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6510 发表于 2014/11/15 19:26:40

论五味厚薄及其本位与兼治——兼作《图解中医原本》相关内容的修订与补充

论五味厚薄及其本位与兼治——兼作《图解中医原本》相关内容的修订与补充王学泰2014-11-12作者按:《图解中医原本》的作者最近一直在对《图解中医原本》进行反复的审校,计划在年前完成最后的修订定稿,明年着手《伤寒原本》(即《<伤寒论>中医原本辩解》)的写作,争取早日与读者见面。在审校《图解中医原本》的过程中,作者认识到,气味的厚薄不完全如已发布的书稿所述,而且五味除有本位之治,还有兼治。鉴于此认识对于《图解中医原本》以及读者非常重要,因此,不待整部书稿的修订版发布,提前以本文发表,请各位读者注意自行更正和补充。其它不那么紧要的错误与增删,详见修订版。由于作者的疏漏,给读者带来不便和困惑,特此致歉,敬请谅解。一、五味厚薄根据中医原理,万物皆本于气(能量),因此,寒热温凉平与寒热风燥湿五气是能量的命名,咸苦辛酸甘五味也是能量的命名,分别在于,五气是活性做功的能量,五味是定位定方的能量。根据河图的象数指示,五味有在天在地的厚薄之分,数大者气多味厚,数小者气少味薄。具体是:咸味北方,地数为六,天数为一,因此,咸味厚者在地入藏,咸味薄者在天入腑,即厚咸入肾,薄咸入胱。苦味南方,地数为二,天数为七,因此,苦味厚者在天入腑,苦味薄者在地入藏,即厚苦入焦,薄苦入肺。【注:在修订前的书稿中,厚苦入藏,薄苦入腑,因此,对一些药物如麻黄白术等苦味的厚薄描述有误。】辛味东方,地数为八,天数为三,因此,辛味厚者在地入藏,辛味薄者在天入腑。即厚辛入脾,薄辛入胃。酸味西方,地数为四,天数为九,因此,酸味厚者在天入腑,酸味薄者在地入藏。即厚酸入胆,薄酸入肝。【注:在修订前的书稿中,厚酸入藏,薄酸入腑,因此,对一些具体药物如乌梅山茱萸等入藏入腑的描述有误。】甘味中央,地数为十,天数为五,因此,甘味厚者在地入藏,甘味薄者在天入腑。即厚甘入心,薄甘入脉。需要说明,因为藏腑互为表里,它们相互协作,而非泾渭分明,所以,讲气味厚薄,入藏入腑,也必须了解,气味入腑者,也能做功于藏,气味入藏者,亦可做功于腑。还要注意,辛味之药,无论厚薄,皆先入胃腑,故厚辛之味,亦能作用于胃肠,如生姜、半夏等厚辛之品,皆可治胃。其余四味亦先入胃腑,何不治胃?因胃肠之本味在辛。二、五味兼治五味之中,苦味是天数次极之味,与天数至极之味亲,故南方二七之苦味可兼治西方四九之燥金,即数七厚苦兼治数九厚酸之胆,数二薄苦兼治数四薄酸之肝。比如,枳实大黄,厚苦气寒,常以治燥;牛膝枸杞,薄苦(亦薄酸)气平,常用补肝,以壮骨增髓。辛味是地数次极之味,与地数至极之味亲,故东方三八之辛味可兼治中央五十之湿土,即数八厚辛兼治数十厚甘之心,数三薄辛兼治数五薄甘之脉。比如,厚辛气温之姜附,可以强心,薄辛气温之吴萸,可以入脉,祛湿除痹;而薄辛气寒之石膏,则可以入脉凉血。九十之数已极,极则力疲,七八之数未极,功效反甚,故九十本味之功,反不及七八兼治之力,即厚苦用于治燥,其效甚于厚酸,临床几成正用;厚辛用于治心,其效强于厚甘,救逆非其不效。上述辛苦二味的兼治是很明显的,此外,还有不那么明显的气味兼治。具体是:天一薄咸兼治天三薄辛之胃腑。比如,牡蛎薄咸气平,常用于癫狂之证,以其兼入胃腑,平風镇惊,固脾安魂。地四薄酸兼治地六厚咸之肾藏。比如,五味子薄酸气温,可强肾益精,《本经》谓其“强阴,益男子精。”为何薄酸入厚咸之藏而不入薄咸之腑?因为,薄酸(地四)与厚咸(地六)近而与薄咸(天一)远。天五薄甘兼治地二薄苦之肺藏。比如,杏仁、当归、山药、黄芪,薄甘气温,常用温补肺气。为何天五入地二之藏而不入天七之腑?因为,薄甘与薄苦近而与厚苦远,如杏仁、当归,本身就兼有薄苦之味。从理论上讲,地六之厚咸可兼治地八(厚辛)之脾藏;天九之厚酸可兼治天一(薄咸)之寒腑与天五(薄甘)之脉腑。但是,临床实际少见应用。上述五味兼治的认识,使中医原本的药理和治理更加完善,与临床实践的衔接更加周密。交友学中医

