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hbffq 发表于 2010/8/16 19:31:57

谈谈中医师承教育【转贴】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2 14:08 编辑

谈谈中医师承教育
    谈到中医师承教育,我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教训也罢,经验也好,切身感受,实说为好。我是1964年5月由河南省卫生厅选定的中医学徒,师从三代祖传儿科名老中医王志成。1965年5月,80岁的王老突然病逝。由于我所在的河南省清丰县无儿科师资,组织上关心我的学习,通过地区卫生处协调,安排我到安阳市中医院跟随81岁的儿科名老中医王瑞五老师继续学业。1966年8月,王瑞五老师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住进了“牛棚”,在那名曰学徒实无师的年代里,我只好一边自学,一边跟随王瑞五老师的几位大徒弟学习。1969年8月卫生厅通知全省的中医学徒统—考试考核出师。命运还不错,我被破例定为大学本科学历出师了,回到家乡河南省清丰县人民医院当了一名中医儿科医师。

    从事临床后,病人还真多,每天少则三五十,多者七八十人次,惟感欠缺的是中医的系统理论知识。经多方联系,1974年9月到河南中医学院随工农兵大学生听课一年,回医院后病人更多了。当时一些中医杂志相继复刊,我也发表了不少文章,可总觉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这十几年里只想去北京、上海、南京再读五年大学。1984年8月终于如愿以偿到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研究生班当了一名代培生,系统学习了中医四大经典,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眼前的云雾一下消散,原来中医之根在这里。正是这一年的学习,才有了《论顿咳从肝论治》、《小儿秋季腹泻因燥起》等论文的发表,才有了与王琦老师合写《伤寒论讲解》、《诚书》点校和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等著作的编写,才有了在以后的岁月中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一点自己想做的事。又20年过去了,回眸学医之路,展望中医教育,审视师承之道,有些心里话一直絮绕脑海挥之不去。
一定要先打基础后拜师

    我认为培养和造就传统中医临床人才是保持和发展中医药学术的本源,而师承这一有效的方式应当规范。如果师承教育学期为5年,应以省为单位,集中在中医学院办“中医学徒基础理论学习班”,时间2年,并设专用教材。课程应设《易经》、《中国哲学》、《医古文》、《内经》、《伤寒》、《金匮》、《温病》、《神农本草经》、《中国医学史》、《中医各家学说》、《诗》、《词》、《书法》、《计算机》等,同时让学生熟诵《药性赋》、《汤头歌》、《脉诀》、《医学三字经》等。教材要以原著为主,使学生了解中医的根源,然后再由博返约。四大经典一定要通读,重点篇章要背诵,走马观花、蜻蜓点水、隔岸观火是学不好经典的。要把“诵、解、别、明、彰”贯穿教学始终。

    基础理论这一课很重要,名老中医多各承家技或师承某门,如果让一个高中生直接拜师学习,老师再好的经验也看不懂、学不会,白白浪费时间,老师也觉得很难带。我的第一位老师是以一部《医宗金鉴》起家,定的学习目标是:“你把《幼科心法要决》背熟就行了”;第二位老师擅用经方,强调“把《伤寒论》背熟了就是名医”。虽然都有道理,但终不见中医理论之全貌,背诵多年不得要领,难逃“事倍功半”之运。如果有了2年的基础理论再拜师学习,必定是事半功倍,大大缩短一个中医的成材周期。
一师一徒不如一徒多师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张仲景早已为中医师承制定了教育方针。由于老师的学医经历不同,所处地域有别,临床接触病种各异,加之学术观点各见山水,一师一徒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显得知识面不宽,常常有门户之见,甚或谬误相传。我的第一位老师对“纯阳”的理解就是一个例证,常言:“小儿为纯阳之体,如一团红火,热药入口如火中烧油……”。从医60载几乎不用麻、桂、姜、附,治外感多用辛凉,治虚寒丁香、肉蔻足矣,而石膏、栀子、黄芩、犀角却用得很好。第二位老师则麻黄、桂枝、大小青龙用之得心应手。同是临床经验丰富的名老中医,又同在一个地区工作,却有如此之大的用药差异。如今已不是金、元时代,我们需要的是全面继承中医理论体系基础上的临床家,所以我建议师承教育要在完成2年的基础理论学习后再拜师。3年的临床学习,最好是每年轮转一位老师,即“三拜良师始成材”。有了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再加上3位老师的经验,如不成材那就是学生自身的问题了。

