫迟疑。
【麻黄加术汤】麻黄汤中加白术,湿困身疼总能医。
【麻杏苡甘汤】还有麻杏苡甘剂,风湿发热亦可祛。
【大青龙汤】大青龙用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解表清热此为良。
【桂枝汤】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桂枝加葛根汤】加入葛根治项强,又兼汗出与恶风。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汤加厚朴杏,降逆平喘有殊功。
【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加甘草,发汗祛风力量雄。
【大羌活汤】九味羌活去白芷,再加独活防己知;还把黄连白术入,大羌活汤散热湿。
【加味香苏散】加味香苏陈草风,荆艽姜蔓与川芎;恶风身热头项痛,胸脘满闷服之松。
【香苏散】香苏散内草陈皮,外感风寒气滞宜;寒热头痛胸脘闷,解表又能疏气机。
【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辛夏草味加;外束风寒内停饮,散寒蠲饮效堪夸。
【小青龙加石膏汤】小青龙把石膏配,咳喘而烦效更佳。
【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亦治水,不在发表在宣肺;姜枣细辛款冬花,紫菀半夏加五味。
2、辛凉解表剂
【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发热咽痛服之瘥。
【银翘汤】鞠通更有银翘汤,竹草麦冬生地黄;阳明温病寒下后,脉浮无汗服之康。
【麻杏甘石汤】麻杏甘草石膏汤,四药组合有专长;肺热壅盛气喘急,辛凉疏泄此法良。
【越婢汤】越婢汤中有石膏,麻黄生姜加枣草;风水恶风一身肿,水道通调肿自消。
【升麻葛根汤】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期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宣毒发表汤】宣毒发表升葛翘,杏桔荆防桔薄草;前胡木通牛蒡竹,催疹现点此方饶。
【竹叶柳蒡汤】竹叶柳蒡葛根知,蝉衣荆芥薄荷施;石膏粳米参甘麦,风疹急投莫延迟。
【柴葛解肌汤】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柴葛解肌汤】程氏也有同名方,柴葛草芍芩地黄;丹皮二母一并入,发热口渴宜煎尝。
【葱豉桔梗汤】葱豉桔梗薄荷翘,山栀竹叶加甘草;热邪束肺嗽咽痛,风温初起此方疗。
【葱豉汤】葱豉汤是肘后方,解表发汗又通畅;恶寒发热头闷痛,服后邪散津不伤。
【活人葱豉汤】类证活人葱豉汤,更加葛根与麻黄;恶寒腰背头项痛,得汗表解保安康。
3、扶正解表剂
【败毒散】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生姜薄荷煎汤服,祛寒除湿功效宏。
【荆防败毒散】若须消散疮毒肿,去参加入荆防风。
【仓廪散】原方配入陈仓米,噤口痢疾此为宗。
【参苏饮】参苏饮内陈皮草,枳壳前胡半夏从;葛根木香桔梗茯,气虚感寒最宜用。
【再造散】再造散用参附耆,桂甘羌防芎芍齐;再加细辛姜枣煮,阳虚寒闭最相宜。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解表法优良;少阴脉沉反发热,邪寒外解不伤阳。
【麻附甘草汤】前方去辛加炙草,无汗微热宜煎尝。
【葱白七味饮】葱白七味外台方,新豉葛根与生姜;麦冬生地千扬水,血虚外感最相当。
【加减葳蕤汤】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此方魁。
【千金葳蕤汤】千金葳蕤麻杏膏,芎独白薇木香草;外感热伤津不足,生津清热又解表。
二、泻下剂
1、寒下
【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以枳朴泻力强;阳明腑实真阴灼,急下存阴第一方。
【小承气汤】去硝名曰小承气,便硬痞满泻热良。
【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复方大承气汤】更有复方大承气,大承气加桃芍菔;能泻腑实消胀满,可治急性肠梗阻。
【大陷胸汤】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为末共成方;专治热实结胸证,泻热逐水效非常。
【大陷胸丸】再把葶苈杏仁入,和丸更治项背强。
2、温下
【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细辛汤,胁下寒凝疝痛方;冷积内结成实证,温下寒实可复康。
【温脾汤】温脾附子与干姜,甘草人参及大黄;寒热并进补兼泻,温通寒积振脾阳。
【三物备急丸】三物备急巴豆研,干姜大黄不需煎;猝然腹痛因寒积,速投此方急救先。
【三物白散】三物白散桔梗贝,再把巴豆一齐配;寒实结胸痰涎壅,祛痰泻积功力倍。
3、润下
【麻子仁丸】麻子仁丸治脾约,枳朴大黄麻杏芍;土燥津枯便难解,肠润热泻诸症却。
【润肠丸】润肠丸用归羌活,大黄桃麻两仁合;劳倦纳呆便秘涩,蜜丸嚼服功效确。
【五仁丸】五仁柏子加松米,桃杏两仁陈郁李;血虚津枯肠中燥,理气润肠通便秘。
