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大枣补肾奇效吗?
花生+大枣补肾奇效吗? 今天看到一篇《花生+大枣补肾有奇效》的帖子。说是“一位朋友是类风湿累及各脏器,尤其是肾脏受损严重,再发展就会是尿毒症了,到了北京协和医院都没什么好办法了。后来吃了这个 “偏方”,“结果奇迹出现了,吃到三天时候浮肿的双腿就开始消肿,五天以后更明显了。现在已经全愈了。”这偏方是“60克花生米,60克大枣先把花生米煮好,再放大枣一起煮烂,每天一次,”“连汤汁一起吃,补肾最好了。与肾有关的病都可以用 。”那么是花生补肾呢,还是大枣补肾?或者两者合用才补肾?先看花生是否补肾,据《中药大辞典》花生条记载:花生味甘性平,入脾、肺经,功能润肺和胃,治燥咳,反胃,脚气,产妇缺乳。花生衣可止各种出血,并治慢性气管炎。没有补肾的记载。再看一些古今补肾名方,如八味丸、六味丸、左归丸、右归丸,方中均未用到花生,可见花生并无补肾之功。至于大枣,味甘入脾胃经。其功效则是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是医家所共知,古今医家也未用它于补肾方中。所以花生与大枣合用,只能是补中气,益脾肺。不会产生补肾、利水、消肿的功效。 这位网友还说“吃了(这个偏方)肯定没有什么副作用。”但《本草求真》就认为,花生“体润质滑,施于体燥坚实则可,施于体寒湿滞,中气不运,恣啖不休,保无害脾滑肠之弊乎?仍当从其体气以为辨别,则得之矣。”可见,花生虽可口。“体寒湿滞,中气不运”的人吃了也会产生副作用。至于大枣“多食能生虫,助热,损齿,生痰。(《随息居饮食谱·果实类第五》)“中满者、小儿疳病者、痰热着、齿痛俱忌之。(《罗氏会约医镜·卷十七·本草中》)所以“吃了”这个偏方“没副作用”,就不要 “肯定”了。 那有十全十美的药食呢 ? 傻子才信。 这才是正确对待秘方或者验方的态度,与那些见验方或秘方不加分析,就盲目收藏准备试用的中医,不可同日语矣!因为任何药方都有其适应症,但造成病的原因是不一样的。例造成胃痛的原因有很多种,岂可见胃痛方就准备使用的。赞成楼主!!!
本帖最后由 荑萱 于 2014/9/24 01:55 编辑
红枣花生汤补肾!
红枣花生属兑卦,直接补肺的。当肾问题严重时,直接补反而补不进。这时补肾之母肺,就对了,金生水. 所以这方确实补肾!
荑萱 发表于 2014/9/24 01:27
红枣花生汤补肾!
红枣花生属兑卦,直接补肺的。当肾问题严重时,直接补反而补不进。这时补肾之母肺,就 ...
你能找出用红枣花生补肺,然后再由肺金去生肾水的古方吗?或者找出这类的医案作为佐证也可以。古人有“先天不足补后天”,“补肾不应转补脾”之说,至于“金水相生”,则是即滋养肺(金)肾(水)阴虚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肾,或肾阴不足,精气不能上滋于肺,而致肺肾阴虚者。这类方中,也不会用到红枣花生的。
丹溪叟 发表于 2014/9/24 14:50
你能找出用红枣花生补肺,然后再由肺金去生肾水的古方吗?或者找出这类的医案作为佐证也可以。古人有“先 ...
您说的也有道理。
但天生万物必有所用。古人没有大量用食材做药的医案记载,并不能说明红枣花生不能补肺补肾。
要说提供医案,那人家发出来的不是经验教训吗? 老先生,其实我本来也不想同您辩论的,因为您说的也没错。用红枣花生汤,也要看病人的具体情况,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大量吃!
有这么一个情况,这几天正好遇到一个白血病病人,也是这里的中医爱好者,他血小板特低,红枣花生汤可以提高血小板,可不知何原因他一直没吃。他肾阴阳两虚。您这么说红枣花生汤如何没有补肾的功能,他看到了,会更不吃了。
我们知道有许许多多的古方可以补肾阴肾阳,比如说左归丸,右归丸,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但是药三分毒,药补不如食补!药的偏性越大,对症时,效果越显著,但搞不好,后遗症就越大。
本帖最后由 丹溪叟 于 2014/9/24 20:15 编辑
荑萱 发表于 2014/9/24 17:03
您说的也有道理。
但天生万物必有所用。古人没有大量用食材做药的医案记载,并不能说明红枣花生不能补 ...
"要说提供医案,那人家发出来的不是经验教训吗? "
看别人发的帖子,也要有分析判断。前几年一个“用七颗荔枝核炖一枚猪肾脏,可以治愈尿毒症”的“验方”在网上疯传,而且还列举了某某就是服用了这偏方,尿毒症痊愈了。说得有根有据,很多网友相信了。服后无效是肯定的。去年又有人发帖说:用火葱头数个捣绒,与蜂糖调匀贴肚脐,也可治愈尿毒症。我不断听人说,我们附近居然有多人以身试方,没有一个尿毒症病人收到一丝效果。
自古就有“千方易学,一效难求”的说法。我写这篇帖子的目的,是提醒网友,看别人介绍的验方,不要盲目相信,轻易试方,对别人介绍的验方,要有所分析、有所研究,不明白的地方,查查资料。即使这个验方,确实能治愈某病,但每个病,要分若干证型,能适合甲证型的方子,就不一定适合乙证型了。
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见《孟子·尽心下》)孟子的意思是说,你既然读这书,就得相信它,你不相信它,又何必去读呢?但对它却不能'尽信".假如你有能力去区分书中的“可信”与“不可信”文字,那就是真正会读书的人了。孟子的这句话,我觉得也适合读网络文章。不知你是否赞同我的观点。
我们不是在“辩论”学术上的分歧,是在探讨对待'验方",应持什么样心态的问题。你能运用易学八卦、五行生克,来阐述脏腑间的相生关系,说明你读书不少,也爱钻研问题。将来一定会在中医上取得较大的成就。
先生严谨,大家风范!
对网络文章,我们要明辨真伪!完全赞同您的观点!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