    中医学徒还是文科为好

    “文是基础,医是楼”。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基础较好的人往往思辨能力较强,所以招收中医学徒时应以高中的文科生较好,基础学历也不得低于高中毕业。有了较厚的文学功底,学习中医也就是“秀才学大夫如刀切豆腐”了。中医学徒的成材是有条件的,一是选定高水平的老师,一位连自己都不相信中医科学体系的老师是带不出合格徒弟的;同时还必须选准高素质的学生,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好、悟性较高、热爱中医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再加上规范、科学的管理方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应把师承纳入国家正规教育

    从20世纪50年代国家用师承的方法培养中医人才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把这种方式纳入国家正规教育,没有全国统一招生办法,没有统一专用教材,没有统一教学程序,没有统一考核办法,没有统一文凭待遇,没有统一职称评定……致使学徒质量参差不齐,学徒命运各有千秋。所以,我建议,如果确定了师承是培养中医人才的有效方法,就应把其纳入国家正规教育。由国家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制定方针政策,和全国中医药学院统一招生,毕业后同等学历,为有志于中医药事业的学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材环境。

    历史进入了21世纪,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将向何处去?大学教育、师承教育、继续教育、研究生教育同步发展,都是为了培养中医人才。整个中国都进入了有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中医药教育为什么不能走自己特色教育之路呢?只要有了国家政策,师承教育一定会成为中医药教育的—大特色,中医药教育百花怒放、人才辈出的时代一定会到来。 (文章出处:中国中医药报)
http://topic.xywy.com/wenzhang/20040103/424065.html

木鱼儿- 发表于 2010/8/16 22:11:19

希望初学者好好看看这篇文章,不要轻信网络医生的狗头学习班。不要轻信所谓的“传承”,自己搞个小门诊,不好好看病,专门在网络搞培训,全都是骗人的勾当。

hhbffq 发表于 2010/8/17 00:54:37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2 14:09 编辑

郑启仲河南清丰县人,1945年11月生,1960年参加工作,大学本科学历,中共党员。1980年5月破格晋升主治医师,1987年10月晋升副主任中医师,1992年3月晋升主任中医师,1993年起受聘河南中医学院兼职教授。1960年7月至1964年5月在清丰纸房乡卫生院从事中药工作,1964年5月至1969年8月河南省卫生厅中医学徒学习,师承三代祖传儿科名老中医王志成。1969年8月至1995年8月先后任清丰县人民医院业务副院长、第一任院长兼党支部书记,其中1995年5月创建濮阳市中医儿科研究所兼所长。1995年8月至1997年5月任濮阳市中医院第一副院长,1997年5月任濮阳市妇幼保健院院长。兼任中华中医药儿科学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濮阳市中医乡长、河南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濮阳市中医学会会长、河南省卫生系列高级技术职务评审委员、河南省新药评审委员会委员等职。先后当选为中共濮阳市第一、二、三次代表大会代表,市委候补委员,中共河南省第五、六次代表大会代表,1992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代表,先后被评为县、市、省优秀共产党员,被誉为医学战线上的红色专家、全国中医儿科界的知名学者。从事中医儿科专业,兼对内科疾病研究,通晓中医经典,精通中医儿科理论,善用经方治疗急危重症,对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炎、小儿腹泻、百日咳、厌食症、流行性乙型脑炎及内科的肝胆疾病、复发性口腔溃疡等有独到的医疗经验。在对小儿腹泻的研究中首次提出“小儿蛔虫性腹泻”的病名、病机和治法方药。首创“百日咳从肝论治理论和镇肝止咳汤新方剂。在对肾病综合征的研究中提出“痰、瘀、毒、虚”致病机理。先后获省市级科研成果奖6项,肾病八宝丹治疗肾病研究世界传统医学卫生组织美国圣塔莫尼卡科技进步二等奖,“论顿咳从肝论治”在英国伦敦获世界传统医学会“世界知名医学金奖”。独著出版《新生儿疾病》、主编出版《非典型肺炎50问》、合著出版《临床儿科》、《伤寒论讲解》、《中医男科学》等专著8部,点校出版《诚书》一部,并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传统医学》的编写工作和《实用中医儿科》的再版修订工作,其中3部在国外行、5部在全国获奖。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为濮阳市第一、二、三、四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89年国务院命名“全国劳动模范”,1991年国务院授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2年国家人事部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3年省政府命名为“河南省优秀专家2001年受聘为美国诺贝艾医学研究院院士,2002年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选定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hhbffq 发表于 2010/8/17 21:58:26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2 14:09 编辑

