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王教授探讨中医如何用太极治病——简述中医治病的逻辑
与王教授探讨中医如何用太极治病——简述中医治病的逻辑王学泰2014-10-14 按:近日,中医药论坛的【王锡民】教授看过我的贴文以后,站在否定太极阴阳五行学说的立场上,要我讲一讲中医是怎样用太极治病的。我应他的要求做了比较详细的回答,就有关问题进行了几个回合的交流。我觉得王教授代表了中医界一部分人的观点,若是能够很好地解答他们的质问,对于澄清中医人关于太极阴阳五行学说的误解,提高中医人对太极阴阳五行学说的认识和信心是有积极意义的。同时,回答好这个问题,也有利于厘清中医治病的逻辑。因此,我将与王教授的交流文字贴出,请有心人批评指正。 【王锡民】请王学泰先生讲一讲,中医是怎样用太极治病的。可从治病原理和具体病例上讲一讲。不知可否赐教?复:王锡民先生要我讲一讲中医是怎样用太极治病的,这个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讲清楚,我的《图解中医原本》用了十多万字来解答这个问题,算是基本上说清楚了。先生给我机会,要我在这里讲一讲,我尽力用最少的文字,把这个问题的基本逻辑讲一讲,如果还有未说清楚的地方,请参阅我的《图解中医原本》(已经全文上传至我的新浪博客,可搜索“中医王学泰”进入)。我将分三步来说明,一是首先澄清几个错误的或者说模糊的认识;二是中医治病,即太极治病的基本逻辑;三是医案举例说明。 一 在讲解中医怎样用太极治病之前,有几个错误的或者说模糊的认识需要澄清,唯有如此,才能建立原理-生理-病理-药理-治理一理贯通的、统一的中医逻辑(理论)。1、太极阴阳五行并非仅仅是形而上的抽象的哲学概念在讲到“太极阴阳五行学说”的时候,有两种极端的情况。多数情况下,或者多数人都从形而上的、哲学的、抽象的意义上理解太极阴阳五行;另一种情况,是将五行机械地理解为水火木金土五种具体的物质。这两种认识都是错误的。正确的理解是,太极阴阳五行既可以上升为形而上的、哲学的、抽象的概念,同时也是形而下的、具象的实存。中医讲的太极阴阳五行,主要的意义是实存。这一点很重要,否则就会质疑“哲学怎么能治病?”。从实存意义上讲,先天太极是阴阳(实际上就是寒热)未分的混沌一气,后天太极是阳(热)性能量在阴(寒)空背景中运动(有递减和聚集两个方向,主要是能量聚集)必然产生的“中和”形体。所谓“聚气成形”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世界上一切有形的中性物体都是后天太极,地球是,人体是,药物也是,中医的根就在这几个后天太极里。因为大家都是太极,所以才能“混为一谈”。但是,具体的实存,并不能机械地理解为就是水火木金土五种具体的物质,而应该理解为这几种物质所代表的五类物质(能量),或者说五个时空的物质(能量)。因此,水火木金土实际上代表了宇宙所有实存的太极物体。2、古河图才是太极阴阳五行生命系统构造的真模型现在一说到太极阴阳五行学说,绝大多数人想到的是那个五角星,五行学说的全部意义几乎就定位在水火木金土之间的两两“生克胜复”上。这是完全错误的。为什么说它完全错误呢?一是,它背离古河图;二是,与自然的观察结论不符;三是,既已成形,何以相克?此乃逻辑不能自洽;四是,“两两关系”不符合传统的整体论思维;五是,五角星把“方”给废了,而“方”是中医治病乃至整个中国治理文化的根本依据。把“方”废了,这是最最严重的错误。为什么那么多人要反对、抛弃太极阴阳五行学说?根源就在这里。实际上,他们要反对、抛弃的,是错误的假说。要正确理解太极阴阳五行学说,或者说要揭开太极阴阳五行学说的真相,必须回到古河图上。(1)古河图是土枢四象、一轴四辐的轴轮构造,也是中央治理四方的“治方”构造。河图的“象”就是“方”,五个“象”就是五个时空,就是五行,成“象”的是能量。(2)古河图的五行能量不仅有在地成形的水火木金土,还有在天为气的寒热风燥湿。在地成形的水火木金土,是太极,为“体”,在天为气的寒热风燥湿,是阴阳,为“用”,水火木金土与寒热风燥湿在五个时空分别构成五个太极阴阳小系统,合起来便构成完整的复杂的有生命的巨系统。(3)古河图的象数,不仅具有抽象的意义,更具有具象的意义。这个具象的意义,就是能“量”的表达。参见贴文《河图的另类解读》。认识到这一点,中医对在天在地五行的认识和把握就会变得更加深刻和准确。将古河图的太极阴阳五行生命系统模型运用到在人体生命系统的构建中,就有了中医理论的核心——藏腑系统理论或藏象系统理论。