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i 发表于 2013/9/17 15:04:12

第十四章:治病方略

明生理,阐病因;论治病,如修轮。
昔完素,崇火论;言六气,药寒凉;
张从正,攻下派;重驱邪,汗吐下;
易水派,李东垣;调脾胃,是关键;
丹溪翁,善养阴;阳有余,阴缺损;
火神派,重扶阳;姜桂附,决死生。
医流派,缤纷呈;各有悟,均却病。
习医者,心茫然;皆名医,理矛盾;
时不同,病有异;各侧重,有其因。
人之身,如两轮;体健康,轮前进;
轮停滞,必生病;疗疾病,如修轮;
车可推,也可拉;所不同,着力点。
寒凉派,偏下火;用泻药,去浊精;
肺宣降,功能健;右轮前,左轮跟;
脾胃论,调中间;胃气降,脾气升;
此后天,人之本;得健全,轮自进;
火神派,重扶阳;姜桂附,肾脾温;
寒湿除,浊精运;气流畅,死回生;
为医者,当识全;识病机,找关键;
盲目从,失本性;细参悟,属高人;
温肾阳,补肾阴;疏肝气,养心阴;
胃气和,脾能运;肺宣降,自无病;
此法度,要权衡;损有余,补缺损;
虚补母,实泻子;有克制,有相生;
妄补阳,阴必损;妄泻火,病更深;
按脏腑,分病论;能识者,有缘人。




moni 发表于 2013/9/18 02:07:30

第十五章:论“火”

前面十四章,分别从太极图的形成过程、太极中的能量流动、人体与太极的相关性、人体内气血运行的过程、人体生理、病机阐述、治疗疾病的总体思路来论述,虽然许多章节只是一首诗,但只要理解了诗的含义,对临床还是很有指导作用的,现在分别从一些疾病的产生、治疗法则、用药来详细论述,希望能完善太极理论在中医临床上的指导作用,让更多的人感悟太极,感悟中医!

“火”是物质燃烧过程中散发出光和热的现象,是能量释放的一种方式。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运用到火,比如做饭、点香烟、烤东西……

火的本质,是能量的一种转变方式。比如木材燃烧,由碳与氧分子结合,燃烧后转变成二氧化碳,同时以火的形式释放能量。人体摄入碳水化合物,在体内分解,同时释放能量,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
中医经常会说“上火”,那么这里的火是什么东西呢?
这个看似简单的词语,要想彻底明白,的确不容易!

谈谈个人的浅见:
“上火”是人体内营养物质,在体内异常分布,积蓄在人体一些部位,最终以特定的形式释放出来,释放的表现形式,概括为“上火”。
这样来说,火是人体精微所化,是营养物质积蓄、浪费的结果!应该都属于实证,为什么又有虚火、实火之分呢?
如果我们单纯地分析火,均属于实证。
“治病必求于本”,但如果从治疗的角度,分析火的形成原因,则可以分为虚火和实火!

比如:夏天,如果全国各地大面积种植西瓜,大家都有西瓜吃,种植的西瓜吃不完,最终堆积腐烂,这样的浪费属于生产种植过剩,属于“实”。 但如果种植不是很多,因交通不便,西瓜不能从种植地运送到全国其他地方,种植西瓜的地方吃不完,没种植地方没有吃的,吃不完的地方腐烂、浪费,从全国来讲,这是“虚”。人体上火的虚实如果这样来理解,就好理解了。

比如:如果营养过剩,天天吃牛羊肉,吃高热量食物,营养在体内利用不了,储存又来不及,最终以“上火”的形式释放,这就是“实火”。如果人体的营养物质因为许多原因,不能被合理利用,一些地方缺乏,一些地方堆积,以“上火”的形式释放出来,这就是“虚火”。
“实火”的病机很简单,火发出来,浪费掉这些营养物质,身体建立新的平衡,上火自然就好了。
“虚火”的病机较为复杂,根本原因没解决,则不会好转。现从食物摄入及代谢过程来分析。


moni 发表于 2013/9/18 02:08:42

1、人体摄入的食物在胃肠道消化、吸收出现障碍,不能转变成机体能够利用的成分,积蓄在肠道,出现上火,大便干结,发烧。此时人体缺乏能量,但因为肠道不能将食物精微吸收,所以也成为“虚火”。这种情况多见于小儿疳积。