原帖由 木鱼儿- 于 2010/8/16 22:11 发表
希望初学者好好看看这篇文章,不要轻信网络医生的狗头学习班。不要轻信所谓的“传承”,自己搞个小门诊,不好好看病,专门在网络搞培训,全都是骗人的勾当。

===============================================================================
这是笔者在搜索《伤寒论讲解》一书时无意之中遇到的一篇帖子,想不到竟然是郑启仲 的文章,认为讲得不错,就把它转贴了。广东省东莞市何炎燊(字左边加火旁)老中医是一位自学成才的著名中医临床家,他曾办过几期中医学徒班,带出了几十名学有所成、临床广受患者欢迎的中医骨干;可惜中国目前这样的中医临床家已经很少了!详见《何炎燊医案集》一书!

hhbffq 发表于 2010/8/30 23:44:22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2 14:10 编辑

编辑词条 何炎燊
   http://imgsrc.baidu.com/baike/abpic/item/7ac88051be462f0343a75b39.jpg 何炎燊教授
东莞市中医院名誉院长,国务院批准为“有突出贡献中医药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何老临床经验丰富,创立了肝、脾、胃并重的脾胃学说思想,扩大了中医下法在危重病抢救中的应用。其运用育阴潜阳法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屡起沉疴,为岭南温病学的主要发扬者。创立“伤寒温病融合论”,对肝硬化、尿毒症、冠心病、癫痫等病疗效显著。根据其临床验方研制出的人参胃康片、肝康片、健脾开胃饮、清肺止咳糖浆等中成药,疗效甚佳。何老勤奋著述,至今已发表论文 60多篇,出版专著六本,部分论文多次在俄罗斯、日本等国转刊。   现任东莞市中医学会理事长、东莞市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广东省中医学会顾问、广州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是广东省政协第四、五、六届委员,东莞市(县)政协第一、二、三届常委,第四、五届副主席。   当地人常尊称何炎燊为“何老"。 何炎燊的读书经验  何炎燊老先生从21岁起从事中医工作,至今64年。现为东莞市中医院名誉院长、主任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何老是自学成名的中医。他既乏祖传,又无师授,而且是在抗战期间,东莞城沦陷的恶劣环境中自学的。然而,何老却受范仲淹“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启发,使他鄙视功名利禄,立志做一个济世良医。加之他深厚的古文基础,苦学不辍,终有所成。   行远自迩,登高自卑   何老初学医时,陈修园的《医学三字经》、《时方妙用》等对他有很大的启蒙作用,但又带他走了一小段弯路。陈氏是崇古尊经者,常固执己见,又对古代医家时有不正当的批评。更令何老走弯路的是陈修园对一些浅显易懂的医书(如《本草备要》、《万病回春》、《医宗必读》等)视为浅陋不足道,却推崇他认为说理精辟的著作。何老遵崇陈氏的“指导”,以为要成名医,必须具有高深的医学理论。首先要学习的当然是《内经》和《伤寒论》。便下苦功钻研张隐庵和马莳合注的《内经》以及张隐庵自注的《伤寒论》,反复学习了几次。他发现马莳的注解还不太深奥,而张注则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反比原文更难理解。何老在彷徨苦闷之中,想起李老师的“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的教导。做学问功夫,切忌好高骛远。于是,何老先学习李念莪的《内经知要》,掌握了最基本的知识后,再详细钻研张景岳的《类经》。   何老认为《类经》是一部好书,既全面,又易学,学好此书,可以掌握《内经》的全部要点。学习《伤寒论》时,何老把徐灵胎的《伤寒论类方》和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一起互参。何老认为,徐氏书既给人们提供了《伤寒论》的粗略面貌,又可以边学边用。柯氏《伤寒来苏集》中的《伤寒论注》明晰翔实,而《伤寒论翼》更将六经辨证之妙义,阐发无遗。何老近年对他的学生说,几十年来浏览的各家注解《伤寒论》之书多种,而得力者还是此两书。   