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知行 发表于 2011/8/24 23:56:26

中小学教材改革回潮

中小学教材编写从多元化到酝酿回归统编,既有意识形态的考虑,也有利益之争

在多元化方向上走了十年之久的课程改革,正悄悄“回潮”。

今年7月,新一轮教材修编工作全面启动,目前正紧锣密鼓进行,范围涉及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所有教材。其参照系是教育部不久前下发的新课程标准(下称新课标)。此前的课程标准,是教育部在2001年制定颁布的试验稿。

  自2001年起,中国启动第八次课程改革。内容上强调减轻学生负担,强化“情感、价值观的渗透”;在教材编写上则打破以往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家垄断教材编写出版的“一纲一本”统编模式,改为“一标多本”。即在统一教育大纲、统一课程标准之下,放开多家出版机构,参与教材编写和出版发行。

  此次新一轮教材修编,似乎走上了另一条道路。

  7月11日,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修订工作会议”上,教育部负责教材编写工作的基础教育二司巡视员朱慕菊对与会的教材编写机构解释称,2001版课标是试验性的,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新课标编写早自2007年启动。据财新《新世纪》了解,各高校研究相关学科的学者是课标编写组成员的主体。此外,还包括科研机构、中小学教师、院士等,六名出版单位人员也参与其中。

  当日,教育部向参会的教材编写机构颁布了除语文、历史、德育三科的新课标修订稿。教育部透露,这三科课程标准将另行安排,暂不公布。不少与会业内人士猜测,这是三门课程回归统编的前兆。

  对于上述三科以外的学科,内容将大规模调整。教育部要求,原定教材编写机构必须将改编本重新送教育部审核。最迟在2012年春节前后,这批教材需送审,以保证2012年9月如期更换课本。时间已相当紧张。

回归统编前兆

  1949年以来,中国相继启动了八次课程改革(下称课改),教材编写权的确定也曾曲折反复。

  第一次课改以1950年出版的第一套全国基础教育通用教材为标志。为此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共同成立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下称人教社)。

  1958年起,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路下,中央将教材编写权下放,各地可自行编写。但随后在“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年代,编写权再度上收。

  直到2001年开始第八次课改,教材编写多元化才得以真正实施。“一标多本”被认为是教材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一步。“教材编写多元化后,出版社更加注重质量的提高和对一线教师的培训,这是以前没有的。”一位地方出版社负责人对财新《新世纪》记者说。

  从2001年开始,第八次课改在42个国家级实验区实验,随后迅速推进。到2005年,全国所有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的学生全部使用新课程。

  但采用西方教学思路的第八次课改,自出台伊始就引起学界旷日持久的讨论。由于推动过快,教师不适应新课改思路等问题逐渐暴露。于是,第九次课改开始进行。

  多位出版文科教材的出版社证实,教育部从全国各地遴选编写团队,正在策划筹备一套“部编”教材。编写范围包括小学《品德与生活》4册、《品德与社会》8册,初中《思想品德》6册,小学《语文》12册、初中《语文》6册,共计36册教材。教育部将负责编写经费,教材集中在2012年底前完成。

  编写《品德与社会》的某出版社负责人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2001年放开教材编写后,国家就不再投资编写教材,教育部主要负责审查。教材编写机构通过教育部立项后,自己投入资金编写,经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后出版,供地方选用。“这次教育部组织编写,跟各出版社都没关系了。”

  这位负责人表示,教育部尚没有明确部编教材的编写团队,社内原本筹备中的教材修改方案也已经暂停,只能选择观望。从2012年秋季起,新生将使用新修改的教材。尽管官方并没有规定各地出版社不能再自编教材,但鉴于届时课本内容将不再符合新课标要求,自然会退出市场。

重审玄机

  在语文、历史、德育三科之外,数学、英语的教材修编工作已全面启动。但此轮教材修编的节奏之快,出乎绝大部分出版社的意料。能否审查通过,拿到进入市场的“门票”,这些教材编写机构忐忑不安。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在7月11日召开的培训会上解释,教材送审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2011年7月至12月,12月送审,对象为2012年开学后必须更换的小学和初中一年级教材;第二阶段为2012年1月至11月,完成剩余其他年级教材的改编,2012年12月送审。他强调,第二阶段若不能通过审核,则此前该机构第一轮通过审核的低年级教材也要换掉。

  这个安排让一些出版社顾虑重重。河北省出版社负责人在小组讨论时表示,尽管分两个阶段送审,但在第一阶段就要把整体框架、结构一并送审。教材修订、编写还要考虑到各个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加上到农村学校调研,时间太紧迫。

  一位出版社负责人称教育部的安排“隐患重重”。他说:“如果第一阶段送审通过,不管后面的教材编写质量如何,都须按时审查、通过,否则学生和老师将面临无教材可用的尴尬局面。如此,怎能保证教材使用质量和教育质量?反之,如果前两册没有通过复审,后面的教材无论编得多好,也等于‘废纸一堆’,没有进入市场的机会了。”

  更让一些出版社深感不公平的是,一些教材的主编,本身也是课标编写组成员。在新课标未公布之前,这些出版社已经知道了课标的内容,这就赢得了时间,可以更精细地修改。

  他认为,教育部只给四到六个月的修改时间,就要复审教材,时间过于仓促。教材编写市场将面临新一轮洗牌,“一标多本”的体系进一步动摇。

收放是非

  无论是文科教材回归“部编”,还是其他学科修编时间缩短,教材收紧编写权的脚步声已经由远及近。

  一位接近人教社的人士认为,从国家稳定的角度,自然科学以外的文科教材就应该统编。过去教材编写多样化,虽然增加了教材的特色,但在质量上良莠不齐。“一本教材,从过去的几毛钱涨到现在十几块钱,都是教材放开后涨价的!编写教材成为政府和机构赚钱的工具。出版社拎着箱子去送钱,多少教育厅官员因腐败落马?这是放开以前没有的。”

  但一位出版社负责人则认为,与教材相关的腐败,不能简单归咎于市场。仅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就否定过去教材编写改革的成果,是一种倒退。

  这位出版社负责人还说:“现在媒体、网络信息多元化,要用这种方式控制意识形态,也是不现实的。应该考虑如何去引导孩子,把我们希望提倡的价值观深入人心。”

  除此之外,文科统编教材编好后,出版权花落谁家是最敏感的问题。尽管官方始终没有正式表态,但由人教出版社出版的消息早已在坊间流传。

  上述出版社负责人透露:“几年前各省教育厅邀请出版社投标时,人教社就说教材要统一由他们出版。人教社是教育部自己的出版社,现在看来似乎已成定局。”

  更有一位出版社负责人说:“表面看是意识形态控制,背后其实是利益的争夺。”

  财新《新世纪》记者致电人教社主管教材负责人,他表示有关教材问题统一由教育部答复;教育部则以“不方便答复”作答。

  “中国地域这么大,区域差别、城乡差别明显,要全国教材同一张面孔,发出同一种声音,是很滑稽的事情。”一位出版社负责人如是说。


记者:张艳玲

来源:新世纪

励杏老人 发表于 2011/8/25 07:00:16

课本还有利益之争,好一个“市场经济”!

dylbn 发表于 2011/8/25 08:25:47

 “中国地域这么大,区域差别、城乡差别明显,要全国教材同一张面孔,发出同一种声音,是很滑稽的事情。”一位出版社负责人如是说。

学生没有发声,可耻的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小学教材改革回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