2、虽然可以消化,也可以吸收,但吸收过程中,不能将营养成分进行转化,不能“化粗为精”,人体无法利用这些“次品营养”,在体内也会形成上火。
比如糖尿病,胰腺分泌的胰岛素不足,不能化解食物转变而成的糖分,糖分停留在血液,机体无法及时利用,本人称之为浊性的食物精微,简称浊精,有些专家称为“糖毒”,这些成分积蓄到人体各个脏腑组织中,许多都会“化火”,正所谓“不养人,反伤身”。这也属于“虚火”。

3、脏腑能够“化粗为精”,但运输功能出现障碍,积蓄在局部,也会上火。其他地方缺乏能量,但这些局部缺能量过剩!这种情况多见于外科病中的“疮疖”、“丹毒”等等。内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说的就是心主血脉,血脉运行不畅,出现痛、痒、疮这些病变。

4、输送功能没有问题,但由于脏腑本身的病变,不能对输送来的营养物质加以利用,也会积蓄在该脏腑,最终形成上火。
比如:肝气郁结的患者,其营养物质积蓄在肝脏,不能加以利用,也不能输送到其他部位,积蓄日久,就会形成脂肪肝,再久可以出现肝硬化,而病人的表现心烦、脾气急躁,也属于“上火”的反应。
一些外感病,进入人体脏腑后,该脏腑对营养物质的利用都会受到影响,营养物质的积蓄均会出现所谓的“上火”,所以有“六气皆从火化”之说。
明白了这些,再来谈上火的治疗方法,就很简单了。


moni 发表于 2013/9/18 02:09:37

1、单纯实火的治疗:通过清热解毒、通腑泄热就可以达到。比如三黄片、牛黄解毒片、黄连上清片等,依据上火的部位,选择合适的药物,就可以起到很好的疗效,同时饮食控制,限制高热量食物的摄于。

2、虚火的治疗:这里的“虚”,是从人整体来看待,即有的部位“上火”,有的部位“缺火”。

2-1、因营养物质吸收障碍导致的虚火。
小儿疳积的治疗,是因为肠道长期有积,导致吸收功能很差,最终导致五脏六腑营养不良,均出现虚损的症状。此类患儿,因肠道郁积化火,食欲较好,但吃得再多也无法吸收。改善肠道功能,调理脾胃,身体自然会得到恢复,治疗关键是处理“积”的问题。

2-2、因营养物质运化障碍导致的虚火。
糖尿病病人,食欲较好,肠道也能吸收,但中焦对食物精微的转化出现障碍,也就是“中焦如沤”中“沤”出现障碍,脾脏不能将肠道转输的营养物质进行“沤”,不能“化粗为精”,沤的过程,其实就是肾阳温暖脾土,脾土升清阳的过程,“沤”没有解决好,则脾上输于肺的都是“浊精”,而没有“清阳”,不能被肺利用,反而停留在肺,出现上焦上火的症状——上消;这些浊精外输到皮肤,容易出现顽固性皮肤病变;输送到其他脏腑,也会因为不能利用,反而伤害其他脏腑。这就是为什么糖尿病最终导致各脏腑的损害。
有人采用大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因为大黄消除了积蓄的浊精。明白了这些,不仅仅大黄,有很多泻火解毒的药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都有一定的疗效效!但要恢复中焦“沤”的功能,必须要恢复脾脏的功能,而脾的功能恢复,必须要依靠肾阳来恢复。本人治疗一些糖尿病初期的患者,通过服用“桂附地黄丸”就治愈了;随着病情的加重,可以运用真武汤,温肾健脾,恢复中焦“沤”的功能;同时加上生石膏清胃火,胃火不亢盛,患者就不会易饥多食,食物精微来源减少,而中焦脾“沤”的功能加强,自然体内“浊精”减少,血糖恢复正常……

