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青年丛飞没挺住,终逃不过西医化疗对生命的终结
我现在已经身患癌症,也许将远离我至爱的舞台,但我还是把我心中最美好的歌献给关爱我的朋友们,愿我的歌声给你深深的祝福和最美好的祝愿。———丛飞“感动中国”颁奖词
“从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顾之前,他把所有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他曾经用舞台构筑课堂,用歌声点亮希望,今天,他的歌喉也许不如往昔嘹亮,却赢得了最饱含敬意的喝彩。”
生前无私救助183个贫困儿童的丛飞,因患晚期胃癌致多脏器功能衰竭,于昨晚8时40分溘然长逝,年仅37岁。丛飞生前立下遗嘱捐献眼角膜,成为他最后的爱心之举。
十天前开始镇定安排后事
2005年5月12日,丛飞被深圳市人民医院确诊为晚期胃癌,他在病床上与病魔奋斗了11个月。昨晚10时,记者得到消息赶到丛飞逝世的医院时,丛飞的家人、亲友以及得到消息前来探望的数十名各界人士已经聚集在医院守候着丛飞。
从1994年起,丛飞开始用自身微薄的演出费资助失学儿童。目前已长期资助彝族、布依族、苗族、白族、羌族等十多个民族的40多名孩子。据统计,到过世前,丛飞捐出的各种钱物总计近300万元,183个孩子得到他的资助得以继续学业。这些孩子每次看到丛飞,都亲切地称他为“爸爸”。
自今年2月以来,丛飞的病情恶化,癌细胞在腹腔内广泛转移,至3月中旬,丛飞已经无法进食甚至无法喝水,每天只能靠输液来维持生命。
10天前,坚强的丛飞开始镇定地安排自己的后事。他提出,身后捐出眼角膜,让自己有用的器官能帮助有需要的人。
交代要穿最喜欢的演出服
19日晚上,丛飞陷入深度昏迷。20日上午,丛飞的父亲张万军代儿子在器官捐赠书上签名。丛飞的母亲李彩凤含泪对记者说:“这是儿子最后的一个愿望,我们心里再痛,也要完成他的愿望。”
丛飞应该死而无憾。深圳青少年基金会去年成立了“丛飞助学专项基金”。丛飞不仅看到了小女儿的出世,甚至听到了女儿呼唤“爸爸”的声音。丛飞的妻子邢丹平静地对记者说:“哥哥生前交代,走的时候要穿上他那套最喜欢的白色演出服,我已经给他准备好了。”(记者刘启达、李少华) 生如夏花灿烂
1969年10月,丛飞出生在辽宁省大洼县田庄台镇。1994年10月,丛飞来到深圳,很快成为知名演员。
1997年,丛飞加入深圳义工联。十多年来,他为社会公益演出300多场,捐助金额超过300万元。
从2005年开始,丛飞先后当选深圳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全国青少年“身边最让我感动的人”。
2006年2月9日夜晚,白衣白裤的丛飞登上央视“感动中国”的领奖台。
丛飞带着对亲人和孩子们未了的心愿离开了
留下一双眼睛注视这个美丽世界
“如果命运再给我五年的时间,我会兑现向孩子们许下的诺言,会用更多的爱回报社会。”丛飞还有太多的心愿未了:山里的孩子、年迈的父母、社会的期望……为了尽可能地减少遗憾,在他生命的尽头,丛飞度过了一段不平凡的日子……
“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只要给我生命,我就要给别人带来快乐。”
2005年5月12日,一个黑色的日子。这天,丛飞被诊断为胃癌晚期。虽然命运无情地给丛飞开了个玩笑,但丛飞却给了世界一个惊喜。丛飞再次出现在大家面前时,依然是那么开朗,重病的他还不忘给身边的人带来欢乐。“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只要给我生命,我就要给别人带来快乐。”丛飞说。
“做完手术没几天,因为不能说话,丛飞就做鬼脸,逗其他的病人乐。”深圳市人民医院医务部主任王玉林说。手术后第三天,好友吴灏煲汤给丛飞送去,丛飞故意表现得好像没有任何伤痛,还突然摆出一个功夫的造型,单腿独立,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
