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德中医】医学实践录——临床篇(8)
本帖最后由 茗德中医 于 2014/5/13 15:33 编辑【引子】我在写苓桂剂系列帖子时,丹溪叟老先生曾回帖:“读先生苓桂类方剂汇析,收获良多,先生知识渊博,文通古今,研究透彻,由此可知,先生运用苓桂方,自然也是得心应手。五苓散也应属苓桂类方剂,企盼不久能读到先生的汇析”。我答应老友将写五苓散证释义及应用汇编,经过几天努力终于整理完毕,现贴出来,算是报答丹溪叟老友的期望和关怀。五苓散证释义及应用汇编 【原文汇要】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原文71条)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原文72条)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原文73条)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原文74条)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原文156条)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原文385条)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原文244条)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原文141条)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十二、31) 【适应证候】发热,烦渴或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或恶风自汗,或头目眩晕,或吐涎沫,或脐下悸动、小腹胀满,苔白,脉浮或浮数。 【类证辨析】口渴、小便不利为五苓散所主证候之特征性症状,因此,应与白虎加人参汤证、小青龙汤证、猪苓汤证及茯苓泽泻汤证等鉴别。五苓散之烦渴为水停不化,下湿上燥,津液敷布失常,而白虎加人参汤证则是里热亢盛,津气两伤所致,病机不同,因此其伴见脉证亦有异。就病机而言,小青龙汤证内有停饮而兼表实,五苓散证为水停下焦而兼表虚;小青龙汤证饮停心下,则口渴小便不利为其或然之症;五苓散证水蓄下焦,气化不及,而口渴小便不利为其必然之证。五苓散证与猪苓汤证皆有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但猪苓汤证除水停以外,尚有阴伤之机伏于内,故用阿胶以益阴。茯苓泽泻汤证以饮停于胃,吐而欲饮为特征,与五苓散证有上、下之异,故于五苓散中去猪苓,加甘草、生姜以和胃止吐。总之,诸证之间或病机类似,或脉证雷同,但总有细微之差,要在细心诊察,谨慎辨治。 【组成用法】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方药功效】化气行水,兼以解表。 【方论选录】王晋三:苓,臣药也。二苓相辅,则五者之中,可为君药矣,故曰五苓。猪苓、泽泻相须,藉泽泻之咸以润下,茯苓、白术相须,藉白术之燥以升精。脾精升则湿热散,而小便利,即东垣欲降先升之理也。然欲小便利者,又难越膀胱一腑,故以肉桂热因热用,内通阳道,使太阳里水引而竭之,当知是汤专治留着之水,渗于肌肉而为肿满。若水肿与足太阴无涉者,又非对证之方。(《绛雪园古方选注》) 《伤寒论译释》:本方猪苓、茯苓、泽泻均属淡渗之品,有导水下行、通行小便之功;白术甘淡渗湿,化气行水;桂枝通阳温经,以利气化;使膀胱津液得以通调,外则输津于皮毛,内则通行于上下,自然小便利,口渴除。