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本伤寒论就是个伪作
我没全看,只看了几个方子,打个比方,桂本的方子就象高鄂续写的红楼梦,这么说可能太损了,但是我太气了,桂本应该也是很高明的中医写的,为什么要整出这么个东西出来混淆视听,是要干嘛?伤寒论不是外台千金,治病的方子就直接拿过来,它是示例,所以虽然久病也可能寒热错杂,虚实错杂,但伤寒出方绝对不会是寒热搅在一起,虚实不分一起来,而必定是寒一方,热一方,虚一方,实一方,而且一方一症,茯苓杏仁甘草汤和橘枳姜汤为什么不能合成一个方子,而必定要写两个方子?
而桂本独有的方子,寒热不分,虚实不分的多了,还有六经不分,还整出一篇温病辨,茯苓白术厚朴石膏黄芩甘草汤,有实有虚还有热?厚朴、石膏、黄芩都能用在一起,没见张仲景这么用过,大黄石膏茯苓白术枳实甘草汤,夹实夹热夹湿一起来?茯苓白术湿病也和大黄枳实下法用在一起?湿病能用下法吗?附子细辛黄连黄芩汤,少阴那个寒症的炎症至于加黄芩黄连吗?又不是阴阳格拒的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症,四逆散四味变汤,精华全失,既然是汤,小柴胡加减不就包括了吗?四逆汤只有加人参版,当归四逆汤里加人参附子,有这么给人作榜样的吗?要把人往哪带? 我不知道你用过桂版的四逆汤吗,就是加人参的,我觉得效果比不加人参的好。记住是人参不是党参。
前边几篇温病篇风篇可能是假的,但后边六经的我觉得比宋本的要完整。 susuy 发表于 2012/3/20 20:5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没全看,只看了几个方子,打个比方,桂本的方子就象高鄂续写的红楼梦,这么说可能太损了,但是我太气了,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论坛上有些医友已经在实践桂林版上的方子了。效果还挺好。
至于理论上的东西,方剂组合的意义。至今也没哪位名医说过他完全弄懂了经方。所以,不要对理论、方剂做过多的武端定义。
怀疑也是一种探索精神,但纸上谈兵式的怀疑就值得商榷了。
是不是仲景原书,其实还在其次,关键在于有没有效……你不理论人家的组方思路,不代表人家的方子就是乱凑的。即使是宋本《伤寒论》和《金匮》,看上去寒热温凉乱七八糟的方子也不是没有啊~ 本帖最后由 pandaii 于 2012/4/13 20:58 编辑
这个问题呢,很有意思。伤寒论出在刚出现书的时期,即用纸代替竹子的时期。这个时候木有版权,等等概念。有人认为,伤寒论就是伊尹的汤液论被张仲景多加了几个字。既然张仲景可以加,为啥别人不可以加呢?所以王叔和也加了。然后、、、。现在有人反推过去,从伤寒论推出汤液论的本来面目。大家有兴趣可以看胡希疏的弟子冯世纶的书 桂林本伤寒杂病论探-作者“免费”:
http://www.ngotcm.com/forum/forum-viewthread-tid-72594-fromuid-151430.html
这个问题在本论坛已经有过了讨论,将其转过来供参考。先摘录部分原文:
