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中医优劣
西医、中医优劣当今世界,存在着多种医药学,就学科的完善性、应用的广泛性和实践的有效性而言,突出为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对中医药学的优劣势的认识和表述,客观上,人们往往是将其与西医药学在进行对比。
说到中医药学的优劣势,突出有以下几种表述:
第一,“对中医药学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孤立而言,此说法并不错,因为中医药学确实存在精华和糟粕,即优势和劣势。问题在于,对西医药学却无同样表述,似乎西医药学全是精华而无糟粕,全是优势没有劣势。事实不然,仅就药物而言,西药的不良反应已成既治病又致病的突出问题。随着时间推移,西药不断有被淘汰的药物,被淘汰药物及用药致病致死,总不能视作精华或优势吧。
第二,“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此说存在多时,且在相当程度上左右着中医药学的科研。中医药学作为一门医药科学,必须明确“库房”与科学绝不等同。视中医药学为宝库,对中医药学的研究就是挖宝,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中医药学是一门科学。如此“宝库说”,不仅难以体现中医药学的优势,更回避了西医药学的劣势。
第三,“西医看病不去根,毒性大;中医看病去根,毒性小。”这是一般老百姓的感受,只能说可以理解,但并没有完全反映出中、西医药学各自的优势和劣势。
第四,中医药的优势在于“简便验廉”。一般人重视中医药的原因就在于此。但“简便验廉”一说,实际是将中医药学只视作一般民间医药,即草医草药,没有反映出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并重的现实。
以上表述,均难以描述中、西医药学总体和本质的优劣势,尤其是突出回避了西医药学的劣势存在。回避西医药学的劣势,不管如何强调中医药学的优势,恐怕都难以真正发挥中医药学的优势作用。
认识一门科学的优劣势,应从其知识构成出发。中医药学是以宏观知识为主体构成的知识体系,其优势在宏观,劣势在微观;西医药学是以微观知识为主体构成的知识体系,其优势在微观,劣势在宏观。体现在实践中,在对待人体、药物及二者关系中,中医药学是准确性好,精确性差;西医药学是精确性好,准确性差。
鉴于现代人知识结构的主体为微观知识,与西医药学知识相吻合,故现代人更相信西医药学的优势,不易认识西医药学的劣势和中医药学的优势。举两个例子。其一,关于持续高热的诊治,西医临床上见到此类情况,往往请中医会诊。本人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曾查阅收集了一批此类病历。此种病人,基本上使用了多种抗生素而无效。中医师按照中医药学诊治后,效果均佳。原因在于,中医师认为,此类病人虽然体温高,实属假热真寒证,应当用甘温去大热的方法治疗,即停用抗生素,而用温补药。客观讲,体温40摄氏度的人,有人属于实热证,有人属于假热真寒证。不同状况的人,不能一律用抗生素来治疗。可见,西医药学精而不准的劣势。其二,“板蓝根,抗病毒,治感冒”,这是电视上播的广告。板蓝根抗病毒是动物实验的结果,又有部分感冒患者得以治愈为依据,但是否板蓝根能治疗所有感冒患者,则是另一回事。中医药学把感冒患者至少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大类,一种药很难适用于两类身体状况。这里,医师已将中成药板蓝根当做西药使用。这也是西药使用时不良反应难以避免的主要原因,也体现了西医药学的劣势和中医药学的优势。
医学发展的方向在哪里?防治疾病,人们总是期望有效但不伤害健康,这就要求准确性和精确性共存。总的来说,有两个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祛病保健。中医药学诊治疾病是把诊治病的人放第一位,故不伤人而准确;西医药学诊治疾病是把人的病放第一位,允许伤人而不准确。“病的人”与“人的病”,三个字顺序不同,内涵大异,最终还是以人为本为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