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培訓班另類選擇:老中醫免費傳醫道
周末培训班"另类"选择:老中医免费"传医道"周末本应是休闲的时光,但对很多孩子来说,却意味着英语、奥数、钢琴……本该属于孩子们的玩乐时光被一门门课程所占据,家长忙碌,孩子疲惫。就在有识之士发出“救救孩子”的警示、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一项项“减负令”的同时,一些家长也开始重新思考对孩子的教育:是为了升学而随大流儿报一个又一个培训班?还是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制定属于他们自己的培养方案?
于是,我们看到,就在各种学科类培训大行其道垄断孩子课外时光的当下,一些“另类”培训也在悄然进入公众视野:国学、武术、手工甚至中医……家长选择教育方式的理性回归也为孩子保留了一个真实、精彩的童年。
4岁孩子的读经私塾
古人说:“易子而教”,自己单独教自己的子女是比较困难的,最好的办法是:要教自己的儿女,连他人的儿女也一起教。与其一家独学独乐,不如大家一起来读。抱着这种想法,两年前,北大毕业的龚俄明(化名)租下顺义一栋双层小别墅,将自己和朋友的孩子聚在一起,开起了书院。有上海“孟母堂”的前车之鉴,书院平日均低调行事,孩子都由熟人介绍而来,子安就是其中一员。
孩子认字水平高
“子安”是4岁的曾怀安到书院后得到的新名字,因为他的名字中有“安”,性格也较沉静,老师就唤他“子安”。
周三晚上6点,子安在书院用完晚餐后,和老师、小朋友们一一道别,坐上了回家的班车。他家住在望京,离书院较近,每周可以回家两次,其他孩子大多是寄宿制。上了车,子安先和同学打闹一番,争看对方刚做的手工,又一起背《弟子规》,玩得不亦乐乎。
“他非常喜欢书院这个地方。”子安的妈妈游女士说。在这之前,子安也在一家以读经教育为特色的幼儿园上学,后来看到邻居家小孩在龚老师书院里学得好,就把子安也送了过来,“那个孩子上学前的识字水平已经达到了小学六年级呢”。
书院教育重德育
龚俄明的书院很有些他自己的想法,与其他读经机构不同,除了诵读经典,还从外地请来几位老师,分别负责孩子们的英语、数学、体育、美术等课程。书院的孩子每天有课外活动时间,每周会带一个手工作品回家。孩子们最喜欢的老师姓魏,是负责照顾生活起居的女老师,大家叫她“魏妈妈”。
刚把子安送来时,游女士还有点担心。子安第一天晚上在书院住,她打过电话去,是魏老师接的,就听到旁边一群小孩玩闹的声音。子安跑过来,拿起电话就和妈妈说了一句话“你跟魏老师说吧”,然后就跑去玩了。游女士有点意外,但很开心。
除了课程安排合理,饮食起居照顾周到外,最令家长满意的是书院在德育方面要求很高,读书则排在第二位。有次游女士做好饭,边盛饭边随口说,“安安你先吃吧,我忙完了一会儿吃。”没想到子安说,“不是说应该长者先,幼者后吗?”“哦对对对,那你等着我吧。”她赶紧改口。吃饭时她告诉子安,“青菜和肉都要吃,什么都吃营养才全面。”儿子又马上接口,“这叫对饮食,勿拣择。”“有时候家长做错了,子安还会教育我们。”
游女士说,读经长大的儿子和同龄小孩相比,显得更有耐心,并且彬彬有礼。她和爱人甚至可以带子安去看电影,两三个小时的电影,子安表现得和成年人一样,不仅全身心投入去欣赏,还会随着情节的波动做出不同的表情。
人生方向明确
王女士也是读经教育的忠实拥趸,她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月月在龚老师的书院读了一年,现在已上小学二年级,小女儿子畅刚三岁。王女士说,打算让子畅在这里读到小学三年级再回学校。
月月以前上过公立幼儿园,但王女士很不满意。一次她听月月班里的小朋友说月月在幼儿园不吃饭也不爱听课,就去找老师了解情况。老师大概被家长问得多了,不耐烦地说,“难道我非得告诉你她不好,你才罢休吗?”王女士说,这件事促使她把月月送到书院,“我不能让孩子在得不到爱的环境下接受教育”。