zizhi0123 发表于 2014/11/18 15:27:16

:)

供需相应 发表于 2014/11/18 15:57:24

很喜欢先生的书,出版后一定购买。
网上有一本叫《不传之秘》的中医书,用五味生克关系讲解制方原理,不知对进一步完善你的理论是否有帮助?如果参考,可用百度手机浏览器在百度小说中免费下载。

w6510 发表于 2014/11/18 18:24:07

供需相应 发表于 2014/11/18 15:57
很喜欢先生的书,出版后一定购买。
网上有一本叫《不传之秘》的中医书,用五味生克关系讲解制方原理,不知 ...

谢谢您的介绍。我认为,五行生克那套东西是完全错误的,不过我还是会下来看看,也许作者有新的发现。

供需相应 发表于 2014/11/21 10:10:52

先生一定很忙,可能没时间细看其书,在网上搜到了一篇关于该书的学习笔记,转过来给你瞧瞧,看有无参考价值。
                           读李德红“不传之密 中医师是怎样炼成的”经方学记
    什么是“经方”?经方即经验药方,即“勤求古训、博彩众方”中的众方;具体指汉以前的经典方剂,其精华为《伤寒论》《金匮要略》。宋元以后的方剂称为“时方”,也指近代医生师承授受的常规方、流行方、通套方等。
    凡看病施治,贵乎精一。盖天下之病,变态虽多,其本则一,天下之方,活法虽多,对症则一。故凡治病之道,必确知为寒,则竟散其寒,确知为热,则竟清其热,一拔其本,诸症尽除矣。
    是以凡诊病者,必须先探病本,然后用药。若见有未的,宁为少待,再加祥查,既得其要,但用一味二味便可拔之;即或深固,则五六味七八味亦已多矣。然虽用至七八味,亦不过帮助之,导引之,而其意则一也,方为高手!
补肝敛肺汤之演变:(治疗酒精性肝硬化)
    欲治疗酒精性肝硬化,必先了解酒性和和肝性:
    古人认为:酒的性味甘辛,大热,能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景岳全书》道:“酒味功同附子”,而附子味辛性热。酒在五行中属金,金克木,肝为木,故酒伤肝。
    肝主疏泄,其性生发,喜条达恶抑郁,能条畅气机,疏泄胆汁,促进肠胃消化,调节精神情志使人舒畅,调节生殖功能而有助于女子调经。肝又主藏血,具有储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
《阴阳应像大论篇第五》:“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主筋,金生心……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筋胜酸。”
    《藏气时法论篇第二十二》:“肝主春,足厥阴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病者,平日旦慧,夜半静,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肺病者,下pu慧,日中甚,夜半静。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至真要大论第七十四》:“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愤郁,皆属于肺……”。
    《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又:“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补注:“肝虚可用此法,实则不再用之”。又补注:“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余脏准此!一句话道出了一个公式;即如果是心虚,其用药原则就是:补用苦,助用甘,益用辛味之药调之了。如果是脾虚,其用药原则就是:补用甘,助用辛,益用咸味之药调之了。如果是肺虚,其用药原则就是:补用辛,助用咸,益用酸味之药调之了。以此类推。
100/ <wbr>“不传之秘”肝病初探 <wbr>及降糖、降压联方

肝病治方要略:酸+苦+甘:
P12、治酒精肝方:先服 乌梅100克,红参50克,2付+4付
P14、加减:乌梅50克、红参10克,黄芩、黄连各10克、甘草6克;
    看来,只要在开方时注意药品的性味,将之与人体的五行视为一体,再结合辩证,在治疗用药时便能做到“损有余,补不足”,合乎古哲学中的“天之道”了。而在看一个方子时,不去局限于药物的功效与归经,而是从五行的生克制化来通盘考虑。要看药物归于五行后的生克关系,要看对脏腑的最终影响究竟如何。这样,一个成功的方子的妙处就无处遁形了。
    解酒除用葛花10克外泡服外,用酸菜、苦瓜、甜菜可配成醒酒汤(酸+苦+甘,餐馆若此,太人性了!)。
利用乌梅的酸收将人参的补气作用归于肝脏,达到补肝气的作用。
    黄煌:用“五苓散”治疗酒精中毒性肝硬化,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五苓散:猪苓12g去皮、泽泻20g、白术12g、茯苓12g、桂枝8g去皮。注:肝硬化腹水,白术用到80克)。

