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火司天
发表于 2014/9/19 10:41:23
此乃风寒湿杂至所致。可先用桂枝加附子汤,如大便硬,改用(桂枝加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如见效而病未除,改投甘草附子汤以缓图。注意附子用量及煎法。参见《伤寒论》174、175条。
jinzhu
发表于 2014/9/19 15:04:26
八髎穴详解
2014/4/29 18:51| 发布者: david92003| 查看: 6896| 评论: 0|原作者: 胡必江
八髎就是八个穴位: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各一对,所以叫做“八髎”。这是一个区域,也就是盆腔所在之处,邻近胞宫。这个区域的皮肉,应该是很松软,能捏起来的,如果不松软,说明经络肌肤之间有粘连,这种粘连,正是体内尤其是胞宫有毛病的外在表现,而妇科的一切疾病,都与胞宫紧密相连。在八髎区域进行提捏、推拿、按揉、拔罐或艾灸,正是从外而内调理胞宫。冲脉、任脉和督脉也都起于胞宫。督脉主一身阳气,任脉主一身之血,冲脉则为经脉之海,五脏六腑都要靠他们支配,所以,八髎乃支配盆腔内脏器官的神经血管会聚之处,是调节人一身的气血的总开关,务必畅达无阻。胞宫健康了,妇科问题没有了,困扰女性的很多杂病,比如失眠、便秘、爱生气、急躁、慵懒等,都会自然消失。
〔取穴法〕俯卧,在脊椎正中线和膀胱俞之間,第二骶后孔凹陷处取穴;取穴時,以食指按在小腸俞与脊椎正中线之中間,小指按在骶角(尾骨上方黃豆大小的园骨突起)上方,中指和无名指相等的距离分开按放,侧中指尖所按之处。
骶骨后孔共4对,分別称为上、次、中、下髎,合称八髎穴。《素問‧骨空論》云:“腰痛不可转摇,急引阴卵,刺八髎与痛上,八髎在腰尻八间”,《针灸大成》也載:“八髎总治腰痛”,说明八髎四穴同为治疗腰痛的要穴。近代医家通过临床实践,对其功效主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謝文志氏說:“目前对于腰痛牽引少腹、季肋之下以及竄至腹股沟部疼痛(骶业神经炎、肌纤维炎等)取八髎穴,其疗效尤为显著”,鄭魁山氏进一步指出:“上髎与次髎、中髎、下髎合称八髎穴,是治疗妇科和二阴疾患、腰痛的常用穴”,而刘冠军氏则把其主治作用归纳为“理下焦,利腰腿”六字概括之。
次髎穴乃八髎之一,是足太阳膀胱經腰骶部的重要腧穴。从腰以下挾脊骶骨部是足少阴、足太阳和督脉循行所过之处,因督脉貫脊属肾,足少阴肾经络膀胱,足太阳经循膂络肾,此三经与肾联系密切。肾主生殖与发育,又主二阴,膀胱主储尿和排尿,所以《金梅花詩鈔》說:“其主治功用举凡下焦前后阴、大小肠及腰腿諸症,无不包羅”,而《經穴主治症》则云:“治男女生殖疾患、腰痛、泌尿器疾患有效”。说明次髎穴具有补肾壮腰、清利湿热及理气化瘀调经等功效。
zjh624
发表于 2014/9/19 15:39:14
四肢麻涨痒、左手左脚较重、腿疼木、左手左脚有虫爬虫咬感、小腿肚发胀、腰腿无力、不能久坐久站、弯腰困难、握拳手背胀,这是肝气不畅。怕冷,一般木凳不能坐,一坐下来半个身子都难受,夏天不能睡席子。这些都是脾湿寒而喜暖。见肝知脾病,即是此理。作为一种职业,教师说话多耗气,气损则血耗,肝藏血,血虚则无力疏泄,所以后腰背板结。以培土疏木为主。
唐医易
发表于 2014/9/19 17:25:57
可惜没有脉诊和舌像!否则就可处方了。
jjh08
发表于 2014/9/20 07:59:02
唐医易 发表于 2014/9/19 17:25
可惜没有脉诊和舌像!否则就可处方了。
有舌像,有面相照片 ,怎么传给你?
jjh08
发表于 2014/9/20 08:03:49
hyt1992214 发表于 2014/9/18 14:50
2012年2月(46岁),突然恶性发作,很严重,腰背腿疼,不能翻身,不能坐,怕冷,全身多处肌肉板结,困重, ...
医生说不是强直性脊柱炎
hyt1992214
发表于 2014/9/20 14:25:36
jjh08 发表于 2014/9/20 08:03
医生说不是强直性脊柱炎
“医生”可信的话,你就没必要在此论坛发帖了。
无有空
发表于 2014/9/20 16:12:05
是否经常大便稀烂?如是。说明水土不和了,又寒又湿,肾阳虚了,脾湿了。用药方向补肾健脾,配合运与动。
jjh08
发表于 2014/9/20 22:01:12
无有空 发表于 2014/9/18 18:10
是否经常大便稀烂?
不是稀烂,一般成型
无有空
发表于 2014/9/20 22:18:04
平时汗多吗?小便是否清长?饮食习惯?烟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