桂林本论序中有这样一句:“吾家伤寒一书,相传共有一十三稿,每城一稿,传抄殆遍城邑,滋所存者,为第十二稿……”,不知道我的理解有没有错误,张仲景写好了伤寒杂病论后,修改了十二次,每次修改好,都定作底稿,从第一次写好,至最后一次,即第十三次,共有十三个底稿,且每个底稿都有一定人数借抄,否则不会称“传抄殆遍城邑”。首先,不要理“传抄殆遍城邑”有否夸大,一本没整理好的书,著者愿不愿借出去给人抄,而抄者又愿不愿抄?或许张仲景这次改好了,认为已经完成了,你拿去抄吧,抄完了,张仲景忽然又来灵感,要增入什么,那里排列要修改一下,又改一次,整理出一个新本子,抄者也借来重抄一次,这也是有可能的。但这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十二次,我相信这种情况出现三四次,非但抄者不愿意,恐怕著者都也不愿意,因为这样的情况多了,著者抄者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出现定稿。
且张仲景每次修改,都不是在最初的所定的稿子上进行修改,而是重新抄一次全书,否则王叔和又怎么会得到第七稿,又怎会有其他稿于族人所秘,文具在每个朝代都不便宜,且在建安时期,兵荒马乱,又从张仲景序中得知时有大疫,即使张仲景有那么多闲钱,著抄了十三本十六卷的伤寒杂病论,那抄者呢,十六卷不是一本小册子。)
桂林本最突出的地方,就是比其他版本多出温病,伤暑,热病等诸篇。首先说温病,在宋本,金匮玉函经(以下称金匮本)等包括桂林本,在太阳篇开头,都有这样一条条文:“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一逆尚引日,在逆促命期”,这条条文很显然是说温病的,但它却没有归入温病篇中,难道是著者粗心大意吗?如果不是温病篇就是另一个人所增入。
在桂林本中,没有痉湿暍篇,但有伤暑一篇专论暑病,共有十二条条文,其中三条为金匮要略所有,另外的九条是桂林本独有,这独有的九条,一致的用“伤暑”二字来作病名,而和金匮要略相同的三条条文,则书为中暍,这中情况情况最大的可能性,就只有两种条文出于不同之人。
在这新数篇中,其所特有的方剂,基本上都以方中所组之药名来命名方名,这样的体例与原书大异,出于一人之手的可能性极低。
在伤寒例中,有一条条纹书大青龙加附子汤主之,大青龙汤证都没有出现,大青龙汤原方都没有写出,就开始加减了?
另外问题,只要两者读一读,比一比,都会感到新增篇不似原文简奥,更接近明清小说、散文的文体。
以上所说的,虽然令桂林本疑点重重,但说服力不够,主观性猜测性质较多,那就作以下的探讨。
目前所通行的版本是宋朝林亿等校对的版本,明•赵开美复刻,由于赵开美复刻宋本逼近原貌,故仍称宋本,还有一本也很受欢迎的成本(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此外,还有些古本,如金匮本,日本所存的康平本,康治本,孙思邈《千金翼方》中的伤寒条文,为唐本,高继冲上贡的淳化本。我目前所有的为宋本、成本、金匮本、康平本、康治本,成本基本裁于宋本,故不取了,康治本实在是小,我不知道怎么用,所以暂时也不取用。
先说康平本,康平本最大的特色,最高的价值,在于它里面有注文,注文根据所写的位置不同,称为傍注与嵌注两种,另外,康平本里面的正文也分三种格式,即顶格开头,退一格开头,和退二格开头,这三种格式无非想说明这些条文非同等地位,退一格和退二格是后来所增入的。其他是不是仲景之文难知,但可以肯定,顶格肯定是原书条文,注文肯定不是原书的。回来对较宋本,甚至其他版本,所有的正文、注文,统一书写,全归正文,桂林本当然也不例外,和宋本一个模样,赐它众文平等。如果,桂林本果真仲景原书,会有这些后世的注文吗?