2-3、因营养物质输送障碍导致的虚火。
外科中的疖、疮,形成原因是因为局部循环障碍,导致营养物质在局部的输送出现障碍,积蓄而发病,看似“上火”,根本在于输送出现障碍。对于这类疾病,活血化瘀就是很好的办法,输送问题解决了,营养物质不能积蓄了,病就好了。对于病情久的患者,运用补药补充不足的能量,这样病就好得更快些。古方“海浮散”(乳香、没药各等分),被誉为“外科回生保命之灵丹”,黄芪能托毒外出,就是这个道理。

2-4、因营养物质利用障碍导致的虚火。
肝气郁结的患者,清泻肝火只能“扬汤止沸”,不能“釜底抽薪”;治疗的更本是疏肝理气,保持心情舒畅,肝气舒畅了,营养物质利用好了,不积蓄了,肝火也就没有了。


moni 发表于 2013/9/18 02:39:26

最近有不少人问我:“人体应该的气血应该是平衡的,稳态的,太极演化的两轮理论,得出的是不稳态的,动态的,与人体的机理是否符和?”

我们探知未知事物,可以采用去相类比,天人相应的办法,这是古人留给我们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不停地围绕着太阳旋转,正所谓坐地日行八万里,地球每时每刻都在公转,也在自传,从宙空间来看人,人也是不停地运行着的。

“没有绝对的静止,只有相对的静止。”

人体内气血的运行也是如此,气在十二经按照子午流注在周而复始的运行,脏腑能量的流动按照两轮的模式循环往复的,生命永远在运动当中,生命不息,流动不止。


moni 发表于 2013/9/18 02:41:07

探赜索隐太极图——明赐东

太极图是中国古代先民概括阴阳易理,探讨宇宙人生变化发展规律的图式。千百年来,它以博大精深的内涵,千古永辉的义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研究者对其寻根溯源,探赜索隐。

后世所绘太极图种类有很多,如天地自然河图、唐朝的太极先天图、北宋周敦颐的周氏太极图、明朝来知德的来氏太极图、明朝左辅制作的景岳太极图与左辅太极图,清朝胡煦所制的循环太极图等。但一般认为,真正的太极图应当是以阴阳鱼相互涵容交感的圆形图案为主,外套八卦或六十四卦的环形图案。今日所见太极图为纯粹的阴阳鱼图,并无外套的八卦,实为时代发展要求图形日趋简明的结果。

太极图起源何时?最早由何人之手绘制?学界对此各持己见,难有定论。常见的有四种说法。一说太极图起源于远古的伏羲根据河图和洛书图研创的简易图,这种说法在古代典籍中有广泛记载。二说太极图起源于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轮纹、漩涡纹、鱼纹等;三说太极图起源于东汉魏伯阳所作的《周易参同契》;四说太极图为宋朝前后的大师如北宋周敦颐、五代宋初的陈抟、宋元之际的佛徒寿涯等人所绘。持四说者颇多,因有大量的古文献可以作证。

实际上,太极图起源之争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周易与太极图何者为先的问题。前两种说法认为在易之前太极图就产生了,后两种说法则认为在易之后才产生太极图。言先有易后有太极图,证据好找;若说先有太极图后有易,证据难找。故而,对太极图的起源太多数人更容易认同后两种观点。但笔者以为前两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理由之一是,图形虽是对思想的反映,然记载思想的文字却产生于图形之后。先民的阴阳思想当源于对自然界的观察,而最早记载先民阴阳思想的当是图形。换言之,阴阳图与阴阳思想的次序当为:自然界阴阳现象——早期阴阳对称图形——阴阳思想——阴阳鱼图形。考古发现也在证明这一种推断的有效性:阴阳对称的图案在河姆渡遗址有出土;距今已七千年;新石器时代有大量的与阴阳鱼相近的图形。因此,这些图形当视为阴阳鱼图的早期雏形。亦即是说,若认同太极图的产生得益于中华先民阴阳易理的宇宙人生观念的滋养,就需承认原始时期那些蕴含着阴阳易理观念的图形是阴阳鱼太极图的图形渊源。

