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光 发表于 2011/1/2 10:32:18

学医当思考的图。

本帖最后由 慧光 于 2011/1/2 11:37 编辑

多思考上图可纠正一些古人偏见的地方,如古代一些见解认为天绕地转,现代的天文学见解认为却是地绕天转。着力点在那,当为中医理论找出一个出处,不再被误认为迷信。中医的理论核心基本上已藏在里面,只待有缘发现。
比如以中土为核心,转戊己,以现代天文学为证,实质上却是戊己被转。在学一些左升右降理论时当多个解度思考是戊己转天还是天转戊己,避免过早误入误区。。。闲话少说,抛砖无非引良玉。

xulily 发表于 2011/1/2 10:54:23

本帖最后由 xulily 于 2011/1/2 10:55 编辑

现在事实证明却是天绕地转,你不能只看太阳系啊,还有银河系呢,还有很多类似银河系的大星系,再看看宇宙,就知道,,,,,(九大行星,地球在中间,,,)

慧光 发表于 2011/1/2 10:59:11

本帖最后由 慧光 于 2011/1/2 10:59 编辑

回复 xulily 的帖子

谢谢参与!但您没认真阅贴,把天绕地转,地绕天转的概念都倒过来。

walkpass 发表于 2011/1/2 13:07:10

慧光兄的意思是不是
一切以君火为中心呢?金、木、水、土、相火皆围它而转呢?
五行大变啊

walkpass 发表于 2011/1/2 13:08:26

不过古人不是以实物之名而名吧。
取象以名的话,应当与太阳系之行星排列关系不大啊

慧光 发表于 2011/1/2 15:04:19

本帖最后由 慧光 于 2011/1/2 19:20 编辑

回复 walkpass 的帖子

五行并没有大变,只是理解应有有殊。古人一些观点虽认为天随戊己转,但在应用上却还是天转戊己。和一气周流的概念并没冲突。但一气之源是出于戊己还是出于天,值得思其源。戊己生一气,还是一气生戊己,弄明白了,后面学下去则事半功倍,这样不致于迷在戊己中。
引用古代记载干支出处论述供参考:
天地干支所出
切以奸诈生,妖怪出。黄帝时有蚩尤神扰乱,当是之时,黄帝甚忧民之苦,遂战嗤尤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不能治之,黄帝于是斋戒筑坛祀天,方丘礼地。天乃降十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帝乃将十干圆布,象天形;十二支方布,象地形。始以干为天,支为地,合光仰职门放之,然后乃能治也,此十干、十二支之所出也。
自后有大挠氏为后人忧之曰:嗟呼!黄帝乃圣人,尚不能治其恶杀,万一后世见灾被苦,将何奈乎!遂将十干、十二支分配成六十甲子云。
《四圣心源》卷一:
卷一天人解  昔在黄帝,咨于岐伯,作《内经》以究天人之奥。其言曰: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然则善言人者,必有验于天矣。天人一也,未识天道,焉知人理﹗

  慨自越人、仲景而后,秘典弗著,至教无传。叹帝宰之杳茫,怅民义之幽深,徒托大象,不测其原,空抚渺躬,莫解其要。人有无妄之疾,医乏不死之方,群称乳虎,众号苍鹰。哀彼下泉之人,念我同门之友,作天人解。
-------干法象于天,支法象于地,而象学有天人合一的规律。不特人天合一,地上万物也是天物合一,故宋朝易学家邹雍能以梅花象数起卦占一切事物吉凶。天干既法于天,则天文学说更有利于正确认识中医等象数学的本源。

医材 发表于 2011/1/2 16:29:57

我只觉得每个星都会转动。人体的五脏六脏也是个个转动。十二经脉也是不停地转。

慧光 发表于 2011/1/2 16:43:31

回复 医材 的帖子

没错,人效法于天地,合于自然。即转力之源亦难违背。“顺则生物生人者,是后天地之道也;逆则成仙成佛者,是先天地金丹之道也”

xulily 发表于 2011/1/2 20:51:40

慧光 发表于 2011/1/2 10:5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回复 xulily 的帖子

谢谢参与!但您没认真阅贴,把天绕地转,地绕天转的概念都倒过来。

      我的意思是,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不是站在太阳系看的,太阳在天上,太阳就是天吗?那晚上呢,月亮在天上,月亮又是天?站在月球上看地球,地球也在天上。
   参照物不同而已,你知道古人是以什么为参照物才说天绕地转的。呵呵

慧光 发表于 2011/1/2 21:08:04

回复 xulily 的帖子

您可搜索下古人观天在什么地方,即知以什么作参照物。比如西安,武当山。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学医当思考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