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豪赌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李妍|河北安国报道河北安国,中国“药都”,赌客仍未散场,但胜负已然分明。曾经疯狂攀升的中药价格,在政府施压、各方围剿之下终于又急坠至底。在这场资本游戏中,伤了元气的不单是囤积客,还有药农。
如果药贱不如菜,下一轮豪赌已为时不远。
药都赌局
一觉醒来,又亏本上万。
深秋的早晨,老徐头大口地嘬着烟,蹲在门口,看着满仓库的怀山药,久久叹息。
老徐头,57岁,河北省安国市药城大街经销商,从业三十余年,主营怀山药、金银花、草果、川芎、黄连等中药材。
最近三年,老徐头切身体会着“中药赌局”的疯狂,赢和输,都是极致。
2009年,怀山药的价格坐上了过山车,从3.5元/公斤直接飙升到35元/公斤。“一批货多压上十天,赚个七八万的没问题。”老徐头说,那些日子,遍地都是金子。
2010年秋,药城大街上,怀山药的单笔成交价一度炒到了55元/公斤。老徐头彻底蒙了,这已经完全超出了他的想象极限,他有些后悔:“还是没沉住气,出手太早。”
2011年7月,怀山药的价格逐步回落,刚到32元/公斤,经销商们就一哄而上,家家户户都囤了货,其中也包括老徐头,囤货5吨。
两个月后,怀山药的价格跌到23元/公斤,老徐头眼睁睁地看着,没有出货,因为出货就会赔本,而且,他相信新的波峰就在不远处。
10月,新一季的怀山药上市,最高价——10元/公斤,老徐头没有了选择。
之后的每一天,怀山药的价格都在走低,老徐头知道,“不能再等了。”他开始动用所有关系寻找“下家”,直到半个多月后,一辆来自东北的大卡车停在门口,老徐头出货2吨,8元/公斤,亏本4.8万。
老徐头是幸运的,因为这一天,只有他出了货,附近的经销商都很久没有开过张了。老徐头也是不幸的,因为他剩余的存货——金银花、草果、川芎、黄连跌幅都过半,任何一样的亏损,都超过了怀山药。
“没有不赔的品种,90%以上的中药材都在大跌。没有不赔的经销商,十万以下的不叫赔,赔个几十万上百万的到处都是,关门多少家了。”老徐头满眼血丝,感慨道,“这三年,比我之前的三十年都刺激。”
秋意渐浓,寒冬将至。在素有“药都”之称的河北安国,数千家经销商都在感受着彻骨的寒冷。在安国背后,是整个中药材市场的大萧条,根据全国中药材市场价格指数(综指200)显示,7月至今,从2900左右的高点下行400多点,抛售成风。
“愿赌服输”
“三个月前,到处都是买卖,现在,到处都是打牌的。”
“炒药就是赌博,愿赌服输。”每一个安国药商都熟知这个游戏规则。
河北安国,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自古便有“举步可得天下药”、“草到安国方成药,药经祁州始生香”的美誉,在这个以药闻名的小城里,中药材收益占全市GDP的三分之一以上。
进入安国,直奔“天下第一药市”——东方药城,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上市品种2000多种,年成交额达45亿元以上,药材吞吐量10万吨。
可是,在今年的“金九银十”,东方药城却格外冷清,广场上排列着几十辆准备“跑货”的大小卡车,司机师傅在挂斗中酣然入睡。“没活呗,都闲了一个月了,车都没发动过。”大刘师傅说,去年一整年,他没有休息过一天,每天都能从东北到安国跑个来回。
交易大厅共两层,一层主打常见药材,如当地自产的怀山药、菊花、防风、桔梗和外地运来的三七、茯苓、白芷、南星等。偶尔有三两散客在摊位前张望,要货不多,都是半斤一斤自家食用,摊主自然也懒得招待,只是从牌桌旁站起身来,漫不经心地报价,眼睛还全神贯注地盯着手里的牌。
