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佛经谈中医
读佛经谈中医读《金刚经》有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相”在佛学中,有表象、偏执之意,“著相”指看待事物时,指执著于表象,只见树动,没见风动,只知风动,不知心已动。。初学中医也很容易犯执相的毛病。
医者执著于相:接触患者,往往被症状牵着鼻子走,看到病人发烧了就加点柴胡、有感染就加点双花、连翘;有疼痛就加点元胡;一问西医诊断是冠心病就加有扩血管作用的川芎吧(含川芎嗪啊)、或加水蛭吧(能抗凝啊)。开出的处方也不伦不类。这样的中医,能有效也是碰巧了。
这就是太“著相”了,没有整体分析,症状往往只是病患的外在反映,没有去弄清引起症状的内在因素,往往头病医头,脚病治脚者。就不会明白“麻黄附子细辛汤”却也可治疗部分发热、咽痛;有时候同是发热、咽痛,加了一味“沙参”就立杆见影。我们在临证时,能否放弃表象的执著。有人说血压高病不可用黄芪、附子,这是只看症状而执于相、执于成见了。临症中擅长用温补的医生常会的出阳虚的结论,擅长用“二陈汤”的医生常会得出痰湿的结论。甚至两个医生所摸出的脉象也不相同。处方不同、辨证不同,病机分析也会有很大差异,甚至摸出的脉象也不相同。之所以发生这种情况除了水平不同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心中有了“相”,只执着于固有思路和模式,而不能博采众长,灵活应用。
佛学博大而深,愚仅略知。对于相的论述也不尽准确,我深知学好佛学对习医者确是一盏明灯,做人做事宜避免“著相”与“执著”。习医者更不能“执于相”。 佛学灵活运用。 有道理,应该透过表象抓住本质。 滚出中国,傻逼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写.是集医,易,儒,巫,道,佛于一体的学问. 灵则活,活则灵。不知其要者,流散无穷 学习了,本人也会犯这样的作用。
"金刚二字世间希,修行能有几人知,三十二个铁疙瘩,嚼破便是善知识". 学中医,不要只学中医学。在中华,医、易、佛、儒、道皆有很大的联系,孙思邈说过:不懂得易,就等于不懂得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