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通用大黄水蛭汤灌肠法治疗中风经验
病案实录:初诊:欧登彩,男,82岁。2000年5月28日,家属发现患者昏仆在地,不省人事,即抬至医院我科,家人误认为患者已经亡故,笔者却发现患者尚有一线生机(抓住患者7日大便不解病史),诊断为中风(中腑),立煎“大黄水蛭汤”灌肠。方如下:大 黄30g(后下)水 蛭6g稀莶草10g 牛 膝10g芒 硝10g(烊化兑服) 厚 朴15g 积 实10g煎汤100mL高位滴入保留灌肠(肠道插入20-30cm)。8小时后,患者腑气得通,泻下燥粪一盆,奇臭无比,神志转醒,但仍不能口服药物。29日清晨,患者豁然站立,随而仆倒在床,又把大黄降至20g继续灌肠至31日,患者在家属搀扶下已能缓慢行走,停用灌肠。现症见患者精神不振、纳差,二便正常,舌尖红苔腻,舌下静脉瘀曲。用柯尊楷老师自拟方:桂 枝20g 杭 芍15g 蜈 蚣3条 细 辛6g等十六味药煎汤200mL(分三次服用日一剂)6月3日,患者行动自如,自觉完好如初, 要求出院。再诊:6月下旬,患者不慎摔倒,旧病复发,家属认为患者年事已高, 必死无疑。经仔细诊查,笔者认为患者生机尚存,症治同前,原方不变,经8日精心治疗,病人自觉恢复,带药出院。 中风是一个中医病名。以昏迷、失语、偏瘫等为主症,包括西医急性脑血管病的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具有高发并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是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健康的一类疾病。 中医中风病机主要归纳为:虚(阴虚、阳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 外风)、痰(食痰、风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 我们在使用灌肠法过程最注重火和瘀二种,许多论著及教科书据有无神志昏迷分为中经络、中脏腑。有的把意识障碍较轻者归为中腑,有的把意识障碍较重者归为中脏。这些提法笼统而粗略,我们认为不够妥贴和详细,经常会把一大部分中腑者当做中脏治疗,丧失抢救的最佳时机。在临床工作中,笔者发现分清中脏中腑,极有利于中风的治疗和判断预后的转归。 我们判断中腑的依据:无论患者的神志清与不清,凡症见阳明腑实── 痞、满、燥、实、坚,但见一症,合并身和,汗自出,即定为中腑。寸脉沉大而滑, 唇口青,身冷,神志不清,即定为中腑。(可参见<<金匮要略>>脏腑先后脉证篇第十一条)按此标准,笔者在1998-2000年收住中腑患者15例,经用自拟“大黄水蛭汤”加减煎汤灌肠,仅一例因错过治疗时机,抢救无效死亡,基本痊愈10人,显效3人,有效1人,无效0人。(据中华全国医学会内科学会《标准与规范》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浊阴不降,清阳不升”,人的一切生命活动包括神志意识全赖脏腑气机升降协调,阴阳相贯,如环无端。中风病急性期,常由脏腑能失调、中焦气机紊乱,假如阴气衰竭,阳气失去依附,阳与阴不能维持着相对的协调状态,阳有升无降,造成阳独行的严重病理状态。假如浊邪不降反上升,蒙闭清窍,又导致神志昏蒙, 清阳不升,四处流散,故阴阳离绝,病情危重。此时,抓住中腑痰热互结,消灼津液而出现的便干便秘症状,通其腑气,降其污浊,一可使腑气通畅,脾胃气机升降复常,气血得以敷布,以通痹达络,促进半身不遂等症的好转;二可使腑气通畅,痰热积瘀得以降泄,神昏烦躁自除,以防病情加剧或恶化;三可引亢盛之火下行,急下存阴,以防劫阴于内发生变证。 六腑以通为用,笔者常用的“大黄水蛭汤”中的大黄可使一窍通而诸窍皆通,大关通而百关尽通;水蛭破血瘕积聚利水道,改善脑的微循环和降低脑水肿,稀莶草活血通络,牛膝引血下行,芒硝积实与大黄配伍取大承气之意,釜底抽薪,急下存阴。痰重者加胆南星、瓜萎仁,风胜者加羌活,菊花。火重者重用大黄,血瘀者重用水蛭,气逆者加赭石,阴虚者加鳖甲,气虚者加党参,口芪. 临证加减,丝丝如扣,方能起重症于顷刻之间。 现代研究表明,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是中风的基本病理改变。通腑法可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排除有毒产物。