观方后云“多饮暖水,汗出愈”,则本方不但有利水之功,且具有发汗之用,又可知五苓散为太阳经府两解之剂了。章虚谷说:“此方在伤寒门为兼治太阳经府之病,应用桂枝,故分后言汗出愈。若无表证,宜用桂,则化气行水之功更胜。”这样说法,符合临床实际,有参考价值。 吴谦等:是方也,乃太阳邪热入府,水气不化,膀胱表里药也。一治水逆,水入则吐;一治消渴,水入则消。夫膀胱者,津液之府,气化则能出矣。邪热入之,与水合化为病。若水盛于热,则水壅不化,水蓄于上,则水入则吐,乃膀胱之气化不行,致小便不行也。若热盛于水,则水为热灼,水耗于上,故水入则消,乃膀胱之津液告竭,致小便无出也。二证皆小便不利,故均得而主之。若小便利者,不可用,恐重伤津液,以其属阳明之里,故不可用也。由此可知五苓散非治水热之专剂,乃治水热小便不利之主方也。君泽泻之咸寒,咸走水府,寒胜热邪;佐二苓之淡渗,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则水热并泻也;用白术之燥湿,健脾助土,为之堤防以制水也;用桂之辛温,宣通阳气,蒸化三焦以行水也。泽泻得二苓下降,利水之功倍,则小便利,而水不蓄矣。白术借桂上升,通阳之效捷,则气腾津化,渴自止也。若发热不解,以桂易桂枝,服后多服暖水,令汗出愈。是知此方不止治停水小便不利之里,而犹解停水发热之表也。(《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临床运用】 1.古代临床 (1)《医宗金鉴》:加人参名春泽汤,其意专在助气化以生津。加茵陈名茵陈五苓散,治湿热发黄,表里不实,小便不利者,无不效也。 (2)《千金要方》:五苓散主时行热病,但狂言烦躁不安,精采言语,不与人相主当者。 (3)《三因方》:五苓散治伏暑饮热,暑气流入经络,壅溢发衄,或胃气虚,血渗入胃,停留不散,吐出一二升许。 (4)《伤寒百问经络图》:又治瘴气温虐,不伏水土,黄疸或泻。又治中酒恶心,或呕吐痰水,水入便吐,心下痞闷。又治黄疸如黄橘色,心中烦急,眼睛如金,小便赤涩,或大便自利。若治黄疸,茵陈汤下,日三服。 (5)吴遵程:五苓散,逐内外水饮之首剂。凡太阳表里未解,头痛发热,口燥咽干,烦渴饮水,或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者,宜服之。又治霍乱吐利,烦渴引饮,及瘦人脐下有动悸,吐涎沫而颠眩者。咸属水饮停蓄,津液固结,便宜取用,但须增损合宜耳。(录自《伤寒论今释》) 2.现代应用 五苓散配伍简炼,功效卓著,临床运用非常广泛,现据有关报道综合介绍如下。 (1)泌尿系统疾病: 鉴于本方有化气行水之功,故而现代临床常用治泌尿系统之疾患。有报道用五苓散加茅根汤治疗急性肾炎水肿38例,痊愈36例,显效2例。有用之治疗肾积水多例,疗效显著。另以本方加味治疗肾性高血压,服药8剂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血压稳定在120~130/80~90mmHg之间。本方加附子、益智仁,治疗垂体性尿崩症之渴饮、小便频数量多者,亦获卓效。他如遗尿、输尿管结石、早期肾功能不全、肾盂肾炎,均可用本方随证加减治疗。 如李克绍医案治疗“消渴(尿崩症)”:王某,男,7岁,1975年7月13日就诊。患儿多饮多尿,在当地医院检查尿比重为1.007,诊断为“尿崩症”,治疗无效。诊见神色、脉象无异常,惟舌色淡有白滑苔,像刷一层薄薄不匀的浆糊似的。因思此证可能是水饮内结,阻碍津液的输布,所以才渴欲饮水,饮不解渴。其多尿只是多饮所致,属于诱导性,能使不渴少饮,尿量自会减少。因与五苓散方:白朮12克,茯苓9克,泽泻6克,桂枝6克,猪苓s克,水煎(《伤寒解惑论》1978) 【按语】舌苔白滑是辨识水气内停的一个主要特征。水气内停,津液不布,则见口渴,饮多则溲亦多。临床要审时度势,紧抓主证,不可坐等小便不利、发热之证俱全,才施以五苓散治疗。当然,如果消渴见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则为阴律亏虚,本方又当为禁用之列。 (2)生殖系统疾病: 本方加减用于睾丸鞘膜积液、结扎术后并发阴囊血肿、卵巢囊肿、乳腺小叶增生症、闭经、带下、老年性阴道炎等,均获满意疗效。如一患者,右侧乳房肿块1年余,时隐痛,经治不效。查右乳房上方可触及直径约2~3cm肿块,质软,活动,无压痛,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证属痰湿凝结乳络,治宜利湿化痰,通络散结。方予五苓散加浙贝、白蒺藜、昆布、海藻、牡蛎,服30剂痊愈。 (3)神经精神疾病: 本方加半夏治疗受惊后昏厥症反复发作者,疗效满意。另也有用本方治疗脑积水、顽固性偏头痛、精神性尿频等。 如刘景棋癫痫:陈某某,男,45岁,1979年7月20日初诊。患癫痫已三年,为受惊后而起,最初每月数发,近半年来每天发作,发则不省人事,惊叫抽搐,项背强直,口吐涎沫,每次发作约持续八至十二分钟,屡用西药,未能控制。口渴自汗。苔薄白,脉浮滑。辨证:气化不行,水饮上冲。治则:化气行水,怯风止痉。处方:茯苓18克,猪苓18克,桂枝18克,白朮18克,泽泻30克,钻地风30克,千年健30克,钩藤30克,防风21克。服6剂已控制发作。服24剂,临床治愈。疗后3年无复发。 【按语】五苓散治癫痫,国内外均有报导,本方对水饮型癫痫,疗效甚佳。如杨君治疗解颅(脑积水):李某某,男,9个月。患儿出生后至第7个月前一切正常,第7个月后,发现有手不灵活,有腿活动能力较差,之后患儿头部明显迅速增大,到8个月时双眼已呈“落日”状,头部青筋显露,颜面紫红,头不能拾,四肢不能活动,身体极度消瘦。头围56厘米,前后囱门扩大而饱满,凸出于颅骨。先后经数个医院诊断为脑积水。处方:茯苓、大腹皮各15克,猪苓、泽泻、牛膝、车前子各10克,白朮5克,桂枝2克。水煎顿服。服药后尿量明显增多,大便亦呈稀水状,至服完第6剂药后,囱门明显凹陷,面色渐转红润。前后共服药27剂,息儿四肢渐能活动,颈部亦有力,能抬头活动,囱门未再凸起而痊愈。服药期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7年半后追访,患儿已9岁,精神饱满,智力良好,没思过其它疾病,头围仍为56厘米,惟右手腕部以下发育欠佳,活动力较差。身高、体重均与同年龄健康儿童无异。(新医药学杂志1978) 【按语】脑积水症类似中医“解颅”。有虚实之别属实者,每由水液内蓄、上泛颅脑而发;属虚者,多由精不生髓、骨不得充,以致囱门开大所致。由于五苓散具有渗湿利尿作用,既可以减少脑脊液的产生,又增加了脑脊液的吸收,从而降低了颅内压,对脑积水属实者有效。此例脑积水兼见目肿、消瘦、四肢不能活动,显系脾肾功能失调,水液内蓄上泛所引起.故主以五苓散,27剂即获痊愈。如严仲庆治疗头痛案:顾某某,女,24岁,1983年1月23日入院。发作性头痛,伴右半身抽搐,短暂意识障碍反复发作近三年。曾4次住院治疗,发作期间渐趋缩短,多次脑电图、脑血流图及颅片检查无异常发现。四天前上夜班,突然感到剧烈头痛,两侧太阳穴及前额尤甚,经治疗无效而收入本科病房,拟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癫痫待排。诊见头痛欲裂,入夜益剧,甚则四肢捶床,抱头痛哭,口干,渴饮,舌红、苔微黄而少,脉细数。予清热平肝,祛风涤痰之剂不应。细询之,知其虽口干渴饮,但小便却不多。故撇开头痛一症,但从口干渴饮,小便反不多入手,于五苓散原方:猪苓、茯苓、泽泻、白朮、桂枝各10克。是夜头痛即未发作。7剂后痛止出院.嘱续服一个月年余,末见复发。(新中医1989) 【按语】水蓄膀胱,经脉不利,不通则痛。治用五苓散通利膀胱经脉之水气,则经通窍畅而愈,足见经方之鬼斧神工。 (4)五官科疾病: 用本方加减治疗中耳炎、耳聋、青光眼、过敏性鼻炎、假性近视眼、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等,可获满意疗效。