具体而言,水火木金土对应五藏,为“体”,寒热风燥湿对应五腑,为“用”,五藏五腑分别构成五个小的太极阴阳系统,合起来构成完整的复杂的生命巨系统。必须指出,传统的五行配藏是混乱的,也是不完整的,下面我们就要具体讲到。3、传统五行配藏大多错误且有遗漏(1)传统五行配藏的错误传统五行配藏不是以古河图的太极阴阳五行生命系统模型为根据,而是以“六气”(或“六经”)为根据,实际上变成了“六行”,所以,将藏腑(或藏象)系统理论搞得混乱不堪。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将心分为形而上与形而下二个,以配对火分君相。然而,特地分出来一个形而上的心却又与形而下的小肠相表里,怎么也说不通。又,胃肠本是一家,为什么要一分为三?第二,心有形上形下之分,为什么肾(藏志神)肺(藏意神)脾(藏魂神)肝(藏魄神)不分形上形下?第三,肺为娇藏,为什么与坚硬的“金”相配?第四,肝开窍于目,目之能视光明,乃是秉乾金九阳之性,为何肝与木相配?又,木曰曲直,怎么能与将军之官相配?第五,脾为谏议之官,为什么篡居中央君主之位?第六,心脉本是联通合一,为什么将脉排挤出五腑之外?第七,三焦本是最大的热腑,決渎水道之官,为何被误解为“有名无实”?……详见《图解中医原本》。(2)传统五行配藏的遗漏因为传统的五行只讲水火木金土,不讲寒热风燥湿,因此,五藏有水火木金土相配,五腑却无寒热风燥湿相伴。中医的藏腑(藏象)理论就成了乱上加缺。由于五腑无寒热风燥湿相配,所以,《内经》的六淫(寒热暑风燥湿)在实际上没有着落。(3)正确的五行藏腑配对根据古河图的原理,正确的五行藏腑配对应该是:地六之水配肾藏,地二之火配肺藏,地八之木配脾藏,地四之金配肝藏,地十之土配心藏;天一之寒配膀胱之腑,天七之热配三焦大腑,天三之風配胃肠之腑,天九之燥配胆腑,天五之湿配脉腑。为什么要这样配?详细论述见《图解中医原本》。4、传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非常先进的要承认中医理论的逻辑正确,必然涉及下面两个具体问题。一是,中医不以人体解剖为基础,是如何认识和把握人体的系统构造以及五藏五腑的功能的?也就是说,中医关于人体生理、病理和治理的认识是从哪里来的?二是,中医不以理化分析为基础,是如何认识和把握药物的应用的?也就是说,中医的药理是从哪里来的?上述两个问题,关系到中国古代了不起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这种认识论和方法论,因为在整体上把握了宇宙能量的运动规律,具体而言,是把握了太阳能量在地球(面)上的运动规律,简言之,就是“日出日落”的运动规律,因此,它永远有效,永远不会过时。要准确定义这种认识论和方法论是蛮困难的,因此,我干脆就称其为大家都很熟悉的“整体论”。有人将其概括为“以外揣内”,我认为不够准确。(1)中医对人体生命系统的认识是以太极阴阳五行系统模型为中介的中国人认识到人是整个宇宙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体是个小宇宙,与地球生命有着相同的能量构造和能量运动规律,古人称为“天人合一”或“天人同构”。现代量子物理学证明,中国古人关于宇宙的“整体论”认识是完全正确的。有了这个认识基础,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认识和把握宏观的水火木金土和寒热风燥湿来认识和把握微观的人体及其五藏五腑,而不需要依赖人体解剖。认识和把握宏观的水火木金土和寒热风燥湿,也不需要借助任何的仪器,只需要利用人体的直觉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直接的观察是不需要逻辑的,但是,将观察的结果上升为系统的模型,以及将这个模型具体运用到诸如中医学这样的具体学科上,却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现代人的直觉能力不如古代人,而古代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如现代人。当代中医人,应该将这两种能力很好地整合起来,由此,构建起既符合古代圣人的直觉真相,又经得起现代逻辑考察的统一的中医理论。相反,如果我们不以五行为中介,又不以解剖为根据,中医凭什么认识和把握五藏五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所以,那些叫唤要废弃太极阴阳五行学说的人,是根本不懂中医的。