中风急性期,胃肠蠕动受到抑制,肠内容物积留过久,肠源性内毒素吸收入血,进一步加剧了脑血液障碍,此时速取下法,不但排除了肠内毒性物,增加了腹腔脏器血流量,同时通过胃肠功能的恢复,能量来源得以保证,植物神经紊乱得以调整,应激反应能力得以加强。另外,通腑攻下的结果,减低了腹压,也使颅内压和脑水肿得以纠正,这对改善脑细胞的缺血缺氧状态是十分有利的。中风昏迷病人,口服药物几乎不可能,此时除针剂外,灌肠是首选的急救方法之一,肛门给药治急症,首见于张仲景的<<伤寒论>>(见原文第233 条等),这是世界医学史上应用直肠给药和灌肠疗法的先驱。由于生物利用度高,已为当今医学界广泛采用,实为危急重症多途径给药的一种示范。中药灌肠一方面通腑逐瘀,急则治标,使气血得以复返,另一方面通过肠系膜对药物的吸收,缓则治本,调整全身阴阳。因此,即使是没有诊断为中腑的中风患者也应在辩证论治的基础上常规给予灌肠治疗。(甚至非中风患者,但见腑气不通,均可用此法治之。 笔者曾遇一多方治疗无效的高热患者,亦用中药灌肠通腑逐瘀之法治愈)中药灌肠治疗中风,现代虽有论述,但实践乏人,所以有必要在此指出几个在治疗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一、中风患者本虚标实,极易相互转换,故应中病即止。二、抓住时机,及早治疗,拖延灌肠时间的长短与后遗症多少成正比。三、不应偏废其它治疗。如内服、静注、针刺、功能锻炼等。四、在恢复期间患者大便宜保持通畅,以免复发。 “医者、意也。”“师其法而不思其意,不可谓之能师,师其迹而不师其神,亦不能谓之能师。”历代大医,莫不依此独创新法,拯救苍生而流芳百世。《素问、调经论》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气不返则死。”气复返则生,一语道破真机,真可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灌肠通腑逐瘀法使气得返,患者生、正是这句话精神的体现。我中华医学源流五千年,谁谓无术哉!病案实录:
初诊:欧登彩,男,82岁。2000年5月28日,家属发现患者昏仆在地,不省人事,即抬至医院我科,家人误认为患者已经亡故,笔者却发现患者尚有一线生机(抓住患者7日大便不解病史),诊断为中风(中腑),立煎“大黄水蛭汤”灌肠。方如下:
大 黄30g(后下)水 蛭6g稀莶草10g 牛 膝10g芒 硝10g(烊化兑服) 厚 朴15g 积 实10g
煎汤100mL高位滴入保留灌肠(肠道插入20-30cm)。8小时后,患者腑气得通,泻下燥粪一盆,奇臭无比,神志转醒,但仍不能口服药物。29日清晨,患者豁然站立,随而仆倒在床,又把大黄降至20g继续灌肠至31日,患者在家属搀扶下已能缓慢行走,停用灌肠。现症见患者精神不振、纳差,二便正常,舌尖红苔腻,舌下静脉瘀曲。用柯尊楷老师自拟方:
桂 枝20g 杭 芍15g 蜈 蚣3条 细 辛6g等十六味药
煎汤200mL(分三次服用日一剂)6月3日,患者行动自如,自觉完好如初, 要求出院。
再诊:6月下旬,患者不慎摔倒,旧病复发,家属认为患者年事已高, 必死无疑。经仔细诊查,笔者认为患者生机尚存,症治同前,原方不变,经8日精心治疗,病人自觉恢复,带药出院。
中风是一个中医病名。以昏迷、失语、偏瘫等为主症,包括西医急性脑血管病的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具有高发并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是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健康的一类疾病。
中医中风病机主要归纳为:虚(阴虚、阳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 外风)、痰(食痰、风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 我们在使用灌肠法过程最注重火和瘀二种,许多论著及教科书据有无神志昏迷分为中经络、中脏腑。有的把意识障碍较轻者归为中腑,有的把意识障碍较重者归为中脏。这些提法笼统而粗略,我们认为不够妥贴和详细,经常会把一大部分中腑者当做中脏治疗,丧失抢救的最佳时机。在临床工作中,笔者发现分清中脏中腑,极有利于中风的治疗和判断预后的转归。
