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一 凤某正当中年,体质素健。于1971年8月13日深夜一时许,遣人叩门邀诊。其时正值秋令燠热,而患者自裹棉被犹浑身颤抖,所卧之床随之格格作响。口中不时呻吟,且连连呼冷。询知数日前有洒淅之感,自恃体壮,未予留意。刻下则恶寒、头痛剧烈,虽复厚被而全无点滴汗气。切脉浮紧,无疟疾病史,亦无发热证候。余思此乃肾虚感寒,虽无房事损伤于先,而恶寒、头痛、无汗、脉浮紧诸症已具,是感受寒邪无疑。而不发热者,是正虚不能御邪之明征。但其恶寒若此之甚,是正气犹存,尚能勉力拒邪,故所见仍属阳证,否则,必入三阴之途。是时也,宜扶正以达邪,若仅解表无益也。为刺合谷、复溜,针甫下,患者颤抖立止,恶寒亦减。留针十五分钟,病去七、八,于是出针,嘱其安卧,至次晨则病去若失矣,以后亦未再发。华夏中医论坛3 G+ d4 A1 H8 P( k1 i9 E
一中年男子,素体。肾精不充,形色衰惫。1989年秋房劳后即感畏寒、头痛,体温37.7℃,以感冒药治之不效,针曲池热亦不退。遂取合谷、复溜,平补平泻,夜间针一次,翌晨诸症全消。越数周,复病如前,再以上法刺之,又寻愈。以后亦未复作。
按:合谷配复溜治肾虚感寒效验卓著,而其机理诸书皆未详述。余昔年于夏宇仁先生案头,偶见“蜀彰明陈光昌景文先生”所著之《实用针灸学》,系1935年江阴承淡安先生“中国针灸学社”之油印本,为“东方针灸学社藏版”。书中对合谷、复溜配穴及治病之精义,阐发透辟,俾来学受益良多。余不敢自秘,录之于下,以飨同好。
“合谷复溜,二穴止汗发汗,书有明文,针家皆知之。而其所以能止汗发汗之理,则多未知也,试申言之。夫止汗补复溜者,以复溜属肾,能温肾中之阳、升膀胱之气,使达于周身而补卫自实也。泻合谷者,即所以清气分之热,热解则汗自止矣。发汗补合谷者,则以合谷属阳,清轻走表,故能发汗托邪,随汗出而解也。佐以泻复溜者,疏卫外之阳,而成其开皮毛之作用也。至若阳虚之自汗,阴虚之盗汗,固与外邪有别,而合谷复溜亦能止之者,盖亦以复溜非特能温肾中之阳,亦且以滋肾中之阴也。尤有进者,寒饮喘逆水肿等症,余推详其理,借用复溜以振阳行水,合谷以利气降逆,颇有奇效,可见此中变化无穷,学者当隅反之。”
回复 #21 小团子 的帖子
脉沉缓说话都累这不是肾阳虚么?非得要下利清谷四肢厥逆的高级指标? 可惜现在脉诊基本都变成辅助,3部也至少写是哪部有异啊 龙牡要煅过。建议前方加杏仁12桑白皮30地骨皮30前仁12以降肺气。 汗者,心之液。热天,建议服用生脉饮。(注意,有人参方和党参方的区别) 升陷汤 加山萸肉
酒风(黄帝内经素问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
[组成]泽泻、白术各 10 分,麋衔 5 分。[用法]共为末,每服 3 指摄,食前冲服。
[适应证]酒风: 身热解惰,汗出如浴,恶风少气。
[出处] 《黄帝内经素问·病能论》。
[按语]酒风一名出自《素问·病能论》,书中指出:“有病身热解惰,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酒风。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泽泻、白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摄为后饭。”意思是说,有周身发热,四肢倦怠,汗出得像洗浴一样多,怕风,呼吸短而不畅,这是什么病?岐伯回答说:这叫做酒风。黄帝又问:如何治疗?岐伯又回答说:用泽泻和白术各十分,麋衔五分,配合研末,每次服三指摄,在饭前服下。本方中的“麋衔”,一名薇啣,味苦平,微寒。医家张景岳解释本药说:“一名无心草,南人呼为吴风草”。方中所说的“三指摄”,是用三指摄合,以约其数,也就是用三个指头摄药末,以计药量。