又或是仲景子孙所抄进去的,而有粗心大意地归为正文?且不论他们粗心大意的可能性,就“不轻出此书以示人的珍重之性而论,又会胡乱抄注文进去?很明显桂林本非仲景原书。金匮本是一本最后一次手抄时间最早的本子,这抄写的时间下限为隋前,金匮本于宋本条文基本没有什么差异,最大的不同处,就是金匮本的“坚”字,宋本作“革更”或“固”,是因为隋时避杨坚之讳所改的,《诸病源候论》可为佐证。也就是为什么说金匮本最后一次手抄在隋前。另外,金匮要略、淳化本都作“坚”,不作“革更”,至少也说明它们在隋时没有被整理过。如果桂林本伤寒部分来源于宋本(或成本),那杂病部分基本可以说源于要略,因为当时能看到就这一个版本,现在据我所知也是只有这一个版本,这是其一;其二,桂林本伤寒部分,有隋时避讳的痕迹,以“革更”代“坚”字,和宋本一样,但杂病部分,却与金匮要略一样,只有“坚”字,没有“革更”字,假设桂林本是仲景原书,那伤寒部分和杂病部分就应该由始至终合为一书,如果同为一书,那么要避讳应该一起避,要么都没有避,“革更”和“坚”是不可能同时出现的,杂病部分的“坚”不仅说明其源于金匮要略,也同时说明桂林本是宋本(或成本)和金匮要略所杂凑的。
在桂林本新增的诸篇中,以论述温热病篇最为突出,其他篇章只不过作一个铺垫、装饰,使温热病篇的篇章不那么唐突的出现,使人相信桂林本是一部完整的伤寒杂病论。由温病的篇章及人们于清时发现桂林本,那桂林本应该是温病派队伍壮大后,寒温之争的产物,欲以调和两者的矛盾。
据说,长沙本,涪陵本与桂林本大同小异,基本上是同属一个版本的,而又以桂林本为优,桂林本一伪,那两个版本也毫无疑问是伪作,但我未有机会拜读这两个本子,故这只能当作合乎逻辑的推测而已。
(对于我上面引用的伤寒论版本有怀疑其真伪的,可参考钱超尘《伤寒论文献通考》一书中的考证)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2/4/23 22:27 编辑
再看看原文中关键性的一段:
“先说康平本,康平本最大的特色,最高的价值,在于它里面有注文,注文根据所写的位置不同,称为傍注与嵌注两种,另外,康平本里面的正文也分三种格式,即顶格开头,退一格开头,和退二格开头,这三种格式无非想说明这些条文非同等地位,退一格和退二格是后来所增入的。其他是不是仲景之文难知,但可以肯定,顶格肯定是原书条文,注文肯定不是原书的。回来对较宋本,甚至其他版本,所有的正文、注文,统一书写,全归正文,桂林本当然也不例外,和宋本一个模样,赐它众文平等。如果,桂林本果真仲景原书,会有这些后世的注文吗?”
据李顺保先生考证:《康平本伤寒论》系流传在日本的古传本。由丹波雅忠抄录于康平三年(1058 —1064年),它与宋本对照,缺少《辨脉法》、《平脉法》及“可”与“不可”诸篇,
两者的条文顺序和内容及数目也基本相同;“方证同条”体例亦相同;其中最大的特点
是在正文中,多数有“小字旁注”、“小字夹注”(或嵌注)和“大字附注”3种形式(因
未经北宋高、孙、林等人校正)与宋本比较。由于宋本在后所校,故其“小字旁注、夹
注(或嵌注)、大字附注”等相当部分窜人了正文。因此,康平本胜于宋本,接近原型版
本。(李顺保《伤寒论版本大全》125—133页)
鉴于《康平本伤寒论》在校勘《伤寒论》上的价值和意义,钱超尘先生感叹说:“这两个传本(指《康治本》和《康平本》)绝不是伪本,而是金声玉振、价值连城的传本”。(《伤寒论文献通考》).洪贯之先生说:“本书价值且在《宋本》之上(洪跋)。陆渊雷先生说:“《伤寒论》传世诸本,以予所见所闻,当以《康平本》为最善尔"(陆序)。难得叶橘泉先生赞叹说:“骤得是书,如获至宝而惊喜不寐”。
故可确证,桂林本《伤寒论》的出现,应绝对晚于丹波雅忠抄录于康平三年(1058 —1064年)的康平本《伤寒论》。而且应当晚于北宋·林亿本《伤寒论》。
从百度搜到林亿事迹:
http://baike.baidu.com/view/437178.htm
【宋代医家林亿
里贯欠详,尝任朝散大夫、光禄卿直秘阁。官阶五品。精医术。嘉祐二年(1057年)政府设立校正医书局,与掌禹锡、苏颂等校定《嘉祐补注神农本草》二十卷。又于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与高保衡、孙兆等共同完成《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唐以前医书校订刊印,为保存古代医学文献和促进医药传播作出贡献。其治学严谨,如校《素问》,采数十家之长,端本寻支,溯流清源,改错六千余字,增液两千余条。】
这就说明,桂林本《伤寒论》的编篡时间应当在宋本《伤寒论》问世之后,也就是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的历史时期,是以宋本《伤寒论》为底本编篡的一个《伤寒论》版本。
桂本应该是伪的,但是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可参考。
可能还是康平本最真。也有人说是《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里面的最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