(2)中医对药物的认识也是以太极阴阳五行系统模型为中介的中国古人将直觉的五气五味纳入五行系统,于是,就建立了完整的气味药理。中药不讲理化分析,只讲五气五味,完全与太极阴阳五行系统对应。咸苦辛酸甘五味秉地气生,是定位(方)成形的能量;寒热温凉平五气秉天气生,是运动做功的能量。五味载五气,故气味共有二十五种组合。味有方,气亦有方,故中医治病用药叫做气味“处方”。相反,如果中医处方不讲气味,又不以理化分析为根据,中医凭什么认识和把握药物的性能?怎么能知道XX药可以主治什么病?《本经》讲主治在气味之后,是要告诉我们,主治功能是在气味指引下发现和不断完善的。中医丢了气味,就与五行中介脱节,就与生理病理治理脱节,就会无药可用。这样的“中医”只能称为经验医学,完全是假中医,一定会与其它民族的经验医学一样自行消亡。将太极阴阳五行与五行配藏配腑搞清楚了,坚定了太极阴阳五行的信念,就可以进入太极(阴阳五行)治病的讲解了。 二 那么,太极(阴阳五行)是如何治病的呢?简略地讲,中医治病就是通过三个中介实现的,因此,我将中医的基本特征定义为“中介医学”。更进一步讲,中医治病是通过治“方”来实现的,因为,中医是生有方,病有方,药有方,治有方。因此,中医可以高度概括为以“方”为中介的中介医学。中医的三个中介是什么呢?一是太极阴阳五行系统模型,简称五行系统;二是“病证”;三是“气味”。所有这三个中介,最终都落实在五个“方”上。1、五行中介与中医治病(1)通过水火木金土与寒热风燥湿五行,我们能够准确了解人体五个藏腑小系统的生理功能,比如,木曰曲直,对应于人体的脾藏,就有脾主筋肉,主生化等生理认知;又如,金曰从革,对应人体的肝藏,就有肝主骨,主变血生髓等生理功能。详细参阅《图解中医原本》。(2)通过五行系统中介,人体五个藏腑小系统,即五个生机就被相应地放到了五个确定的“方”位上,因此,发生病变的生机,即“病机”也就有了确定的“方”位,同时,五个致病的“病因”——过淫的寒热風燥湿,也被相应地放到了五个确定的“方”位上。这是中医治病“处方”的前提。(3)通过五行系统中介,中药的气味被相应的放到了五个确定的“方”位上,因此,只要搞清楚“病机”与“病因”,就可以相应地“处方”用药了。2、病证中介与中医治病众所周知,中医是不追究“病”的,而是强调“辨证论治”,也就是说,中医是以“病证”为中介认识和把握“病机”和“病因”,由此,通过“处方”来治“机”消“因”,最终达到治病的目的。这里要解释一下“病机”。在贴文《略论中医辨证》和《图解中医原本》中,我已经详细论述了“病机”的正确定义。“病机”不是疾病发生的机理,也不是致病的关键因素,而是指发生病变的五行生机。在五个生机(藏腑构成的太极阴阳小系统)里面,那个生机发生病变,那个生机就变成“病机”。也就是说,“病机”是落实在具体“方”位的实体,是“机关”而不是扣动机关的“程序”,具体而言,“病机”就是五藏或五腑,而不是五藏五腑发病的“程序”。根据中医的生理和病理,通过辨明“病证”,就可以确定“病机”和“病因”,而“病机”和“病因”与药的气味都是落实在具体的“方”位上的,因此,中医“处方”治病,就是最伟大智慧的逻辑。3、气味中介与中医治病五气五味都有确定的“方”位,因此,气味就成为中医“处方”用药的有效中介。具体而言,味是用来定位(定方)的,也就是用来对应“病机”的,而气是用来治病做功的,是用来消除“病因”的。所谓治病,归根结底是治“邪”,即治“病因”。中医的“病因”就是寒热风燥湿五个在天之气。寒热风燥湿这五个在天之气,原本也是生命系统不可缺少的能量,因为它是变动的,所以就有正邪两用,平和为正,过淫为邪。中医要治理的对象,归结起来就是这五个东西,实在是简单的很。所谓气候变化,饮食不当,情绪反常,外伤跌扑,动物咬伤等等都是病由,都是通过引起寒热风燥湿五个“病因”致病的。至于说“病毒”“细菌”什么的,在中医都属于“風邪”,風动虫生,風和则虫安无犯,風淫则虫患为害。食物的五气——寒热温凉平,也是在天之气,中和者入食,偏极者入药。寒热为五淫之极,治之于药物的寒热便是,寒在北方,则治之以咸温,寒在南方,则治之以苦温,寒在东方,则治之以辛温,寒在西方,则治之以酸温,寒在中央,则治之以甘温;热在五方,则治之以五味寒凉。風为变动的温气,寒热湿燥皆可引动風邪。治風可以升木,木升则風淫不能为害,这是自然之理。木为在地成形的能量,故升木也应该以在地之“辛”味对治,味越厚,功效越强,其它咸苦酸甘四味也是如此。治風也可以通过治寒热湿燥而达目的。