月月在书院读了一年,4岁的时候已经认识3000多个字了。现在她在学校各门功课都很好,又爱参加各种活动,老师都非常喜欢她。小女儿子畅年龄稍大点,王女士就把她送来了。
“子畅表现得和同龄小朋友截然不同。”王女士说,书院的教育让孩子更加成熟、独立。前段时间小区里的孩子一起上音乐课,别的小朋友都要妈妈陪,抱着妈妈的腿,而子畅只需要妈妈送到教室就可以了。“她很懂事,而且和其他小朋友好相处,我一点不用操心”。
王女士说,子畅求知欲很强,从书院回到家里也要妈妈帮她指读,现在已经依次背下《弟子规》、《三字经》、《大学》、《论语》,平时还爱看《十万个为什么》、《皮皮鲁和鲁西西》之类的书。最让王女士感到高兴的是,小女儿虽然才3岁,“但已经特别相信自己将来会有个光明的前途。”子畅有时候会问,妈妈你为什么要让我念国学啊?王女士回答,“因为你将来要做国家决策性的人物啊。”她听了便很高兴地笑。
不为学画画只是去“玩美”
孩子们自己设计的环保袋、用面泥做成的月饼、色彩斑斓的吹画……回龙观小区,在一家名为“玩美儿童美育活动中心”的机构里,摆放着上百件造型奇特的美术作品,这些作品全部出自一群3—12岁的儿童之手。
“来这里就是让孩子培养对美的感受力,以后是否去学绘画倒不重要。”在中关村电子城上班的金女士告诉记者,孩子在这里已经学习了两年,以前也考虑过要不要送她上个英语、奥数班什么的,但发现孩子对色彩很感兴趣,经常做一些富有创意的手工。“如果把她送到培训班学习,可能这种天赋就被抹杀了,还是想让孩子的童年过得快乐些。”送孩子来这里的家长中,与金女士有同样想法的还有不少。
今年3月初,活动中心遭遇了一次报名“井喷”。一些居住在回龙观、天通苑小区的家长纷纷来这里咨询孩子报名事宜,由于学位有限,一些家长还排队预定了名额。家长中,很多都是高校教师和中关村的“海归”、白领。
家长们的态度其实也经历了一个从摇摆到坚定的过程。就在去年秋季,这个活动中心曾经连续遭遇家长的“退学”,理由几乎是同一个:“孩子该上学前班了,我想让他先去学英语。”“我给孩子报了珠心算,据说这个对今后学数学有好处,上课时间冲突我就只能放弃玩美了”……
就在主办者开始为今年招生担忧的时候,那些曾经“退学”的家长几乎又都带着孩子重新回来了,而理由却又几乎是同一个:“孩子实在不愿意去学英语了,我也不想逼孩子。”“这么小的孩子学习数学太累了,我还是想让他不要这么早就承担这么大的压力。”
家长们的意外“回归”,让活动中心负责人彭艺颇感意外。彭艺曾在厦门集美大学当了10年的美术教师,创办美术班伊始就声称“从不教绘画技法”,这与时下不少打着考级为目标的美术班相比,显得格外“另类”。活动中心创办5年多,彭艺的坚持换来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家长们在孩子的变化中感受到惊喜,也认可了这种美育方式。
在玩美的课堂,创作的材料几乎是信手拈来,可以是一张餐巾纸,也可能是一片树叶、一块砖头。孩子们可以根据上百套培养儿童审美情趣、综合素质与创造力的“玩美”方案,按照季节和节令的变化,进行不同的主题创作。如春节时,孩子们会学习画年画、剪窗花。到了春天,和家长一起踏青写生……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发挥想象,随意涂鸦,作品没有优劣、美丑之分,只为了传达出孩子对事物的独特认知和感受。“妈妈最大的希望就是宝宝的快乐,看着宝宝一边自言自语,一边卖力地玩着自己的美,妈妈由心底的开心。衣服脏了可以洗,东西乱了可以收拾,但是宝宝的快乐是什么也换不来的。”这是一位妈妈在博客上记录下的孩子玩美心得。家长们为孩子选择了这种教育方式,另一侧面也代表了他们在育儿心态上的一次理性回归。
专家观点
不受舆论影响的选择最理智
