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可以思考中医吗
我从小讨厌医院,怕打针怕的要命。高考前老妈建议我报考医学,我不假思索就回绝了,讨厌着呢!那个时候不会想到,大学毕业十年后的自己,会沉迷于一个一个的医学问题。整天捧着《黄帝内经》看。事情还要从98年说起,那年我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一年多。一个冬天的傍晚,例行给山东老家打电话。电话那头的气氛不大对,明显感觉到父亲说话的语气吞吞吐吐的。一再追问下,得知母亲突发中风,已经住进了医院......
2000年我回老家,在街头上惊讶的发现,小时候看着我长大的许多长辈,纷纷赶时髦一样的发作半身不遂,我的母亲是其中的一个。
至今我还清晰记着他们的样子,只不过,以前正常人的面孔换成了表情僵硬,动作怪异的人而已。
耽惊受怕的日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拿钱给医院为母亲治病。三年后,母亲的情况稳定了,我也松了一口气。
这时,我的眼光落在年过七十,身体依然硬朗的外公身上,再看看外公的同龄人,看看母亲的同龄人。比较两代人的生活情况,毫无疑问,外公那代人是吃了更多苦头的。外公自己就是参加过解放战争,是在林弹雨里钻过的人,还负过伤。而母亲是新中国的同龄人,小时候虽然吃过不少苦,终究还比外公那一代人条件更好些。而母亲的同龄人在2000年前后集中发作了那么多的心脑血管疾病。很明显是跟外公那代人不同。这其中到底隐藏着什么蹊跷呢?
一个没学过医的人,第一次思考一个与医有关的问题
2002年,我把父母接到厦门来,一边照看孙子,一边也方便我就近照顾母亲。当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疏通血管。过一段时间,就要用疏通血管的药物。随着不断的治疗,我分明感觉到,母亲的疾病越来越多: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而母亲的情况并不特殊,反过来看看身边的朋友,仿佛眨眼间,中国迈入了全民富贵病时代,我自己也开始感觉到有了颈椎病。
一向认为医院与自己无关的人,不得不开始频繁跑医院,而到了医院以后,才知道什么叫做人多。熙熙攘攘的病人,好似蚂蚁一样,拥挤在医院的每个角落。
健康!健康!当失去健康的时候,才会感觉到健康可贵。
我突然想起小时候在外公家看到的泛黄的书籍,上面画着一个一个工笔小人,小人身上一条条线,标着什么阳明,什么少阳;想起外公在灯光下往一个人的头上扎满了银针;四近左邻的乡亲,在那个时候,谁家有个头疼脑热,外公总能做到针到病除。而我,读完了大学,比外公多喝了不知道多少墨水的我,却空对着老母亲的疾病,束手无策。以前我相信医院,可是几年下来,怎么感觉到内心,对母亲,对家庭,对自己,未来的健康,我越来越没有把握了呢?
作为一个老百姓,我开始思考中医
中医又叫歧黄之术,我本来还以为歧黄是一味药呢,直到我读《黄帝内经》发现经书原来是黄帝和歧伯对话的形式写成,才突然意识到,“歧黄之术”这个名词的由来,原来就是黄帝和歧伯两个人的名字的缩写。
一谈到中医,第一个就会想到源远流长,在这里找到证据了。黄帝是我们共同的祖先,这可是找到根子上了,虽然很多专家论证是春秋战国时代,后人托黄帝的名字写成的。那么即使是春秋战国时代开始,中医的源流,也够长的了。
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我在课本上接触的中医知识少的可怜。语文课本上有《扁鹊见蔡桓公》,历史课本上有提到《内经》《伤寒论》,医圣张仲景,神医华佗,药王孙思邈。近代的有李时珍。小学地理书上有24节气歌。
直到后来我才发现,这些零散的知识碎片,原本是一条项链上的珍珠,我的脑子里,曾经闪过几颗珍珠的光影,惟独没有那根线。而这根串好的珍珠项链,是博大精深的中医体系,我们的祖先用中医,曾经上演过无数次救死扶伤的好戏。
但是这一切,在某一天,确切的讲,是在我中学的一篇课文上,我们敬爱的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打上了一个深刻的烙印:“所谓的中医,不过是有意或者无意的骗子”如果追求我的思想源头,应该从那时候开始,我脑子里,开始看不起中医的。
读《黄帝内经》,我发现,内经用到的是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这些理论,对准的是我们民族的文化源头---《易经》。如此以来,自学中医的人,又多了一个重要的步骤---学习易理。
无论易理还是古中医的医理,在我所接受的科班教育体系里,都是边缘学科。这并不奇怪,因为即使是目前正规的中医学院的学生,易理和内经,都是选修课。
如果要思考中医,在这里就有一个问题需要思考:历代名医,如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等等,无一不是学习并应用《内经》的高手,而他们的水平,从历史上有记载的证据,可以证明,都是货真价实,大病小病,急难病症都能治疗的。即使现在,如果我们留心看看,在不远的身边,依然有很多中医,他们甚至没有行医资格,但他只要搭一下你的脉搏,就能准确的说出你的五脏六腑所有潜在疾病,甚至比你花大半天时间,跑了一大圈子用先进的西医仪器得到的结果都要准确。而现代中医院,在西医院面前是处于劣势的局面:碰到比较急重的疾病会想用西医手段,甚至于在很多中医院里,诊断都离不开西医的设备。那么我们不妨思考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中医经典理论落后于西医吗?