在楼梯拐角处,刘大姐和雇工用手中的刮片熟练地去掉桔梗的硬皮。“这种‘细活’是为了讨好散客,买回家就可以直接入锅了。”刘大姐说,原来都“论车出货”,根本不用做“细活”。三个月前,刘大姐以63元/公斤的价格囤了2吨的桔梗,现在卖25元/公斤都出不了货,桔梗不易储存,已经渐渐发霉腐烂了。
二楼主打珍稀药材,如朱砂、珍珠、蜈蚣、蛇皮、海胆、鹿茸等,一连三四家摊位都蒙着蓝色的塑料布,压根没有开张。
突然一阵嘈杂,原来是内蒙古赤峰市卫生系统的人前来采购,摊主们慌忙扔下扑克牌和棋子,蜂拥而上。“我们只是补缺,少量进货。”话音刚落,唏嘘声一片,采购方告诉记者,中药材价格只会跌不会涨,他们要等,等到最低点。“我们有大批库存,耗得起。”
摊主刘喜来扎紧了满袋子的水蛭,决定不卖了。“我760元/公斤进的货,现在市价不到500元/公斤,怎么卖?”刘喜来决定,把百余斤水蛭存放在附近的一家冷库里,虽然成本又会增加上千元,药价也会因冷冻过而降低,但他决定赌一把。“也许过年时价格会好些。”
“三个月前,这里还走不动人,广场上都在买卖,看看现在,到处都是打牌的。”交易大厅管理所所长杨林望着他管理的1300多个摊位说,“90%以上的摊主都赔了钱,明年怎么收摊位费?”今年3月,考虑到中药市场一片火爆的盛况,交易大厅的摊位费也上涨了30%,1.5平方米的摊位平均年租金3200元。
上午11点,交易大厅到了关门的时间,摊主们陆续收了牌局,多无进账。
同样经历“交易寒冬”的还有另外两大中药材集散地——安徽亳州和广西玉林。
在安徽亳州,土木香、土茯苓、土贝母等基本储备中药材都因价格持续下跌而偶有流动,在广西玉林,黄芪、莲子、当归、胖大海、山楂等多种中药材已经名列“跌幅排行榜”前列,无论是陈货还是新货都有价无市。
“囤”出的亏损
“我们就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囤,既是传统,又是新规。
论及传统,在百年前,中药材商户们就会常年囤货,以保证库存充足,药品丰富。“中药讲究的是药方,属于组合产品,缺一味,都不成药,所以要样样具备,就要时时囤货。”瑞安药材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国贞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论及新规,从2008年起,连续三年的“疯狂”将市场泡沫越吹越大。“没有最高,只有更高。”刘国贞笑谈。于是,囤得越多,赚得越多,囤得越久,赚得越过瘾,史无前例的“大囤货浪潮”席卷了整个药城大街,家家户户的库存都膨胀到了极限。
时至今日,囤等于死,在节节落败的中药材市场,“买涨不买跌”的市场规律演绎得淋漓尽致,无论价格又跌破了多少“新低纪录”,成交量都停在了零,因为采购商坚信,还会更低。
浓重的中药味弥漫在整个药城大街,这条大街里户户都是“经销公司”。大户贾强在门口翻晒着西洋参,背后是三大间房子的存货,满满当当。
贾强算了一笔账,5吨佛手,进价120元/公斤,现价50元/公斤,亏损35万;党参3吨,进价94元/公斤,现价60元/公斤,亏损10.2万;五味子5吨,进价58元/公斤,现价13元/公斤,亏损22.5万;西洋参2吨,进价460元/公斤,现价340元/公斤,亏损24万;草果8吨,进价54元/公斤,现价34元/公斤,亏损16万。粗略算来,亏损已过百万,而且随着药价的不断走低,存货无法出手,亏损还在每日剧增。
“前两年赚的钱都砸进去了,我在银行还有几十万的贷款,赌输了,倾家荡产。”做中药生意几十年的贾强从未借贷过,他坚守着“小买小卖”的原则,积累至今,攒下百万家产。可是,去年中药市场的火爆让他备受冲击,在诸多好友纷纷借贷,“玩把大的”的诱惑下,贾强第一次背上了贷款,如今覆水难收,后悔晚矣。
当天,贾强出手了2吨的西洋参,加上雇工装袋、雇车运输的钱在内,贾强亏损近25万,他靠在门口,看着一群人忙忙碌碌,面无表情。这笔交易贾强并不想做,但买家是他的老客户,为了维护关系,他必须“出血”。“以后还要干这行,客户关系断了,就再也接不起来了。”