双榆树中心小学校长曾樾:目前出现的这种家长为孩子选择培训班变化的原因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半理智型,随着目前政府加强对择校、减负等问题的治理,如取消占坑班、学科竞赛成绩不得与竞赛挂钩等一系列措施的出台,使家长们看到让孩子为了升学去学习奥数、英语已经没有意义。以前的老路走不通了,不如另辟蹊径,于是在为孩子选择培训内容上发生了转向。
另一种家长属于理智型。这类家长是真正意识到尊重孩子的兴趣最重要,帮助孩子选择一些有利于成长的教育形式,而不受社会舆论、政策的制约。
相比而言,后一种家长做法更值得推崇。他们是真正站在为孩子全面成长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从孩子的长远发展来考虑,可能他们一些选择不一定是符合社会主流的,或者说是不能马上看到成效,但只要能坚持,孩子也确实从中得到快乐,这些家长都应得到肯定。
给孩子更纯粹的自由
北京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特邀委员、原北京市一中校长王晋堂:从以升学为目的的纯功利性上培训班,转变成为培养孩子某一种特长或爱好去报班,看似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上发生了转变,但还是没有脱离“报班”这个窠臼,没有让孩子真正解放出来。
现在生活条件变好了,家长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资金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上,表面上是重视教育,但实际上还是没有抓住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孩子们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其实已经很多了,在空余的时间并不一定非要去学什么,不如给他们充分的自由,解放天性,让他们自己去选择想干的事情,读书、玩耍……而不是由父母来替他们决定应该怎么学。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并非一定要靠报培训班才能获得。或许,尊重孩子、学会放一放手,会有更意外的收获。
老中医4年免费“传医道”
4年前,老中医杨志勋在自己家里开办了一个国医讲堂,免费教小孩学中医知识。4年过去,国医讲堂的学生已经由十几名增加到数十名,并且仍然有200余名学生等待进入这里学习。
现场孩子给父母号脉
“古而不泥古,承旧不守旧;知难而进取,博采三渠道……”星期日上午9点,稚气而整齐的读书声从一幢普通居民楼里传出。在这幢普通居民楼五层住户的客厅里, 30多个小孩正一起对着墙上的中医口诀大声朗读。这里,便是老中医杨志勋教授开设的“国医启蒙班”。孩子们朗诵的口诀则是出自杨志勋自编的教材《国医启蒙口诀》。
杨志勋已经年届七十,头发花白,但是每周日,他都要给这些孩子讲几个小时的中医知识。若是遇到寒暑假和长假,他还会开办假期班,满足一些远道而来的孩子的需求。
在上周日的课堂上,记者就遇到了一对来自沈阳的周姓父子。他们每周六从沈阳过来,只是为了赶上杨志勋周日的讲课。
中医知识枯燥乏味,但在杨志勋的课堂上,他却能把这些知识讲解得生动有趣。
上周日的课堂上,杨志勋给孩子讲了几味中药的药性。课间休息时,杨志勋给每位孩子发了几颗乌梅。“他们边吃边想,乌梅有什么功效呢?”杨志勋话音刚落,就已经有小学员报出了答案:“乌梅能生津,治肺热和干咳。”如果课堂上讲的是号脉,在课间休息时,杨志勋便会让孩子们给家长们号脉。夹杂着各种中医启蒙知识的生动课堂让这些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有十余名从国医班开办不久就在这儿学习的孩子更是已经能像模像样地在杨志勋的指导下坐诊。杨志勋说,这些孩子“已经开窍,得到几分真传了”。
缘起不想荒废父母所传
为何会开办国医启蒙班呢?杨志勋说,这是机缘巧合。
