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圆 发表于 2011/12/30 21:27:19

輔行決五臟用藥法要 小悟

這本書,應當說是內經的一個小分支,或者說是古人的圓運動理解,局限性在於,只有方劑,只講五臟

作者是陶弘景,他的初衷原來是說,修道之人,必須先對身體有所了解,保精氣神

這裡面就有一個大問題,舉例來說,一個人發熱了,如果說,你用冰塊一下把這個熱壓下去,那麼,冰塊同樣會破壞胃,可能發熱是好了,久而久之,脾胃則虛了。反之,如果應用陰陽五行的規律,用苦去熱,用咸補水,而令人體用自己的身體去調整好,而對五臟的破壞減少到最低,這才是這部書真正的目的所在,是謂道也。

說說對天有六氣,地有五行,人分五臟,六腑的我之領悟,天為陽,其數奇,天干為十,所謂獨陽不生,故以六氣(寒,燥,濕,熱,暑,風)以應之,制之,和之。同樣,地為陰,其數偶,地支為十二,孤陰不生,故以五行(金,木,水,火,土)以應之,制之,和之。這個就是天道。知天而應人,所以對於人來講,五臟與六腑就如地與天一樣,五臟以五行之循環,六腑對六氣之流轉,而五行與六氣即為陰陽,何為陰陽?陰血向下,陽氣升上,如此周環而無始無終。所以陰陽不能是陽陰,陽陰就變得其血氣離絕,難成如來了。

所以對於五臟的理解是,傳統認為五臟為陰,錯了,五臟對應的是天,代表天干,應當屬陽。而六腑,則是對應的是地,代表地支,應當屬陰。陰陽不能顛倒,這個很重要,五臟與六腑的關係,對應天地,來說,應該是六腑在上,五臟在下,六腑實而不滿,如天氣常清,五臟滿而不空,如地血恆濁。



而這本書對於五臟的補瀉,而達到冶好病的同時,最小限度的破壞人體,合於道也。為什麼陶弘景這裡只談五臟,那麼他肯定是比較過,相對六腑,以五臟為主,為重。

就像天干地支,我也是一直認為天干相對要重於地支,因為從整個氣運來看,陽氣,氧氣消耗得遠比陰氣,碳排量要大很多。這就是為什麼扶陽理論的盛行。

人之初為純陽,死之後為純陰,陰陽之間,得陽則生而壽,陽氣分先天與後天,先天之陽氣即運轉之能力,後天之陽氣即補充之能量,而陶弘景之輔行決一書,其用的就是後天補瀉而不去傷先天之元氣,此為根本。

而現代之醫,均太短視,用藥過於峻猛,雖然病愈,而實則先天陽氣被伐。是為殺雞取卵。

故若圓思之,有病不冶,即得中醫。。。。

如上純屬個人心悟,敬請交流。。

叮当同人 发表于 2011/12/31 13:38:16

吾有同感!

yancq2008 发表于 2012/1/5 09:39:16

没看懂。。

ZXHDYZL 发表于 2012/1/12 21:59:45

我好象明白一点点:楼主老师认为现在很多医者用药治病太过竣猛,比较容易伤到先天元气(用药即是调动先天元气去排病),所以有病不要轻易去“治”而应尽量以调养为主。也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

月儿弯弯照苍窘 发表于 2012/1/17 23:22:12

阳主开阴主合,阴主收阳主长,五脏藏精气而不泄,阴生五脏故主藏,六腑传化物而不泄,阳生六腑主开,故五脏阴六腑阳不可混!

独孤园丁 发表于 2015/3/2 19:54:08

ZXHDYZL 发表于 2012/1/12 21:59
我好象明白一点点:楼主老师认为现在很多医者用药治病太过竣猛,比较容易伤到先天元气(用药即是调动先天元 ...


正确!
这就是陶弘景高于张仲景等各医家之处!
然由于《伤寒论》早于《辅行诀》,早已为世人共尊奉;
而《辅行诀》产生于南北朝,且后来失传,故影响不大。
自敦煌千佛洞发现后,其价值渐渐为人认知。
陶弘景学贯三教,尤以道教为精。其秉承道家的养生观和体用观。
融《汤液经法》,《本经》,《内经》于一体,理法浑然,天衣无缝!
《辅行诀》,真乃中华医学之绝!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輔行決五臟用藥法要 小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