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军 发表于 2012/1/27 10:12:48

建军回到本草学伤寒====桂枝加桂汤(第四十六方)

本帖最后由 刘建军 于 2012/1/27 10:14 编辑

建军回到本草学伤寒====桂枝加桂汤(第四十六方)   
(117)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奔,即急走、快跑之意,豚指小猪因奔豚气病发作时,病人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至胸或咽,令人痛苦不堪,当气复返于下,则病人痛苦亦解,病常时作时止气上冲时若小猪之奔跑。《金匮要略》云:“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烧针,在电视看过,把针在火上一燎,迅速扎进穴位。不知道这里的烧针,是不是这个样子,反正这玩意挺有震慑力,病人害怕。烧针作为针灸的重要方法,或许是治疗寒湿风湿一类的病症(猜的,对针灸更没有了解)。但是,用于治疗太阳病,恐怕不合适。太阳病需要用药物帮助人体从里往外发散病邪,而不能用烧针的办法。如果这样,寒气会被逼的迅速入里。就像抓小偷,中医的办法是开门逐客,而不是关门打狗。烧针一下去,可好,小偷缩到里面,只有负隅顽抗,抵抗更加激烈。所以伤寒论始终教人有表先治表,只是对“规律”的尊重。其实中医,无论从辩证,还是用药,都是遵从了“规律”,这也是中医的伟大之处,而不像西医那样对抗治疗。关键是下面的话:针处被寒,又着凉了,这个时候寒气随着针眼长驱直入,针眼周围起了大疙瘩,而且还是红的,这叫西医看来估计是细菌感染。这时候一定要发奔豚,有一股气像小猪乱跑。因为邪气要有出路,无非有二:一是上冲,二是从烧针眼外泄。这时候,需要在原来的地方艾灸,不让它从这里跑,同时用桂枝加桂汤。
因为医理知之太少,不太明白为什么会发生这个问题。烧针出汗,应该是损阳为重,就那一下子,患者心惊肉跳,心阳也会散失,就像人突然受了惊吓,魂飞魄散,胆战心惊。人体确如天地,心阳就太阳,温煦万物,维持着天地和谐。心阳损耗,下面的阴寒就会趁机上冲作乱。这时候用桂枝汤,大枣甘草生姜坐镇中洲,稳住阵脚,补充津液,桂枝芍药加强血液津液流动。加桂枝(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是加强心阳降气。中焦上焦的到加强,下焦自然安稳。就像一个国家首脑稳定,政局就会稳定。呵呵,看看朝鲜,就是这个道理。用桂枝汤大概有两个意思:一是继续用桂枝汤解表,二是通过加大桂枝用量,加强心阳。
这一条,应该与 65条和112条区别。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区别。感觉65条重在水分,117条重在气分。
    112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同是火劫,12条可能亡阳厉害,所以惊狂。这一条只是寒邪入里欲寻出路。桂枝加桂汤,引发的原因===烧针,现在基本失传,所以因为烧针导致奔豚的患者估计也没了。但是其他原因引起的奔豚证还是不少,比如悲伤、惊吓等等。所以学好这个方子,用得着。
   
(声明:我是一个一天中医也没有学过的门外汉,最近利用业余时间,糊涂经方学感,一为加深记忆,二为归纳分类,三为同道指导。所以,这里面的观点基本大半是错误的,希望中医人士大加斧正,更希望不误导像我一样的爱好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建军回到本草学伤寒====桂枝加桂汤(第四十六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