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来客 发表于 2014/4/21 22:58:45

中医养生中的儒家思想:能中和者必长寿

中医养生中的儒家思想:能中和者必长寿

2014-04-21 王英华 中医文化




      中医养生中的儒家思想:能中和者必长寿

      传统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其中,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当以道家和儒家最为重要。道家崇尚自然,儒家的核心思想是“致中和”和“仁”,两者均对中医养生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医养生首重养神

  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体系为底蕴的中医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中医养生的方法很多,包括饮食、生活、气功、导引、方药、功法等,但归纳起来不外三方面,即养神、养形、养精。其中精神养生(养神)在养生中占有重要地位。

  精神养生,就是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等方法,保护和增强人的心理健康达到形神高度统一、提高健康水平。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先哲们已经认识到精神调摄在养生防病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摄养方法,如孔子提出了“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强调道德修养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

      以中和之德养生

  “中和”一词首出《周礼·大司乐》,后经孔子注入中庸之道普遍和谐观的丰富内涵,而成为儒家的核心思想。

  怡情养性修德是养生长寿的根本,孔子早于《内经》几百年就提出“仁者寿”的观点,即养生要从养德开始,要修身发扬人的善性,清除心理障碍,取得心理平衡。《呻吟语·卷三养生》曰:“仁者寿,生理完也”。《申鉴·俗嫌》指出:“仁者,内不伤性,外不伤物,上不违天,下不违人,处正居中,形神以和,咎征不至,而体嘉集之,寿之术也。”仁者寿的观点得到了充分的诠释。

  儒家注重以中和之德养生。程颐说“中和可常行之道”,即不存偏见,不走极端,无过无不及,于时则得中。“据于德”是养生之本,“致中和”则是摄生之要,衣食居行不过其节,立身行事合乎中道,方可益智延寿。“从其性,适其宜,而致中和,即为达道”(朱应皆《吴医汇讲》)。

     养神包含养神志和养情志

  精神养生包括神志养生和情志养生两个方面的内容。情志养生法,主要是指通过对外界客观环境或事物引起的情绪反映的自我调节,将心情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健康长寿的方法。

  神志养生法,是指通过内心世界的自我调节,排除贪念,保持心态平和,从而健康长寿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点:

  少私寡欲。是指对自己的“私心”和“贪欲”要进行自我克制并清除。为人要质朴,不要私心太重,欲望太多。只有私欲少和没有“贪欲”的人才能处世豁达,性格开朗,这样就会有助于心神的清静内守,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平时恬淡虚无,与世无争,自然会精神内守,阴阳平和,气血旺盛,邪无所容,百病不生。

  知足常乐。是指对自己所处的生活与工作环境要有充分的满足感。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无忧”和“知足”即是自我内心世界的自我体验和感觉,是情感世界自我调节的结果。“知足常乐”就是要这种满足感通过自我的内心世界的调节使之达到最高值。鱼儿不必羡慕鸟儿能够在空中飞翔,鸟儿也不必羡慕鱼儿能够在水中遨游,要珍惜自己的位置和已得到的东西。

  心胸豁达。是指性格开朗,心胸坦荡,气量大。一项对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长寿的主要原因不在物质而在精神。长寿老人能够长寿的原因与其心胸豁达,性格开朗,知足常乐,衣食随缘,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的精神状态有关。


    公众微信号:zangfudianxue
    个人微信号:zfjntz
    网         址:www.zfjntz.com
阅读原文举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养生中的儒家思想:能中和者必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