治湿(在中央脉腑,是五阳之气,亦寒热水火之中气)常用“甘”平之品,味越淡,越是入腑,功效越强,比如茯苓、猪苓之类,其它四味也是如此。治燥(在西方胆腑,是九阳之气)则用“苦”味(九阳之气味苦)或“酸”味(西方之本味酸),燥有热燥(九阳热极)与凉燥(西方凉降),热则寒治,寒则热治。五淫之治,也可通过扶正实现,如上述升木可以平風,补肺藏火正可使三焦热邪归正,补肾藏水正可使膀胱寒邪归正,补肝藏金正可使胆腑燥邪归正,补心藏土正可使脉腑湿邪归正。总之,通过气味中介,中医“处方”治病是“很简单的”。当然,要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也是要花一番功夫的。尤其是对药物气味轻重厚薄的认识,是一个重要的新课题。5、经络与中医治病(这一段为整理文字时根据后面的交流内容增补)根据中医原本理论,经络是宇宙统一能量和人体先天太极中和能量的网络,与人体后天的血脉不能混为一谈。其中,统一能量是宇宙的终极存在,是“道”,是永恒的绝对存在;太极中和能量是父母媾精,返本合一的先天太极混沌一气,虽然是“有”的存在,但阴阳未分,故无法分辨。这两种能量,构成人体两个不同层次的经络系统,因为不能分辨,所以,现代科学和常人无法观察解释,更不能以语言描述,只有道家修炼到一定的境界,复苏了元神直觉意识以后才能直觉她们的存在,而且只能自觉,不能言传。一般而言,中医所谓的经络是指先天太极经络,而不是终极统一能量(能够利用这种能量的便是神仙,是道家修炼的最高目标)。针灸按摩与气功导引所利用的经络能量,都是先天太极经络能量。先天太极经络能量治病的原理,是以太极经络能量的强大中和之力,促使失衡、动乱的阴阳能量回归平衡有序的常态。所以,针刺、按摩、气功等治疗不需要施加外部能量,就能治病,道理在此。这是太极直接治病的证据。 三 下面以一个具体案例,来说明太极阴阳五行治病的原理和实际操作。就以《伤寒》的乌梅丸方证为例吧。笔者认为,乌梅丸是《伤寒》的大成收官之作,以桂枝汤的开局之作首尾呼应,从治風起始,又以治風告终,其间奥义,至深致远。(一)乌梅丸证《伤寒》曰: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为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二)乌梅丸方证中医原本辨解1、病证机因辨解首先需要说明,《伤寒》所谓厥阴,全称为厥阴風木,藏在肝。在中医原本里,《伤寒》之厥阴病,主要病机在肝在脾,实际是五机具病。如图6-4所示。(图6-4)消渴。我们在病理中做过较详细的辨解,病情轻重有所不同,但病理相同。乌梅丸之消渴,未见尿多,说明三焦热邪未入膀胱寒腑,集中在上焦和中焦,水液从上蒸发了,有心中痛热可证;或者从胃肠而出了,有下利不止可证。饥而不欲食。饥是因为有消,因为風淫。乌梅丸之饥,还因为虫盗,風动虫生,所以终究还是因为風淫。蛔虫繁殖于胃肠,消食水谷,所以消渴,所以饥。蛔虫繁殖,充满胃肠,所以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蛔满胃肠,故不欲食,若食则满溢而呕。食入水谷则扰动蛔虫,翻肠倒肚,必然作呕,并且吐蛔。下之利不止。本病風淫木郁,下焦虚寒,若以大寒攻下,必致寒水泛滥,脾木失滋,更加郁陷,而風邪更厉,导致邪泄不断,下利不止。气上冲心,心中痛热。首先要认清这个气。心在肺机华盖之下,由下而上冲心之气,一定是三焦大腑的水气。消渴,说明上焦无雾,说明水液聚于中焦,同时,热邪蔓延中焦,以致沤化太过,繁殖大量蛔虫。热邪蔓延中焦,以致水液在中焦过度沤化,导致湿热两淫,而且厉致冲心,更有心中痛热。痛者,热灼心肌,筋挛拘急,主机在脾,病证在心。脉微。气血虚亏才有脉微。气虚因为肺机不用。三焦热淫,定有肺机火郁,肺郁故有气虚。血虚因为脾胃生化之机不用,故髓血无源,证见饥而不欲食。烦。髓血无源,导致脑髓空虚,即坎水空虚,所以热邪上头就有“烦”。烦者,“火不归元,离不归坎”之证。坎虚而不能受纳,以致“火不归元,离不归坎”。所以“烦”乃肾机病证。又如《伤寒》所言,蛔上入心膈,也能生烦。躁无暂安时。躁从“足”从“喿”,足者走也,动也;喿者,群鸟在木上鸣也。心主四肢,主足主走;脾开窍于口,主喿。可见,躁无暂安时,是心机和脾机的病证。心何以病躁呢?金郁燥淫,燥邪随肝血入脉,化热扰心而生躁。木郁風淫,故口舌不休。躁无暂安时,说明病情严重。此证与“烦”紧密相关,故常有“烦躁”之说。厥。气血虚亏,不达四肢之远,故有厥冷。气血虚亏,因为脾机病木郁風淫,肺机病火郁热淫。