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余生
发表于 2013/10/25 20:57:23
一分为二 发表于 2013/10/25 20:3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中医的内涵是阴阳如何五运六气的。如果按你现在的思维学习中医那就太离谱了。
难道中医就不能现代化?如果我有说错的,你可以指出来,不了解的就还是不要说了!
五运六气?如果我在这个帖子里说这个不是跑题(喔,应该叫歪楼)吗?如果你的理解比较深刻,我是很期待看到你谈一谈五运六气的。
sissyzly
发表于 2013/10/25 21:07:37
回复 江海余生 的帖子
顶一个,我觉得说的很形象,首先黄帝内经不是只有中国人看,最终的出发点是普通民众容易理解接受,还有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外国人也在学习我们的黄帝内经,那么如何翻译的让他们能够明白,通俗易懂,也是当前中医应该思考的问题,中西医很多的地方还是可以互相验证的,不能说只有精通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才学得明白,普通人看不懂,外国人更加看不懂,好课题:P
江海余生
发表于 2013/10/25 21:09:42
回复 sissyzly 的帖子
谢谢理解支持,我也是这样觉得的!:)
江海余生
发表于 2013/10/29 19:25:27
本帖最后由 江海余生 于 2013/11/1 16:42 编辑
试论中药之阴阳
世人皆知,中药有寒热温凉之四性,大略分之,则寒凉为阴,温热为阳;寒凉者阴之强弱也,温热者,阳之强弱也(参见《药性赋》和《增补药性赋》)。又有辛甘酸苦咸之五味,《内经》有云: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则从味而论阴阳也。又有药之作用趋向而言,有升降沉浮之异。故有药以来,药之阴阳较难论述。
病有阴阳,药亦有阴阳;治病准则就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大约是以四性为准,而后再细分之,或以味论,或以趋向论,谓为阴中之阴,阴中之阳,阳中之阴,阳中之阳。比如寒凉药而味厚者为阴中之阴,寒凉药而味薄者为阴中之阳;温热药而气厚者为阳中之阳,温热药而气薄者为阳中之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江海余生
发表于 2013/10/31 22:18:08
试论气之阴阳。
人体的气,按功能不同分为宗气(胸中之气)、元气等,按功能和脏腑分五脏六腑各有其气,按正邪分正气和邪气。可是在现代医学,血液中只有两种气体--氧气和二氧化碳。所以有理由认为人体中的各种气的是由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转化和含量决定脏器组织的功能状态。按照中医阳降阴升的原理,氧气由肺入,而肺的功能是肃降,所以可以把氧气看做阳气的一部分,而二氧化碳由各静脉入心上肺大部分是上行的,可以将它看做阴气的一部分。如前文所说血液中还有能源物质这个阳物,那么我们来看:动脉血提供氧气和能源物质,到达组织细胞中,在各种酶的参与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还有其他一些小分子产物(如尿素等,因量小在此不作讨论),释放出能量以供人体的需要。外周静脉血含有二氧化碳和水,入心脏和由肝输送的含有大量能源物质的静脉血相混,再由心脏泵向肺,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获得氧气。前面说到二氧化碳是阴,水无疑也是阴,那么是不是重阳必阴,重阴必阳?能量释放之后,温度降低,温度降低再回心脏重新获得热量,是不是热极生寒,寒极生热?这里有一个巧合,我们现在把在动植物体内进行的化学反应一般叫做生化反应,可是我们中医的经典里,常常说到生长化收藏,也有生化一说。所以我有理由相信在某一天中西医可以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共同为人类的健康做贡献。
sissyzly
发表于 2013/10/31 22:49:40
回复 江海余生 的帖子
非常深入浅出,顶一个,期待更新中。
江海余生
发表于 2013/10/31 22:52:05
回复 sissyzly 的帖子
谢谢,限于水平,只能想到这些,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看懂。
sissyzly
发表于 2013/10/31 22:58:01
回复 江海余生 的帖子
可以啊,我这个刚刚入门的都看得懂,不过,我最感兴趣的是重热生寒、重寒生热,阳极阴生,阴极阳生,这个还是不太明白?:loveliness:
江海余生
发表于 2013/10/31 23:09:56
"重热生寒、重寒生热,阳极阴生,阴极阳生",我的理解是:重,是双的意思,极是顶点的意思。两种热性的东西相遇会释放能量,温度降低,造成寒象;反之亦然。阳到达最高点就要下降,阴到达最低点就要上升,(就是万事万物都有一个界限,最高最低)否则就会造成集聚的病变,就不正常了。比如说子半阳生,午半阴生。
sissyzly
发表于 2013/11/1 14:45:07
回复 江海余生 的帖子
那是不是和酸、碱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水,PH值为中性是一个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