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锵中医 发表于 2014/12/26 12:20:49

中医第一个书院式教育机构———侣山堂

中医第一个书院式教育机构———侣山堂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种特殊组织,其发展可以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五代、宋朝和元朝。第二阶段是明清。每个阶段都是一个书院从独立于官办学校系统之外,到被纳入正统教育体系之中的发展过程。清末,书院因科举考试的废除而被改造为学堂,其历史就此结束。
  书院在其独立办学时多呈现如下特点:①以格物致知,探究内圣外王之理为目的,绝少功利期望。理学家朱熹曾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②以“院长”为学术领袖,实行“讲会”等自由讨论方式,探讨共同关心的问题。提倡另创新说。③聚徒多由于学术领袖的学识与人格魅力。学生来去自由,没有入学及结业考试。④学生多为成人,入门前多已有相关知识基础。学习方式以自学为主,师长负责答疑解惑。⑤办学多选清静秀雅之地,以利陶冶性情。办学经费多来自院田或民间捐助,学生多不交学费。
  江浙自古文化繁盛,名人荟萃,明清时期的繁荣富庶又对浙江文化思想和文学艺术的鼎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浙江书院发韧较早,但鼎盛时期则在明清。明代浙江书院有290余所,其中较著名的有杭州万松书院、余姚姚江书院等。清代浙江书院更多达560余所,著名的有杭州崇文书院、紫阳书院,以及宁波的月湖书院等。浙江著名学者吕祖谦、陈亮、叶适、王守仁、黄宗羲等都曾主持过书院或在书院讲学,阐发自己的学术观点和见解,并培养嫡传门生。由此形成了历史上闻名全国的金华学派、永嘉学派、永康学派、四明学派和姚江学派。  
  明末清初,经学三大家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子,有顾、黄两家活跃在浙江。顾氏开创清代朴学风气,对吴、皖考据派有深刻影响,被誉为明清学问有根柢第一人。黄宗羲坚决反对明末空洞浮泛的学风,倡言治史,开浙东研史之风,为清代史家之开山祖。
  中医第一个书院式教育机构———侣山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办的。
  侣山堂的教学模式
1664年(康熙三年)张志聪在胥山筑堂讲学,开创了我国中医教育以书院讲学形式培养医学人才之先河。他们洞本清源,竭力维护经典医著的原貌,并首创集体编注医经之先例;他们精于临症,理、法、方、药,循古训又善创新,凸显出讲学、研经与行医三位一体的特色。
  实际浙江首创中医教育“讲学”的是钱塘人卢之颐(字繇生,号晋公)。其父卢复精通医学,卢之颐承父业,撰有《金匮疏论》、《学古诊则》、《痎疟症论疏》、《本草乘雅半偈》等多部医著,并以所撰著作为讲义,开讲医学。听讲者颇多,当时的不少名医,如张志聪、陈胤倩、张天生等都听过他的讲学。但真正形成规模张志聪举办的侣山堂。
  “侣山堂”建于“胥山之阴,娥媚之麓”(今杭州市城隍山脚粮道山附近)。这里风景秀美,左边是美丽的钱塘江,右边是人间仙境西子湖,山不高却林密。张氏在其《侣山堂类辩·自序》中写道:“客有访余者,望其蓊蔚阴秀,咸低徊留之,拟冷泉风况焉。”
  张志聪,字隐庵,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卒于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左右。师从张卿子,尽得其传,而“维旧尊古”思想则更胜其师。张志聪开办“侣山堂”的初衷是继承卢之颐的“讲学”事业,传授老师张卿子、卢之颐及自己的医术。由于他采用了古代书院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模式,老师不仅仅是张志聪本人,还邀请了当时负有盛名的张开之、沈亮辰等医家前往讲授;集讲学、研经、医疗于一体,师生志同道合。故同道及生徒从学者甚众,名望超过其师张卿子,成为钱塘学派形成的真正完成人。
  侣山堂中张志聪的同道有张开之,沈亮辰、张锡驹、莫仲超等十多人,其门人有朱济公等数十人。据《清史稿》记载:“志聪构侣山堂,召同志讲论其中,参考经论,辨其是非。自顺治中至康熙初,四十年间,读轩岐之学者咸归之”。
  这种盛况不仅让官办的中医教育机构相形见拙,也是家传或带徒式教育望尘莫及的。
  侣山堂人才荟萃
  侣山堂开办的当年,当时已小有名气的医家高世栻即赶去投奔。高世栻(字士宗)生于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清史稿》记载他和张志聪一样,都是“久病成良医”。他拜师的目的性很强,就是希望从老师这里学到治愈自己疾病的良方,结果,不仅病好了,而且“历十年,悉窥精奥。遇病必究其本末,处方不流俗”。此后,高世栻也应张志聪之请,在侣山堂讲学。张志聪故后,高世栻主持侣山堂,一直延续到光绪年间。
  侣山堂培养了一批学生,其中有史可考,医术不凡者就有高世栻、莫仲超等19人。
  侣山堂教学内容集中反映在张志聪编撰的《侣山堂类辨》和高世栻编撰的《医学真传》中。这两本著作内容丰富,切于实际,兼顾了理论与临症,是医学讲授的好教材。
  侣山堂办学不仅出人才,而且出成果。深获后世好评的医著有《素问集注》、《灵枢集注》、《伤寒论集注》、《金匮要略集注》、《本草崇原集说》等,这些著作开创了医学界集体创作的先河,在医学史上不失为一段佳话。师生之间在学术上一脉相承,且代有发展,形成了重视经典,治学严谨的学术特色。
  清初的杭州,由于侣山堂的延续近百年的中医讲学活动,造成了在海内外的巨大影响,出现了医学史上少有的繁荣局面。当时,医家云集,人才荟萃,盛极一时。清代王琦称:“自顺治到康熙之初四十年间,外郡人称武林(钱塘别称)为医薮”。(《侣山堂类辨·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第一个书院式教育机构———侣山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