何老在走了一小段弯路后,认真吸取教训,下定决心,永不好高骛远,坚持学以致用。他把小时读过的医书,如《医学心悟》、《本草备要》、《濒湖脉诀》、《笔花医镜》等重新披阅。经过细心琢磨之后,发现自己过去所得到的都是皮毛,如今才学习到一些精髓。一天傍晚,他正在研究程氏止嗽散的组方义理,恰巧有一位咳嗽病人求诊。诉说感冒后咳嗽已十多天,已服过辛温解表、苦寒清热等多剂不效。何老根据程氏所说:“肺体属金,畏火者也,过热则咳;金性刚燥,畏冷者也,过寒亦咳。”何老用止嗽散加杏仁、贝母治之,“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病人服后,两日即愈。故何老常言:“一些看似浅近,而确有实效的书,较之面壁虚构,侈谈阔论者,远胜多了。”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对仲景的名言“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何老理解“方”字为治病的方法,而不是单纯一首方子。何老学过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他对唐宋以后直到近代的医家不存偏见,采撷其长,为己所用。如刘河间,从研究《内经》得出的“六气皆从火化”的道理,后人就说他是“寒凉派”。何老指出,刘河间除创立了如防风通圣散等大寒清解的方法外,还创立治“风痱”的地黄饮子,方中的附子、肉桂、巴戟、肉苁蓉、熟地黄、山茱萸等都是大温大补之药,怎能说他是寒凉派?又如李东垣,从脾胃为元气之本立论,创立补中益气汤等许多升阳补气方剂,被说成是“温补脾胃派”。然而,沿用至今有解表清热、解毒散结功效的普济消毒饮便是东垣的杰作,怎能说他是“温补派”?又如张景岳善用熟地黄,时人给他的绰号为“张熟地”,是地道的“温补派”。但他用白虎汤加味的“玉女煎”被叶天士用治温病气血两燔;他的“保阴煎”不用一味炭类止血药,而用黄芩、黄柏治各种虚火出血有良效,怎能说他泥执温补呢?   何老认为,初出茅庐必须善治时病。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是他学习的重点。虽然后人对吴氏颇有微辞,说他此书是抄袭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而成,而强划三焦辨证等等。何老也发现吴氏著书校勘疏忽之处(见医话《谈古人著书校勘之疏忽大意》一文)。然而,瑕不掩瑜,此书还是一本治温病必读之书。其中吴氏自制的银翘散、桑菊饮、三仁汤、清络饮等都是辛凉解表的名方,尤其是吴氏自制的三甲复脉汤,更为何老所常用。|   如果说吴氏《温病条辨》是一家之言,那么王孟英的《温热经纬》除了以《内经》、《伤寒论》有关温病的条文为“经”之外,还博采叶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等著作,内容丰富。虽然王氏也有偏好寒凉,有时固执己见的缺点,但此书可与《温病条辨》同为治温病书的双璧。   何老认为,中医学术是不断发展、修正和补充的。明末以后的医书最为实用。他常指导学生,对于卷帙浩繁的中医书,如古代的《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只能浏览,而清代的《医宗金鉴》和近代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则应细读了。   黄卷青灯,勤于笔耕   何老从12岁起自学中医,到现在已经70多年了。70年多来,他黄卷青灯,读书从无间断。何老读书,是手眼并用的。在细读和精读医书时,必拿着笔,边读边写。何老初学医时,用纸卡片写上疑难问题。成名以后,他写的范围更广了。线装中医书的“天头”很宽,是有意留下空白给读者写评释、体会的。例如,他在《临证指南·中风门》治某妪一案的初诊方药上批上“苦辛酸降,微寒泄热,可治肝火上炎之高血压”,他试用有效,写了《叶天士治中风一案启示》一文在《中医杂志》发表。又如他读秦伯未的《清代名医医案精华》时,总结每一家的名案,作出一篇评析,附于篇末。许多同道争相抄采,认为得何老评析,学习时就事半功倍,获益更多。   何老有两种笔记本,一是记录学习心得,一是录效方。几十年来如一日。现在,虽已84岁高龄,目昏手抖,他还订阅了20多份报纸杂志,凭借高倍数的放大镜,一行一行地阅读,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写。“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是他的人生信条。