古代中医用内经里提到的那些阴阳、五行理论,脏腑经络理论,与西医理解剖科学的差别那么大,到底谁是正确的呢?经络如果不存在,那么为什么可以用经络针灸来治疗疾病?经络如果存在,那么掌握了经络治疗武器的中医院的医生们,为什么却在西医面前这么不自信呢?西医如果比中医先进,为什么我这么一个普通老百姓,从小受到的是西方科学教育,对自己,对家人用的都是正规的西医治疗,经过这么多年的西医治疗经历,我的内心,却强烈的告诉我,再这样下去,未来的健康得不到保证。
我的直觉告诉我,这里隐藏着一个我们老百姓不得不思考明白的问题,那就是,经典中医为什么管用?其实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易经为什么可以指导中医
在此之前,我没有读过易经,也没有读过内经。在经历了这些事情之后,我觉得有必要补上这一课。不为别的,只因为自己的家庭,包括自己,需要弄明白这些事情。在这里,我不揣冒昧,晒出自己的思考的一些浅见,是因为我感觉,有同样困惑的,不仅仅我一个,在同样思考的,也不仅仅我一个。
在养生和保健这个事情上,老百姓有不被忽悠的权利。要得到这个权利,只有开动脑筋,探究真相一条路。而思考,不应该是人云亦云,而应该是需要先读经典,否则会陷入空想。没有读通经典就号称开创什么新学说,是无法让人相信的。
面对着《内经》通篇的“阴阳”和“五行”等名词,我想,要学中医,“阴阳”和“五行”的实质必须要先搞清楚,否则再怎么读都没有用的。
五行是木、火、土、金、水。
这五种物质我是知道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很多地方解释的很多,包括生、克、制、化等。如果大家搜索,能搜索到很多详尽的解释。看的人头大,我想,如果没有一个理解的角度来切入,那是无法真正领会其中的精髓。而不能领会精髓,就谈不上能应用。
我采用的切入角度是这样的:五行学说要做的是,想把宇宙的所有事物完整无漏的划分成五种类型。
由此看来,五行学说首先是属于分类的学问。首先把宇宙所有存在当作一个整体,在这个基础上划分成五种基本类型。毫无疑问,我们会想到木、火、土、金、水。这就等同于想用五个变量的函数来定义一个宇宙。由此,不难联想,阴阳,就是用两个变量来定义同样的对象。前者是一分为五,后者是一分为二。
继续延伸下去,四象呢,就是一分为四,“三生万物”里面的三呢,就是一分为三。八卦定乾坤里的八卦呢,就是一分为八,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就是一分为六。太极为一,无极生太极,代表的是无中生有。用1来代表宇宙,用无来代表生成宇宙之前的情况。
于是,五行,作为一种分析方法,他的源头实际上就在“太极生两仪”就开始了。因为从这里开始,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了一种对物质世界的定义方法----完整无漏的把宇宙事物划分为两种类型:阴和阳。从这里开始,到后面的五行,划分的对象,都是同样的一个宇宙。比如,在五行划分的方法里,你无法找到任何一个事物,是不能归入五行中的某一行的;在阴阳划分方法里,任何事物在任何一个特定的系统中,只要设定好条件,就一定有自己的阴或者阳的属性。
问题是这种定义划分的根据在哪里呢?