像贾强这样拼命维持的供应商,在这条街上是绝大多数,但关门大吉,欠款“跑路”的也有好几家,贾强说,亏本上百万,再背有贷款,资金链一断,就是穷途末路。
一群群“公司老板”围坐在门口,讨论着又增加了多少亏损,又跑了哪些债主。据“老板”们估计,这条街上背有贷款的占半数以上,安国市中药材交易的亏损将达到3~4亿元。
“亏损是存在的,但不可能有那么多。”安国市药城管理局局长李世民认为。
“冷暖自知。”贾强说。
后悔的同时,贾强也在反省:“我们就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很多商户都坦承,囤积居奇是造成中药材价格暴涨的重要推手。
“商贩、农户、游资、市民都在囤货,全民炒药的结果就是形成市场泡沫,前两年,中药材价格明显是虚高的,现在的暴跌就是理性回归。”中药材天地网总经理刘光辉认为,7月,发改委重点打击囤积居奇敲碎了泡沫,虽然现在的暴跌伴有“阵痛”,“但方向被扭转到正常的轨道上来了。”
悲伤的药乡
距东方药城车程半小时,是安国市霍庄村中药材种植基地,放眼望去,大片的泛黄秧苗架接连不断,秧苗架下,是刚刚成熟的怀山药,在这个安国最著名的“有机品牌村”,怀山药的种植面积约占三分之一,共1000余亩。
在临近霍庄村的各区县,80%的土地都种上了怀山药,20%的土地种植着桔梗、菊花、南星等中药材品种。
秋收时节,村民张友良并没有感受到喜悦,相反,焦躁、惆怅写在他的脸上,整整一下午,他骑着自行车,转遍了所有的农田,却找不到一个“拼家”。
“都嫌价儿太低,不愿意卖。”张友良托人找到了一位来自北京的收购商,出价4元/公斤,收购10吨怀山药,张友良自家收获的不足5000公斤,所以他想联合几家,凑够数量,结果无人响应。
“种药能手”马奇坐在自家刚刨出怀山药的土坑道里,手上掂量着细长的怀山药,三两下拍去土,说:“10块钱一公斤我都不卖。”他随手捡起一截细竹竿,扒拉了两下土,算起账来:一亩地用秧苗500公斤,共花费6000元;80捆架杆,共1920元;肥料磷酸二铵4袋,钾肥1袋,共1060元;租用旋耕机松土,300元;雇工刨怀山药,1800元;还有有机肥、灌溉、农药、管理成本若干,一亩地的成本至少在1.5万元左右。“按照平均亩产2000公斤计算,4元/公斤的价格也就够一半成本,亏死了!”
马奇已经腾出了家里的库房和地窖,打算把刨出的怀山药储存起来,等到春节再卖。“摆齐整了铺点土,放上半年都没问题。”即使已经打定了主意,马奇的心中还是不免失落,因为在去年,怀山药的价格一度高达35元/公斤,一涨一跌间,马奇这3亩地的产出有了几十万的差价。
更糟糕的消息来自25公里外的蠡县,在去年怀山药价格猛涨的刺激下,蠡县几乎举全县之力“大兴怀山药”,甚至有不少蠡县的药农到霍庄村来出钱向“本户”承包土地,600元/亩,种植怀山药。“蠡县的怀山药只卖8毛钱一公斤了,下脚料(较细、较短的怀山药)2毛钱一公斤都没人要,再不卖连这个价都没有了!”张友良不屑马奇的固执,他认为,卖得越晚,亏得越多。
刚从蠡县回来的中药材天地网总经理刘光辉拍回了不少照片,蠡县的药农们把怀山药堆在路边,0.8元/公斤的价格可以随便挑选,下脚料直接论堆卖,不称重。“有些地里,怀山药熟了都没人挖,烂在地里当肥料了。”怀山药深扎在地下1米左右,且又细又脆,根本不能使用机器采挖,人工采挖则需提高成本,1800元/亩。“卖的钱连人工费都不够,所以干脆不挖了。”
药贱不如菜
中药材价格的“第一杀手”是盲目扩大种植面积。
在霍庄村,有一个和怀山药非常相像的品种——“小白嘴”,一种食用山药。“‘小白嘴’就是菜,在超市卖的,怀山药是药用的,外行根本分不出来,口感就差得多了。”农户赵振虎指着“小白嘴”的圆头说,“怀山药不是圆的,是尖的,细的。”
“小白嘴”的价格虽然也不理想,从去年的30元/公斤跌至今年的10元/公斤,但比起怀山药,还是能让种植户们保住成本。“所以有人和收购商联合,把怀山药当‘小白嘴’卖。”赵振虎感叹道,“药贱不如菜啊!”