如治一少年,双眼视力0.1。经眼科检查,诊断为“假性近视”。患者有渴欲饮水之症,舌淡,苔白厚,脉和缓。予五苓散,15剂后,视力提高至左眼0.5,右眼0.6。 钱光明治疗能近怯远证(假性近视)案:杨某,男,14岁,1985年6月10日初诊。患儿近来视力下降,1985年5月在校普察视力,双眼均为0.1,经本院眼科检查角膜透明,无水肿和云翳;晶体透明,眼底视盘清,A:F=2/3,黄斑部光反射存在。排除眼科其它疾患,诊断为假性近视。后经同学介绍求治,余想五苓散为通阳化气利水之剂,似可缓解睫状肌水肿痉挛状态,询知渴欲饮水,查舌淡苔白厚,脉和缓,子五苓散:泽泻20克,猪苓、云苓、焦白朮各10克,桂枝8克(治疗中停用其它一切中西药),水煎服。5剂后自觉视力好转,上课可不戴眼镜,上方再予10剂。一月后复查视力:左眼为0.5,右眼为0.6,继服上方5剂,以资巩固。 【按语】假性近视属中医“能近怯远证”,古人认为是阳微阴盛,以致阳被阴浸,光华发越于近,多用定志九或补肾药治疗。西医学认为假性近视为在校青少年的眼科多发病,多因不正确的看书引起睫状肌水肿痉挛,而失其调节的一种功能性变化,五苓散为通阳化气利水之剂,据报导有缓解睫状肌水肿痉挛的作用,故守本方而取效。 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眼科研究人员研究指出,五苓散合二陈汤治疗复发性黄斑水肿有较好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该文发表在2013年第06期《中国中医眼科杂志》上。回顾2010年1月至2013年4月在院门诊治疗的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反复发作患者共7例,予口服中药五苓散合二陈汤,以视力、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为指标观察疗效。平均治疗5.6个月,7例患者中视力提高5例,视力无变化2例;OCT检查显示黄斑区形态恢复正常者1例,黄斑水肿改善4例,无效2例。综合疗效为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71.43%。 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围光凝期的应用:山东中医药大学眼科研究所研究人员研究指出,围激光期应用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五苓散加减有助于改善视功能,减轻黄斑水肿。该文发表在2013年第06期《中国中医眼科杂志》上。2009年8月至2011年1月在本院眼科治疗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患者30例40只眼,分为激光联合中药组(联合组)14例20只眼,单纯应用激光组(对照组)16例20只眼。联合组予眼底光凝并口服复方血栓通胶囊及五苓散加减方1个月,对照组仅予眼底光凝治疗。随访3个月,观察最佳矫正视力(BCVA)(转换为LogMAR视力后进行比较)及中央黄斑厚度(CMT)的变化。光凝治疗后3个月时,联合组的BCVA(LogMAR视力)有明显改善,由0.486±0.23提高至0.397±0.19(P<0.05),CMT值也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前BCVA 0.491±0.21,治疗后3个月时为0.486±0.22,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MT值的减小幅度亦不明显(P>0.05)。 刘渡舟以本方为主方治疗失音:碧某,女,1987年10月26日就诊。