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怎么被玩完的》之处方应付的尴尬
本帖最后由 济缘 于 2011/1/18 15:11 编辑今天抓药,甲医师,在机打处方上写黄芪、我按照习惯抓了炙黄芪,对了;乙医师,同样在处方些写黄芪,可我抓完后病人却说我错了,他说那个黄芪的颜色不对。我打电话询问乙医师,他告诉我是生黄芪。
下文为转帖:中国医药报
长期无统一规范,造成处方应付混乱。
在药品检验工作中,经常会发现有些中药饮片炮制品与实际名称不相符,如,明明是制何首乌,可是检品名称却写着何首乌;明明是炙甘草,检品名称却写着甘草;明明是炒白术,检品名称却写着白术,品名不一致给药品检验带来很多麻烦。
据笔者了解,一些地区的医生和中药调剂者之间有一套约定俗成的处方用药规律,中药调剂工作者根据医师处方的要求和地域用药习惯,自主调配一定规格、炮制加工好的药物,这一现象称之为“中药处方应付常规”,这些用药规律通常是口口相传,没有成文规定。医师处方中虽然未注明生、熟、炒、炙的情况,中药调剂却可根据处方应付常规调配生、熟、炒、炙等不同中药饮片。例如,在河北唐山地区,医师处方中开具何首乌,中药调剂师则应付制何首乌;开具白术的,则应付炒白术等等。但是,目前全国各地区传统应付调配习惯都不相同,例如北京地区,医师处方开具山茱萸,应付酒炙山茱萸;开具女贞子,应付酒炙女贞子。而距离北京不远的河北唐山地区,医师处方开具山茱萸,则应付山茱萸;开具女贞子则应付女贞子。即使同一地区,不同的使用单位,用药习惯以及对处方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所以处方应付常规也不一致。以至于同一处方,到不同的医院或药店抓药,所抓的中药饮片可能不相同。
中药处方应付常规存在弊端:
一是调剂员或药师有时不能很好地理解医师处方用药意图,容易使中药饮片应付出现差错。中药生熟有别,经过炮制后的中药饮片,其功能、主治其实已发生改变。中药饮片应付常规不统一、不规范,给安全、合理、有效用药埋下隐患,不能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二是人为造成了中药饮片使用的混乱,给中药处方流通设置了障碍,影响了中药处方在不同地区、医院、药店的流通。
三是一旦发生用药纠纷,中药处方应付将不受药品法律法规的保护。
目前,中药饮片质量标准已作为法定标准载入国家药典及各地方中药炮制规范,在中药调剂中严禁生熟不分、以生代熟或乱用。有关药品法律、法规对药品名称都有明确规定,药品名称应以药典及国家药品标准为准,中药处方应付有悖于国家药品法律、法规规定。因此,建议医师书写处方时应规范使用中药饮片名称。
转帖结束
上文所说的中药饮片质量标准,在实际操作中实践不到1%,现在的现状是即使你知道也要按照医生的习惯。
本人觉得中药师不是中医师的附属品,为了中医药事业的长久利益着想。不要对也依着医生,错还依着医生。中药师可以拿起技能与法律保护自己,如有在医生处方有误的情况下绝不发药。
另外将中医中药分家也许是根上的错误,如果中药调剂员可以审方,在医生那里就能完成审方工作,那要中药师做什么?而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地方其实都在使用返聘的老药工审方,执业药师通常都挂在墙上,这样年轻的中药师就成为了老药工与医生间的鸡肋。
我个人觉得是应该尊重老人,但是有些诊所全是退了休的老人,一两个年轻人。这样大量使用返聘人员是能减少开销,保险也不用管,还能迷惑病人。而新一代的人才却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再过30年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我了解的一般習慣是,只要沒有注明炮制方法的,一律用生品,如白朮,甘草,就表示生白朮,生甘草,炒白朮,炙甘草或在右上角寫炒、炙才表示炮制品 xyz123 发表于 2011/1/17 19:2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了解的一般習慣是,只要沒有注明炮制方法的,一律用生品,如白朮,甘草,就表示生白朮,生甘草,炒白朮, ...
在北方正好相反,如果写生白术给生的,写白术给炒白术。 本帖最后由 济缘 于 2011/1/17 20:44 编辑
白术(麸炒) 炒白术 白术(炒) 生白术 还有很多写法,每个地方的机打处方都不一样。我单位里的就有三种白术、生白术、炒白术真搞笑。 一片混乱,无人整饬,不知道职能部门怎样监管,还有这协会那协会的,全无视中药饮片市场的混乱,前景堪忧! 说明现在的中药开方系统不够完善,还有很大的改进工作可以做 如此倒好是易呀!
一匹老马一扁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