无论“蛔厥”还是“藏厥”,均因气血虚亏,乌梅丸皆治。肤冷。气血虚亏,不止不达四肢之远,而且不足温煦表皮肌肤,此《伤寒》所谓“内有热,而外有寒”者。综上所述,乌梅丸之证,是五机具病,主机在少阳風木。起因水郁寒淫,导致木无所滋而風淫木郁;寒邪犯肺而致三焦热作,寒热風邪,作于中焦,肝机亦随之病变,以致金郁燥淫;气血虚亏,燥热凌心,最终心机亦病。仲圣治方,可谓群“辛”荟萃,五机并治,先后同补,标本兼顾。详见处方辨解。2、处方辨解如图6-5所示,乌梅丸处方之气味,与病证机因完全相符,不仅治蛔厥,藏厥亦治,而且治一切水火木金土具郁,寒热風燥湿皆淫之病,所以我们将乌梅丸视为《伤寒》之大成收官之作,是整部《伤寒》的中宫法眼。(图6-5)制附子,味有咸,治方在太阴寒水肾胱。味不厚不薄,入藏入腑,入肾助阳,补坎中之火;入膀胱则温化沉寒,使寒邪归正。寒散水温,木有所滋,肺寒可解,气血不再无源。黄连、黄柏,味苦,治方在太阳热火肺焦。苦薄入腑,气寒治热。黄连,气薄轻浮,功在上焦;黄柏,气稍厚沉,功在中焦。乌梅丸无下焦热证,故不用气厚力沉的大寒之品。经方遣药之精妙,由此可见一斑。三焦热邪一解,气上冲心,心中痛热自消。蜀椒、细辛、干姜、当归、桂枝、制附子,味辛,治方在少阳風木脾胃。蜀椒、细辛、干姜、当归,味厚入藏,温升脾木,抑制胃風;桂枝、制附子,味薄入腑,温胃散寒,归正風邪。風邪归正,蛔虫无患。乌梅,味酸,治方在少阴燥金肝胆。苦酒浸渍,酸上加酸,味厚入藏,气平补本,大益肝金。金郁得解,燥邪归正,肝机变血生髓、生津生水之功得复。肝脾两机复行,消渴不再。粳米、党参、当归,味甘,治方在太极湿土心脉。党参,甘厚入心,补土平湿,养心安神,键运中枢。故能除烦止躁,消厥暖肤。粳米、当归,甘薄入脉。粳米气平,和解脉血燥热,除烦止躁,生津解渴;当归,温补脉气,活血祛湿,有利消厥暖肤。古之人参含今之党参。 【王锡民】1、中医理论产生于《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这些经典来源于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后经历代医家发展补充。都与河图洛书无关。河图洛书在《易传》等书上有提及,但属于神话故事,就象伏羲氏人头蛇身一样,都是神话,不足为凭,况且无此图示。直到西汉数学出现九宫数字图后,有人将八卦套入其中。到宋代陈抟以此九宫数字换成小黑点,谎称河图洛书。总之,中医与河图洛书无关。2、古人经过了几千几万年与疾病的斗争实践,总结出临床经验,但由于当时没有清晰的解剖和生理、病理研究,在构建理论时无法表达医理,所以,聪明的古人才将五行学说引入中医理论之中,必然存在着牵强附会。有错误的,但正确的部分还是有价值的。王先生若将其改动,同样是新的牵强附会,仍然解释不了人体真实的医理。人体真实的医理是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这是已经证明的东西。如果再靠思维想象的东西,来代替真实,有些说不过去了。
3、寒热温凉,是指对人体代谢的影响,这已被中药研究所证明。五味对于人体的影响并不准确。至于归经,更是模棱两可的,有的归一经,有的归四经、五经。实际上是作用部分不同。
中药的这些认识,由于不规范,所以用于指导临床难度很大。所以,中医的传承讲师带徒,教的是经验和经验方。抛开了五味的作用,所以,将其归于五行,也是没有意义的。
根据本人的认识,中药药理研究已经远远超过了中药性味归经的准确性,而且治疗范围也超过了性味所治范围。
4、国家支持中医发展60多年,中医不但没振兴,反而越来越衰退。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正是由于深陷于哲理之中不能自拔,不能直接面对人体真实的解剖、生理、病理和中药药理。
如果继往丢开医学医理、药理的研究,而寄希望于太极、河图、洛书,更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看到王先生如果卖力地研究中医理论,虽然赞赏,但路子错了,于心中不忍视之,特献一言。