我们判断中腑的依据:无论患者的神志清与不清,凡症见阳明腑实── 痞、满、燥、实、坚,但见一症,合并身和,汗自出,即定为中腑。寸脉沉大而滑, 唇口青,身冷,神志不清,即定为中腑。(可参见<<金匮要略>>脏腑先后脉证篇第十一条)按此标准,笔者在1998-2000年收住中腑患者15例,经用自拟“大黄水蛭汤”加减煎汤灌肠,仅一例因错过治疗时机,抢救无效死亡,基本痊愈10人,显效3人,有效1人,无效0人。(据中华全国医学会内科学会《标准与规范》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浊阴不降,清阳不升”,人的一切生命活动包括神志意识全赖脏腑气机升降协调,阴阳相贯,如环无端。中风病急性期,常由脏腑能失调、中焦气机紊乱,假如阴气衰竭,阳气失去依附,阳与阴不能维持着相对的协调状态,阳有升无降,造成阳独行的严重病理状态。假如浊邪不降反上升,蒙闭清窍,又导致神志昏蒙, 清阳不升,四处流散,故阴阳离绝,病情危重。此时,抓住中腑痰热互结,消灼津液而出现的便干便秘症状,通其腑气,降其污浊,一可使腑气通畅,脾胃气机升降复常,气血得以敷布,以通痹达络,促进半身不遂等症的好转;二可使腑气通畅,痰热积瘀得以降泄,神昏烦躁自除,以防病情加剧或恶化;三可引亢盛之火下行,急下存阴,以防劫阴于内发生变证。
六腑以通为用,笔者常用的“大黄水蛭汤”中的大黄可使一窍通而诸窍皆通,大关通而百关尽通;水蛭破血瘕积聚利水道,改善脑的微循环和降低脑水肿,稀莶草活血通络,牛膝引血下行,芒硝积实与大黄配伍取大承气之意,釜底抽薪,急下存阴。痰重者加胆南星、瓜萎仁,风胜者加羌活,菊花。火重者重用大黄,血瘀者重用水蛭,气逆者加赭石,阴虚者加鳖甲,气虚者加党参,口芪. 临证加减,丝丝如扣,方能起重症于顷刻之间。
现代研究表明,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是中风的基本病理改变。通腑法可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排除有毒产物。中风急性期,胃肠蠕动受到抑制,肠内容物积留过久,肠源性内毒素吸收入血,进一步加剧了脑血液障碍,此时速取下法,不但排除了肠内毒性物,增加了腹腔脏器血流量,同时通过胃肠功能的恢复,能量来源得以保证,植物神经紊乱得以调整,应激反应能力得以加强。另外,通腑攻下的结果,减低了腹压,也使颅内压和脑水肿得以纠正,这对改善脑细胞的缺血缺氧状态是十分有利的。中风昏迷病人,口服药物几乎不可能,此时除针剂外,灌肠是首选的急救方法之一,肛门给药治急症,首见于张仲景的<<伤寒论>>(见原文第233 条等),这是世界医学史上应用直肠给药和灌肠疗法的先驱。由于生物利用度高,已为当今医学界广泛采用,实为危急重症多途径给药的一种示范。中药灌肠一方面通腑逐瘀,急则治标,使气血得以复返,另一方面通过肠系膜对药物的吸收,缓则治本,调整全身阴阳。因此,即使是没有诊断为中腑的中风患者也应在辩证论治的基础上常规给予灌肠治疗。(甚至非中风患者,但见腑气不通,均可用此法治之。 笔者曾遇一多方治疗无效的高热患者,亦用中药灌肠通腑逐瘀之法治愈)中药灌肠治疗中风,现代虽有论述,但实践乏人,所以有必要在此指出几个在治疗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
一、中风患者本虚标实,极易相互转换,故应中病即止。
二、抓住时机,及早治疗,拖延灌肠时间的长短与后遗症多少成正比。
三、不应偏废其它治疗。如内服、静注、针刺、功能锻炼等。
四、在恢复期间患者大便宜保持通畅,以免复发。
“医者、意也。”“师其法而不思其意,不可谓之能师,师其迹而不师其神,亦不能谓之能师。”历代大医,莫不依此独创新法,拯救苍生而流芳百世。《素问、调经论》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气不返则死。”气复返则生,一语道破真机,真可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灌肠通腑逐瘀法使气得返,患者生、正是这句话精神的体现。我中华医学源流五千年,谁谓无术哉!
欢迎转载 标题: 杨通用大黄水蛭汤灌肠法治疗中风经验 好文章!以脉辨证,虚补实泻,方证相符。欢迎多发表这样的医案! 学习了,有经验的中医才是神医 能把张机的谷道法发扬光大,不错!不错 学习了,有经验的中医才是神医 学习了
果然是霹雳手段,末法时代,当善用虎狼之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