理由之二是,周易作为阴阳易理思想的集大成者,它的产生除了得益于撰写周易的三贤对先民阴阳思想的概括、总结与诠释外,还来自于周易三贤对先民阴阳对称图形的领悟与研读。因此,原始时代那些蕴含着阴阳易理观念的图形也应为阴阳鱼太极图的图形渊源。


moni 发表于 2013/9/18 02:43:08

如此,人们对太极图诠释历史的溯源常常追溯到《易传•系辞上》,就显得合乎逻辑了。一般认为,“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传•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孔子认为“太极”不仅是宇宙之“本”,也是宇宙演变之大道。宇宙之“本”运行,使阴阳相分并产生天地两仪。阴阳不断相分,便产生春、夏、秋、冬四象与宇宙万物。

《老子•四十二章》也同样表达了一元论与变化论的“太极”哲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太极是“一”,是宇宙万物之根;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运动与发展是太极之真性。与孔子不同的是,老子参透了太极法则中的矛盾论与和谐论。太极之“道”天然包含着对立的阴阳两面,但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与矛盾运动最终成就了宇宙新的和谐体。后世人们据老子、孔子的太极哲思而图解太极图,并逐渐推演出成熟的太极观念。三国的魏孟康以“太极元气,含三为一”(《三统历》)解释太极图。“三”指阴阳鱼太极图中的白、黑、及白黑的分界线。

“含三为一”的字面意义是指白、黑及其分界线都包含在太极图的大圆圈内。实际上,后人认为“含三为一”既指事物由正、反、合三者组成的矛盾整体结构,也指天、地、人“三极”合一的宇宙结构。魏孟康之说既继承了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太极思想,同时也将前人的太极观念从宇宙万物链接至社会人生。

到了宋代,儒学大师以人学视角解读太极图,把太极法则设定为人的一切行为的标准,从而把“太极”学说发展为“人极”学说。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如是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之至矣。

”该文承继了前人太极学说中的一元论、发展观、矛盾论与和谐论等思想,但特别强调人作为万物之灵对太极之道的参悟,并提出“立人极”即树立“中正仁义”的做人标准。周敦颐的人学解读理路影响了后人对太极图的诠释,北宋邵雍,南宋胡宏、陆九渊,乃至清代的戴震都从太极图中阐释了以人为万物之秀,以人为天地之心的思想。


moni 发表于 2013/9/18 02:44:04

由上可知,太极图虽简单明了,一个圆圈、一条曲线、两个圆点,两条黑白鱼图形,但经过历代的图解与诠释,它构成了一个涵义丰富深邃的庞大的“太极哲学”体系。这个哲学体系的关键词就是阴阳。阴阳既蕴含着形而上的宇宙之道与天人之际的***则,也包括形而下的人生法则。其中“太极和”辩证法是太极哲学体系的核心。

“太极和”思想认为,事物发展的终极目标不是事物的矛盾对立,而是事物之间的包容与妥协、共存与共容,共容与共存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简言之,圆润的太极图形启迪我们,在一个矛盾对立体中追求平衡,在众多矛盾平衡体中追求相互的包容、化合,在矛盾对立中最终走向多元的和谐统一,这才是事物发展的终极目的与永恒动力。在此意义上说,“太极和”理论较之近代哲学中的“只有对立才有统一”的对立统一规律更为科学合理。


太极哲学作为一种高屋建瓴的宇宙观,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华哲学与文化的发展。千百年来,中华各种哲学、文化派别,包括中华科技之间都存在着明显的传承关系。其传承的纽带正是太极哲学对世界的理解与认识。如易学、儒学、道学、诸子学、中医学、武术、堪舆等,都体现了在对立统一中谋求圆融和谐的太极世界观。