hhbffq 发表于 2010/8/30 23:51:32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2 14:11 编辑

http://imgsrc.baidu.com/baike/abpic/item/c87c6ecf96d86116f8dc61e8.jpg
书 名: 何炎燊医案集   作 者:马凤彬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1月   ISBN: 9787117105644   开本: 16开   定价: 28.00 元 [编辑本段]
内容简介  何炎燊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中医临床家,心系岐黄,躬身实践,精诚为医,得享盛誉。《何炎燊医案集》为“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子课题“何炎燊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成果之一,系统整理了何炎燊先生代表性医案180余例,并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展示了何炎燊先生独特的学术思想和处方用药经验。《何炎燊医案集》对中医临床工作者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编辑本段]
图书目录  上篇 何炎燊学术思想纲要   一、寒温学说,融汇贯通   (一)历代医家对《伤寒论》的补充   (二)伤寒温病之间,并无明显界限   (三)融汇伤寒温病的理、法、方、药,并有所创新   二、擅用下法,拯危救急   三、育阴潜阳,推广应用   四、健脾养胃,博采众长   (一)温脾阳,不忘理湿   (二)补脾土,注意平肝   (三)养胃阴,须佐降泄   (四)土载万物,安胎产   (五)疏补佐运,有利小儿   五、古方今用,灵活化裁   (一)叶天士枇杷叶煎治疗肾炎水肿   (二)清燥救肺汤治麻疹合并肺炎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   (三)苦辛酸降法治高血压   (四)新订十味温胆汤系列方治冠心病   六、扶正祛邪,防治肿瘤   (一)扶正方面   (二)祛邪方面   下篇 何炎桑临证验案选   一、传染性疾病   (一)乙型脑炎(2例)   (二)病毒性脑炎(1例)   (三)肠伤寒(3例)   (四)病毒感染(1例)   (五)麻疹(2例)   (六)钩端螺旋体病(1例)   (七)登革热(3例)   (八)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例)   二、循环系统疾病   (一)高血压(3例)   (二)心律失常(1例)   (三)急性左心功能衰竭(1例)   (四)冠心病(1例)   (五)风湿性心瓣膜病(1例)   (六)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1例)   (七)病毒性心肌炎(1例)   (八)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例)   三、呼吸系统疾病   (一)急性支气管炎(1例)   (二)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1例)   (三)肺炎(2例)   (四)支气管哮喘(3例)   (五)支气管扩张(1例)   (六)结核性胸膜炎(1例)   四、消化系统疾病   (一)慢性胃炎(5例)   (二)局限性肠炎(2例)   (三)慢性结肠炎(4例)   (四)慢性直肠炎(1例)   (五)传染性肝炎(6例)   (六)肝硬化(7例)   (七)呕吐(1例)   五、泌尿系统疾病   (一)肾小球肾炎(6例)   (二)急进性肾炎(1例)   (三)肾病综合征(1例)   (四)IgA肾病(1例)   (五)慢性肾衰竭(4例)   (六)急性肾孟肾炎(1例)   (七)泌尿系结石(1例)   (八)慢性前列腺炎(2例)   六、代谢疾病、风湿性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   (一)糖尿病(3例)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4例)   (三)类风湿关节炎(1例)   (四)甲状腺功能亢进症(1例)   (五)脂肪肝(1例)   七、神经系统疾病   (一)脑出血(1例)   (二)脑梗死(3例)   (三)脑卒中后遗症(3例)   (四)脑挫伤后遗症(1例)   (五)癫痫(1例)   (六)脊髓空洞症(1例)   (七)多发性神经炎(1例)   (八)偏头痛(1例)   (九)颈椎病(1例)   (十)内耳性眩晕(1例)   (十一)坐骨神经痛(1例)   (十二)神经官能症(4例)   (十三)抑郁症(1例)   八、肿瘤及其他   (一)鼻咽癌(3例)   (二)乙状结肠癌(1例)   (三)睾丸精索细胞瘤并胚胎癌肺转移(1例)   (四)乳腺癌(1例)   (五)舌癌(1例)   (六)甲状腺滤泡癌(1例)   (七)甲状腺肿瘤(3例)   (八)卵巢囊肿(2例)   (九)过敏性鼻炎(1例)   (十)鼻衄(2例)   (十一)荨麻疹(3例)   (十二)复发性口疮(1例)   (十三)药物中毒性耳聋(1例)   (十四)低钾血症(1例)   九、妇科病   …… 参考资料
[*]1. 何炎燊医案集
http://www.ilucking.com/xinshu/books.asp?d=DA022257http://img.baidu.com/img/baike/ico_link.gif

