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用量宜重?抑轻?
本帖最后由 丹溪叟 于 2014/5/5 05:51 编辑附子用量宜重?抑轻?
前天读了网友yixing妙善先生的转帖——《附子重剂应用探讨》(作者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仝小林)后,忽然想起,去年曾读过河南中医学院王付教授的《附子亡阳论》。王氏的观点恰好与仝氏的观点相反,他不赞同附子动辄用上几十、百克、甚则二百克。他认为,附子不一定必须重用,才能治疗阳虚病证。而且认为重用附子不当,还可能引起亡阳。
王氏的《附子亡阳论》,发表在2013年第1期《中医药通报》上,笔者摘录部分内容,供网友参考:
王氏首先指出:“为医者皆知附子温壮阳气,少有问津附子亡损阳气。运用附子辨治病证,附子温壮阳气,知其一也;附子亡损阳气,知其二也;运用附子既知其一,又知其二,为其知也;仅知其一而不知其二,非其知也。”
“附子何以亡阳,因其味辛性热也 。味辛太过多耗散,性热太过多伤气,即辛热合体太过则亡损阳气。附子用量太过引起亡阳的症状表现,一是加重原有的周身肌肉冷痛或全身关节冷痛,肌肉冰冷或关节冰冷肌肤不温;二是又增加畏寒更甚于前,如手足厥冷,大汗不止,面色苍白,脉微弱等。”王氏还引用《伤寒杂病论》29条“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112条“伤寒,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118条“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他说:“火邪、烧针其本性为火热,附子大辛大热亦为火热之性。火邪、烧针用之不当则损伤阳气,附子用量不当也损伤阳气,亦即寒伤阳为之常,火伤阳为之变”
仲景方中的附子剂量究竟是多少?王氏说“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设方用附子辨治病证,有明确的定量参数:共有39方,以”枚“作为计量单位的有34方,其中用附子1枚者24方,用3枚者3方,经实物考查折算,1枚附子约5克,亦即张仲景治病用附子选择最佳剂量是在5——15克之间。”王氏还附有两则医案,以证明附子用量过大,并不一定能治疗阳虚之证。如“李某,北京人,男,37岁,主诉:周身冰冷5年,曾在山西等地治疗一年余。观其方中用附子为200g,药后不仅周身冰冷未除且又病情加重,更增困倦乏力,嗜睡。。笔者诊之病机亦为阳虚,拟处方为四逆加人参汤:生川乌(因无生附子,故以生川乌代)5g,干姜5g,人参3g,炙甘草6g.3剂,以水浸泡30分钟,先以大火煎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10分钟,每天分3次煎煮,分早中晚服。二诊:困倦略有减轻,又以前方6剂,;三诊:四肢冰冷较前减轻。之后以前方治疗30余剂,诸症悉除。”第二例“谢某,宁夏人,男26岁,主诉:四肢冰凉,小腿及脚抽筋3年,在山西某地治疗3个月余,经山西某地大夫推荐到山东某地又治疗50余天,仍四肢冰凉、抽筋,经笔者诊之,为阳虚,拟用四逆加人参汤(药量。煎煮及服用方法等同前),初服6剂,四肢冰冷略有改善,又服6剂,冰冷抽搐有减轻,用药共40余剂,诸证悉除。”最后王氏指出:“附子壮阳气,乃其常也,附子亡损阳气,乃其变也,胸有成竹,运筹巍幄。”
究竟附子用多少为宜?书本上(包括名人的书)的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 我认为应当根据具体病情,结合病人体质、天时、地理等因素而定,
应该是这样.但说附子一枚为5克似不全面 vqaa 发表于 2014/5/4 19:30
应该是这样.但说附子一枚为5克似不全面
王氏说1枚附子折算约为5克,是根据 《经方附子的煎煮与用量》(见《中医杂志》2010,51,(3)283——284)
少火生气,壮火食气!我的理解是如果温阳健脾或益肾则少量用,慢性病少量用;回阳救逆,危重证候是可以酌情加量的,只是要配伍好。 经方用来治病,常常是一剂知,二剂效,r三剂已,最多也就是五剂七剂的,这位教授用药动则30,40剂,这种水平也来说什么经验,有点可笑 根据病情应用。 这些砖家叫兽,也就纸上谈兵骗骗他的学生,不足为信,生附子一枚最小5克差不多,大的十几克,还有就是遇到亡阳危局附子非大剂不足以克病,几克无异于隔靴搔痒 “我认为应当根据具体病情,结合病人体质、天时、地理等因素而定,”老友的话说出了用药的真谛,赞成先生的理解。本人常用附子,对附子的用量的理解是,有2~3克恰到好处的,有30~40克才发挥作用的,甚至100克左右或以上才能愈病的,不一而然。 茗德中医 发表于 2014/5/6 11:33
“我认为应当根据具体病情,结合病人体质、天时、地理等因素而定,”老友的话说出了用药的真谛,赞成先生的 ...
因并而定,所见相同。
本帖最后由 茗德中医 于 2014/5/6 14:17 编辑
在我将发的治疗风心病心衰和尿频口干渴案的两个帖子里,就是使用附子的验案,这两个案例中都使用了附子,但是用量差别很大,效用当然不同,权作和老友的呼应吧。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