不仅如此,太极图还揭示了阴阳平衡原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其实质是诸多思想的碰撞。在碰撞中,为什么儒道能胜出,成为中华文化儒道阴阳平衡的两大思想体系?其后为什么又与外来的的佛教文化形成三教共存的局面?从太极图揭示的阴阳平衡原理上,我们就会自然地找到它们的答案。这就是因为儒道佛三家在学理上阴阳互补、相互平衡,使中国文化格局臻达了和谐的太极境界。

作为哲学图形,远在文字还未出现的六七千年前,太极图腾通过图形语言揭示了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它内含的阴阳两仪,其实质就是当今辩证矛盾学说最直观、最简洁的表达。太极图以均衡对称的图形方式,揭示了追求阴阳平衡观点,鲜明地强调阴阳变化(矛盾运动)以平衡、“和谐”为根本目的,从而揭示了宇宙万物在运动中平衡发展的规律和人类进步、社会发展在于求“和”这一根本目的。


moni 发表于 2013/9/18 02:45:10

中国的文化是多元的,世界文化也是多元的。中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综合体,同样,世界也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综合体。至此,我们可以解释中华文化 “百家争鸣”、世界文化 “***纷争”的原因,都是因“和”而“不同”所致。所谓“和”,即和平、和谐的根本目的一致。“世界大同”就是指这一根本目的一致性。所谓“不同”,即实现“和”这一根本目的所代表的阶层、所站的角度、所走的方向路线、所处的习性的不同。中华民族是一个包容的民族,“和而不同”使中华各民族和谐相处、各个文化派别相互学习借鉴。“三教平衡”、“中国不称霸”、“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等等,正是中国追求“和”的世界典范。世界各个民族、各种文化虽然“和”的目的性一致,但对“不同”的包容程度则大不相同,从而导致争议、争执,进而指责,甚至大动干戈!无可非议,太极文化的实质就是和文化。太极 “和”文化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主脉,同样也是世界文化的主脉。

通过以上溯源我们大约可以推断以下两个结论:其一是太极图以简易的图形语言涵盖了中国“百经之首”――《易经》的大义要旨,创造了一个庞大的、根深叶茂的太极哲学体系,彰显了中华先民领悟宇宙万物变化之道的非凡智慧,因而享有“中华第一图”之美誉。其二是我们的祖先早在六至七千年前就已通过太极图阴阳这一辨证矛盾来概括宇宙万物的起源与变化,比2600年前的古希腊哲学起源至少早了两三千年,这充分说明太极图是中华哲学的起源,同时也是世界哲学的起源。

太极图不但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思想文化观念和人文性格,也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在韩国、蒙古国的国旗上;在联合国种族歧视委员会大会会徽上;在新加坡、安哥拉空军的机徽上;在韩国、德国奥运会、韩国亚运会会徽上;美国研制的世界第一台计算机商标上;在美洲印第安人的绘画和服饰上……太极图光辉无处不闪烁着人类的智慧和哲学的光芒。太极图是人类瑰宝,已成为人类的共识、世界的共识。同时,太极图还是当今社会建构和谐世界和谐人文的重要哲学依据。

然而,由于太极图玄奥精深,以致被历代巫术所利用,加之受近代极“左”思潮的影响,太极图在许多现代人眼中仍是“迷信”的符号和文化的异类而不屑一顾。这种现状,对于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有识之士来说,无不痛心疾首;对于最具包容品性的中华民族来说,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有责任来改变这一现状,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还太极哲学光辉。在大力提倡文化复兴的今天,我们更要高举保护太极文化的大旗,踏踏实实地传承、研究和普及太极文化,让世人,尤其是年轻人都知道中华民族不仅有流传世界的儒学、道学,还有流传世界的太极图和伟大的太极文化!为此,笔者呼吁迅即开展对太极图申请世界非遗的行动,以便更好地承继太极文化,弘扬太极哲学,留住人类文化共同的根脉。


小锅 发表于 2013/9/21 14:06:51

好东西,先收藏下来。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太极与医学(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