在退休之前,杨志勋是搞理工科研究的。他的父母曾经是上海有名的中医,杨老先生从小就跟父母学医,可以说是家学渊源。退休之后,他觉得不能荒废了父母传下的技艺,于是考取了中医执业资格证书并开了一间诊所。
“我的诊所就开在自己家里,不需要宣传的,来看病的人基本都是慕名而来。”在退休之前,杨志勋经常给同事、朋友们看病,医术在圈子里有口皆碑。之所以想到要教小孩学中医,杨老先生说,是因为带孩子来看病的家长都请求他帮忙教导孩子改掉坏习惯。“说的次数多了,我觉得总这样当传声筒不行,于是想到教孩子们自己改正不好的习惯。”就在此时,杨志勋帮一个小姑娘治好了病,小姑娘的父母觉得中医很神奇,便有意让孩子跟着杨老先生学中医。杨老先生很爽快地收下了这个他觉得很有灵气的“弟子”。
后来,跟杨老先生学中医知识的小孩越来越多,他便萌生了办一个国医启蒙班的想法。
2006年,杨老先生的国医启蒙班开班了。最初班上只有十几名学生,最小的4岁,大的也不过八九岁。后来,随着杨老先生“开班收徒”的消息越传越广,慕名前来“拜师学艺”的人越来越多,学员逐渐发展到现在的100多人。因为场地限制,每次开班最多允许50个学生来,其余的学生都得等下一次机会。
期盼希望学生先学“做人”
从中医理论到望闻问切之法,从中药药性讲到开方取药,中医的知识博大而精深。为了能让这些小孩明白深奥的中医理论,杨志勋还挖空心思撰写了6000字的中医儿童口诀,帮助孩子们记忆,并在讲课的过程中穿插历史上中医大家华佗、孙思邈、李时珍、张仲景等人的故事。
为了帮助小孩们记住中医各器官与五行的关系,杨志勋发明了一种五行牌。一副牌共80张,上面写着“肝”、“胆”、“肺”、“春”、“秋”等,将人体五脏六腑同自然界对应的关系标注在每张牌上,通过打牌的方式来记住。
杨志勋说,开班的初衷,就是要给孩子“种根”,这个根种在中国的文化上。因此,到国医启蒙班的学生,不仅是学中医,更重要的是学习大医家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为人,明白“学医先学道,做医先做人”的道理。不仅通过大医家的故事激励学生,杨老先生还通过自身的实践感动学生。他的国医班开办了4年,但没有收取过学生一分钱。
“我跟学生讲的那些大医家的故事,大医家的胸怀,他们都知道大医家如果病人没钱的话都是不收钱的,那些东西他们都听进去了。至少我应该也这样吧,跟他们一起去感悟,这样大家都很愉快,我自己心安理得。”杨志勋说,他最大的期盼,是这些有志学医的学生,牢记“学医先学道,做医先做人”的道理。
家长观点
黎先生:我们是在朋友的介绍下带孩子来学中医的。来了以后你就会觉得中医很有趣,学习很快乐,而且我们觉得很幸运,碰到这么一个好老师,从小教孩子学做人,杨老师用自己的行动感动了大家。
翟女士:每次都陪着孩子来学习,自己也跟着听讲学东西。这两年,除了全家人的身体健康因为孩子学中医得到了改善,感受最多的还是孩子心性的变化。孩子以前在家里、在学校里都是小霸王,可现在,他懂得了和别人分享,也能够安静地坐下来。我们不期望他将来成为专业的中医,但是无疑,他已经从学中医的过程中得到了我们无法教给他的东西。
王先生:中国传统文化中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里能找到很好的注脚。杨教授用他自己的身体力行在诠释着这样的概念,我觉得孩子一定能通过在这里的学习和感悟,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
刘女士:我和很多家长交流后发现,在坚持学习中医后,孩子们都有了一个共同的特点:得病少了,身体变强壮了,认识的字也比同龄人要多了,变得更加礼貌谦让了。我们觉得,杨教授教的是中医,其实普及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个例
11岁“小中医”想当孙思邈