病失音四个多月,已到了不能言语的程度,而由其家人代诉病情。曾服用大量滋阴清热之品及西药,均末获效。患者音哑无声.咽喉憋塞,口渴欲饮,头目眩晕。间其大便尚调,惟排溺不利,色白而不黄。切其脉沉,视其舌则淡嫩,苔水而滑。治须温阳下气,上利咽喉,伐水消阴,下利小便.方用五苓散为最宜。 茯苓30克,猪苓15克,泽泻16克,白朮10克,桂枝10克。 服药5剂,咽喉憋闷大减,多年小便不解症状亦除。惟有鼻塞为甚,嗅觉不敏,于上方加麻黄0.5克,续服3剂,病愈。从此未见复发。(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9) 【按语】此水气不化,津液不行,阳气不能温照,阴气上蔽咽喉之证。夫津液者,可滋润官窍,今水蓄而不化津,则有凝必有缺.是以咽干、口渴欲饮、小便不利迭现。水为阴邪,头为诸阳之会,阴水上凌,则头目眩晕。舌脉之象,亦皆为阴凝不化之证。前医不识,见有咽干口渴,以为肺胃津液不足,妄投甘寒滋柔之品,反助阴伐阳,使水凝不去。须用五苓散温阳化气,上利咽喉,下通小便,待水化律布而病愈。 吴克纯治疗耳鸣:徐某某,男,32岁,l982年9月8日诊。患者耳鸣3月余,曾服小柴胡汤、龙胆泻肝汤、黄连温胆汤、耳聋左慈丸、补中益气汤等60余剂皆乏效。刻诊:两耳内有蝉鸣之声,时或如风入耳,听音不清。查体质壮实,饮食、大便正常,小便日数次,色淡不黄,舌质淡红、苔白,脉浮,两耳内未发现异常变化。此清窍不畅而致耳呜。以上病治下,上窍不畅,泻下窍,以利小便之法治之。试投五苓散加味;泽泻30克,茯苓、白朮各15克,猪苓12克,桂枝、石菖蒲各9克。服一剂后,小便次数增多,耳鸣渐减,连服5剂,耳鸣消失。(新中医19895<5):47) 【按语】肾开窍于耳,主二阴。肾不化气,水泛清窍,亦可致耳呜、耳聋。采用五苓散化气行水之法,利小便,泄下窍,下窍通而上窍畅,耳鸣随之而愈。 董圣群治疗眩晕案:张某某,女,37岁。反复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四年,再发作加剧4天。经五官科检查,诊断为内耳眩晕病。舌质淡苔白,脉濡。处方:泽泻20克,猪苓12克,茯苓12克,白朮l0克,桂枝10克,日一剂,煎汤200毫升,分三次服。服药三天后眩晕、耳呜、恶心、呕吐明显减轻,服药一周后症状完全消失。 【按语】以方测证,还应省口渴,小便不利等症,方为用五苓散的对之机。 (5)心血管疾病: 用五苓散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椒目、石菖蒲、牛膝治疗1例心包积液患者,服药月余心包积液消失,诸证缓解。用葶苈生脉五苓散为主,治疗25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服药3~7剂见效,2~3周心衰得到控制。治疗结果:显效者12例,好转者11例,疗效满意。 (6)呼吸系统疾病: 报道用本方加商陆、党参、赤芍与抗痨药同用,治疗6例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可使胸水迅速消失,病程平均缩短7天。用本方治疗1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咳喘严重,咯痰量多,眼睑浮肿,苔白润,脉弦紧,用五苓散10剂病瘥。用五苓散加黄连、车前草治疗百日咳多例,一般2~4剂获效。 (7)蓄水 俞长荣医案:一程姓病人,证见高热口渴,谵语不眠,小便短赤,脉浮洪大。连给大剂人参白虎汤三剂,不但证状无减,口渴反而增剧。思考之猛然大悟,急问病者,喜热饮否?答道:喜热饮,虽至手不可近,亦一饮而尽。再细察其舌,质红无苔而滑。因思:脉浮洪大,发热,虽似白虎证,但口渴喜热饮实非白虎汤所宜。此乃无根之火上浮,故口渴喜热,舌红而滑;虚火扰及神明,故谵语,火不归位,膀胱气化失职,故小便短赤。当按膀胱蓄水证治之。选用五苓散改汤剂,桂枝用肉桂以引火归元(每剂用桂八分研末,分两次冲服)。