首先看太极,描述的是存在。所有存在用“一”来表示。这样显然是不会错的。太极是存在,太极之前是无极,无极就是无。是不存在,道生一,对应的是“无极生太极”。其实是在描述宇宙的起源,那么宇宙是如何起源的呢?按照宇宙物理学的理论,宇宙起源于146亿年前的一个“奇”点。所谓奇点,也就是一个点,没有半径,没有体积,正对应着无极。宇宙由奇点爆炸而产生。
事实上,我们的宇宙,目前仍然处于爆炸后的持续膨胀之中。这个事实与老子所说的“道生一”不谋而合。看到这里,我觉得有必要对老子的“一生二”也就是太极生两仪继续探讨下去。
现在量子物理学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一个著名的光量子的“波粒二象性”的论断。意思是说,光子同时具有粒子和波两个特性。
粒子的概念,最早是用来表示物质结构的,也就是说,最开始科学家认为物质可以无限分割。于是科学家努力想找出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从分子,到原子,到夸克,到最后,科学从牛顿力学发展到量子力学,终于发现,原来粒子不存在,存在的是弦,而弦,其实就是波动。从这个角度看是粒子,从哪个角度看,又是弦,是波动,由此,量子同时具有粒子和波两个特性。
而阴阳理论认为,事物同时具有阴和阳两个特性。其中阳为动,对应波,阴为静,对应粒子。
很显然,事物一分为二,就是波粒二象性。就是阴阳。阴阳的划分方法,是根据物质的根本属性来的,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什么呢?是运动。阴阳概念,正是基于“运动”这个物质的根本属性来划分的,动则生阳,阴只是相对不动,没有绝对的不动。所以,这个划分是最根本的,也是没有遗漏的。
那么两仪生四象的四,是不是根据运动来划分的呢?同样是根据运动来划分的。理由如下:
要把太极1划分为4,最根本的方法,依然是从运动的角度来划分。我们知道,宇宙任何事物,都是运动的,而运动,是有周期性的。四相,正对应的是运动的周期性特征。运动的周期有四个阶段,佛说,成、住、坏、空,其实就是对应生长收藏四个阶段,而四相,表面看是对应着是东南西北四方位,实际上是时间和空间结合点,东边对应着生,南边对应着长,西边对应着收,北边对应着藏。而五行呢,同样是基于这个运动二字,在生长收藏的基础上,加上一个土居中而化,于是就成了五行。
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和你一样,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而自学中医。古代很多名医都是这样走上中医之路。 科学是我们探究世界,到达真相所依靠的手段。现代自然科学到目前为止,有一个最根本的维持自身严谨的手段就是,严格讲求外在试验证据。如果用这个标准来衡量经典中医的理论体系,我们可以发现,那似乎不是科学。在某些人士看来,不科学的东西理应抛弃,可是反过来看,如果不是因为有效果,中医也不可能在民间传承。
一方面是有效果,一方面是无法提供现代自然科学所要求的实验证据。较真的人似乎来到了一个岔路口,要么选择科学,要么选择进入玄学,甚至蔑视现代科学。更多的人,则选择了难得糊涂,左右摇摆。
中西医结合的路子似乎在社会上占据主流,试图把经典中医里面无法求证的成分去掉,只留下可以采集到实验证据的所谓经验的精华。比如现在中药药理分析报告里总能看到许多有效成分测定等等类似的东西。在经典中医看来,这个求证动作其实与中医经典药理讲究的“同气相求对应的归经”,“归经之后的升降出入”,“五行纠偏”等格格不入,事实证明,即使勉强找到了某些对应,也无法找到规律性的东西。
一个更大的危机出现了,那就是在对经典中医进行了一番科学改造以后,诞生出来的现代中医真正的失去了效果。不仅中医院的诊断普遍离不开西医设备,连开方子治疗疾病都不敢面对重大急难病症了。
为什么“去除糟粕,留下精华”之后的中医,反而不敢治病了呢?
作为一个受到过现代正规科学教育的普通老百姓,我不想做出一个简单的判断。我也不认为现代自然科学所讲究的外在实验证据体系会成为科学的最终判断。正如现代科学的发展轨迹一样,总是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前进。科学从来不缺乏自我否定的精神。今天的所谓科学精神,在未来恰恰会是反科学。这已经不只一次被科学的发展进程所证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