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ngzi72
发表于 2014/1/27 10:07:07
一高中生,着凉感冒,前一晚生姜红糖水发不出汗,第二天中午,生姜红糖水+10克黄芪,发出汗,感冒好了。麻黄10,黄芪10,杏仁5,甘草5,一剂治好鼻炎。
茗德中医
发表于 2014/1/27 13:54:19
本帖最后由 茗德中医 于 2014/1/27 13:55 编辑
Z1104 发表于 2014/1/27 08:08 http://www.ngotcm.com/foru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在中医日暮西山,可以说苟延残喘的时代,对同道的坚守确实感动。我说必用风寒黄芪有失偏颇的。但为何感冒, ...
这位同仁还是很诚实的,我们无论是搞中医的还是做别的学问,诚实很重要。“我说必用风寒黄芪有失偏颇的”这应该是你对风寒用黄芪有了新的认识,如何用,什麽体质的用,发病初期用还是末期用,什麽情况下不能用等等,只有认识到了,你就升华了,进步了,不是吗?
bgxljw
发表于 2014/1/27 15:11:26
学习经典,博览群书,用药才能游刃有余。方证相应,有是证用是药应该是经典中医的精髓。
张鸣明
发表于 2014/2/3 16:20:01
风寒感冒必用黄芪,即便是不用也可治很好!
语者
发表于 2014/2/3 17:05:52
强人伤寒发其汉,虚人伤寒建其中。张仲景是这么说的。
茗德中医
发表于 2014/2/6 20:35:12
本帖最后由 茗德中医 于 2014/2/7 22:36 编辑
“为什么感冒经方里都不用黄芪?”,今天我再次思考这个问题,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仲圣以及吴塘这些先哲们,他们在设计这些方子(如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等经方)时,他首先要设一个标本,利用这个标本来进行各个方剂的试验研究,这个标本(模型)应该是一个正常体质的个体,他不是气虚、阳虚或有其他宿疾者,所以其论其方中就没有黄芪这补气药了。当然了如果现实中的诊疗对象不是这样的一个正常体质的个体时,则应该随之应对,这也就是辨证论治了。
山药甘草
发表于 2014/2/7 00:14:26
回复 茗德中医 的帖子
说得也是。
茗德中医
发表于 2014/2/7 03:56:58
本帖最后由 茗德中医 于 2014/2/7 03:58 编辑
其实我之所以想到处方的设计研究标本,或模型这一概念,是觉得我们应该换位思考,你把自己比作仲圣,当你在写伤寒论时,你对麻黄汤,桂枝汤进行实验论证和研究时,你会如何建立设计你的实验模型,其实写伤寒论这个论文和现在人们搞研究写论文,基本相似。这样一来你再试着想想楼主的问题,是否就比较筒单了呢,当然这也为我们这个平台上的同仁们提供一借鉴,今后你搞课题时你该如何建立自己的研究平台,如何设计研究模型,《伤寒论》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一孔之见,多有不全之处,欢迎高手提点,茗德中医。
飙魂
发表于 2014/2/9 01:38:21
如果有感冒发热就不能用!
山药甘草
发表于 2014/2/9 11:05:52
回复 飙魂 的帖子
为什么发热不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