当然,仅供参考。复:谢谢先生的献言。有几点疑问,不知先生可否赐教。1、先生说“中医理论产生于《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这些经典来源于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后经历代医家发展补充。【问:《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之前的临床实践是怎么进行的?如果毫无理论指引的“临床实践”可以总结出《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这些“经典”,那要这些“经典”何用?直接地继续临床实践不是更好吗?这个问题就像是问:是先有农业实践呢?还是先有一年四季的规律发现,而后在四季规律的指引下有了农业实践?先生总不至于回答说:一年四季的规律是农民做农业实践的过程中发现的吧?或者更进一步说,难道“日出日落”这样的自然规律,也是什么实践经验的总结?】都与河图洛书无关。河图洛书在《易传》等书上有提及,但属于神话故事,就象伏羲氏人头蛇身一样,都是神话,不足为凭,况且无此图示。【问:先生得出上述结论的根据是什么?退一万步讲,就算河图洛书是后人的发现,与伏羲等先圣无关,那么,既然《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可以被先生认可为实践总结出来的经典,为什么河图洛书就不能被理解为实践经验的高度抽象总结?再退一万步讲,就算河图洛书是神话,如果它表达了宇宙运动的客观规律,难道就不能为人们所用吗?您要否定这些东西,不能简单地通过扣帽子来实现,而是要进行严密的论证,科学讲“证伪”,您做了这项工作吗?】直到西汉数学出现九宫数字图后,有人将八卦套入其中。【问:先生讲的“有人”是谁?他是做对了呢?还是做错了?若是做错了,错在哪里?】到宋代陈抟以此九宫数字换成小黑点,谎称河图洛书。【问:先生如上所述的根据在哪里?】总之,中医与河图洛书无关。”【问:退一万步说,即便历史上中医与河图洛书无关是正确的结论,那么,现在或者将来某个时候,河图洛书不可以与中医有关吗?关键在于,您对河图洛书做了“证伪”的工作吗?如果没有,您凭什么说河图洛书(现在和将来也)与中医无关?】2、古人经过了几千几万年与疾病的斗争实践,总结出临床经验,但由于当时没有清晰的解剖和生理、病理研究,在构建理论时无法表达医理,所以,聪明的古人才将五行学说引入中医理论之中,必然存在着牵强附会。有错误的,但正确的部分还是有价值的。【问:临床经验可以总结出《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这些经典,为什么其它实践经验不可以总结出科学的五行学说?如果五行学说本身是正确的,为什么用于中医就成了牵强附会?难道世界上没有五行学说的族群,就没有经过几千几万年与疾病的斗争实践?为什么他们不能产生《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这些经验总结?】王先生若将其改动,同样是新的牵强附会,仍然解释不了人体真实的医理。【问:您根本没有来得及看我的理论,凭什么说同样是新的牵强附会?又凭什么说仍然解释不了人体真实的医理?我要是解了呢?难道您要“一票否决”?】人体真实的医理是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这是已经证明的东西。【问:医理不要包括治理吗?人体真实的医理是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这是谁证明的东西?又是如何证明的?实验室证明?还是经过了几千几万年与疾病斗争的临床实践证明?您讲的已被证明的“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内容又是什么?】如果再靠思维想象的东西,来代替真实,有些说不过去了。【问:按照您的哲学,思维要以物质的、实践的、经验为根据,我既然产生了“如此的思维”,那么,它就不可能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来自于前人的经验或者直接的观察。先生将我的论述说成“靠思维想象的东西”加以否定,不是恰恰否定了您自己吗?】3、寒热温凉,是指对人体代谢的影响,这已被中药研究所证明。五味对于人体的影响并不准确。至于归经,更是模棱两可的,有的归一经,有的归四经、五经。实际上是作用部分不同。