五行学说的生克制侮关系可用于脏腑用药:
青色:酸味——肝——乌梅、白芍、山茱萸、金樱子、知母
赤色:苦味——心——黄连、黄柏、丹参、牛膝
黄色:甘味——脾——甘草、白术、天麻、钩藤、天冬
白色:辛味——肺——石膏、麻黄、川穹(甘辛)
黑色:咸味——肾——玄参、磁石、鳖甲、牡蛎


作者治疗糖尿病办法:
方一:鳖甲30克、牡蛎30克、乌梅30克、白芍6克、黄芩6克、黄连6克。
方二:寒水石20克、磁石10克、鳖甲30克、牡蛎30克、芒硝6克。人不同,药亦不同。
方三:鳖甲30克、牡蛎30克、乌梅30克、金樱子15克、黄芩10克、黄连6克(为咸、酸、苦的组合,用于补益肾虚的用药方式)。

读书纪要: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的理论基础,五行对五味则是中医的临床基础!
治方的奥秘其实就是五味与五行生克学说的结合!
慎和五味,五脏安和。中医就是调和五味使之中正平和。
《伤寒论》其实就是讲的肝病。
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余脏准此——这是脏虚的用药原则。
母子一方声威壮,原是势弱需要帮——这是脏实的治方办法。
药力的强弱在于药味,味单一者力强;其次又得看该药的余味,如余味相生,则力强偏补,相克则力弱偏泻。
药物的药味单一就能精专,所以力强;药味驳杂,其力泛散故弱。此辨识药力之方法。
辛能伤肺,辛能补肺。
肝脏其实有补法的,历代以生散为补是错误的。
肝为钢脏,其特性为死要面子活受罪。肝性喜柔而恶燥——这是从五行相克的角度来阐述的肝性。肝性条达,恶抑郁呢?是从情志入手来谈肝性的;其实说的一个意思。
凡诊头痛,当先审久暂,次辩表里。盖暂痛者,必因邪气,久病者,必兼元气——这是说,病有外感内伤,外感的发病急病症重但正气不虚,可用攻法;内伤的病程长、病症到不一定很重很典型,最好慎用攻法。
攻补之道,就是虚实之道。
中医的八纲辨证,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中,在辩证用药时将五行学说引入,所以阴阳之后要加上“五行”;而在治疗用药时,所要时刻警醒的则是“虚实”二字。
酒客不宜桂枝汤,是因为酒性辛热,导致辛伤肺的病机。历代中医认为酒能助湿,这也不可能是空穴来风。嗜酒之人舌苔黄腻,虽是外症,也只能作为参考。
酒精性肝硬化是辛伤肺之后又伤肝的病机。
辛未伤肝,可用芍药甘草汤;辛已伤肝,适宜补肝敛肺汤。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补肝敛肺汤的组方其实是酸+苦+甘的肝虚补法。
肝能帮助肺来行水道,这是因为其酸收之性能帮助肺的肃降;酸能润燥,也是由此而来,并不仅仅指甘润之法、辛润之法。
酸润之法,能用于治疗肠燥便秘,这是因为肺失肃降的病机导致,其中有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辩证观;用补肝敛肺汤法来治疗鼻炎,这是因为鼻为肺窍。
辛甘化阳、酸甘化阴;从五行生克的角度来理解为,甘辛相生故而化阳,酸甘相克故而化阴。
肝阳上亢是因为辛伤肺的病机,当虚象外露,表现出五心烦热、手足心热、盗汗等阴虚证时,降压联方中要加入甘凉滋阴的药物;而在少气懒言、短气不足以息时,则用红参、黄芪以补气——由此可见,除了内在的“辛伤肺”而导致的阴液耗伤、虚阳上亢的内证外,湿热下注、肝胆湿热、肝阴亏需、肝气不足等外证不过是其病程发展中的不同表现。所以在基础方拟定之后,根据外证的不同而加减,灵活运用——这就是“内外相得,毋以形先”了?
降压联方中,也有酸+苦+甘的组合,不要因为换了一两味药物就不认识它了。

