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耻近乎勇
本帖最后由 sissyzly 于 2013/11/11 23:16 编辑出处 知耻近乎勇。语出《礼记·中庸》 字面意思: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了。
儒家所说的“知耻近乎勇”的勇是勇于改过。这里把羞耻和勇敢等同起来,意思是要人知道羞耻并勇于改过是一种值得推崇,夸耀的品质。是对知羞改过的人的这种行为的赞赏。详细介绍 涵义 儒家所说的“知耻近乎勇”的勇是勇于改过。这里把羞耻和勇敢等同起来,意思是要人知道羞耻并勇于改过是一种值得推崇,夸耀的品质。是对知羞改过的人的这种行为的赞赏。
“行己有耻”的意思行为知道羞耻 相关链接:“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后世影响 孔子“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是儒家对知、仁、勇“三达德”的一种阐发。“知耻近乎勇”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懂得羞耻,才能自省自勉,奋发图强。有羞耻心的人,才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战胜自我,这是“勇”的表现。常怀一颗羞耻之心,不仅可正身,养浩然之气,而且知进取,成千秋伟业,盖因知耻近乎勇也。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古往今来,无论个人还是群体,知耻与不知耻的情形大不一样。纵览历代圣人贤哲,哪一位不是知耻惜荣的人杰?从孔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到孟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从庄子“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到屈原“闭心自慎,终不失过也”;从司马迁“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到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欧阳修“富贵不染其身,利害不移其守”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无一不是心系社稷的嘉德懿行。反之,那些少廉寡耻之人,如暴虐无道的夏桀商纣,陷害忠良的秦桧,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贪赃枉法的和珅之徒,哪个不是遗臭万年? 古语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知不仅要了解自身的优点,还要了解自身的耻辱所在。这对个人至关重要,对国家和民族更是有着深远的影响。实际事例 二战之后,德国与日本同为战败国,但他们对于自己国家所犯错误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德国一直致力于检讨纳粹犯下的罪行,德国总理在华沙的惊人一跪让世人原谅了德国;日本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否认其战争罪行,美化其侵略行径,右翼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无一不使亚洲其他国家的人民难以接受。犯下相同错误的两个国家,一个知耻而后进从而赢得别国的尊敬,另一个却不知耻,终究落得为人所唾弃。“知耻”之重要,可见一斑。
“知耻近乎勇”“知耻”是前提。只有“知耻”,才能唤起洗刷耻辱、捍卫尊严的勇气,激发出改造自我与社会的巨大力量,从而战胜脆弱、委琐与渺小,为自我、群体乃至国家、民族赢得伟大与光荣。 文学巨匠鲁迅,正是为“灵魂中有毒气和鬼气”而感到羞耻,所以才“无情面地解剖自己”,“月月时时自己和自己战”,成为“空前的民族英雄”。共产党员孔繁森正是因为“阿里的贫穷,就是我们的耻辱”,才为藏族同胞的富裕、幸福而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马克思曾指出:“耻辱就是一种内向的愤怒”,“耻辱本身已经是一种革命”,“如果整个国家真正感到了耻辱,那它就会像一只蜷伏下来的狮子,准备向前扑去”。蒙受百年耻辱、进行百年抗争的中华民族,对这一真理的感知和理解尤为深刻。 针对今日之国情,胡锦涛主席提出新时代的荣辱标准--“八荣八耻”,解析了真伪、善恶、美丑,澄清了是非。这一社会主义荣辱观,既囊括内在的道德修养,又涉及主体的社会实践;既继承了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又灌注着鲜明的时代精神;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基本原则,又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现实要求。它有助于全体国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对于优化社会风气、构建和谐社会恰如一场及时雨。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从自我做起,我们的国家一定能够兴旺发达,我们的民族一定能够焕发出无穷的生机与活力。 顾炎武说过:士大夫无耻,是为国耻。为了我们的明天,就让历史的耻辱永远鲜活于我们每一个国民的记忆之中吧,皆因知耻近乎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