中药的这些认识,由于不规范,所以用于指导临床难度很大。【问:气味认识不规范就要彻底抛弃吗?为什么不去规范起来?是五味对于人体的影响并不准确,还是中医关于五味对于人体的影响认识不准确?如果是认识不准确,为什么不去搞准确?如果先生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搞准确,就等于所有人都不愿意或没能力去搞准确吗?】所以,中医的传承讲师带徒,教的是经验和经验方。抛开了五味的作用,所以,将其归于五行,也是没有意义的。【问:中医几千年以来就是师带徒,从来没有法律禁止师带徒,为什么没有带出一个“艳阳天”来?为什么带了几千年还在叫好中医难找?为什么越带中医越少?为什么张仲景也没有带出一个好徒弟出来,把《伤寒论》发扬光大?没有统一的理论指导,神仙也带不出好徒弟来,这个道理,具有高级科学素养的先生您会不知道?(补充:人类用火用水几万年,如果没有热力学理论的诞生,能够有蒸汽机等等的发明吗?)】根据本人的认识,中药药理研究已经远远超过了中药性味归经的准确性,而且治疗范围也超过了性味所治范围。【问:您认为这还是中医吗?照这个路子搞下去,您搞得过西医吗?】4、国家支持中医发展60多年,中医不但没振兴,反而越来越衰退。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正是由于深陷于哲理之中不能自拔,不能直接面对人体真实的解剖、生理、病理和中药药理。【问:中医若是将解剖作为理论与临床的根据,不是明显割裂了几千几万年与疾病的斗争实践所总结出来的临床经验吗?您将《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这些经典放到哪里去?重新建立以解剖为基础的中医?那还要西医干什么?】如果继往丢开医学医理、药理的研究,而寄希望于太极、河图、洛书,更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问:先生认为医学医理、药理的研究只有解剖一途吗?如果是这样,中医几千几万年的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经验难道毫无意义了?先生如果没有对太极、河图、洛书做“证伪”的工作,就得出上述结论,是不是太缺乏科学精神了?】看到王先生如果卖力(笔者注:应该是“如此卖力”吧)地研究中医理论,虽然赞赏,但路子错了,于心中不忍视之,特献一言。【问:先生到底是要挖苦我呢?还是要赞赏我呢?我可以理解为关心我吗?】谢谢先生的交流。 【王锡民】“比如说,土克水,而金、火、木就不能克水吗?铁桶、木桶能否克水?火能不能把水蒸发干净呢?如果在今天还拿这些人类初期的幼稚说法来当理说,是不能被全人类接受的。”复:从上面这段话来看,先生没有仔细阅读我的文章。我在回答“太极如何治病”的第一步就批判了生克胜复的五行假说。对一件事物说不清楚,有两种情况,一是认识不够,所以说不清楚;二是认识错误,所以说不清楚。用生克胜复来解释“五行”既是认识不够,也是认识错误。但是这不能说明“五行”本身没有价值,更不能因为前人曾经把“五行”解释错了,就将“五行”彻底打死。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返本溯源”,从源头上寻找正确的答案。答案是否正确,首先要看关于它的解释是否符合逻辑,如果连基本的逻辑都不符,那这个答案肯定是站不住脚的。如果关于它的解释符合逻辑,是不是就肯定对了呢?未必,还应该由实践的应用来检验,只有符合逻辑又经得起实践的应用检验,才能说是正确的答案。实践的检验可以是自己的实验,也可以是他人的实验,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人的实验。这个他人既可以是当代的人,也可以是历史的人,还可以是未来的人。比如,一个符合逻辑的中医理论是否可靠,就可以用大量的前人的成功医案,尤其是名医的成功医案来验证,看看这个理论是不是能够很好地解释所有这些前人的成功医案,如果可以,那就应该认为这个理论是站得住的。如此,便可以用来指导当代的和未来的临床实践,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丰富这个理论。谢谢先生的回复。 【王锡民】下面我提炼一下王先生的意思,不知对不对。还望明示。
1、先天太极是阴阳(实际上就是寒热)未分的混沌一气。简单说,就是“气”。
2、后天太极是阳(热)性能量在阴(寒)空背景中运动产生的“中和”形体。即一切“物质”。
3、水火木金土实际上代表了宇宙所有实存的物质。
简单概括就是:先天太极就是“气”,后天太极就是“物质”,水火木金土代表五种属性的物质。
评:王先生所说的太极,赋予了新的含义。实际上与《易传》上的太极,以及太极图上的太极是一个意思。不同的是,加了先天和后天的标注。