【济川煎】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阴虚血弱肠中燥,滋阴补血便自通。
4、逐水
【十枣汤】十枣逐水效力佳,大戟甘遂与芫花。
【控涎丹】控涎丹用遂戟芥,攻涤痰涎力不差。
【舟车丸】舟车牵牛及大黄,遂戟芫花槟木香;青皮橘皮轻粉入,泻水消胀力量强。
【疏凿饮子】疏凿饮子泻水方,木通泽泻与槟榔;羌艽苓腹椒商陆,赤豆姜皮退肿良。
5、攻补兼施
【新加黄龙汤】新加黄龙草硝黄,参归麦地玄海姜;滋阴养液补气血,正虚便秘此方良。
【黄龙汤】黄龙汤枳朴硝黄,参归桔枣共生姜;阳明腑实气血弱,通便不碍气血伤。
【增液承气汤】增液承气玄地冬,更加硝黄力量雄;温病阴亏实热结,养阴泻热肠道通。
【承气养营汤】承气养营归芍知,生地大黄与朴枳;数下阴伤热结在,正是此方效显时。
三、和解剂
1、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柴胡枳桔汤】柴胡枳桔陈皮茶,黄芹生姜与半夏;邪郁腠理胸满痛,辛开苦泄此方佳。
【蒿芩清胆汤】蒿芩清胆枳竹茹,陈夏茯苓加碧玉;热重寒轻痰挟湿,胸痞呕恶总能除。
【柴胡达原饮】柴胡达原槟朴果,更加芩草枳壳和;青皮桔梗荷叶柄,豁痰宽胸截疟疴。
【达原饮】达原饮用朴槟芩,白芍甘知草果并;邪伏膜原寒热作,透邪逐秽此方行。
【清脾饮】清脾饮用柴夏芩,草果青皮术甘苓;厚朴生姜同煮煎,热多寒少温疟平。
2、调和肝脾
【四逆散】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此是阳郁成厥逆,疏和抑郁厥自除。
【柴胡疏肝散】四逆散中加芎香,枳实易壳行气良;方名柴胡疏肝散,气闷胁痛皆可畅。
【逍遥散】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
【丹栀逍遥散】更有丹栀逍遥散,调经解郁清热着。
【黑逍遥散】黑逍遥散有生地,血虚痛经功效卓。
【痛泻要方】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实脾。
3、调和肠胃
【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配连芩,干姜枣草人参行;辛苦甘温消虚痞,治在调阳与和阴。
【生姜泻心汤】干姜减量生姜配,水热互结消痞灵。
【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加重草,主治气痞腹中鸣。
【黄连汤】黄连汤证上焦热,中寒腹痛欲呕哕;半夏泻心加桂枝,减去黄芩散寒邪。
四、清热剂
1、清气分热
【白虎汤】白虎汤清气分热,石膏知母草米协。
【白虎加人参汤】热渴汗出兼气虚,白虎加参最相宜。
【白虎加桂枝汤】身热欲呕骨节痛,加入桂枝疏经脉。
【白虎加苍术汤】湿温身重汗出多,方加苍术湿热减。
【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承;再加粳米同煎服,清热益气津自生。
2、清营凉血
【清营汤】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燥渴眠不宁;犀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清宫汤】减去丹参银连地,清宫更加莲子心。
【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芍药丹,血升胃热火邪干;斑黄阳毒皆可治,热入营血服之安。
3、清热解毒
【黄连解毒汤】黄连解毒柏栀芩,三焦火盛是主因;烦狂火热兼谵妄,吐衄发斑皆可平。
【泻心汤】泻心大黄与连芩,主治黄疸血妄行。
【凉膈散】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干草薄荷饶;再加竹叶调蜂蜜,中焦燥实服之消。
【普济消毒饮】普济消毒蒡芩连,甘桔蓝根勃翘玄;升柴陈薄僵蚕入,大头瘟毒服之痊。
4、气血两清
【清瘟败毒饮】清瘟败毒地连芩,丹膏栀草竹叶并;犀角玄翘知芍桔,清热解毒亦滋阴。
【化斑汤】化斑玄犀和白虎,凉血解毒燔热清。
【神犀丹】神犀丹中犀玄参,芩蒲地银板蓝根;翘豉金汁天花粉,紫草合治热毒深。
5、清脏腑热
【导赤散】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味同;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渗入小便中。
【清心莲子饮】清心莲子参耆苓,地骨车前甘草芩;益气生津清心火,主治淋浊与遗精。
【龙胆泻肝汤】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同
来自:雪山来客00 > 《中医初学典籍》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5/6/7 20:00 编辑
如果喜欢这个资料的,可以用打印功能,复制到自己的电脑上漫漫看,方法是:
按标题右边的“打印机”按钮,即可跳出一个完整的文章,即可复制到自己的电脑了,再进行适当的编辑,方便阅读。
资料不全,缺《中医基础》吧。 :)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