霍庄村村支部书记霍志军正在自家地里收获“小白嘴”,春耕时,他曾多次号召村民们集中种植“小白嘴”,他甚至申请了“有机认证”,设计了打造品牌的礼品盒,安国市政府也开出了每亩地补贴200元的优惠条件,但当时村民们却坚信,怀山药“坚挺的市场价”会在秋收时给他们一个惊喜。
“明年肯定又没人种怀山药了,农民永远都在跟风,被动。”霍志军很无奈,他无法扭转这个村庄的命运。
无论是官员、专家、商户还是农民,都一致认为造成中药材价格猛跌的“第一杀手”是盲目扩大种植面积。
仅以怀山药为例,在去年怀山药价格猛涨,今年初春霍庄村大量种植怀山药的“标杆作用”下,附近区县几乎全部跟风,形成了“满城尽是怀山药”的现象。如今,怀山药市场明显供大于求,价格猛跌,农户和经销商在恐慌之下持续增加抛货,相互竞争压价,造成了“屡创新低”的窘境。
在安徽亳州,黄花败酱草、白花败酱草都到了收获的季节,但是由于库存尚丰、新货又大量涌入,收购价随着“丰收高峰”的到来而持续下跌。
在广州湛江,广藿香正值大量产新,在去年广藿香行情火爆的刺激下,今年产区扩大了种植面积,产量相比去年增加一半左右,达到3000吨的总产量,价格和流通量却翻番下跌。
出现类似情况的还有浙江磐安县元胡产区、陕西城固县元胡产区、广东省各市县香附产区、广西临桂县五通镇广金钱草产区……
“低价至上”的国内采购商
“我们都吃的下脚料,外国人才吃好药,还叫‘中药’呢!”
刚到村口,村民王大爷就赶紧拉住霍志军,向他介绍一位来自山东菏泽的采购商罗虎,霍志军递了根烟,转身发动了小三轮,载着罗虎直奔农田。
罗虎掏出软尺,量了长度、宽度,看了皮色,表示很满意,剩下的就是价格问题,6元/公斤。霍志军蹲在罗虎对面,两人中间是刚挖出怀山药的土沟,烟灰一节节掉下去,价格却迟迟没有谈拢。
霍志军曾希望,在霍庄村成为中药材种植基地后可以定点为一些大型药企直接供货,以“合同”的形式维护农民的利益,但多番尝试后却发现难以实现。“合同一般都在初春签,定的价格都是预估出来的,到了秋收,预估价高于市场价,药企就不干了,他就不买,不出钱,你能怎么办?”