我个人认为,中医理论自内经、伤寒中均无太极概念。到了明清医家,才引进这个概念,但实际上,人体根本不存在着太极变化。复:王教授能够心平气和地进行讨论交流,值得坛友学习。我认为,学术交流应该敞开胸怀,热情拥抱不同意见,否则,大家的意见相同,还有什么交流的意义?我非常珍惜王教授对我的理论的任何评论。我有一条人生的感悟:所有与自己有过联系的人和事,都在成就自己。1、先天太极是阴阳(实际上就是寒热)未分的混沌一气。简单说,就是“气”。答:是气,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能量,是未成形的能量。2、后天太极是阳(热)性能量在阴(寒)空背景中运动产生的“中和”形体。即一切“物质”。答:是。3、水火木金土实际上代表了宇宙所有实存的物质。答:是。4、简单概括就是:先天太极就是“气”,后天太极就是“物质”,水火木金土代表五种属性的物质。答:准确地说,对中国传统文化来说,世上的所有物质归类为五类,用水火木金土来代表。这样表达与先生概括的上一句话是有本质区别的。您的概括,可以理解为世上不仅五种属性的物质,那样的话,五行就不具有普遍意义了,或者说就不可能成为模型了。评:王先生所说的太极,赋予了新的含义。实际上与《易传》上的太极,以及太极图上的太极是一个意思。不同的是,加了先天和后天的标注。答:先生的上述理解与我的原意出入太大。第一,我的太极与《易传》的有关论述完全不同,与太极图(不论先生指的那个太极图)的意思也完全不同。先生可以再琢磨一下。以《易传》为代表的主流认识是,太极生了阴阳以后就不见了,这是完全错误的。先生说人体根本没有太极,只有精气、阴阳、藏腑,也属于这种主流认识。然而,如果先生仔细琢磨一下,或许可以理解:您所说的“精气”不就是阴阳未分的“太极混沌”一气吗?您所说的藏腑之“藏”所秉的不就是太极中和之气吗?如果人体不是太极中和的本体存在,而是阴阳不断变化的存在,怎么可能有生命的形体产生?怎么可能有半刻的安宁?岂不是时刻都是动荡不安的“病态”?第二,不是我加了先天太极和后天太极,而是太极真义就有先天后天。生命的循环演进,就是先后太极的不断交替。以人为例,父母媾精,是后天太极返回先天太极——阴阳不分的受精卵,然后发育成胚胎,又开始先天太极向后天太极的演进,如此,循环往复。所谓经络,也是父母媾精时注入胚胎的混沌一气,它始终以混沌一气存在,滋养身体的发育成长,直到用完为止。经络的能量决定人的寿命。因为它是混沌一气,是不能分辨的能量存在,所以,后天的饮食呼吸都不能补充,现代科学也不能认识和解释。经络能量的体积极小,能量极大,所以针刺、艾灸、按摩以及气功导引都能利用经络能量治病。经络能量治病的原理,是以其强大的“中和”能力,促使失衡的阴阳能量回归常态平衡。汤药治病,是利用药物的后天太极阴阳能量,促使失衡的阴阳能量回归常态平衡。所以,先天后天太极不是某个人可以随便加的。当然,并非所有人都能有我一样的认识。先生质疑人体没有太极,问我太极如何治病,这里也作为补充回答。 【王锡民】中医的八纲辨证、六经辨证、藏腑辨证、三焦辨证,之所以没有一种直接落实到与太极阴阳五行对应的“方”上。正说明中医治病不是什么“太极阴阳五行”模型。这是因为,中医治病是以精气、阴阳、脏腑等学说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人体内根本没有“太极”存在,如何能对应呢?王先生把《易传》所说之“太极”、太极图与中医理论混为一谈了。谈的越多,离中医药科学越远。复:王教授可否详细论述一下:中医治病为何叫“处方”?这个“方”是什么意义?如何在实践中落实?期待您的高见,谢谢。 【王锡民】 对于为何叫“处方”,的确没有探讨过,请赐教。复:赐教不敢当。我的所有文章几乎都是围绕“中医为何要‘处方’?”展开的,先生若是不嫌弃,能回头看看我的文章,或许有所启发。若认为有不当、错误之处,请予指出、批评。
交友学中医 作为一名中医教授连中医的“方”都没有搞清楚,还谈什么中医理论啊?悲悲悲! 说中医是经验医学的人就不要和他再辩了,找高手辩吧,让我们也能从中学到更多东西,谢谢 民间有高手,不过可能不会来辨,因为那样会直泄其密。 本帖最后由 中医与股票 于 2014/10/17 11:40 编辑
czhua2009 发表于 2014/10/17 10:07
民间有高手,不过可能不会来辨,因为那样会直泄其密。
再说,他们也没有时间来辩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