其实,刚得知病情时,丛飞沉默了许久,但他把伤感和难过深深埋在心底。“我希望在家人和大家眼中,我都是青春、阳光的样子,我想让他们从我身上看到希望。”
“愿我的歌声给你深深的祝福和最美好的祝愿。”
面对铺天盖地的报道和荣誉,丛飞始终保持着清醒。在他病房的墙上,写着两行小字:“做一个平凡的丛飞,做一个普通的歌者丛飞。”
“丹丹,”丛飞沙哑着嗓子问:“罗祖凤那个钱,汇款单收没收到?还有罗艳燕、曹佳佳、贵州独山那个男孩呢?”在病床上,丛飞始终惦记着山里的孩子。
4月3日上午,同是“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洪战辉来看望丛飞。丛飞紧拉洪战辉的双手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质量,在于活得有价值。”说完,他又拉着旁边深圳眼科著名专家姚晓明的手嘱咐,身后他要捐献眼角膜,并由姚晓明来执行他的愿望。
在他的最新专辑《愿你幸福》上,丛飞写到:我现在已经身患癌症,也许将远离我至爱的舞台,但我还是把我心中最美好的歌献给关爱我的朋友们,愿我的歌声给你深深的祝福和最美好的祝愿。
尽管丛飞走了,但他留下来的那双眼睛,始终注视着这个美丽的世界。
[ Last edited by 笃信中医 on 2006/4/21 at 19:05 ] 媒体还报道过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孟二冬老师患癌症,接受了三次化疗,我估计他也很难顶住。 曾经在电视荧屏上两次看到丛飞的身影,真是个大好人,很感动~~~
他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我以后也要捐献角膜
希望中医能够为这类患者带来福音
不幸成谶言,丛飞和孟二冬老师的死应该跟化疗有关
4月22日凌晨1时20分,北京市肿瘤医院,49岁的北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孟二冬悄然离世。孟二冬教授患的是恶性肿瘤。2004年3月至4月底,他参加北大对口支援新疆石河子大学的教学工作,抵疆后第二周就出现严重的嗓子喑哑症状,但他仍坚持为学生上课。4月26日,他在剧烈的咳嗽中坚持讲完《唐代文学》最后一课,倒在讲台上。经诊断他患了食管恶性肿瘤,返京先后经历3次大手术后,他仍坚持课题研究和指导研究生。
胡锦涛总书记得知孟二冬的事迹后,称赞他“为人师表,品德高尚”。
昨天,北京大学方面表示,孟二冬教授追悼会将在4月26日举行。
昨天凌晨平静辞世
昨天下午,记者在北京大学博士生宿舍见到了孟二冬指导的博士生刘占召和康建强。
刘占召和康建强表情凝重,他们正在网上为孟老师寻找墓地。从医院带回来的脸盆、墨汁等孟老师在医院使用的一些物品放在刘占召的宿舍里。
“师母希望找个环境好、便于我们探视的地方。”他们初步选定了一处在香山附近的公墓,准备4月23日就去实地考察。
生病时的孟老师正在担任北大中文系4名硕士、4名博士的指导老师。孟老师住院期间,学生们经常主动前去探视并照顾他的起居。
他们跟孟老师的家人一起见证了孟老师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
学生们说,18日和19日,孟老师的眼睛总是睁得很大很亮。19日下午,孟老师醒来后,孟老师的妻子耿琴将守在病房外的学生们依次叫入病房,轮流去看他。
“我握着老师的手,把脸凑过去。距离孟老师10厘米左右时,他终于看清我是谁了,捏了捏我的手以示问候。捏我的力量很小,但看得出他已经费了很大的力气。”孟老师的学生康建强回忆道。在与学生们一一见面后,孟老师又握了握妻子耿琴的手。
此后,孟老师的手再也没有动过。
这时医院的判断是,孟老师可能在19日或20日辞世。
20日开始,孟老师的眼睛开始发黄,多处于昏迷状态。
家人和学生陪护身边
21日晚8点30分,听说孟老师情况危险,8名学生和两名已经毕业的孟老师的学生一同到了肿瘤医院。
学生们说,当晚9点左右,孟老师的血压开始下降。昨天凌晨1点左右,正在帮孟老师压氧气的刘占召发现孟老师的手发凉,他招呼身边的人关紧窗户,并去请医生来。
刘占召在孟老师的耳边轻声说:“老师,要挺住,您是好样的!”