刘晓(化名)将3根手指老到地搭在病人宽厚的手腕上开始诊脉,依着脉诊口诀,他逐个说出了病人脏腑、三焦的脉象。如果忽略刘晓的年龄,只凭他坐诊时的老练成熟,你一定不敢相信,这是一个孩子所为。事实上,刘晓还不满11岁,他学习中医也只有不到3年时间。
闯入中医殿堂
2006年9月,刘晓的父亲偶然从朋友处得知,亚运村附近有位老中医免费给小孩传授中医知识。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他带着孩子去老中医家实地考察了一番。这一去,孩子就不愿意离开了。刘先生说,他当天就决定让孩子周末来参加这个儿童中医启蒙班。
刘晓参加的就是杨志勋开办的儿童国医讲堂。
报名之后,刘晓领回了一套国医启蒙班教材。教材由杨志勋编写,共需30多次才能讲完。刘晓参加的时候,课已经上到了第12节。由于基础比较差,前面的很多概念没有建立起来,刘晓的学习比较吃力。好在教材中改编自《黄帝内经》的6000字口诀朗朗上口,又有背诵经典的经验,刘晓很快地进入了状态。
几周过后,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五行对照表,刘晓在父亲的帮助下父子开始突击学习。概念逐步建立起来后,刘晓的兴趣有了明显提升。同时,他对口诀中的内容也建立了初步的概念,比如杨教授提问,好吃的东西可否一次吃个够时,他可以用“太过与不及”来应答。
学习修身养性
在授课的过程中,杨志勋教授突出了“学医先学道,做事先做人”的德育观,强调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圆通”之道入门,让孩子们在精神层面学会做中和之人,为整个人生道路奠定坚实的文化根基。在医理和法术方面,突出了对阴阳、五行、脏腑及其生克变化关系的理解,帮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处理自己的健康问题。
在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刘晓开始对健康的话题感兴趣,当发现父亲有抽烟、长时间加班、喝酒等时有损伤健康的情况时,他开始用学到的中医知识与理论规劝父亲注意身体。
学习中医一年多之后,刘晓不时地从一些古方中找一些偏方,给家人养生保健。比如给妈妈做的面膜,就是把板栗壳里的膜烧成灰,跟蜂蜜搅和在一起,擦在脸上,可美容。给爷爷开的偏方就是玉米须煮水,可治高血压,软化血管,降血脂,预防疟疾。而他自己,则通过学习中医知识,开始合理控制饮食,使以前偏胖的体重降了不少。
除此,刘晓的父亲还发现,学习中医以后,孩子的性格也变得平和起来。“以前性子很急,遇到问题的时候很焦躁,现在开始停下来思考和寻求帮助了”。
现在,刘晓的偶像是孙思邈,他希望能成为一个像孙思邈一样的医生,帮助病人解除痛苦。
(责任编辑:永玥) 阿弥陀佛,顶礼! :victory::victory::victory:学习中医从娃娃抓起! 自2011年暑假惊闻王财贵先生读经教育以来,广泛搜索相关资料,逢人说读经,这几乎成了我工作学习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想挽救中医,振兴中医,读经教育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这是培养无数圣贤豪杰的真正的教育,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中医等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扎实的童子功,重振中华医魂,抵御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十条戒令》中的阴谋,塑造情操高雅的炎黄子孙,净化社会环境,让更多青少年远离色情文化垃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