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汤治疗肺部感染、水肿案
陈某,女性,83岁,有脑梗塞病史10年,平素长期卧床,进食偏少,2013年8月5日因“肺部感染”入院。缘患者于10天前,开始出现精神明显转差,进食明显减少,咳嗽,痰黄,气促,遂由家属送至我市某三甲医院留观,胸片:双肺感染,痰培养:大肠埃希菌。予哌拉西林舒巴坦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等抗感染,并予补液支持。治疗10天后,患者仍明显气促、痰多,进食少,查体: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湿性啰音,心率103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全身重度浮肿。血常规:WBC20.3×109/L,NE85.2%,L24.5%,HBG84g/L,PLT157×109/L。患者高龄,整体状态差,多重耐药菌感染,已予多种抗生素抗感染效果欠佳。目前病情危重,生命危在旦夕。肺部感染,当然抗感染是必须的,但抗感染治疗要起效,提高患者自身的抗邪能力才是最关键的。
全身浮肿,考虑重度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加之大量补液,水钠储留引起。全身浮肿,当控制入量,加强利尿消肿,否则会加重心脏负荷,随时引致心衰发作而致命。
故以头孢哌酮舒巴坦注射液抗感染的同时,予记出入量,减少补液,每日静脉补液控制在600ml左右。并予真武汤加减,利尿消肿,处方如下:
熟附子24g白芍15g白术30g生姜15g
茯苓24g 车前子30g(包)
浓煎100ml,日1剂,再煎,入院后头天(16小时)入量1500ml,出量1400ml。仍守方,2013年8月6日24小时入量1400ml,出量2800ml。2013年8月7日24小时入量1500ml,出量3000ml。患者全身浮肿较前明显改善,精神有所好转。继续原方案治疗7天,每日出量约2500-3000ml,全身浮肿已经基本消退。肺部啰音减少。复查血常规:WBC10.3×109/L,NE79.2%,L25.3%,HBG86g/L,PLT158×109/L。继续原方案治疗,至8月20日,复查血常规:WBC9.3×109/L,NE74.9%,L26.5%,HBG87g/L,PLT117×109/L。肺部啰音基本消失,予出院。
按:1真武汤是仲景温阳利水的经典方,《伤寒论》论及真武汤的有第82条和第316条。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即小便少,全身浮肿等心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的表现。真武汤功在温阳而利水,方中生姜并非可有可无,原方中用生姜三两,方后云“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成半斤”,为仲景用生姜最重的方剂,可见生姜具有很强的利水效果。
2“吴萸、四逆、理中、真武,不可同鼎而烹。”此语出自伤寒四大金刚之一的陈伯坛。仲景根据阳气耗伤的缓急轻重不同,分别运用温阳、通阳、兴阳、回阳等法。此四方中,唯有四逆汤是回阳救逆之剂,吴萸、理中、真武都是温阳方。此四方各有其功效,吴茱萸汤主治头痛、干呕、吐涎沫;理中汤主治泻利;四逆汤主治呕、利、肢冷、脉沉;真武汤除了前面讲的第316条外,还有第82条的“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之证。于是说,无论是回阳的四逆汤,还是温阳的吴萸、理中、真武汤,都各有其方证,不能混为一谈。
3试看《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用附子的方剂,一共有32首,其中用生附子8首,炮附子24首。
用生附子的8首,分别是:四逆汤(29)、干姜附子汤(61)、茯苓四逆汤(69)、白通汤(314)、白通加猪胆汁汤(315)、通脉四逆汤(317、370)、四逆加人参汤(385)、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390)。仲景用于回阳救逆的方剂,就是这8首用生附子,其他都是温阳、通阳的。
这些回阳救逆的方,除通脉四逆汤以及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用生附子大者一枚外,均仅用生附子一枚。煎煮法方面,除干姜附子汤为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茯苓四逆汤为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三服;其他均为水三升,分温再服。可见,早在仲景的年代,就有急救意识,急需回阳之时,当须小剂急煎急服。
用生附子的24首,除了丸散剂,均为一到三枚炮附子(附子泻心汤用一两),日三服,用水量较大,煮取时间较生附子长。用于温阳的方剂,一般用炮附子一枚。用于通阳止痛的甘草附子汤、桂枝附子汤、大黄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则用炮附子两到三枚。对此,我们不能不深思。
我遇到这种情况往往是真武、五苓、越脾加适当加一点活血(开鬼门、洁净府、去宛陈莝),下次按此法试试。学习了。 请教楼主,我给母亲(心衰、心包积液、下肢浮肿)用真武汤7副,制附子用10克,无法消肿。是否附子量太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