hhbffq 发表于 2010/8/31 00:07:37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2 14:11 编辑

何炎燊临证试效方(增补修订本)http://img35.dangdang.com/42/15/20775885-1_b.jpg
[点击查看大图]


[*]作者:叶立昌
[*]出版社:羊城晚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0年1月




目录
一 外感热性病
(卫分)
加味清心凉膈散
柴胡饮系列方
正柴胡饮
解肌柴胡饮
撤热柴胡饮
疏风柴胡饮
益气柴胡饮
人参败毒散
加减清气饮
鸡苏清络饮
(气分)
麻杏苇茎汤
陈氏升泄法
柴胡温胆汤
白虎汤系列方
白虎汤
加减普济消毒饮
凉膈散
加减达原饮
石斛汤
甘露消毒丹
苏砂平胃散
(营、血分,三阴)
加减清瘟败毒饮
加减复脉汤
新加附子理中汤
桃花参附汤

二 循环系统病
高血压病
叶氏降压方
新订逍遥散

三 石降压汤
加减滋营养液膏
丹田六君丸
冠心病及心律失常
新订十味温胆汤一号方
新订十味温胆汤二号方
新订十味温胆汤三号方
回阳救急汤
养心饮
复律汤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新加三甲复脉汤
理中左归汤
三呼吸系统病
咳嗽(含急慢性气管炎)
止嗽散
芩贝桑菊饮
加味桑杏汤
苇芩泻白汤
首乌玉竹饮
温阳六君子汤
加味都气丸(汤)
苓桂术甘三子汤
哮喘
麻杏苇茎汤
加味小青龙汤
加减鹅梨汤
参蛤河车丸
哮喘灸法
哮喘食疗方
肺原性心脏病
清燥救肺汤
加味生脉地黄汤
葶苈陷胸汤
生脉六君子汤
肺痨(肺结核)
抗痨紫苑汤
月华丸
补天大造丸
燕窝粥
……
四、消化系统病
五、泌尿系统病
六、内分泌及代谢病
七、结缔组织及过敏病
八、神经系统病
九、妇科病
十、儿科病
内容提要(卓越)
    本书主要介绍了外感热性病、循环系统病、呼吸系统病、消化系统病等等多种疾病的药方。
书摘(卓越)
功效:解表、泻火、通腑。
主治:热邪传里,表里俱实,壮热,烦躁梦呓或谵语,口秽,便秘,舌苔黄燥,脉数有力。
加减法:腹满痛,大便秘,或热结旁流臭秽,神识昏沉者,仿大承气汤加枳实15g,厚朴15g;神昏,循衣摸床,手足瘼癫者,再加安宫牛黄丸一枚(壮热谵语狂躁者则改用紫雪丹)。
按:外感热性病,邪在上焦不解,渐传于中,渐成腑实,故以连翘薄荷竹叶解表邪,栀子黄芩清里热,大黄芒硝泻腑实,上下分消之,则邪势自松。
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居中土而万物所归,凡寒、温、暑、湿诸邪,皆可传入胃腑,故有“六经实热,总清阳明”之论,而下法则是拨乱反正之重要手段。吴又可曾言:“大凡客邪,贵乎早逐,乘人气血未乱,肌肉未消,津液未耗,病人不至危殆,投剂不至掣肘,愈后亦易平复。勿拘于下不厌迟之说,应下之证,见下无结粪,以为下之早,或以为不应下之证,误投下药,殊不知承气本为逐邪,非为结粪而设也。必俟其粪结,血液为热所搏,变证迭起,是犹养虎遗患,医之咎也。况多有溏粪失下,但蒸作极臭,如败酱,或如藕泥,临死不结者,但得秽恶一去,邪毒从此而消,脉证从此而退,岂徒孜孜结粪而后行哉。”此真是·临证有得之言。近年来,多数学者亦认为,下法目的不仅仅在于通便,而是促进机体有毒物质的排除,使邪正消长之机,向有利于机体方面转化,正如张子和所言:“邪去而元气自复也。”
