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中医学弟学妹们
发到自已学校论坛上的,转过来让大伙评评呵呵。致中医学弟学妹们
与同学看电影至半夜,乘兴到学校论坛转了一圈,看看论坛蛮是感慨,自已已是大四实习生了,有些过来人体悟,与大家说说。
1、尽早上临床。大家平日有空,不妨到医院转转,跟老师抄方打杂,一定获益良多。以前在学校,每日死读书,上了临床才知差距甚大,尽学些无用的东西,而且上临床学东西非常快,深服古人知行合一说。也许你看三年书不会看病,但你上临床一个月就会接病人了,呵呵。另,医院通常较忙,老师都欢迎实习生的。这点我们学校不行,见习形同虚设,医院隔得老大远。
2、中医观念。鄙人是个铁杆中医。我对中医入门是大二提前考金匮后渐明了,算来有二年攻读了。这里问题有:1中医理论体系2如何学中医3中医现状.
教科书是个绣花枕头,真正的中医远非如此。概言之,以四大经典为纲,各家学说为血肉。或者,以伤寒、温病为两大眼目亦为一说(见《管窥蠡测》)。这里尤突出《伤寒论》一书的重要性。伤寒论不是讲伤寒这个病的一本书,而是讲中医的基本定理,学通了,所有的病可触类旁通。古代名医家通常是全文背下,鄙人钝,昏天黑地拿不下,可惜可惜。
我说话不够份量,但如果大家对历史有研究的话,也可去搜索朱丹溪、张璐(清初四大名医)等行家对《伤寒论》评价,“万世医门法律”,《本经逢源·序》等,自已找。这些响当当名家不是爽冒,当这些人都把视线都集中到张仲景身上时,就不是一个尊古贱今所能解释。
了解这些的指导意义是:如果你悟性够,就弄本《伤寒论》开工吧。参考书有:任应秋《任应秋论医集·如何学《伤寒论》》。知史明鉴,也可先弄本《中国医学史》看看历史走向与行家出身。我们图书馆总算还有这些书。
想想恐怕大家底子太薄,当务之急不妨弄本刘力红《思考中医》看看先。当初出版社以为这等中医专业书卖个千把本算菩萨发慈善了,不想竟重印十版,销量逾10万册,可见群众的眼睛对中医、对健康、对真理还是贼亮贼亮的。
搞这些玩意就不得不谈现状。浓缩一下一个词:惨烈!理由:一、没几个老师是真正懂中医的,不管挂多大的名号,按药理学用药归到西医体系。二、就业极不佳。三、市场小,临床不大用中医治病。四、混乱,且外行、凑热闹、诽谤、打击者居多。况中国政治大国,常常“愚民”(特殊含义,俺不反共,甭删帖)、“愚导中医”五、所谓的压力: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刷新视听,上可揽月,下可克隆,现代医学与科技的耦合水乳交融,新名词层出不穷。中医是几千年前的东东,还会有优势吗?(呵呵~~~危言耸听)发表本人短见:中医与西医是对立的(不知道学术界为啥子这个喜欢为中医现代化),在众多领域中医是超现代的(嗨别扔砖头呀,请先看历史,俺不吹,孟德尔的杂交遗传规律,凡高的不知什么派,等等等等,都是超历史的)。这个论题较大,有空再展开吧,我也累了,明天还上班:-(。
絮絮叨叨,补一句,论坛上很多帖子很幼稚,一看就是外行的。不是我强,是大伙对中医对医学太不懂了,忠言逆耳,反思比上火更有意义。也许中医学本来就不是常人玩的,听中医界头号人物叶天士说说:“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书万卷,而后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铒为刀刃也。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清史稿·叶桂传》)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现在嫩无妨,大家都刚学,留待有志之士共兴中医。
有不爽跟帖blog吧,http://mypoore.yculblog.com/ 俺上网乱逛,不常回这片土地。祝学弟学妹开心。 楼上是哪个学校的。说那个省份也行。
写的挺好的。 不错的,早上临床,在临床一个月都可以接病人了
哈哈,有同感! 教科书是纲纲目目的东西,比较呆板,注重的是常的东西,比较讲究原则性,系统而且简备。教科书也是专家对中医知识精华的总结。很适合于初学者。这只是一个入门的基础,是为将来精通中医的门槛。学生认为学了教科书就能成为名医的思想是不对的。临常达变,要掌握变,就必须多临证,多看书学习别人的经验和理论学说思想。而教科书的常是学习的基础。至于如何学习,是否要背书,要背什么书则是教书者的教学思想问题。总体上说是中医教育指导方针的问题,当然教科书如何编好也是个值得改进的问题。 为何现在什么都编教科书?古大医学什么教科书了? 写得非常好啊。 怎么字里行间老怕被扔砖头呢?
别的地方不知道,这里都是同道知音。 非常好,支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