在药城大街上,有个人人心知肚明的“隐痛”,国内的采购商都只要“便宜货”,优质的中药材都经出口经销商之手走出了国门。
“与质量相比,采购商更注重价格和卖相。”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标准修订,增加和提高了关于中药质量可控性和药品安全性的内容。“按规定,菊花是不能用硫磺熏的,但实际上,市场上的菊花基本都是硫磺熏出来的。”霍志军介绍说,菊花由于油性大,难以自然晾晒风干,如果使用脱水机和烘干机加工,成本会大幅提高,所以用硫磺熏是“最经济实用”的办法。在霍志军家,一个耗资十几万的烘干机已闲置两年。
人参专营小区的经销商陈大姐对此也颇有感触,在她的仓库里,整齐成团的优质细辛无人问津,相反,质次价低的低等级细辛却受到了采购商们的青睐。“好货都没人要,便宜货还有点销路。”陈大姐说,这些年来,中药市场已经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货越来越差,大家都比着喊低价,根本不管质量了。”
“我们都吃的下脚料,外国人才吃好药,还叫‘中药’呢!”陈大姐既愤恨又无奈。
“这不是我们一家药企能决定和改变的。”采购员马小辉说。他来自哈尔滨的一家制药企业,长期驻扎在安国,采购高丽参、党参、西洋参、黄连、金银花、鸡内金等品种。
“东北不是盛产人参吗?你们怎么会舍近而求远呢?”记者很疑惑。“这边的便宜呗!”马小辉说,在安国采购人参、鹿茸等药材的东北地区制药企业不在少数,比起东北市场的价格,在安国采购能便宜一半以上。“东北优质的中药材很多也出口了,少数知名药企能要一些,绝大多数药企都买不起。”
马小辉认为,在我国,中成药价格普遍偏低,尤其是在发改委多次调控压价,基本药物目录制度的实行和低价招投标等政策的联合打压下,中成药“以低价拼市场”是唯一的生存法则。“像牛黄解毒片、维C银翘片、健胃消食片等,几乎没有什么门槛,家家药企都能生产,那比的是什么?就是价格了。”
“在‘利益挂帅’的大趋势下,药企和经销商不是合作关系,而是博弈关系。”安国市药城管理局局长李世民指出,中药市场的价格冲突远比质量冲突更尖锐,前途堪忧。
药企“得救”
上半年节节攀高的中药材价格,曾经给中成药企业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2010年7月,江中药业就曾宣布:由于主营产品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造成整体生产经营成本不断攀升,随之对江中牌健胃消食片和复方草珊瑚含片分别提价不超过10%和5%。
在2011年年中报告里,被称作“绩优股”的江中药业、健康元和吉林敖东也陆续坐上了滑梯,净利润增长分别下滑23.59%、33.04%和20.96%。
刚刚公布的2011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更是成为诸多中药制造企业的“诉苦书”。康缘药业称:“公司前9个月临床药品合计销售7亿元,同比增长近40%,但受原材料上涨影响 (公司中药材成本平均同比上升了53%),公司整体毛利率下降2.7个百分点,主要产品热毒宁注射液的毛利率下降了12.76 个百分点。”
华润三九也表示:“第三季度原材料及辅料价格上涨较快,公司成本费用控制面临着很大的压力,部分成本上升使OTC、中药配方颗粒业务毛利率有所下降。”同为“难兄难弟”的包括云南白药、白云山等中成药企业。
为规避原材料价格上涨所造成的压力,很多药企不得不选择集中采购、提前“囤货”。“我们在宾馆包的‘年房’,一年都住在这儿。”马小辉说,今年年初,“酒店全部客满,根本订不上房。”他指着窗外大片的“旅馆”、“旅社”的招牌。“这些私人小旅馆都是这样开起来的,还有家庭旅社。”
中药材天地网信息部经理邵振兴分析说,从2008年金融危机起,为刺激经济发展,我国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企业贷款受到鼓励,在中药材价格持续上涨的刺激下,很多药企都大量贷款,积极存货。“中药材价格在集中哄抢之下又被步步推高,形成越涨越买、越买越涨的循环,安国的中药材价格和交易量都被推上了最高峰。”