仅两剂,热退口和,小便清利。后调理半月复元。 (8)水逆 江应宿医案;一仆人,19岁。患伤寒发热,饮食下咽,少顷尽吐,喜饮凉水,入咽亦吐,号叫不定,脉洪大浮滑,此水逆证,投五苓散而愈。(《名医类案》1957;124) 【按语】本案乃蓄水之重证。水蓄于下,膀胱气化功能失职,水饮内停,气不布律,津液不能敷布于口,故渴欲饮水。然而内停之水饮较重,上干胃腑,胃失和降,故所饮之水,必拒而不受,以致水入则吐,而吐后仍然渴饮。于是饮水而渴不解,呕吐而水饮不除,大论谓之“水逆”,乃蓄水之严重者,可用五苓散化气行水以治其本。 (9)呃逆 彭国钧医案:范某某,男,46岁。患呃逆5天,伴口吐清水,腹胀满,小便不利曾在当地服中药丁香柿蒂散数剂而不能止,证见面白,精神疲倦乏力,头晕,不喜言语,呃声沉缓有力,时时欲吐,腹部胀大,烦躁不知所就,舌淡、苔白,脉浮弦,证届水饮寒邪,阻遏中焦,胃失和降,气机逆乱。仿《伤寒论》:“伤寒,呃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遂予以五苓散加良姜,服2剂,诸症悉除。 【按语】中焦本寒,又加水饮停滞,胃气失和,致发呃逆。故用五苓散温化水饮,加良姜以温胃散寒,寒饮一去,胃气和降,呃逆自止。 (10)其他疾病:治疗低热:孙会文医案:刘某某,男,53岁。低效月余,体温37.5—38℃,病者倦怠无力,脘腹痞闷,口谈乏味,大便稀溏,化验大便常有不消化食物。脉沉弦,苔白腻。辨为湿困脾胃,方处五苓散治之。病者服药10剂,诸症均见好转,体温恢复正常,继用人参健脾丸善后。(湖北中医杂志1982;(4);36) 【按语】本案低热,脉证合参,当为湿困脾胃,遵“内经: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之原则,除湿乃是当务之急。五苓散健脾渗利水湿,湿去脾胃功复则低热得除。盖发热一证,成因繁多,贵在审因论治,切忌妄投苦寒,否则,冰胃败脾,不一而足。治疗背寒冷:孙会文医案:孙某某,男,55岁。近一年来,患者背部有手掌之大发冷处,即使穿棉背心也觉寒风袭入。某医投于当归生姜羊肉汤乏效,延余诊治。脉弦滑,苔白湿润,辨证为“饮留心下”,选方五苓散治疗。患者服药15剂,背冷得良,随访一年安好。(湖北中医杂志1982;(4):36) 【按语】心之腑在背,饮留心而不去,阻碍阳气布散,致使背部寒冷。“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金匮》一语点明此案之病因。而饮为阴邪,遇寒则聚,得温始行。五苓散有温阳化饮之力,使心下留饮去而背冷除。 治疗脾虚外感(胃肠型感冒):钱光明医案:王某,女,1岁3个月,1987年3月24日诊。患儿两天发冷发热,鼻塞流涕,出汗,昨夜又泻下水样便4次,今晨泻下4次,尿少,舌淡苔白厚,指纹谈,体温36.4℃,证局外感风寒,水湿内停,气化失常,治当健脾祛湿,兼以解表,方用五苓散:泽泻6克,猪苓、茯苓、白朮各3克,桂枝2克,水煎服。1剂后腹泻止,鼻塞失,舌苔转薄。2剂而诸症皆除,病愈未发。(国医论坛1988) 【按语】外感风寒,内兼脾虚湿停,故用五苓散外解风寒,内利水湿而愈。 治疗汗出:王殿威医案:王某某,男,25岁,1980年6月初诊。自1978年患胸膜炎之后,便开始出汗,经过抗结核治疗一年后,胸膜炎已痊愈,但出汗却有增无减。白天动则汗出,夜晚寐则汗出,以后渐次增多,甚则身如洗浴,神疲乏力,极易感冒,饮食不佳,大便不爽,服中药达数十剂,有从阳虚治疗,用益气温阳,固表敛汗,服药后反增烦热;有从阴虚治疗,滋阴降火,固阴止汗测汗出愈甚。余诊其舌苔白腻,脉缓无力,辨证属湿阻中州,脾阳不振,中阳不得外达。治宜温阳化气,健脾除湿。方用:白朮10克,泽泻10克,猪苓6克,云苓6克,桂枝5克。2剂。汗出十愈八九,再服2剂,三年之顽疾竞获痊愈。随访一年末见复发。