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 灸 验 录(5)
针 灸 验 录(5)
五、针灸发汗二例,
邻人严某,年60余,1970年冬月,患头痛身痛,恶寒无汗,时见微热微咳。自购安乃近等西药,三服未病如故。次日招余诊,症状如昨。脉沉细而缓,舌苔薄白而润,诊为风寒感冒。疏荆防败毒散加减,两服仍未得汗,诸症无一稍减。晚饭后,其妻来询:“可有发汗止痛针药乎?”余曰:“我只中医,不懂西药。”曰:“他爹头身痛甚,今晚难熬啊。”余曰:“一试银针若何?”彼诺之。乃取针包随去其家。遂补其合谷,约十余分钟恶寒稍减,再泻复溜,得气后又强刺数分钟,严曰:“背部热矣。”与饮热米汤一碗,汗出如雨,诸症随之而解。
按:《玉龙歌》曰:“伤寒无汗泻复溜,汗多宜将合谷收。”《拦江赋》亦云:“无汗更将合谷补,复溜穴泻好施针。”余常以二穴配伍治外感恶寒无汗或壮热汗多。若发热汗多者,又当补复溜,泻合谷,反以行之,每收良效。至于二穴针刺先后次序,笔者以为无关紧要。
数日后有邻人文某者,年三十余。一日头痛甚剧,伴发热恶寒。见余以银针治愈严某之感冒。亦求以针刺治之。为针印堂,进针二分,沿皮透达山根,针感达于鼻尖。留针约三分钟头汗出,渐次胸背腰腹汗亦出,周身顿觉轻松。休息半日而愈。
冬季感冒,多因风寒束于外,故恶寒;阳气遏于内,故发热。风寒踞于头部,经气受阻,气血不畅,故见头痛。印堂虽为经外奇穴,实与督脉有内在联系,督脉能总督一身之阳经。取印堂,既是就近取穴,又有通畅诸阳经之功效,沿皮向山根进针者,随而针之也。《灵枢·小针解》曰:“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随经而针,助其阳经之气也。阳气得以外伸,故能作汗而祛邪,愈其感冒也。
非常感谢前辈无私奉献! 本帖最后由 茗德中医 于 2014/1/7 21:47 编辑
老友的帖子真是快,本来昨天我的一篇治疗盗汗症的帖子已经登出来了,可是今天早上我编辑了一下,就到现在也不再见到,怪事。不过也没事,如果明天那帖子还没有登出来,我就将药物治疗和针灸治疗合在一起重新写一个帖子,此贴就算是和先生此贴好了。茗德。 回复 茗德中医 的帖子
先生大作发在哪个版块,题目叫什么?很想学习先生治盗汗的宝贵经验。 发在了《医师交流》,但现在仍在审核中,也不知这个审核要多长时间。 谢谢前辈分享。 当日只顾和老友说我的帖子受核放不出来的事,却没有细详评议,今日再见该帖我就补上了。我觉得两例都治外感风寒的针炙案,虽取穴不一,取效不错。但我对第一例有些看法,补合谷,泻复溜,背即热,饮一碗热粥,汗如雨下,这里我不禁问一下,针后虽饮热粥有这么大效力吗?汗如雨下,这虽为形容但也看出这汗得多大呀是不,况且还在冬季,再说了这汗法也不符合外感汗法的要求是不,伤寒论上麻黃汤也是要求遍身微汗即可,而反对汗如雨下的,因这样非但不利于祛邪外出,更可能因大汗伤津或致不利祛邪,甚或留邪。一孔之见,茗德。 我对第一例有些看法,补合谷,泻复溜,背即热,饮一碗热粥,汗如雨下,这里我不禁问一下,针后虽饮热粥有这么大效力吗?汗如雨下,这虽为形容但也看出这汗得多大呀是不,况且还在冬季,再说了这汗法也不符合外感汗法的要求是不,伤寒论上麻黃汤也是要求遍身微汗即可,而反对汗如雨下的,因这样非但不利于祛邪外出,更可能因大汗伤津或致不利祛邪,甚或留邪"
我是如实记录治疗经过,取穴是按古人之法,疗效是确切的。方法可以重复,你也可以按古人的方法试试。你质疑“汗如雨下”是否夸张。其实也并未为夸张。我在发帖 时省了这么一段话。
(次日严妻晾晒患者昨晚所湿衣被。余怪而问之:“何不洗涤晾晒?”渠曰:“窃闻病人汗湿衣被须病愈七日方可洗涤,否则家人依次病之,故先晾之,待七日后洗涤。”余笑曰:“此说不可信也。”遂洗而晒之。)你看他不但衣服湿透,连被子都打湿了,所以说他“汗如雨下”,并不过分。麻黄汤后确实有“复取微似汗”之说。但它并非指微微发点小汗。“复”是"覆"的简化字。覆即”温覆“,盖好被子保温,以利汗出。“似”是“嗣”的通假字。意为“延续”。所以“微似汗”之意,是让病人出汗的时间稍微延长点,让汗出透彻。并非“微微出一点汗”。所以我治外感病,只要是表实证都要求病人,服药后出一身透彻的汗,
先生好风采,学习了 回复 姜附子 的帖子
姜先生谬赞。新年快到了,提前给先生拜个早年,祝先生医运亨通,家业兴隆!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