“可现在,应该是最低谷。”马小辉告诉记者,整个安国市几乎难见大型药厂的采购商了。“估计直到春节,都不会进货了,我们的库存都消耗不完呢,产品也卖不出去。”他开始联系旅行社,准备把积攒了两年的假期集中起来,外出旅游。
“没有销路和利润,就没有需求。”邵振兴认为,与原料价格猛涨、药企大举进货相对应的是,中成药零售价属政府定价范围,企业不能自行调整。“因此,中成药的价格并没有涨,药企的利润越来越低,而且销售量没有增长,药企形成了滞涨,采购活动也就戛然而止。”
根据中国中药协会发布的数据,2010年,我国中药工业的总产值达到3170多亿元,但利润仅有300亿元左右,整个行业毛利率只有约10%。
“国家发改委已经来调研过两次了,都是在中药材价格攀高的时候来的,说是要考察药企的成本价。”安国市药城管理局局长李世民希望“发改委能给中成药提提价”。可是,时至今日,“提价”的愿景还未实现,银根紧缩的政策却始终未改。“药企更不会进货了。”
“拐点”
中药材市场的哀鸿遍野,换来了资本市场的一片飘红。
“中药材市场在5~8年里,肯定是持续走低。”邵振兴认为,按照之前“十年一循环”的规律,刚刚经历过波峰的中药材市场正在渐入波谷,直到恢复涨价风潮前的价格。“或者稍高一点,毕竟人工、成本等价格上涨了。”这一预测也得到了安国市药城管理局局长李世民和安国市东方药城交易大厅管理所所长杨林的认同。
伴随着中药材价格的猛跌,证券公司对中药行业的投资评价开始迅速攀升。海通证券认为,应维持中药饮片行业“增持”评级,申银万国给予了中药行业“看好”评级。各大证券公司纷纷表示,中药材价格的走低,或将推动中药企业业绩演绎“秋收行情”。
“尤其是定位奢侈品的大品种。”申银万国认为,在中药材领域,人参、阿胶和虫草是“养生新贵”,康美药业垄断红参品牌,东阿阿胶垄断驴皮资源,以及同仁堂的虫草、江中药业的参灵草都具有巨大的升值空间。此外,着力开发药膳的康美药业和云南白药都被视作“潜力股”而倍加推崇。
同样得到好评的还有云南白药、昆明药业、康缘药业、天士力、羚锐制药、康恩贝、紫光古汉等著名中药企业,可以说,在中药材市场一片大跌的趋势下,中药资本市场迎来了一片飘红。
“几家欢喜几家愁啊!”老徐头每天都清点一遍他的存货,不停地通风、晾晒、挑出腐烂的部分。他的儿媳坐在电脑前,盯着满屏飘红的股市大图,算着自己的盈利……
中成药,价难跌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李妍|北京报道
“从212元到196元,便宜不到20元。”刘老太表示,她对“降价幅度”很不满意。
从1998年起,刘老太一直长期服用治疗风湿的中药,主要成分包括桑寄生、黄芪、络石藤、羌活、当归和醋五灵脂等。“2008年时,购买这个药不到60元,现在涨了两倍多,最近便宜了一点,但比起之前涨的幅度来说,跌幅太微不足道了。”
“主要是在消耗库存,还没有开始降价。”中成药企业、中医医院和中药零售方一致表示,中药材价格的暴跌无法给老百姓带来立竿见影的实惠。
“今年中药材价格的变化可谓是大起大落,为了避免涨价压力,我们在年初大批量进货,充实了库存,现在还在消耗库存,所以没有与市场形成直接的联动作用。”华侨堂负责人表示,库存还能消耗两三个月,短期内,不会有明显的降价表现。
“9月,我们进了一批货,主要是珍贵的中药材品种,例如,灵芝、党参、蛇蜕、海马等,价格确实明显降低了,跌幅在30%左右,不过这批货不会立即入药出售。”该负责人表示,目前,消耗库存是“第一要务”。
“最近有很多患者抱怨药价太高,其实我们也备受冲击。”该负责人介绍说,前两年,药价疯狂上涨,他们不得不调高药价,结果是损失了大量的患者。“西药几十块钱就能治好的病,用中药要上百元,中药失去了引以为傲的价格优势。”
现如今,中药材价格下跌,该店为消耗库存而没有调低价格。“结果是继续消减竞争优势,要么就亏本,要么就丢掉顾客。”该负责人无奈表示。
“中成药药品主要是由国家定价的,很多药品的价格都不是企业能单方面决定的,所以并不是中药材降价,中成药就会降价。”九芝堂工作人员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另外,该人员介绍说:“整体上来说,中药材降价肯定是缓解了企业的压力,因为成本下降了,但是,产品价格相对成本价格会有一定的滞后性,短期内不会有明显的降价表现。另外,我们有稳定的库存,不会在短期内有明显的降价行为。”
药材暴跌是好事?
