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4/5/12 18:47:58

【原创】“治未病”治的到底是什么病?

“治未病”治的到底是什么病?(文章来源:《中医药与亚健康》杂志,2013年4月第10期P50-53)金栋 杜宝良 李冬梅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治未病”一词当今在社会上非常流行,那么这个“未病”指的是什么?中医古籍中还有“未病之病”一词,见于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及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等古典医籍中,说的是什么意思?
说来话长,唐朝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卷一·诊候》中说:“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又曰:上医听声,中医察色,下医诊脉。又曰: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于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矣。”可见,这里说的“未病”就是没有病。
那么,没有病,为什么要医治、要治疗呢?
实际上,这个“医”是医学管理的意思,是指站在没病的角度,要想到可能生病,从而进行预防,要管理健康,使人不得病。
《素问·刺热》说:“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卷二十五伤寒·五脏热病》曰:“次言热病色候也。五脏部中赤色见者,即五脏热病之征,热病已有,未成未发,斯乃名为未病之病,宜急取之。”这里指的都是早期治疗的意思,因为已经有迹象表明邪气已经侵犯人体,还没有大发作,没有引起严重的症状,及早治疗会有好效果。
因此,《灵枢·官能》说:“邪气之中人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其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是故上工之取气,乃求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败其形。”杨上善《太素·卷十九·知官能》说:“邪气初客,未病之病,名曰萌芽,上工知之。”
由此可见,孙思邈提出的“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是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其中治“未病之病”者,乃“上医”之能事。
杨上善则是解释《内经》中上工“治未病”之术语,“未病之病”是指病已有而未成未发的萌芽阶段,即疾病尚未显露症状的阶段。
疾病尚未显露症状阶段的“未病之病”,为什么还要治呢?主要是防患于未然,做到早期诊断,预见其传变,及早予以治疗以防止疾病的传变恶化,挽救患者生命。
如何识得“未病之病”呢?在《内经》中主要强调以下几点:
1.首先必须做到“望色而知病”
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见其色,知其病,名曰明。”《素问·刺热》曰:“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2.其次必须知识全面,能做到望色、观形、切脉、尺肤诊等多诊合参
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3.最后必须掌握疾病的发展规律与传变过程,以“防微杜渐”
如内伤杂病的传变规律,是按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来判断推测脏腑的病情轻重及生死预后。《灵枢·病传》说:“病先发于心,一日而之肺,三日而之肝,五日而之脾,三日不已死。”
马莳《灵枢注证发微》解释说:“夫传其所胜,谓之甚。夫病传者,五脏皆然。试以心言之:心病者,脏真通于心,故先心痛。火来乘金,一日传之于肺,即发而为咳也。又三日,则四日矣,肺邪胜木,故胁支痛,以肝脉循胁肋也。又五日,则九日矣,肝邪胜土,故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以脾不运化,及脾主肉,故病及肉。又三日,则十二日矣,其病不已则死。”
《内经》所言被中医学家广泛认可,与其同时期的经典《难经·七十七难》也说:“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而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说:“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从而成为“治未病”的经典名句流出后世。
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即仪器检查的方法,就可以确知“未病之病”--疾病尚未显露症状的阶段,就能真正成为“医未病之病”的“上工”、“上医”等医术精湛的高明医者。目前的健康体检就属于“未病之病”的筛查方法。
通过健康体检,就可以获知多种“未病之病”--疾病尚未显露症状的阶段,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脂肪肝、乙肝病毒携带者、中风先兆、恶性肿瘤等。
1.高血压有一部分患者是在无意中监测血压时发现高血压的,这一部分人可能没有任何显露症状,或出现了并发症及伴随病时,经测量血压才得知。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等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这个“未病之病”若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加以控制,后果堪忧。因此,无症状的高血压则是“未病之病”。
2.高血脂高血脂本身没有任何症状,但高血脂是动脉硬化的病理基础,而动脉硬化又是多种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经血液生化检查就可确诊这个“未病之病”,然后予以干预。可采取诸如饮食调控、运动锻炼及药物等多种手段。
3.糖尿病目前在中国,糖尿病患者及隐性者的比例较高,有一部分患者也是无意中才发现的,或出现了并发症及伴随病时,经测量血糖才得知。糖尿病本身不可怕,其可怕之处就在于其合并症与伴随病,诸如心脑血管病、神经病变、感染、酮症酸中毒等,有时这些合并症及伴随病多是死亡因素之一。经血糖检测即可确诊这个“未病之病”。
4.脂肪肝普通B超、彩超、CT检查结果可以作为脂肪肝确诊的依据。在健康体检时,经彩超检查获知有脂肪肝,但可以无任何不适症状,肝功能和血脂检查可能也无异常。酒精性脂肪肝与饮酒有关,通过询问生活习惯往往可以推测诊断;非酒精性脂肪肝往往与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有关。
5.乙肝病毒携带乙肝表面抗原检查小三阳、大三阳者大部分可能无任何症状,肝功能检查也可以在正常范围,彩超检查也可能正常,也当属于“未病之病”的范围。
6.恶性肿瘤有少数“正常”人偶尔在体检时发现已有恶性肿瘤,但无任何不适的症状,一般认为这是疾病的早期,因为没有症状;但是从医学病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可能已是中晚期了。一般认为应采取积极治疗的方法,以挽救生命,尽可能地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通过循证医学及临床观察后发现,癌症患者的转归大体可分为三种:一是经积极治疗却是“过度医疗”被“治死”的;二是由于惊恐害怕而被“吓死”的;三是癌症本身造成的“自然死亡”。
诸如上述,无任何不适的症状,但经检查后发现已患有疾病,皆当属于“未病之病”。因为疾病尚未显露症状,现在的医者皆可以治之,但是否能治愈尚属未知。因为“药无神药”、“医无神医”,那些完全希望于“医者”及“药物”能将自己的病治好的人,时常愿望会落空。因为治疗是有限度的,许多疾病并不完全是靠药物治愈的,而是靠自身的因素治愈的。
健康与哪些因素有关呢?现代科学研究认为,生活方式占75%,而这当中遗传(父母给的)因素占15%;社会因素占10%,气候因素占7%,而医疗因素只占8%。
俗话说的“三分治七分养”,医疗因素占30%,而现代科学研究证实的医疗因素只占8%,这不就很好地说明了“治疗是有限度”的吗?所以中医又有“未病先防”之养生思想,这个“未病”当是“无病”之“平人”也。
如何做到“未病先防”呢?
当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的--“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等。
长寿的“药王”孙思邈,秉承《内经》养生思想与智慧,践行《内经》养生之道,寿命长达百岁而精神炯烁,为人疗疾并撰写养生体会于《千金要方·养性》卷中,其中说:“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故养性者,不但饵药飡霞,其在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所以世人预想长寿,可读孙思邈之《千金要方·养性》并努力践行之,或可长寿而不病。
由上可知,“未病之病”是指病已有而未成未发的萌芽阶段,即疾病尚未显露症状的阶段,乃“上工”、“上医”之能事。人不能有了病才想到医生、医疗,必须注意养生保健,防患于未然。

江海余生 发表于 2014/5/12 19:52:45

治未病有两层含义:未病先防,已病防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治未病”治的到底是什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