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弩之初
发表于 2011/9/13 17:59:38
应该是生地
如意一生
发表于 2011/9/13 22:22:48
肾气丸去了补肝的桂枝和附片变成了六味地黄丸为何反而还要出名些。现在的成药变成金匮肾气丸,,还有的叫桂附地黄丸,或八味肾气丸。难道六位地黄丸真的好用些,,,不解中。。。。。。。。。。。。
庄野医
发表于 2011/9/14 00:50:10
回复 水中火 的帖子
好文!好案!多谢!
庄野医
发表于 2011/9/14 01:09:35
水中火 发表于 2011/9/11 21:1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从古自今都是以时方的理论强解经方。经方不是药物功效的加和,所以不需要解释组方里面每一味药的功效
请教老师:该如何解释古人经方之药物组成?从何处理解古人经方之“方”?可否请老师以此例赐教一二?谢谢!
zhongyiaihao
发表于 2011/9/14 09:35:58
wcyerik 发表于 2011/9/11 09:5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 ...
老师的确有见地。谢谢达者赐教。
水中火
发表于 2011/9/17 12:25:45
本帖最后由 水中火 于 2011/9/17 12:32 编辑
庄野医 发表于 2011/9/14 01:09 http://www.ngotcm.com/foru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请教老师:该如何解释古人经方之药物组成?从何处理解古人经方之“方”?可否请老师以此例赐教一二?谢谢 ...
当我们在以自己的大脑思考中医的时候,其实,已经不自觉的违反了古人的思维,华夏五千年文明。汉代距现在一千八百多年。《伤寒论》不是先师仲景一人完成的,她是几代人的心血,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经方开山祖师爷以伊尹。以唐宋的药理知识解释不了经方。所以,千百年来,历代名医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唯孙思邈初得其旨,也不能对残缺的伤寒论进行修正。才造成了今天中医百家争鸣的局面,真是对不起中医学子
自牧
发表于 2011/9/17 12:47:04
学习
庄野医
发表于 2011/9/17 18:45:56
回复 水中火 的帖子
感谢老师回复!
老师所言,甚是!这完全能知其所以然恐成万古之谜!
再次多谢!
zdb1979
发表于 2011/9/18 20:26:18
回复 水中火 的帖子
那,老师,怎么去思考去学习,达到知其所以然呢? 通过辅行诀?
bbk
发表于 2011/9/19 23:08:22
如意一生 发表于 2011/9/13 22:2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肾气丸去了补肝的桂枝和附片变成了六味地黄丸为何反而还要出名些。现在的成药变成金匮肾气丸,,还有的叫桂 ...
现在的成药金匮肾气丸的正确名称是济生肾气丸,是严用和在金匮肾气丸上加上牛膝,车前子而成的。
因为八味丸最早见于金匮要略。所以后世就叫为金匮肾气丸
六味丸是钱乙去掉桂枝附子经小孩吃的,对于成人适应范围比较少。后世搞到成人八味丸不用用六味丸恐怕是和那些个庸医以为那点桂附就是大热不能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