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舞云流 发表于 2012/12/9 20:59:16

回复 东华子 的帖子

谢谢楼主的回答!不过鄙意以为中药的剂量重点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单味药剂量,一个是复方用药的比例。二者缺一不可,《抉微》一书重点在于后者,比例,可以参考,但不能当做标准。叶氏用药整体偏轻,仲景用药整体偏重,均与该书剂量不同,但经方用药以桂枝类方来说,均以桂枝汤为基础,加减药量或者药味变为另外一方,可见多数时候比例更重要。

sxx139 发表于 2012/12/11 16:13:18

果真这样,那就太好了!有人这样实践过吗?

sophie苏菲 发表于 2012/12/11 17:42:34

回复 飙魂 的帖子

燕南老侠客 发表于 2012/12/11 21:58:37

这种说法不太可靠。

apple60 发表于 2012/12/17 09:29:05

参考一下吧
:)

龙大侠 发表于 2012/12/17 10:45:39

arty_yin 发表于 2012/12/8 00:0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画个图试试

这个一目了然的图示,高人!:lol:

龙大侠 发表于 2012/12/17 11:05:30

东华子 发表于 2012/12/8 18:0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中药剂量的问题,一直缺乏一致的标准,清代医案仍可见“用药轻巧”,各药不过一二钱,甚至别出心裁,一般药 ...

中医不传只之秘在于分量,确实对分量飞把握要靠医者对患者、药物、环境气候的辨别来把握,看似没有规律,但没有规律中又透着些规律留给我们琢磨。

dcw1950 发表于 2012/12/17 14:03:33

:lol::Q

东华子 发表于 2013/6/6 18:07:55


用药分量之轻重,鄙意当视其病以为准,初不能执定某药必重用,某药必轻用,即古方流传,其分量固已酌定,仍必赖用之者增损其间,乃合病机,不独药品之宜加减也。所谓君臣佐使,即别之于分量,故同一方也,有见此证则以此药为君,见他证复以他药为君者,朱应皆云:“古方所谓各等分者,非同一分量之谓,谓审病以定药之轻重耳。”斯言甚确,余前治袁姓儿湿温症,案曰:“满舌苔薄白而带滑,湿在肺胃之表也。边尖绛赤,心肝营分有热也,中心独灰微涩,胃聚湿而欲化火也,小便短赤,大便秘,火郁湿滞,而气化不灵也;湿为火烁则生痰,痰气上蒙,故欲昏睡也;其有时能冷饮者,则湿从火化,已热多湿少也;有时足冷,热内追也,须防其热厥;新又咳嗽,君相二火烁金也,宜清心肝之火,导以下行,渗肺胃之湿以佐之,斯热解而湿亦去矣。”药用淡竹叶、灯心草、石决明、通草,白茯苓、生苡仁、知母、茅根、芦根,碧玉散,鲜竹沥,内以别无痰药,竹沥用四两,分头二煎冲入。有訾余分量太重者,匡子不逮,幸甚,录此方案以志吾过。犹忆去年邹君鹤俦,病谵语如狂,时欲出门,其力甚大。余疑其痰火上壅,而脉象沉细若无,脉证不符,欲用羚羊角、竹沥而不敢,转延余君伯陶决之,余君亦疑不可,乃商酌一方服之,当日稍定,翌日,忽夺门而出,至其相知家酣睡,比醒,诊之脉忽变为滑数而大,乃知昨系热厥伏匿之脉,因用羚羊角,以鲜竹沥磨之,随磨随进,只此二味,计是日磨去羚羊角五钱许,竹沥十三四两,稍有狼戾,饮下亦复不少,较此症用之更多,病之轻重固异,然至今思之,治虽幸中,究嫌孟浪,悬壶应世,诚不如以平易药方,轻微分量,免为庸流所诟病耳。

独来独往 发表于 2013/6/6 22:24:21

回复 东华子 的帖子

谢谢先生分享!
页: 1 2 3 4 [5] 6 7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之秘在药量——中药药量之秘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