http://www.langlang.cc/2327791.htm
==============================================
按:何老中医著作的无私境界是一面镜子,也是一座丰碑,指引着中医学子朝着正确的学习中医方向不断努力攀登学术领域的高峰(比什么指手划脚攻击他医的高人要强上几亿倍)!

[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10/8/31 00:12 编辑 ]

hhbffq 发表于 2010/8/31 00:16:37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2 14:12 编辑



何炎燊治肝硬化秘方在全国推广

陈穗岚

  本报讯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东莞举行“十一五”重点专科脾胃病协作组会议。会上,我市中医院名老中医何炎燊治疗肝硬化治疗的经验方法被重点推广。
  本次脾胃病协作组会议有来自全国近40家著名医院脾胃病专家参加,共同讨论了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肝硬化等常见胃肠、肝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案,并就部分疾病的诊疗达成了共识,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我市中医院治疗脾胃病的方案在会议上得到推广,特别是何炎燊名老中医治疗肝硬化的经验方法,得到与会专家的广泛认可。
  近年来肝硬化发病率有逐渐上升趋势,成为现代人常见慢性病。我国患病人群以肝炎病毒性肝硬化为主,其次是酒精性肝硬化。何老认为,“肝硬化是虚实错杂、邪正相争之病,治疗原则以扶正为主,祛邪为次。宜用益气、健脾、养肝、解毒、活血、消癥复方患治,勿求近功。有腹水者,参用化气行水之品,忌用猛峻泻下逐水之药,虽得快利一时,而元气伤残更甚,往往导致不救。”
  据介绍,肝硬化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只是表现出疲惫、腹胀、消化不好等,如果这时运用中医治疗是可以治愈的;到了肝硬化晚期症状加重,结合中医药治疗也仍然可以延长生命。何老分别为这两个阶段患者提供了具有秘方性质的药方——治疗早期肝硬化的“新订二甲调肝汤”和治疗晚期肝硬化的“加味茵陈五岑散”。


http://epaper.timedg.com/html/2008-07/02/content_170381.htm
======================================