Q:《中国经济周刊》
A: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信息中心副主任蒋尔国
Q:从2008年年底开始,中药材上涨行情已经历时两年多,至今已有4轮暴涨。仅在2010年,在全国537个药材品种中,超过八成药材价格上涨,平均涨幅为109%,个别药材的涨幅高达400%。你认为造成暴涨的原因是什么?
A:首先,中药材价格的涨跌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在2003年非典时期过后,中药材价格就持续走低,种植户积极性严重受挫,市场供应量越发短缺,长期积累下来,形成供不应求的局面,造成中药材价格暴涨。
其次,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大量游资进入中药材市场,形成了恶意炒作和囤积居奇的态势,吹起了中药材价格虚高的泡沫。
第三个原因是,在“买涨不买跌”的市场惯性和避免涨价压力的心理作用下,大量药企积极囤货,造成需求量大幅增长,进一步加剧了供不应求的态势,哄抬了价格。
Q:中药材价格持续暴涨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后果是什么?
A:首先对药企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因为成本价迅速提高了,但中成药价格是由国家统一规定的,不能擅自调价,所以很多药企因此亏损甚至停业破产,这个过程中有损失,但更多的是重新洗牌,清理市场。
另一个影响是,药价虚高刺激了经销商和中间商的囤货热情,囤积居奇越发严重,所以在今年7月,发改委进行了集中打击整治,这是几十年来国家首次对中药材市场进行调控,可见事态的严重性。
最深远的影响是,药价虚高刺激了种植农户的积极性,短期内种植面积大增,供应量翻倍成长,中药材市场从供不应求迅速转变为供大于求。
Q:一些专家认为,这次“暴跌狂潮”是中药材市场的“理性回归”,对中药材市场的长远发展有益,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A:我同意。在2003年,中药材价格上涨,60%的人赚钱,40%的人赔钱,而这一次,20%的人赚钱,80%的人赔钱。所以说,中药材价格已经被过度炒高,带来的后果是大面积的亏损和受挫,这种大起大落对中药材市场的健康发展是有着致命威胁的。无论从市场周期性规律而言,还是从上下游的可持续发展而言,中药材价格都必须回归到原点。
Q:你认为暴跌潮还会持续多久?短期内还会出现暴涨吗?
A:中药材市场的价格还有一定的下调空间,这次下跌至少会持续到明年,短期内肯定不会出现暴涨了,因为市场供应量已经稳定了。当然,不排除少数品种的药材,如稀有的野生药材会出现价格上涨的情况。
Q:你认为中药材价格剧烈波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A: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和交易环节过多。因为信息不对称,才会出现供需不平衡,种植地和市场之间的信息对应是滞后的,甚至会滞后1~2年,所以会形成集中性的供不应求和供大于求。另外,交易环节过多,中间商过多,形成了囤积居奇的空间,甚至有专门的人员、资金和产业在利用这个空间,所以应加强信息对接和信息反馈,形成有效的预警监管机制。
Q:有建议说,应恢复计划经济时期建立的中药材储备制度,以避免中药材市场的剧烈波动,你有何看法?
A:相关部门已经在着手研究建立国家、地方两级药材储备制度,以及国家药材、药品应急计划,以期在一定程度上平抑中药材价格。
除了稳定中药材价格,国家此时制定中药材储备制度的意义还在于通过战略储备,可以解决救急救灾等突发状况,同时,还能确保药企的原料供应不会断链。
但必须强调,中药材储备制度只能针对部分品种,大部分品种还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在走,不能全部重回计划经济体制。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赔死活该!:curse: 但愿相关职能部门能切实掌控中药材价格、中药材质量。 粮食都管不了,还能管了药材。。 唯利是图,贪婪! 野医 2011/11/1 17:27
"赔死活该!"说得好, 利。。。。。这是字会伤不起的。 我们都吃的下脚料,外国人才吃好药,还叫‘中药’呢 道德排在了利益之后 本帖最后由 woami 于 2011/11/3 08:23 编辑
问题多多,无人负责,各打算盘,缺乏组合。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