(中医药学报1986) 【按语】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为人身之藩篱,摄卫御邪。今水湿内盛,蓄于膀胱,气化不振,则在表之卫气虚弱,失于固摄而见汗出。当此之时,务利膀胱水湿,复其气化,以振奋卫气,则不补气而肌表固,不止汗而汗自止矣。此经病治腑之法也。 治疗血崩(功能性子宫出血):张祥福医案,杨某某,女,35岁,1978年5月12日诊。患者素体肥胖,月经过多,先后无定期,经期7天,淋漓不绝,今日中午突然小腹剧痛,经血暴崩如注,经某医院诊治用止血药、输液等急救处理无效,转请余诊治。证见面色苍白,四肢冰冷,头汗如珠,口吐浊沫,小腹剧痛,喜按,舌质淡胖嫩,边有淤点,苔白微腻,脉涩。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6.5克,白细胞5200/立方毫米,中性65%,淋巴细胞30%,单核细胞2%,诊断:暴崩(功能性子宫出血),证属痰湿中阻胞官。治以益气止血,通阳利湿。方拟五苓散加白晒参10克、阿胶10克(烊化兑服)、三七10克(研末冲服)服2剂,5月14日复诊;精神大振,四剂转温,血崩缓停,原方续服5剂,漏血尽止而愈(湖南中医杂志) 【按语】患者素体肥胖,头晕胸闷,口吐浊沫,舌胖苔腻,乃痰湿内停之象。痰湿内阻胞宫,冲任不固,而为血崩,治以五苓散通阳利湿,并加白晒参、阿胶、三七以益气养血止血,标本兼治,故获良效。 治疗痄腮:姜晓医案:袁某,男,11岁,1986年3月11日诊。患儿三日前始感微恶风寒,纳差,继而发烧,体温38.5℃,两腮肿痛,恶心欲吐,不思饮食。曾服普济消毒饮,病反加剧,昨夜体温升至39.2℃,头痛呕吐,胸中烦闷。刻诊:面色苍白,两腮肿痛,呕吐频作,吐出物尽为水液,吐后渴饮,水入复吐,且伴睾丸水肿,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滑数。诊断;疗腮、水逆证。病机:瘟毒上结,水饮内停。治法:通阳化气,行水解肌。方药;五苓散。捣末,分作三次,水送吞服。1剂后不再呕吐,脘腹觉畅,能进饮食,头痛减轻,体温38.2℃。继用原方作汤剂,并加山豆根10克,鱼腥草20克以解毒散结。2剂后,诸症消失,腮肿亦平,惟精神稍差,饮食欠佳,随用参苓白朮散调理善后。(四川中医1988;(4>;27) 【按语】痄腮治以清热解毒法多,而本案上有渴而欲饮,水入即吐;下有小便不利,睾丸水肿。显系五苓散证,乃脾胃阳虚,水饮内停所致。故治不宜再用常法,而径用五苓散收功。 【实验研究】五苓散对人、兔的利尿作用较显著,可使健康人的尿量及排钠量增加,也使家兔尿量增加。但五苓散灌胃给药,对不麻醉的输尿管瘘犬未出现利尿作用。另有报道用大鼠进行实验,证明五苓散有利尿作用,可使尿量增加12%。此外在水浸寒冷的应激预防效果试验中,五苓散的抑制率为10%。关于五苓散对解救乙醇中毒方面的研究:实验研究证明,五苓散对乙醇中毒症的种种代谢异常有效,对水、电解质代谢有调整作用。五苓散并有抗脂肪肝的作用,可预防高脂性食物和同用的乙醇所引起的对肝脏的损害。 【结语】五苓散的临床运用相当广泛,本方略加变通,或与其他方剂合用,可以用来治疗多种水邪蕴郁的病证。本方加茵陈,名为“茵陈五苓散”,治疗湿邪而小便不利的黄疸证;本方加寒水石、生石膏、滑石,名为“桂苓甘露饮”,治疗湿邪郁而化热的小便不利,烦热而口渴。本方去桂枝加人参、肉桂,名为“春泽煎”,治疗年高体弱,正气不足,中气虚衰,肾功能不全而小便不利者;本方加苍朮、附子,名为“苍附五苓散”,治疗素体阳虚,寒湿内生,证见腰眼发凉,两足冷,腰腿酸重,小便不利等症;本方合平胃散,名为“胃苓汤”,治疗平素喜食厚味肥甘,久而湿浊内停,而使胃脘胀满,小便不利;本方加橘核、木通、小茴香,是陈修园治疗疝气的经验方,临床证明,凡疝气而见小便不利,舌苔白滑者,用之甚佳。(《经方临证指南1993:41—42) 先生总结的太好了,谢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