评论书籍:何炎燊/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
导    语:本书重点介绍了何炎燊治疗伤寒、温病、中风、哮喘、胃病、肝病、肾病、滑胎、不孕、麻疹、小儿腹泻、紫癜等11种病症的临床经验。每病先有医论,后列医案,并附按语,深入浅出,皆何氏数十年临证有得之言,可资临床借鉴。此外,另选10个疑难病案,详加评析,体现何氏精思明审,善用古方化裁以治今病的学术特色。
内容简介:本书重点介绍了何炎燊治疗伤寒、温病、中风、哮喘、胃病、肝病、肾病、滑胎、不孕、麻疹、小儿腹泻、紫癜等11种病症的临床经验。每病先有医论,后列医案,并附按语,深入浅出,皆何氏数十年临证有得之言,可资临床借鉴。此外,另选10个疑难病案,详加评析,体现何氏精思明审,善用古方化裁以治今病的学术特色。 诊余漫话中,《锲而不舍,自学成医》一文,乃何氏自述其刻苦自学,而成一代名医的奋斗历程,文情并茂,对中青年中医能起到教育和鼓励作用。
作者简介:

读者书评:点击此处,发表你自己的评论
推 荐 语:点击此处,发表你自己的评论

http://club.bookuu.com/images/jrbq.gif

何炎燊/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

http://images.bookuu.com/photo/book_m//C/00363/780156135X1035546-fm-m.jpg
作者:马凤彬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
出版日期:2001-01-01 00:00
定价:¥12 元   优惠价:¥ 9.6 元
http://club.bookuu.com/images/but/but207.gif   
http://club.bookuu.com/images/but/but208.gifhttp://club.bookuu.com/images/but/but209.gif



hhbffq 发表于 2010/8/31 00:20:35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2 14:13 编辑


名医荟萃当前位置:首页 >> 名医荟萃 >> (所有)   http://www.dg-tcm.com/images/index1_50.jpg

何炎燊
点击: 6822发布时间: 2009-12-29 13:57:06
名称:何炎燊编号:Pic-09CWD-6287B科室:名老中医职务:名誉院长、主任中医师、教授、市中医学会理事长
详情
http://www.dg-tcm.com/script/pics/2009/CWE04A_F39A9.jpg
何炎燊 主任中医师、教授,名誉院长,市中医学会理事长,全国著名中医临床家,广东省名老中医,国务院批准为“有突出贡献中医药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何老临床经验丰富,创立了肝、脾、胃并重的脾胃学说思想,扩大了中医下法在危重病抢救中的应用。其运用育阴潜阳法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屡起沉疴,为岭南温病学的主要发扬者。创立“伤寒温病融合论”,对肝硬化、尿毒症、冠心病、癫痫等病疗效显著。根据其临床验方研制出的人参胃康片、肝康片、健脾开胃饮、清肺止咳糖浆等中成药,疗效甚佳。何老勤奋著述,已发表论文60多篇,出版专著六本,部分论文多次在俄罗斯、日本等国转刊。

出诊时间:星期一、三、五上午出诊
电话预约热线:22238348
http://www.dg-tcm.com/script/edfile/2009/12//1229-140048-229115.jpg
http://www.dg-tcm.com/script/edfile/2010/05//0511-164810-723740.jpg




[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10/8/31 00:22 编辑 ]

天涯子 发表于 2010/8/31 21:01:28

中医需要师承!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谈谈中医师承教育【转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