1点10分左右,医生们进入病房开始抢救,学生们都被请出了病房。孟老师的妻子和女儿也在病房外与医生谈话。
离开病房前,刘占召在用于记录孟老师病房生活的笔记本上写下一句话:“孟老师,明天我们一起看日出。我们永远和您在一起。”
10分钟后,病房内传来孟老师逝世的消息。
昨天早上7点左右,孟老师的遗体被送进太平间。孟老师的妻子耿琴一边给孟老师穿西装、打领带,一边轻声慢慢地说:“就像你以前去教学生的时候一样,穿得精精神神的。你会教出更多的学生。”在场的人默默听着,无不落泪。
工作人员为孟老师化妆完毕,学生们陪着耿琴母女离开了医院。
“孟老师很安详,最后时刻仍然保持着他一贯的风度。”刘占召说。
孟老师的爱人耿琴已连续20多天日夜操劳,学生们把她送回家,并希望她暂不受到记者打扰。
弥留之际挂念学生
昨天,在刘占召的宿舍里,学生们看着孟老师的照片,一脸哀伤。
学生们说,孟老师住院期间,始终惦记着自己指导的几名学生。学生们经常去医院探视他,而他也往往抓住这些机会履行自己“导师”的职责。
“医院对老师的要求是多休息,但老师还是会不失时机地指导我们的学习。”学生们说,孟老师在病情恶化前,就已经为他所指导的学生制定了研究方向和毕业论文框架。
今年3月20日,孟老师病情突然恶化。他的双耳逐渐失聪,一只眼睛失明、另一只眼睛视力不断下降,吐字非常困难,经常处于昏迷状态。
4月15日晚8点30分左右,孟老师醒了。此时只有他的妻女陪在身边。“几点了?”孟老师问女儿。
得知时间后,孟老师断断续续地说:“集合……30分钟到……”并说了一些家人没听清楚的话。然后他问道:“明白了吗?”家人怕他着急,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孟老师见状就闭上了眼睛。
晚上9点,孟老师又醒了,看了看周围,见没有人来,就又闭上了眼睛。学生们说,此后孟老师便没再开口说过话。
第二天早上7点,学生们收到师母耿琴的短信,得知孟老师的病情又恶化了。“我们到医院,师母提起15日晚上的事说,她后来才想到老师是想见我们,让我们半小时后到。”
-幕后故事
学生曾网上向世界求助
4月5日开始,一篇题为“拯救北大教授孟二冬”的帖子在网上传播。发帖的是孟二冬教授的学生们。
“我们知道肿瘤医院已经代表了国内这一领域的最高水平,但看到老师忍受这样的病痛,我们又帮不上忙,心里很难受。”孟老师指导的博士生刘占召说,从4月5日开始,他们把孟老师的病情简介发布到国内多个论坛和医疗机构的网站,并通过在国外就读的同学,把帖子翻译后发布在德、美、日、韩等国家的高校及医疗机构网站。学生们希望能得到减轻治疗痛苦、延长生命的药方或治疗方案,以供治疗小组参考给孟老师治病。
4月12日,孟老师的6个学生跟孟老师的女儿到雍和宫为孟老师祈祷。“从上午9点多到下午4点,我们见佛就拜。我们也不是迷信,实在是心里着急,想为老师做点事情。”
帖子发出后,虽然很多热心人送药和提建议,但最终没有很有效的建议出现。
学生眼里老师风趣幽默
“在别人看来,简朴生活的他没享过福。但我们知道,他是真心喜欢研究、教学。他很享受‘教书匠’的生活。”孟二冬的学生刘占召说。
在学生们眼里,孟老师热爱生活、风趣幽默。“老师原来经常请我们去他家吃饭……得病后,今年年初,他在医院写毛笔字,也算是锻炼。”刘占召翻出了孟老师1月份练的字,字遒劲有力。
在刘占召的宿舍里,他指着一张孟老师的照片说,老师在“学习竹子”。去年4月,孟老师曾与妻子耿琴回安徽,并登黄山。在山上,耿琴发现一块巨石下几棵竹子贴着石头的边缘弯曲长出来,然后笔直地长了上去。耿琴对孟老师说,你也该学学这些竹子。孟老师便凑过去“学习”起竹子来。照片上的孟老师低着头,盯着几棵竹子,张着嘴作不可思议状。
“我们老师脾气好、风趣幽默的性格都体现在这张照片上了。”学生们说。
本报记者陈喆
人物简介
师者楷模孟二冬
孟二冬,1957年1月生,安徽宿县人,中共党员,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教研室骨干教师。
1980年宿州师专毕业后留校任教,1985年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袁行霈教授硕士研究生,1988年毕业后分配到烟台大学任教后担任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1991年考取袁行霈先生博士生,1994年毕业后留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任教。2001年4月至2003年3月在日本东京大学任教两年。
学科专长为中国文学史及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陆续出版《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登科纪考>补正》、《陶渊明集译注》、《韩孟派诗传》、《中国诗学通论》等多部重要论著,发表《中国文学的乌托邦理想》等多篇学术论文,研究成果400多万字,获国家图书奖、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等多个奖项。
孟二冬曾被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被人事部、教育部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唉, 刚才在网上才看到,,怎么好人也不一生平安? 没有人去谴责这种错误的治疗方式,
是因为西医给大众灌输的思想是:癌症是治不好的!
所以没有人会为此承担责任。
如果不治疗,我想从飞不会走得这么快。 Originally posted by 道法自然! at 2006-5-1 09:47:
没有人去谴责这种错误的治疗方式,
是因为西医给大众灌输的思想是:癌症是治不好的!
所以没有人会为此承担责任。
如果不治疗,我想从飞不会走得这么快。
非但不会有人承担责任,家属还要感谢西医为患者“延长”了寿命。
悲哀,无奈。 三次化疗,想不死都难啊 非人道的治疗方法,病怎么会好呢?只能促其死. 可惜可惜!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