降压联方:
    两种组方方法既是脏虚的两种补法:一种是:酸+苦+甘;一种是:咸+酸+苦。P97这两个方子可以单独运用,更宜轮流递服。(即先用酸+苦+甘;疗效平缓时再用咸+酸组方,以酸味为君。如益肝汤:乌梅、山茱萸、鳖甲、石决明一二剂即可;而后再换回原方,疗效又启!)
    酸+苦+甘组方中,亦用酸味的乌梅、山茱萸、金樱子;苦味的黄柏、知母、胡黄连、牛膝;加上甘味的天麻、钩藤、天冬,其中以酸味量重为君。
    咸+酸+苦组方中,宜用咸味的鳖甲、牡蛎,酸咸同上,其中以咸味量重为君。
    若是病人舌苔黄腻,大便秘结、下阴潮湿,则更易苦味药物;以黄芩、黄连、栀zhi子、加减。若是肝胆火盛,则以龙胆草、栀子化裁。若是病人头痛甚,则先服用咸+酸+苦的组合,苦味药物可加蔓荆子;若是眩晕为主,则可加石决明。若是病人夜寐不安,可于酸+苦+甘的组方中更易甘味药物,或直接加上首乌藤、合欢皮;若是病人阴虚之象显露,表现出手足发热、五心烦热等症,则甘味药物可以沙参、麦冬、枸杞等加减。总之大发已定,余皆随正化裁,自由随心。
    黄煌:用“大柴胡汤”治疗高血压、高血脂、慢性胃炎等。

乌梅丸解:
乌梅、白芍味酸,能生津止渴,常用于治疗糖尿病,对消渴有益。常与黄芪、知母、山药、苍术等搭配运用。
【方歌】乌梅丸中细辛桂,参附椒柏姜连归;蛔厥久痢皆可治,安蛔止痛次方珍。
【药方】乌梅500克、细辛180克、干姜300克、当归120克、附子180克、桂枝180克、黄柏180克、黄连500克、人参180克、蜀椒120克。
刘力红《思考中医》解说乌梅丸:
乌梅丸温热药七:乌梅、细辛、干姜、当归、附子、蜀椒、 桂枝;寒凉药三:黄柏、黄连、人参。
既然是厥阴的主方,当然用酸,而酸味药中,唯乌梅最甚,故为君药。气、味、数都与厥阴的时方、本性甚相符合。
乌梅丸之所以能顺接阴阳,是因为方中首先用了大量的乌梅。乌梅味酸、酸归肝,方中乌梅就能将一大堆辛热药物,如桂枝、附子、花椒、细辛,还有大量的苦寒药物如黄连、黄柏归于肝脏。
乌梅丸中热药多且杂:川椒、当归可说是温厥阴的,细辛则温太阳少阴,干姜、附子虽三阴皆温,然干姜偏于太阴,附子偏于少阴,桂枝则是太阳厥阴之药。即本温四面八方,但因重用酸味药乌梅,似一面旗帜,将多方之温汇于厥阴之下,力往一处使,劲往一处发,从而突破阴的束缚,承阴启阳,实现阴阳顺接,妙!此非“欲将生发之,必固酸敛之”乎!

muyu303 发表于 2014/11/22 11:48:12

1.神农本草经 要学这个要什么版本的 网上搜索的很少而且看过的性味又不一致 没有厚薄入脏入腑的描述 生克那套理论和您的理论冲突
生姜、半夏等厚辛之品,同是厚辛如何辨证用药?如何区别同是厚辛之品的用药法则
2.开方如半夏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都是治肠胃病。方同,但症状不同,治疗点不同。关键在药量的不同 这我初学之人实在不懂,按您的理论临床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
3.伤寒证中的少阳证 寒热往来 按你的理论解说是肺与三焦的关系 脏与腑之间的病症还请您老多多说说 脾与胃是否也有类似的不和谐?

muyu303 发表于 2014/11/22 12:00:39

初学之人看过您的理论觉得是很顺溜的,很明白。看伤寒论,四圣心源,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都是看的激动学的浆糊。初学理论不错但卡在了用药的环节上,自个遇到症状能分析能判断但开药方时候无所适从一片空白还请您老多多讲讲。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论五味厚薄及其本位与兼治——兼作《图解中医原本》相关内容的修订与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